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運用弗洛伊德人格分析理論解讀電影《布魯克斯先生》主角形象

2017-03-10 21:46曹睿卓
青年時代 2017年4期
關鍵詞:布魯克斯弗洛伊德支配

曹睿卓

摘 要:布魯斯.A.埃文斯在2007年成功的導演了電影《布魯克斯先生》,這一作品可以說是有關精神分析電影中的經典之作。影片中布魯克斯先生的形象極具分裂性。布魯克斯先生是一個學識淵博,涵養極佳的人,他能將社會上的、家庭內的一切事務都做得順風順水,成功的企業家,有責任心的慈善家,愛妻子愛女兒的模范男人……一個優秀男人所有該做的事,他全都做好了。然而他卻可以心平氣和,好不眨眼的完成他的殺人行動。很多男人受不了家庭生活的平和,或者找情人或者賭博或者云游他鄉。人和動物一樣有著嗜血的本能,只是在人身血液中有不同濃度的滲透。多數人愿意沉默如老屋灰塵,別人撲打也無聲無息。少數人熱血沖撞,能量過剩。文明時代道德法律根深蒂固,社會約定俗成、個人自覺自愿,圍堵了這方面才能的展示,以及這方面壓抑的釋放。布魯克斯正是在殺人中尋求他如天賦般的“邪惡”。

關鍵詞:弗洛伊德人格理論;布魯克斯先生

一、弗洛伊德人格理論探析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構成。本我是人格結構中最原始部分,從出生日起算即已存在。構成本我的的成分是人類的基本需求,如饑、渴、性三者均屬之。本我中之需求產生時,個體要求立即滿足,故而從支配人性的原則言,支配本我的是唯樂原則。例如嬰兒每感饑餓時即要求立刻喂奶,決不考慮母親有無困難。

自我是個體出生后,在現實環境中由本我中分化發展而產生,由本我而來的各種需求,如不能在現實中立即獲得滿足,他就必須遷就現實的限制,并學習到如何在現實中獲得需求的滿足。從支配人性的原則看,支配自我的是現實原則。此外,自我介于本我與超我之間,對本我的沖動與超我的管制具有緩沖與調節的功能。

超我是人格結構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是由于個體在生活中,接受社會文化道德規范的教養而逐漸形成的。超我有兩個重要部分:一為自我理想,是要求自己行為符合自己理想的標準;二為良心,是規定自己行為免于犯錯的限制。因此,超我是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分,從支配人性的原則看,支配超我的是完美原則。

人格結構中的三個層次相互交織,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它們各行其責,分別代表著人格的某一方面:本我反映人的生物本能,按快樂原則行事,是“原始的人”;自我尋求在環境條件允許的條件下讓本能沖動能夠得到滿足,是人格的執行者,按現實原則行事,是“現實的人”;超我追求完美,代表了人的社會性,是“道德的人”。

在通常情況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處于協調和平衡狀態的,從而保證了人格的正常發展。如果三者失調乃至破壞,就會產生神經病,危及人格的發展。

二、《布魯克斯先生》中布魯克斯的人格理論分析

(一)“超我”意識

在弗洛伊德看來,超我是基于道德原則對自我進行管制的人格最高層次。超我是人格結構之中處于管制地位的一個部分,它是從自我之中產生并且在自我之中運作,是由于個體在社會生活之中生活接受來自社會的道德規范的影響而形成的,它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個方面是指自我的理想,即要求自身的行為完全符合自身的理想標準,另一個方面是良知或者良心,即要求自己的行為免于犯錯。對上述兩個內容的實現主要是通過對自我沖動的審查完成的。從支配人性的原則角度來看,支配超我的原則是道德原則。

布魯克斯是一個在外人看來極度超我的人,好丈夫好父親,工作上認真,對待他人友善,心底極其善良,是一個熱心幫助他人的慈善家,他對自己嚴格的要求,讓他成為好男人的模范。

(二)“自我”“本我”意識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是弗洛伊德在長期的行醫過程中通過對病例的收集和研究,構建起來的。他認為,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構成。本我是指人人格結構之中最為原始的部分,這一部分的人格從人一出生就開始存在,構成人格之中的本我這一層次的主要成分是人的最基本的需求,比如饑渴和性的需求。在本我的需求產生的時候,人類個體一般都需要立即得到滿足,而從支配人性的原則來看,支配本我的是唯樂原則。比如,在嬰兒感到饑餓的時候,需要母親立即喂奶,否則會一直哭鬧,他不會去考慮母親是否有現實的困難。這個層次是快樂主義支配下的尋歡作樂,逃避所有的痛苦,其任何目的都是自私自利的,也是一種無意識的人格。在《布魯克斯先生》中導演一直在強調布魯克斯的本我、自我、超我之間的關系,布魯克斯對于文明、道德的考量,以及在犯罪后有罪惡感、擔憂,不知羞恥的心態都全方位的展現出來。他是一個矛盾的整體,因為我們在布魯克斯身上可以看到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

同樣是以人格分裂為題材的影片,馬丁·斯塞克斯的《禁閉島》是將泰迪(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雙重人生的分裂性格放置在影片結局來揭示,并且不到最后時刻不將一直渲染的懸念疑點的答案抖落出來;《布魯克斯先生》則是用相反的敘事及表現手法,在影片開初就將布魯克斯(凱文·科斯特納)的精神分裂癥告白于天下:他就是個具備完美雙重人格的成功魅力人士,體內還隱藏著一個叫馬歇爾(威廉·赫特)的怪胎??赡苊總€人體內都住著一個邪惡的自己,并且會時常相互對話,這情景不亞于很多卡通動畫中,角色左肩站著一個頭頂光環的天使,右肩杵著一個拿鋼叉的魔鬼,在進行著激烈的對話與思想斗爭一樣不可思議。根據查閱的一些專業醫學解釋來講,多重人格是心理因素引起的人格障礙,而且是 “在個體內存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獨特的人格,每一個人格在一特定時間占統治地位。這些人格彼此之間是獨立的、自主的,并作為一個完整的自我而存在。

當布魯克斯先生與體內的另一個“我” 馬歇爾對話時,影片霎時變得充滿黑色喜劇的意味。前者的形象可以用完美來形容:英俊溫情的丈夫、呵護女兒的好父親、慈善家、商界的精英CEO,他的影子馬歇爾就要來承擔一切罪惡的名詞兒:嗜血暴虐、冷靜殘忍、更是警察都為之束手無策的“拇指紋殺手”。為何布魯克斯先生要殺人呢?他給出了這樣“合理”的解釋:“上癮?!备纯嗟氖?,他并不享受殺人的快感,僅僅是因為象吸食鴉片一樣無法自持的念頭促使他成為連環殺手的始作俑者。這是強迫癥的傾向。他無法抑制情不自禁伸向獵物的手。他每次殺人都顯得優雅沉穩,有條不紊,對于自己的獵物顯示出充分的耐心,可以在最短時間內洞悉對手的盲點,靜心守候著獵殺對象的最佳時機??粗剪斂怂鼓樕弦驗闅q月的洗禮留下刀刻般的紋路,我覺得這個時候的他是迷人而暗含著致命的性感的。(沉醉在自己的惡趣味中)。

三、布魯克斯人格分析與弗洛伊德的夢境

布魯克斯的雙重性格可以給觀眾深刻的意念沖擊,其實二者的個性特點沒有太多相抵觸的地方,不象很多反映精神分裂癥患者,諸如《搏擊俱樂部》、《天才雷普利》、《美國殺人狂》等經典影片所呈現主人公截然相反的雙重生活軌跡與兩極分化相沖突的思維方式,布魯克斯與馬歇爾可以相處融洽,性格互補,馬歇爾時不時的給予布魯克斯一些意見和觀點,布魯克斯則要掌控著大局。二人在影像上相映成趣:導演不是運用漂亮嫻熟的正反打鏡頭,就是讓二位在畫面構圖上呈現主次之分、一前一后地輔助關系那樣具有互動得微妙形式。讓觀眾體會到謀殺的藝術是如何在一個優雅的紳士腦海中形成的,然后他又是如何得穩操勝算地去實施計劃的。并且是讓兩人分飾一角,去展現布魯克斯先生內心的兩個世界。凱文·科斯特納可真得是顛覆了一往正義牛仔、浪漫保鏢的形象,去飾演這樣一位很具挑戰力的變態角色,而且事實證明,他是不二人選。

布魯克斯精明殘忍桀驁的角色“魅力”被放大到極點,甚至使劇情里面呈現弱化與強勢并遞的局面,好似故事內容都要為強大的人物氣場去服務,角色的力量搶了戲分的光彩。導演布魯斯·A·埃文斯與編劇雷納爾多·吉迪恩齊齊在設置劇情中一起跟著人物“分裂”了。影片內容并不復雜,如果將劇情分為兩條大的故事主線,那么一條自然是布魯克斯與他的家庭生活為故事脈絡,中間分為兩條小的輔助線索:悲哀得繼承布魯克斯精神分裂遺傳基因的女兒“簡”,與自己送上門兒的獵物:攝影師史密斯。女兒也是個“精分”殺人狂,這一家子可真夠勁爆的。但劇中對于女兒犯案及因為分裂癥導致的犯罪傾向的后果處理得有些虎頭蛇尾,開了個懸念十足的頭,然后就沒有交代結局怎樣,使觀眾的期待和猜測落了空,倉促草草的一筆帶過。攝影師那段劇情是很不錯的,尤為凸顯出布魯克斯先生運籌帷幄與布布為營的棋子路線策略。一個毛頭小伙子怎么可以在事先沒有了解對手實力的情況下,就去冒死要挾魔鬼殺手呢?從這出戲里,觀眾也可看到布魯克斯是如何玩弄獵物的,主角的形象被無限邪惡的美化,而且雙重性格的表現方式也新意十足,以兩角分飾一人、兩人相互對話的另類視點去賦予觀眾一個新的體驗觀感與不同角度觀察人性中潛伏的黑暗面,不然這部影片的看點無疑要被扣印象分的。觀眾完全是被布魯克斯的雙重人格的“魅力”所震懾,暫時脫離了對于劇情的需要。但這種角色凌駕于劇情的剝離感不會持續太久,稍后故事就走向“分裂”的道路。

但結局又有力挽狂瀾的氣勢。最后布魯克斯先生的夢境可以用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來簡單分析一下:夢是愿望的體現。影片中有幾處他對上帝虔誠禱告的畫面,都是有種渴望贖罪的強烈意愿,但又擺脫不了殺人成“癮”的兩相矛盾的心情。他渴望有人結束自己罪惡的生命,但要體面一些,不被外人說三道四,要維護自己在外界的完美形象,所以在夢里用自己女兒做兇手的化身是再合適不過了。但最后女兒的似乎還想“女承父業”,可是女兒顯然沒有父親這般老辣沉穩,被形容成為愚蠢粗俗。父親還要收拾女兒的爛攤子,這無形當中又加重了布魯克斯對于未來更加絕望的迷茫。影片亦真亦幻的預言性結局馬上將稍顯低迷的劇情內容升格到一個使觀眾深思回味的高度,以夢境與現實這兩個維度的空間相互關聯,用痛苦的夢魘,來暗示現實的輪回。

四、結語

文章對《布魯克斯先生》中的布魯克斯采用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進行了分析,發現布魯克斯身上自我和自我無意識以及超我與本我的人格特征。這并不是一部簡單地殺人電影,這部影片的復雜則在于潛意識和意識的復雜交織和映射,以及潛意識的推演。

參考文獻:

[1]Coetzee, J. M.Waiting for the Barbarians,C. C. Penguin Book,1998.

[2]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林塵,張喚民,陳偉奇.自我與本我[M].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

[4]楊榮.“人是什么?”──再論弗洛伊德無意識理論的貢獻[J].四川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6(01).

[5]彭敏,方江南.略論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的“無意識”理論[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9(07) .

猜你喜歡
布魯克斯弗洛伊德支配
“守株待兔”
跟蹤導練(四)4
布魯克斯櫻桃在西安灞橋地區的栽培表現及栽培要點
從弗洛伊德入門精神分析
巧克力
心理分析泰斗弗洛伊德
基于決策空間變換最近鄰方法的Pareto支配性預測
一朝承諾,八年堅守
隨心支配的清邁美食探店記
花開一朵,至情綻放——從弗洛伊德人格結構理論看杜麗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