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芬現象與愛爾蘭土豆饑荒

2017-03-06 05:09劉嘉杰
商情 2016年46期
關鍵詞:愛爾蘭人需求量愛爾蘭

劉嘉杰

【摘要】本文從需求定律、吉芬現象等定義出發并以“其它因素”入手,論證價格上升需求量上升必然由于“其它因素”的變化而導致。通過否定吉芬現象的前置條件“其它因素不變”而證偽吉芬現象。

【關鍵詞】吉芬現象 需求定律

一、吉芬現象是否成立

關于吉芬現象傳統定義是這樣的,在其他因素不改變的情況下,當商品價格上升時,需求量增加,價格下降時,需求量減少。

吉芬物品的出現使需求定律受到了挑戰,新古典經濟學的基礎受到了動搖。這里涉及一個“需求”的概念。它的定義是這樣的,個人或所有消費者在一定時間內,在一定價格條件下,對某一商品愿意并且有能力購買的數量。對沒有購買意愿、購買能力的,均不屬于經濟學中的有效需求。需求是從整個社會的人而來,而全社會的人由四部分且只有四部分理性人組成,該四部分理性人互相排斥不存在交集。包括:不愿意且有能力購買的人(無效需求a)、不愿意且無能力購買的人(無效需求b)、愿意且有能力購買的人(有效需求c)、愿意且無能力購買的人(無效需求d)。

在0成本條件下,全社會的需求量存在確定值Q,根據需求函數Q=f(P)=f(0)即Q=Q。設某一既定的足夠低的價格下,假設一個足夠低的價格為y1,由此不難得出,Q=f(y1)=Q(a)+Q(b)+Q(c)+Q(d)=0+0+Q(c)+0= Q(c)。證明Q(y2)>Q(y1)這里需要用效用論的觀點。在增加1單位價格的情況下,新增加的需求量要大于“其它條件不變”情況下原有既定需求的減少量。顯然,隨著價格Y上升而導致需求量Q上升,上升的原因必然由于“其它因素”發生改變,促發這四部分理性人的相互轉化。例如“其他因素”的改變,促使“不愿意且有能力購買的人”轉化為“愿意且有能力購買的人”、或“愿意且無能力購買的人”轉化為“愿意且有能力購買的人”。

另一方面,應該如何看待“隨著收入的增加正常品的需求量增加,而低檔品需求量減少”的現象。一、它承認了“其它條件”的改變導致這一現象的發生;二、需求定律中的需求曲線既可研究單一商品,也可研究“相同作用”的商品總需求,前提條件必須“參照物地位對等”。

二、實事求是理解土豆饑荒

學術界太多學者使用此例子作為吉芬的例證以至到了積重難返的地步,在經濟學研究上犯了形而上學“只看表面數據不看數據后面本質”的錯誤。愛爾蘭土豆事件本身除了脫離不了吉芬定義“其它因素”的變化的死結以外還有更深層次卻又被學者們忽略的原因,下面將進行詳細的敘述。

當時超過三分之二的愛爾蘭人淪為英格蘭佃農,剩余三分之一絕大多數處于顛沛流離的絕對貧窮狀況。佃農根據貧富又可以細分為三類,較富裕的、貧困、極度貧困。 富裕的佃農主食80%以土豆為主。窮困的愛爾蘭人包括佃農、非佃農事實上他們種植土豆95%是被自己消費。他們自生產土豆也是自消費。市場土豆交易非常少。主要處于自給自足的農村經濟中,為了節省開銷,根本沒有多余資金用于購買食物的情況下,他們在居住的四周種上土豆,土豆的生長實在是太容易,并自行收割及食用。他們可以避免到市面上交易而耗損僅有的錢財。他們通常以谷物、牲畜交給地主作為租金,并換取錢財。那時的愛爾蘭人仍存在以物換物的交易,顯然這是自給自足的封閉的農業自然經濟。

1845年土豆病毒開始入侵愛爾蘭,部分佃農、貧困者開始失收,他們開始尋求到市場中購買土豆作為食物。此時的土豆價格開始提升,交易的數量開始增加,在土豆作為主食的情況沒有改善的情況下,隨著失收蔓延,其它區域均受到嚴重影響以至不可能從其它地方進口土豆(Woodham-Smith,p.118)。市場上土豆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需求量、價格的上升必然成為趨勢。以英格蘭地主等一批掌握著愛爾蘭當地生產資料的統治階級囤積居奇。95%的土豆都會流入到地主、炒家手上。地主、權貴這樣做,他們為了通過土豆交易獲取超額報酬。他們希望以極其低賤的價格兼并愛爾蘭人田地資產。作為吉芬現象的土豆饑荒在自給自足的傳統農業經濟背景下不是在充分交易的競爭性市場基礎上形成。為了從土豆的交易中獲取高額回報、及兼并愛爾蘭人的土地資產,英格蘭地主將市場絕對壟斷之下。在一個自給自足農業經濟、非競爭性市場、被統治階級絕對壟斷的土豆市場、英格蘭對愛爾蘭發動以饑荒作為導火線金融戰的大背景下尋找吉芬例證并不正確。由此,愛爾蘭土豆饑荒宜視為掠奪經濟、壟斷經濟的個案進行研究。事情變得非常的明白了,在幫忙大英帝國掩飾歷史罪惡之后,吉芬現象的大導演羅伯特·吉芬獲得了英國皇家學會最高金獎——蓋伊獎,并于1891年因其“成就”被英國國王封為二級爵士。

三、結論

(1)需求由社會的人決定。由四部分互相排斥的理性人組成,即不愿意且有能力購買的人、不愿意且無能力購買的人、愿意且有能力購買的人、愿意且無能力購買的人。

(2)價格上升需求增加必然是由于“其它因素”發生變化,導致四部分人群相互轉化。

(3)價格上升需求增加的現象,同樣也是符合經濟學理性人的抉擇,而且沒有違背需求定律,因為它沒有“其它條件不變”的限制。

(4)需求定律建立及其研究是在成熟而具備充分交易的競爭性市場基礎之上。在傳統的自給自足農業經濟背景、壟斷經濟、掠奪經濟、非競爭性市場中尋找吉芬證據是極其不恰當的做法。

(5)隨著收入的增加,正常品的需求量增加,而低檔品的需求量減少。一承認了“其它條件”的改變;二應從全局觀察,對等觀察。事實上,隨著收入的增加,總需求是在增加的。收入增加加大對正常品的投入而減少低檔品的支出符合理性人的權衡取舍、邊際量考慮、也符合市場的優勝劣汰。

參考文獻:

[1]高鴻業.西方經濟學 微觀部分[M].中國石化出版社,2011.

[2]N.格里高利.曼昆.經濟學原理:微觀經濟學分冊[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3]張五常.經濟解釋[M].中信出版社,2014.

猜你喜歡
愛爾蘭人需求量愛爾蘭
從數學角度看“彈性”
Short News新聞播報
第二個奇跡
第二個奇跡
愛撫
我戒酒了
我戒酒了
醉酒的愛爾蘭人
基于非線性規劃的農產品的定價
宇航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