?

“陜西現象”的高教改革

2017-03-04 12:42柳青華
人間 2016年33期
關鍵詞:大學改革

摘要:“陜西現象”問題,是大學教育問題,主要和根本的原因還是大學自身的問題,大學引導社會,社會復制大學,“陜西現象”是陜西大學的結果,從陜西大學自身上找原因,勇擔責任,更有利于解決“陜西現象”問題。在此基礎上,系統全面地研究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的各個重要問題,對大學提出許多獨到新穎的見解,對于陜西建設現代國際一流大學,具有基礎意義。

關鍵詞:“陜西現象”;大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1-0148-01

由“陜西現象”思考陜西高校存在的問題,回歸大學本質,促進陜西高校改革。使陜西高校真正地追求學術前沿,緊密地參與社會實際,追求學問學術,真正地培養人才,真正能夠為陜西服務,實現陜西教育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解決“陜西現象”的悖論。由現實存在到社會文化,由人到教育,由關中文化到陜西教育,由“陜西現象”到陜西高校,到大學本質,檢討整個大學存在的問題。

一、“陜西現象”

西北工業大學99級碩士研究生潘志兵與西安交通大學碩士研究生楊萍,2001年9月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3期發表《關于“陜西現象”的思考》一文,把陜西“資源與科技優勢下的經濟貧困”,稱之為“陜西現象”, 最早發現并提出“陜西現象”。西北大學的白永秀在《唐都學刊》(2002年第2期)上發表《觀念滯后:中國經濟發展的瓶頸——以陜西為例》,較早分析“陜西現象”,認為觀念滯后阻礙陜西經濟發展。從事30多年統計工作,對陜西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統計數字非常了解的陜西省統計局總統計師楊永善,2003年,從10個方面系統全面地提出并分析比較發達的高教與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的“兩張皮”“陜西現象”問題。其署名文章《陜西現象值得深思和關注》,被500多家報刊、網站轉載,引起全國的廣泛關注和重視。

經過統計,對于重要的“陜西現象”問題,發表的學術論文數量極其有限,嚴格說來不及10篇,并且層次不高。顯然沒有受到學術理論界的應有高度重視。尤其沒有引起及受到陜西高教界的重視及對自身教育的反思,沒有對“陜西現象”的大學問題的直接回應。

二、“陜西現象”的高教問題

“陜西現象”的大學問題,包括:

封閉化。大學是開放的。然而,陜西大學“兩張皮”問題嚴重,與社會隔絕。不但不能引領社會,也不能適應社會與國際。即使有科研成果,也得不到轉化。

自私自利化。對社會公共事務不夠關心,不擔當社會重任,不關心社會公平正義,民眾疾苦,對他人對社會進步的意義不大。有悖社會對大學的期望。

過度“專業技術化”。為了迎合學生需求和社會需求而辦成了專才教育。缺乏如何對待自然、對待國家與社會、對待他人以及如何對待自己及生命的修養。

功利化。不是追求學問學術,而是追求功名利祿。在不同的層次上追逐眼前的種種實利,使大學某種程度上成為一個無異于世俗社會的巨大的名利場。

政治化,或者意識形態化。以政治教育取代人文教育。追求政治上的絕對正確,唯恐犯政治錯誤,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不敢創造,不敢負責。不是為經濟社會服務,更不是為民眾服務,而是為政治服務。顯然,也和當地經濟社會與普通民眾的關系不大。西安的許多軍工院校、科研機構與軍工,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形式化。形式主義普遍存在。高校中的形式主義,包括建設中的重大樓輕大師、行政管理中的應付差事、教學中的例行公事式的照本宣科、科研中的垃圾文章與學習中的販賣文憑。

行政化。大學成為政治機構,教學與教師、學術與學生邊緣化。大學講“理”崇“理”的地方,反而不服從學問學術真理,而是服從權力,權力的控制和干預無所不在。

短期化。主體不明,責任不清。所有者缺位,主辦者有限,主體者無權。缺乏長遠的規劃與遠期目標的追求。大一統,沒有學術自治獨立,缺乏“唯理”為知識而知識的求知求真的學術傳統。偏離大學本質,由于沒有真正多少創新成果,實際也培養不了真正的創新人才。一方面,無能力而不能奉獻社會。另一方面,也不會不敢改善社會。必然會出現表面上轟轟烈烈,看起來如火如荼,實質一切照舊的弄虛作假的“陜西現象”。

三、“陜西現象”與高教改革

導致“陜西現象”的原因眾多,但作為大學,我們主要思考和解決大學自身的問題。同時,我們所處的時代,是社會的快速發展與教育的落伍與滯后,是轉型期社會與高教存在巨大困境的時代。推動大學改革,對于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價值和深遠意義。

以“陜西現象”為出發點與契機,全面地研究大學,是大學工作者的基礎,是大學的組織文化,是服務于大學、大學服務于社會的需要。

“什么是大學”,大學解決什么問題,學習什么?怎樣學習?這是發人深思的不能不回答的極端重要的問題,它關系到青年大學學習的適應,學習方式的轉變,學習態度的端正,學習的成效,世界觀的轉換和形成,能力和素質的養成,人生理想的實現,人才的培養。

深刻掌握何為大學,了解大學功能,才能當好大學教師,做好大學管理者,辦好大學。理解大學特質、大學精神、大學文化、教授精神,以此要求自己,融入自己內心靈魂,才能使自己成為一個學術人,大學人。掌握大學學術實質,按照大學本質要求建設大學,辦令人滿意的世界一流大學,才能承擔大學科學研究、高等教育工作,才能使大學更好地服務社會。

其次,“沒有哪種理念可以不經過任何轉換直接得到實現”。大學組織所秉持的基本價值理念體系“諸如自由,公正,自治等精神追求”,在現代社會背景下要想真正地得以實現,必須盡可能地與現代大學制度的微觀技術良好結合。

接著,大學要能實行自主辦學、學術自由,要從制度上提供保證。沒有完備的大學制度,大學就喪失了發展的保障。大學制度是大學活動的基礎和條件,沒有大學制度的突破,大學的實質性進步就不可能。

最后,作為“后發外生型”現代化國家,自動生成現代大學制度是不可能的?,F代大學制度需要人為地去建設,去改革,去完善。但是,上世紀90年代以后,國家加快了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經濟體制迅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嚴重滯后于經濟體制的改革。

參考文獻:

[1]王建華 .我們需要什么樣的大學[J].高等教育研究. 2014/02 .

[2]李福華; 王穎; 趙普光.論大學治理與大學管理的協同推進[J].高等教育研究. 2015/04.

[3]朱家德 .大學有效治理:西方經驗及其啟示[J].高等教育研究. 2013/06 .

渭南師范學院2013年教改項目:《“陜西現象”的大學問題研究》(編號:JG201326)

作者簡介:柳青華(1969—),男,甘肅莊浪人,渭南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科研部副教授。主要研究大學教育。

猜你喜歡
大學改革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比薩里的大學問
至善
比薩里的大學問
一圖讀懂供給側改革
改革創新
改革創新(二)
“改革”就是漲價嗎?
中國最美的十所大學
門檻最高的大學(前10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