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地港澳臺生適應性問題研究

2017-03-04 13:35廖婧
人間 2016年33期

摘要:隨著國家鼓勵港澳臺學生到內地高校就讀政策的不斷出臺,近年來內地與港澳臺經濟聯系愈加頻繁,港澳臺學生報考內地大學數量逐年攀升。由于成長、學習的環境差異,思想和價值取向的差異以及學生基礎功底的差異,港澳臺生就讀內地大學常常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適應性問題,主要表現在學習、日常生活、心理健康以及人際交往方面。如何為港澳臺地區學生提供最佳的學習、生活和科研條件,助力港澳臺學生成長一直是高校輔導員工作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港澳臺學生;內地大學;適應性問題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1-0216-02

近年來,內地與港澳臺經濟文化來往緊密,內地高校招收港澳臺學生人數的增多以及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內地大學成為港澳臺學生大學入學的熱門選擇。從內地大學的生源構成來看,港澳臺學生占總人數比例較小,但是這個數量在逐年增加,赴內地就讀的港澳臺學生大多出現了學習生活不適應等問題,個別學生由此產生的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本文立足于內地大學就讀的港澳臺學生,通過深度訪談的方式對內地高校的港澳臺學生校園適應性問題進行調查與分析,以問題為導向加強內地高校在港澳臺地區學生的教育管理,努力提高港澳臺學生的適應能力。

一、 內地高校港澳臺學生適應性問題的表現

(一)學習適應問題。

目前,港澳臺學生主要通過“聯合招生考試”和“免試生”等方式來大陸就讀。從入學條件和入學方式上來看,考試內容以及難易程度與內地統一高考有著明顯差別,港澳臺學生的入學門檻與大陸學生相比相對較低,以至于港澳臺學生入學后相比于大陸學生在學習上壓力更大。

語言障礙直接導致了學業上的困難。一方面,書寫習慣差異大。習慣了繁體中文的港澳臺學生在簡體中文的書寫、學習上存在適應困難,包括閱讀速度和書寫習慣。另一方面,語言表達上存在理解困難。雖然港澳臺學生對普通話并不陌生,但是在日常用語以及書面用語的表達習慣上還是有很多差異。有同學舉例,部分老師課程教授時夾帶一定的地方口音,這對于他們而言,理解起來也是具有不小難度。

其次,從學習基礎上來看,通過聯考、免試的方式進入內地大學的港澳臺學生相較于內地學生,他們之間的學習基礎、基礎知識儲備以及學習風格是具有顯著差別的。比如說部分基礎學科公共課的學習,例如“高等數學”、“大學物理”等,港澳臺學生學習基礎較弱,在學習的風格上與內地學生存在差異,學習的緊迫感和壓力緊隨而來。①

再者,港澳臺學生個性活潑,注重自我管理,興趣化發展。對于自己不感興趣的課程會出現翹課、逃課現象,將自己的時間、精力主要放在自己興趣濃厚的課堂或者實踐活動上。目前港澳臺生思修課免修,畢業要求學分與內地學生存在差異,相較于內地學生,港澳臺學生擁有更多的課余時間,但是學習自主性較弱的學生,并未因此利用免修的時間充分投入專業學習,學習時間存在荒廢現象。②

(二) 人際交往適應問題。

港澳臺三地的學生人數不多,相互之間保持著相對獨立的社交圈,他們往往更傾向于與同生源地的同學互動,抱團現象比較嚴重。同時,港澳臺學生也表示與內地同學的相處存在溝通方式的差異。新媒體時代,社交網絡工具為同學們的溝通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在大學錄取通知書發放之后,各個學校會在開學前設立新生公共QQ群或者微信群,內地的學生們可以輕松的在入學前了解大學的住宿、飲食情況和在校的師兄師姐、甚至是即將同寢室的同學。這就意味著,在開學之初,內地學生已經通過各種方式建立了自己的朋友圈,了解學校信息,為自己的大學生活提前做好了各種準備。由于使用的社交網絡工具不同,比如說很多港澳臺學生沒有使用QQ的習慣,在入學前的這個階段沒有能夠和內地學生一樣,積極的了解訊息、創建朋友圈。他們往往都是在抵達學校后才開始了解飲食習慣、住宿環境以及班級同學。有學生覺得“從一開始就生活在狀況外”。由此港澳臺生會從一開始就措施班級的一些信息或者活動機會從而產生疏離感,影響其對學校和班級的認同,挫傷了活動積極性,更容易出現港澳臺學生同生源地之間的相互“抱團”。

二、 內地高校港澳臺學生校園適應的影響因素

(一) 文化發展差異是產生適應問題的深層次原因。

文化發展差異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大學所在城市的城市文化、人文素養的差異;二是與其他地區以及內地同學的價值觀念的差異。兩岸文化不同程度上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傳統文化,但也有諸多不同,特別體現在城市文化、人文素養上,這是港澳臺學生進入內地大學后生活適應困難的主要原因。從人文素養的角度看,內地城市之間發展差異較大,以禁止吸煙為例,同樣是嚴格禁止公共場合吸煙,此項政策在港澳臺地區能夠得到廣大市民的遵守,但在內地部分城市此項政策難以得到落實。當前國家出臺的各項港澳臺學生的優惠政策,使得港澳臺學生對祖國大陸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和了解。但是港澳臺學生沒有在內地生活的經驗,對于內地的城市發展了解浮于表面,通過與自己生長環境的對比,在對人文環境的認知上容易對大學、所在城市產生偏見,這就從深層次上直接影響港澳臺大學生在校的學習生活狀態以及畢業去向的選擇。

(二) 語言障礙、飲食習慣、住宿滿意度、氣候變化等是產生適應問題的直接原因。

語言障礙、飲食習慣、住宿條件、氣候適應等與港澳臺學生的衣、食、住、行息息相關,衣、食、住、行的舒適度和滿意度直接影響了港澳臺學生對校園文化、所在城市文化的認同感和對新生活的期望值。筆者訪談的十位學生表示,學校的住宿條件的確差強人意,“第一次到宿舍時,宿舍亂糟糟的,也沒有被打掃,洗澡還要去公共浴室”,這讓他們覺得“特別失落”、“無法適應”。還有部分同學表示,天氣的變化也十分讓人接受不了,部分寢室沒有空調,也沒有暖氣,夏天悶熱,冬天濕冷,的確讓人不太適應。

(三) 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是適應問題進一步擴大的內在誘因。

伴隨著語言障礙、文化差異、飲食與氣候不適應、遠離家鄉等多種外界因素的消極影響,剛剛入學的新生在一定時期內如果沒能及時適應校園生活、校園文化,容易使他們喪失對大學生活的樂觀融入態度,進而引發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有調查數據表明,港澳臺學生比內地學生更容易陷入社交焦慮狀態③。由于現實效果與自我預期存在較大落差,孤獨感、失落感、挫敗感由此產生,遠離家人和朋友,這些負面情緒在陌生的環境里難以得到及時、有效的疏導和排解,由此引發的新一輪的對陌生環境的厭惡、討厭以及對家鄉和親人的依戀使得個別學生拒絕進一步、再一次嘗試融入新的大學生活。負面情緒引發的新的適應問題以及更多的消極心理為港澳臺學生的學習、生活、交友增加了極大的阻力。

(四) 學校的管理水平直接決定了港澳臺學生適應性問題的及時解決。

學校的管理水平主要體現在學校的專門性政策、專項管理研究水平、管理人員的業務素質。港澳臺學生與內地學生的差異性需要學校多角度、多方面去考慮管理的適宜性,首先在政策上既要實現對港澳臺學生的專門化管理,又要兼顧港澳臺學生與內地學生的統一管理。部分學校安排港澳臺學生集中居住,安排的初衷是為了保障港澳臺學生較好的住宿條件以及方便管理,但是無形中,此安排將港澳臺學生與本班級學生極大的隔離起來,更容易形成港澳臺學生內部同生源地區形成抱團的現象。其次,伴隨著港澳臺學生數量的增加,針對港澳臺學生的專研管理研究需要高校引起重視。對于港澳臺學生文化差異、學習生活困難進行專項調研,從理論和實踐上引導我們高校專項政策的制定以及校園主題活動的開展,真正的使行政部門、輔導員、專業老師能夠協同合作,切實有效解決港澳臺學生面臨的種種困難和問題。管理人員的角色十分關鍵,尤其是港澳臺辦公室的行政管理人員以及學生輔導員。管理人員掌握著港澳臺學生的個人信息、家庭信息,是與港澳臺學生聯系最為緊密的人員,在文化認同教育、日常事務管理、心理健康疏導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三、 提高內地高校港澳臺學生校園適應能力的具體措施

(一) 優化高校港澳臺學生管理水平。

首先,學校應當完善專項規章制度。根據已有的管理經驗以及兄弟院校的優勢經驗,形成專項管理規章制度,使得管理人員以及港澳臺學生能夠有章可循。同時,專項規章制度的制定務必尊重差異、重視平等,不能一味的從學習、生活、獎學金評定等方面給予港澳臺學生傾斜,也要從整個學校宏觀管理的角度,與內地學生進行平等的、統一的管理。

其次,高校應結合學校管理實際,重視港澳臺學生工作理論研究。通過定期的調研和課題研究,一方面了解港澳臺學生的學習生活現狀,一方面聚集管理經驗豐富的理論人才,為港澳臺學生的專業化管理出謀劃策,從理論上為學校專項政策提供理論支持,為校園文化活動提供路徑指導。

再者,高校應當積極鼓勵港澳臺學生參與學生管理工作。通過組建港澳臺學生自己的管理隊伍,充分發揮學生的參與管理作用,一方面能夠為港澳臺學生提供施展能力的平臺,促進港澳臺學生與校園文化的融合,同時也能積極吸納港澳臺學生的管理建議,使高校的專項政策以及文化活動的開展更貼近港澳臺學生,提高港澳臺學生管理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二) 協同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開展多種形式校園文化活動。

首先,充分發揮第一課堂的信息傳播優勢,將文化認同融入專業課堂,讓學生們了解校園文化、積極融入校園文化。專業教師所占有的教學平臺是培育學生的第一課堂,在這個課堂里,教學內容、教師個人魅力、教師個人言論都會對學生的思想觀、價值觀、人生觀產生影響,有效利用第一課堂的教學平臺讓學生們了解校園文化、積極融入校園文化,是幫助港澳臺學生適應大學的一大關鍵。專業老師通過第一課堂可以充分挖掘港澳臺學生的個人特色與專長,將個性、文化差異轉而。

其次,要優化第二課堂活動的類型,從實踐活動和志愿者活動為切入點,通過朋輩教育的模式,讓港澳臺學生重視與內地大學師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校園文化環境對于港澳臺學生的學習、生活適應情況十分重要,從活動中,鼓勵港澳臺學生積極融入校園文化環境,在交流中減少語言障礙,通過互動增強港澳臺學生與內地學生的友誼,通過跨文化交流引導港澳臺學生客觀對待文化沖突、文化差異。同時,為港澳臺學生參與校園管理、融入校園文化提供多維舞臺,多途徑讓他們能夠展示自己的個人才藝、組織才能以及自己家鄉的特色文化,這對于改善港澳臺學生的人際關系、促進港澳臺地區與內地的文化交流有著很大的幫助。

(三) 積極關注港澳臺學生,切實解決港澳臺學生面臨的現實問題,提升學生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首先,高校的管理人員應當給予港澳臺學生積極、及時的關注,特別是在入學時,及時了解港澳臺學生學習、生活上的適應狀況以及心理動態,包括他們的課堂學習、衣、食、住、行、人際交往等各個方面。了解的越詳細,越容易增進港澳臺學生對學校的信任感和親切感,從而更有利于問題的及時發現、解決,以及后期學生工作的開展。輔導員需要擔任港澳臺學生與學校管理部門之間的橋梁,一方面積極引導學生了解校園文化、組織策劃并參與校園活動,樹立主人翁意識,提升自己的適應能力;一方面能夠將學生的需求、存在的問題以及對學校的管理建議及時傳達給學校管理部門,為學生學習、生活問題提供解決路徑。

當然,積極的關注不代表包辦所有問題或者一味的傾斜,從根本的角度,學生輔導員需要積極引導學生正確面對問題,提升學生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能夠自主的去認識問題從而有效的解決問題。不論是學習上、生活上還是人際交往上,港澳臺學生需要專門政策的支持和學生輔導員的特別的關注,但是他們需要獨立的、樂觀的去面對和解決自己的問題,不能一味的把問題拋給輔導員,由輔導員全權代為處理,關鍵是要讓港澳臺學生學會自立、自強,懷抱積極樂觀的態度去學習、生活,成長、成才。

注釋:

①黃佳淑:《港澳臺學生的教育與管理現狀、問題及改進對策——以福建師范大學為例》,載《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4年第3期。

②同上。

③盧鵬:《內地求學港澳臺大學生的應對方式、社會支持與社會焦慮的關系研究》,載《青少年學刊》2015年第5期。

作者簡介:廖婧(1988.01-),女,湖南衡陽人,武漢大學文學院,法學碩士,研究方向:民商法學、高校思政教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