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學生為主體,強化學習主動性
——關于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教學整合的思考

2017-03-08 22:52上海市嘉定區留云中學吳思玲
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 2017年19期
關鍵詞:中學語文課文信息技術

上海市嘉定區留云中學 吳思玲

應用信息技術與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整合來輔助中學語文教學越來越成為轉變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有效手段。巧妙的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能將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化難為易,增強了課堂的直觀性和藝術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但是,隨著信息技術與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整合越來越頻繁,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上出現了兩種極端:一種是沒有信息技術不能上語文課,整堂課都是借助多媒體的展示;一種則是完全不用,仍然是粉筆加黑板的教學。前者容易導致教師對文本研讀不深入,后者則會讓學生聽課不能持續專注。這兩種最終結果都會使學生課堂聽課效率不高。

那么信息技術到底改在語文教學中應該占據怎樣的地位和作用呢?

《語文課程標準》中有這樣的定位:“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p>

基于這種表述,我認為:現代信息技術的本質是工具,不應成為教學中的亮點,真正的亮點應該是運載的內容,真正的目的是學生的學習。即初中語文信息技術化與語文教學整合中應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強化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就此談一談自己的體會和做法。

一、信息教學方式靈活化,吸引學生學習興趣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任何教學媒體所含帶的信息只有被學習者活躍地接受,它的潛在教學功能才能充分體現。實現這種轉化的必要條件,是要與學生的狀態相適應。絕大多數的學生初次接觸信息技術時非常好奇、興奮,注意力高度集中,等到習以為常之后注意力便開始下降,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地探索革新,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使學生以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以多種方式融入學習活動。

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下冊的《羚羊木雕》時,我要求全班同學每人上網申請一個電子郵箱,然后將自己對《羚羊木雕》的讀后感,通過電子郵件的方式發送到筆者的郵箱中。我利用課余時間在網上批改郵件后分別發回學生的郵箱,第二天語文課改在微機室上,學生在網上閱讀到教師發給自己的作業批改非常高興,學習興趣大增。這個方法有效地激活了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生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究,效果很好。

二、“自主、合作、探究”化,調動學生參與熱情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在教前,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自己在網上查資料、探究、討論,從而自己掌握教材,提高了分析鑒賞能力,這種學習方法是一種多層面立體的學習活動。由于每個學生的知識背景不同,思考問題的方式各異,所以,不同的學生會搜集到不同的資料,提出不同的問題,而且往往同一個問題會有不同的見解。

例如,滬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散步》一課。文章寫了一家三代人一起去散步這樣一件非常平常的小事。但就在這平常的家庭瑣事的敘述和描寫中,作品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尊老愛幼的感人故事,字里行間蕩漾著一股濃濃的人間親情。這樣一篇課文,如果采用教師一味的講解分析的授課方式,勢必讓學生感到乏味枯燥,失去參與的激情。

于是課前我讓學生利用微機課在網上搜集與“家”有關的素材,然后整理歸類并在素材后附上自己的見解,保存到預先設定的文件夾中。上課時,我先讓他們對搜集的材料自己評價自己的收獲,從而自然導入親情濃郁的《散步》一文。由于學生自己在課前曾用心搜集并分析了資料,又進行了篩選和分類,并且在課上得到了展示,因此學生的積極性很是高漲,對課文的分析自然水到渠成。

三、師生關系平等化,鼓動學生走上講臺

新課標要求教師轉換角色,這就要求教師從神圣的講臺上走下來,走到學生當中,同時鼓勵學生走上講臺,與教師在一種親切平和的氛圍中一起探究,從而完成學習任務。

我上八年級區級作文公開課《和平是人類永恒的追求》時,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環節:讓學生走上講臺將自己搜集的資料用多媒體展示出來,并加上自己的解說詞。之后我也將自己搜集到的世界大戰畫面和美國“九一一”錄像展示給學生,在這個環節,我聽到了學生對戰爭的憤怒和控訴,以及他們對和平的向往。然后讓他們將自己對戰爭的理解變成文字。

剛開始我也擔心初二的學生寫這樣的題材難度過大,不太合適。但隨著課堂的深入,我欣喜地看到:已經有一部分學生初步具備了寫議論文的能力,作文中觀點鮮明,有理有據,結構完整。之前學生們交流的材料,有很多被應用到了習作之中,還有的學生將名言運用得恰到好處,使文章大為增色。

四、真實情景再現化,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參與其中

信息技術教學最大的優勢是視覺、聽覺等的感官刺激,能夠極大地調動起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不僅能開闊學生地視野,而且能激發學習興趣。如果教師能夠熟練地掌握它,就能與語文教材珠聯璧合相得益彰,有效提高課堂效率。

如六年級《山川之美》這篇課文,陶弘景筆下的景色層次豐富意境悠遠。如果教師把自己搜集的資料制成課件展示給學生,就會在很大程度上陷學生于被動,使學生的精力只能放在欣賞美麗的畫面上。為此,我課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將課文配上插圖,課上讓學生利用投影儀展示和欣賞自己的作品,同時用自己的語言去翻譯課文,賞析山川的美景,一篇短小的文言文,在生動的畫面中變成了有聲有色的活教材,信息技術教學讓學生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體,課也上得份外精彩。

當然,信息技術與中學語文教學整合的思考是個漫長的話題,有待于我們不懈地去探索、去創造。只要教師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引領學生融入廣闊無比的大語文殿堂,必然能培育出學生勤于動手動腦、樂于自主探索學習的智慧之花。

猜你喜歡
中學語文課文信息技術
細讀課文,讓思路清晰起來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信息技術在幼兒教育中的有效應用
加強中學語文朗讀訓練的思考
背課文的小偷
背課文
中學語文略讀策略初探
如何讓現代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活”起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