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踐:馬克思的新哲學觀

2017-03-10 21:58王丹
青年時代 2017年4期
關鍵詞: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馬克思實踐

王丹

摘 要: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是馬克思的新哲學觀——實踐的宣言書?!短峋V》以實踐為中心,是對馬克思以前的信仰進行的總結,是對嶄新的無產階級世界觀進行的簡明的最初表述。實踐觀對于馬克思新哲學的確立和當前我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實踐;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下文簡稱《提綱》)作為馬克思的一個讀書筆記,被恩格斯稱作“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短峋V》寥寥千言卻被賦予如此之高的贊譽,正是因為馬克思確立的科學的實踐觀,成為辨別新舊哲學的標準和打開新哲學體系大門的鎖鑰。馬克思的實踐觀在《提綱》中進行了透徹的闡述,而在此之前馬克思實踐觀的成熟則經歷了曲折的探索過程。

一、馬克思的實踐觀是如何提出的

馬克思的實踐觀的提出,經歷了一段漫長的探索過程,筆者認為主要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一)《博士論文》時期的理論批判實踐觀

作為青年黑格爾派的一員, 馬克思早在1841年的《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與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的博士論文中,就表現出了對實踐的重視。在指出德謨克利特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時,表達了深刻的實踐思想。他認為,哲學作為一種“實踐的力量,應該把自己和世界對立起來,哲學應該干預世界”。不過,我們必須看到,這一時期的馬克思受到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哲學思想的影響,把實踐僅僅是理解為一種理論批判活動,“這種實踐概念僅僅停留在思維層面,帶有黑格爾唯心主義的主觀色彩”。

(二)《德法年鑒》時期的政治批判實踐觀

在《德法年鑒》時期,馬克思開始對“理論的批判”產生質疑,對費爾巴哈的“宗教批判”產生興趣,實現了從唯心主義實踐觀到唯物主義實踐觀的轉變。馬克思在《德法年鑒》中發文《黑格爾法哲學批判》,該文指出“武器的批判并不能被批判的武器所替代,物質力量的摧毀只能用物質力量去實現;物質力量的生成途徑之一為群眾掌握理論。[1]”在這里,“批判的武器”是指理論批判;“武器的批判”是指現實批判。在二者關系中,馬克思明確指出,“理論”不能代替“實踐”,但“理論”一經人們掌握也能變成物質力量,強調人們改變現實的政治斗爭和革命斗爭。

(三)《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時期的生產實踐觀

在《手稿》中,馬克思對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唯心主義哲學進行了批判,確立了實踐觀的主要內涵和理論框架,與唯心主義劃清了界限,發展了實踐觀的思想。這時期,馬克思通過對異化勞動的分析,確立了生產實踐是人的本質甚至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的思想。他指出“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同動物的生命直接區別開來?!盵2]在這里,“有意識的生命活動”即為實踐。不過,這種實踐活動僅僅是生產實踐,還沒有跨越到社會生活的領域。馬克思還沒有完全擺脫黑格爾思辨哲學和費爾巴哈人本主義哲學的影響,離科學的實踐觀還有一定的距離。

二、《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是如何論述實踐觀的

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說《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是馬克思的新哲學觀——實踐唯物主義的宣言書。它不僅同一切舊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劃清了界限,而且為馬克思的新哲學觀提供了綱領,確立了以“革命的實踐”為骨架的新哲學體系。

(一)實踐是馬克思的新哲學觀的鮮明特征

在《提綱》正文首句,馬克思即對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做了批判。他在該條中指出,“之前任何形式的唯物主義(包含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僅僅是從客觀、實體的直觀顯現形式去理解,并未考慮到人的感性活動與人的實踐在其中的作用,因此,不是從主觀角度出發去理解事物、現實、感性本身。相反,唯心主義卻只看到人的主觀能動作用,而看不到客觀現實本身?!盵3]

費爾巴哈的觀點認為:人對于客觀外部世界的認識是一種類似于照鏡子的消極被動形式,因此,將人理解定義為是一種單純直觀的存在。他曾經說:“相比于閉目沉思的其他哲學家來說,我與他們是大相徑庭的,我需要使用感官,首先是我的眼睛。我借助于感官活動經常不斷地去獲取人腦以外存在的東西的材料,并由此而產生了思想。而不是通過思想產生對象?!盵4]而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唯心主義哲學家的觀點則認為:人的意識是具有主觀能動性。但是該流派忽視了現實的、感性活動本身,抽象掉了人們實踐活動的現實的、具體的客觀物質對象。因此,片面的強調與發展了人的意志、愿望等主觀東西的作用。

綜合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派的觀點,都未曾科學的認識到“實踐”的概念。馬克思在吸收黑格爾唯心主義辯證法“合理內核”和費爾巴哈唯物主義“基本內核”的基礎上,旗幟鮮明的把“實踐”引入到了新哲學體系中,并把它視作為與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本質區別。馬克思在提綱中清晰的闡明了他的觀點,認為對于客觀事物的認識不能只從直觀的、感性的方面去認識,從客體角度出發去認識,而應從主體實踐的角度去認識?;诖?,馬克思得出重要結論“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闡明了馬克思主義新哲學的根本特點和歷史使命。以往的舊哲學家不懂得實踐的意義,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說明世界,即或者通過抽象的理論為不合理的社會制度辯護;或者用某些進步的理論去批判被認為錯的東西,而不能成為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馬克思認為,認識世界的根本目的在于通過實踐來改造世界,這正是馬克思主義新哲學觀的鮮明實踐特征。

(二)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

關于人的認識的正確與否究竟用什么來檢驗的問題,一直是哲學發展史爭論不休的話題。黑格尓主張在人的自我意識范圍內檢驗認識,結果只是用認識來解釋認識,沒有客觀標準,故而認識的真理性是飄忽不定的。費爾巴哈雖曾作過“理論所不能解決的那些疑難,實踐會給你解決”的論斷,但這種實踐是直觀的,未能將主體和客體連接起來,故而認識的真理性是純粹片面的。

關于認識的真理性檢驗問題,馬克思在批判和繼承前人的觀點的基礎上,做出了科學的論斷。在《提綱》的第二條中指出“人的思維是否是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是一個實踐問題,而非理論問題。證明思維真理性的途徑是在實踐的過程中,利用思維的現實性、力量去實現。歸結起來,不論是人們思維,還是任何一種哲學體系、乃至任何一種理論體系,判斷其是否為真理的方法,歸根結底都需要實踐去檢驗。即關于思維——離開實踐的思維——的現實性或非現實性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院哲學的問題?!盵5]馬克思認為,離開實踐的檢驗,去爭論能不能正確認識客觀事物,就像中世紀的哲學家爭論“一個針尖上可以站多少天使”這類的問題一樣荒謬和無聊,那是毫無現實意義的爭論。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這一論斷既是對以往哲學認識論思想的拋棄,也是對“實踐唯物主義”哲學的認識基礎的奠定。

(三)實踐基礎上唯物史觀的相關論述

1.批判法國唯物主義的唯心史觀,提出實踐是環境和人的改變的共同基礎。在《提綱》第三條中,馬克思指出 “存在一種唯物主義學說,該學說認為人是環境和教育的產物。-該學說忘記了:環境與人之間是密不可分相互作用的,環境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又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這種學說必然將社會分成兩部分,其中一部分必然凌駕于社會之上”,并提出自己的觀點:“人的活動與環境的改變是一致的,應該被看作并理解為革命的實踐?!盵6]以愛爾維修為代表的法國唯物主義,認為“人是環境的產物”,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對此做了肯定,這當然是唯物主義觀點,但是馬克思指出:那么環境又是由什么決定的?要知道環境是由人改變的,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過教育的。似乎結論只能是,社會之所以有變化有發展,是因為少數天才人物能夠突破環境的制約,創造新的思想,用它們改造社會、教育他人,他們是一些“凌駕于社會之上”的人,歸根結底環境和人都是由他們的智慧和思想決定的。顯然這又是唯心史觀。馬克思正是在實踐的基礎上把人改變環境與環境改變人統一了起來,提出人和自然界是在勞動實踐活動基礎上協同發展的。

2.批判費爾巴哈的宗教觀,在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宗教觀。費爾巴哈的唯心史觀集中、突出表現在其宗教觀中,因此,馬克思從批判前者的宗教觀開始?!短峋V》第四條指出,費爾巴哈僅將宗教世界歸結于其世俗基礎中,而沒有試圖去弄清楚宗教產生的社會根源是什么,也并未提出解決宗教的正確途徑。不僅如此,他還認為:心是宗教的本質,并且把宗教變遷看成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這就充分暴露了他的唯心史觀的本質。而馬克思科學地揭示了宗教產生的社會根源和正確解決宗教問題的途徑,即必須通過革命實踐來變革舊的社會制度,消滅階級壓迫和自然壓迫,極大地提高人們的科學文化和思想素質,建立共產主義社會。這樣,宗教才能逐步消亡。

3.批判費爾巴哈的唯心史觀,提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費爾巴哈認為人的本質是從“你”和“我”這些單個人抽象出來的共同性,“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他認為這種共同性就是理性、意志和情感,費爾巴哈正是以這種抽象的人作為他的人本主義哲學基礎的,因此他構造的理論體系必然是唯心主義的。馬克思認為,從現實性角度理解,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綜合,而并非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因此,想要研究人的本質,需要從人所處的全部的社會關系的總體上綜合考察。進一步講,“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盵7]從實踐出發來認識、分析和考察社會歷史,揭示社會的歷史規律,與唯心史觀分道揚鑣。

三、《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的實踐觀的意義

(一)《提綱》中實踐觀的確立,為社會主義實踐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提綱》的提出是作者在自身探索哲學道路與當時的歷史背景共同作用下所產生的,是在理論創新和實踐發展雙向互動中實現的。青年時期的馬克思,深受費爾巴哈唯物觀與黑格爾辯證法哲學的熏陶與影響。而當時,德國的無產階級登上了歷史舞臺,這促使關注現實發展的馬克思深刻的意識到現實與自身認知的矛盾。實踐的發展呼喚理論的創新,兩者相互作用,促使馬克思實踐觀的科學確立。而在社會主義廣泛發展的今天,實踐觀立足于理論與實踐的產生背景,亦決定其具有為社會主義發展提供理論基礎的現實意義。

(二)《提綱》中實踐觀的確立,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提供了科學的立足點

《提綱》深刻地揭示了社會生活的實質,提出了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闡述了歷史發展的動力是社會實踐。立足于實踐觀,馬克思正確的解決了歷史觀的基本問題,從而闡明了實踐的重要性,以及在認識論中的基礎地位和決定性作用。因此,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此后的不斷發展提供了足夠堅實的立足點。

(三)《提綱》中實踐觀的確立,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武器

當前,中國的社會主義發展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經濟的新常態、政治的新生態、文化的新樣態等都對戰略思維與發展理念提出了緊迫的需求,且面對社會實踐的廣泛性、整體性和復雜性等特征,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提出了新的時代要求。正是由于立足于當前的具體國情,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四個全面”戰略和“五大發展”理念,這是時代的需求與呼喚所產生的必然戰略思想。因此,立足于實踐的發展,推動理論創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必要的理論指導。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9頁).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32頁).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33頁).

[4]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下卷)[M].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34頁).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34頁).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35頁).

[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32,133,134和135頁.

[9]路德維希.費爾巴哈: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下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

猜你喜歡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馬克思實踐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馬克思的“知本”積累與發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