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念論統攝下的柏拉圖哲學

2017-03-10 22:07楊建明
青年時代 2017年4期
關鍵詞:理念

楊建明

摘 要:柏拉圖的理念論學說,將世界一分為二成可感世界和可知世界??筛惺澜缡强筛兄淖匀皇挛?,對于可感世界只能得到意見;可知世界對應是型相,可知的理念世界是真理的領域??筛惺澜缬煽芍澜缢鶝Q定,個別事物因分有理念而具有其質的規定性,決定一物之為自身的理由和根據。理念與個別事物的分離體現在人的身上就是靈魂與肉體的分離,靈魂是人的理念和本質,因而人本性就對理念有所關照,所以獲取知識只需向靈魂回憶即可。但能做到這一點的只是少數人,這些人是哲學家,為了讓國家更好的發展,應該讓哲學家管理國家。由此可見,雖然柏拉圖哲學涉及的內容寬宏,包羅萬象,但每一部分都有機聯系著,并由理念論統攝。故本文從宏觀角度研究柏拉圖理念論的本體論,認識論和國家學說以及當時世人對理念論的反駁以及柏拉圖后期對理念論的調整,以期全方位,多層次的理解和把握柏拉圖的理念論。

關鍵詞:兩個領域;分有;理念

一、柏拉圖哲學面對的問題及其理論起點

(一)對愛利亞學派和蘇格拉底哲學的繼承與批判

首先,柏拉圖從赫拉克利特“萬物皆流,無物常在”的觀點出發,承認感性的自然界是一個流動變化的序列,因為感性事物的流動變化因此并不能成為哲學的對象;在此,柏拉圖認同巴門尼德的存在論,認為“存在”才是真正不變的存在,只有“存在”才是真正的知識的對象;最后對柏拉圖影響最大的莫非他的老師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盡其一生探求“是什么”,希望得到關于事物的普遍定義,柏拉圖追隨他的老師為事物尋求普遍定義,但他不滿足于蘇格拉底將普遍定義的對象局限于道德領域,而要將它擴展到所有領域。這個擴展至所有領域的普遍定義就是理念。

(二)兩個領域的劃分

柏拉圖對于兩個領域的劃分,是理解其哲學的起點和關鍵。站在以往哲學的根基上,柏拉圖把世界分為可感世界和可知世界,流變的可感世界是意見的對象,可知世界永恒不變,是知識的對象。對于兩個領域的劃分貫穿于柏拉圖哲學的始終,其中最為經典的是線段比喻。柏拉圖在其線段比喻中具體解釋了“兩個領域”和“兩種認識”的區分,一方面將世界二重分離,另一方面分別于思維與對象領域劃分了知識的不同等級以及他們的邏輯次序。為其理念論哲學的展開奠定方法論基礎。

二、柏拉圖的理念論

理念,又譯作型相,不同譯法側重的方向有所不同,理念側重主體認識的角度,而型相則側重作為對象世界的事物本身方面,由于研究方向乃宏觀體系的邏輯進展,在此我將不做更為細節的區分,以下將理念型相統稱為理念。柏拉圖的理念論哲學內容豐富,主要包括本體論,認識論,倫理學,美學,宇宙論,政治哲學等。本文將有重點的研究其中幾個主要部分,以期對柏拉圖哲學更深入的理解。

(一)理念論的本體論

從分離學說的觀點出發上,柏拉圖將世界劃為可感世界和理念世界,以分有和摹仿為方法解釋其理念論的本體論,首先柏拉圖解釋了理念世界和可感世界的關系問題。因為分有了理念,個別事物得以成為其自身理念,也因此理念是個別事物得以存在的根據和原因。美的理念是美的事物得以存在的根據和原因,并且其分有美的程度決定了事物美的程度,即可感事物之其所是規定性取決于其理念,其自身存在的原因在于理念,僅僅分有理念并不能與理念劃等號,因為占有不是分有,兩者不能在同一層面上混為一談。其次在對象領域,世界的層級是怎樣的,以及事物為何能與其理念相似,柏拉圖說這是摹仿,他將技藝引入模仿說,而技藝分為神圣的技藝和人工的技藝,也因此相應的對照著神圣的摹仿和人工的摹仿,根據神圣的理念原型上帝創造出神圣的摹仿得到自然事物,人工的原型同樣也是作為神圣的摹仿,而工匠根據人工的原型創造人工的摹仿得到影像。這是自然領域里理念與可感事物的關系,也是可感事物存在的原因。但人的存在于理念是何關系?柏拉圖以洞穴比喻展開了以靈魂學說為載體的理念論的認識論。

(二)理念論的認識論

柏拉圖認為人是由肉體和靈魂兩個部分組成的,不可見的理念作為靈魂而存在于人自身之中,作為可感知的肉體是感性的存在,靈魂和肉體彼此獨立,互不侵擾。作為理念而存在的人的靈魂是人得以存在的根據和原因,靈魂統攝肉體。因此,人自身并不是靈魂和肉體的簡單相加,而是通過肉體以達到對靈魂的的目的和追求。在柏拉圖看來,人的肉體是骯臟污濁的。為了進一步理解肉體對靈魂的束縛,柏拉圖提出靈魂有三個組成部分即理性、激情和欲望。人和動物的不同在于人具有理性,理性是靈魂的最高原則,是永恒的,和神圣的理念相通;合乎理性的情感由激情所支配,肉體對樂的追求和苦的回避由人的欲望控制,二者都是暫時的,欲望既可以服從理性成為一種德性,也可以背叛理性而造成惡,因此不論什么情況,決定人行為的都是靈魂而非肉體。柏拉圖認為靈魂本身包含著欲望的成分,而欲望總有向下墜落的可能性,當理性未能駕馭欲望,靈魂就向下墜落,與肉體結合,而靈魂在墜落之前是屬于不朽的理念世界,知識的對象正是理念,所以靈魂最初就包含著對理念的關照,只是在與肉體結合后收到肉體的污染忘卻了對理念的關照也就是知識,因而作為靈肉結合物的人,要想獲取知識,只要回憶靈魂中固有的東西便可。柏拉圖在洞穴比喻中形象的說明了理念與事物靈魂與肉體的關系,并以此映射了他的政治學說。

(三)理念論的政治學說

柏拉圖生活在雅典民主政治衰敗時期,蘇格拉底之死致使其對現存政體絕望,并且希望通過哲學來改變統治者以實現對國家的理性統治。最有代表性的是他的哲學王思想,他認為應該讓哲學家統治國家,因為自然生活在世上的人只是不會反思的囚徒,看到的不是本質而是幻象,哲學家的幸福在于思辨的真理而不屬于世俗事物,但出于憐憫哲學家甘愿放棄思辨的幸?;貧w世俗、指引公眾。

三、對柏拉圖理念論的詰難

在其著作《巴門尼德篇》里,柏拉圖通過老年巴門尼德對少年蘇格拉底的對話揭露出其理念論存在的矛盾,愛利亞學派和理念論的區別不在于理念是否存在,而在與個別事物是否可以分有理念,所以對理念論的詰難是集中于對分有說矛盾的揭露。

(一)分有的適用范圍

可感個體與理念相對應的基礎在于分有,因此我們得以從可感個體推出理念的存在,但柏拉圖否認骯臟污穢的事物有理念,這樣個別事物與理念就不是一一對應的關系,無法解釋污穢之物存在的原因。

(二)分有的概念內涵與分有所依據的原則的矛盾

“分有”本是指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如果僅憑這一方面去理解,那么,個體事物想要部分分有理念或是全部分有理念就不能成立,因為如果僅僅是理念的一個部分被事物所分有,我們就無法理解為何理念在被分割之后還能保持其本來的性質,如果是全部分有,那一個理念將不能為一個事物分有而不能為同類事物共同分有。所以按照分有說的內容來看,它所依據的原則是普遍與個別。為解決這一困境就必須強調理念所依據的概念表述功能,或把理念等同于概念或把理念理解為事物之間的相似。然而這兩個方法也都遇到了困境。

(三)理念與概念的關系

理念是心靈內的概念指示的外部對象,因此理念絕不僅僅是沒有內容的概念,所以這個方法行不通。

(四)第三者問題

如果將理念看作是個別事物的相似,那么在理念連接兩個相似事物的同時,又需要另一個第三者來連接個別事物與理念,如此反復,無窮盡也,這樣只會造成無限惡循環,而無益問題解決。

四、結論

在柏拉圖理念論統攝的全部哲學思想,留給后人無盡的探索,倘若依照柏拉圖的初衷領會理念的真正內涵,真正的愛智者———而不是更多地糾纏于“意見”的人,至少可以從中獲得如下的啟示:理念預示著某種批判的尺度,它為我們賴以熟知的可感世界,與人們的內心世界,靈魂深處懸起一個度之彌遠的價值準衡,使當代的人勿忘初心,得以使人超越自我的狹隘圈子,得以超越既得的生存對象而為自己尋出一片安身立命的精神依靠。

參考文獻:

[1]《西方哲學原著選讀》北京大學外國哲學史教研室編譯 商務印書館2011.3.

[2]《理想國》柏拉圖著 郭斌和 張竹明 譯 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

[3]溥林.理念與光照——論柏拉圖理念論對中世紀哲學的影響[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02:23-28.

[4]黃偉.柏拉圖后期理念論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3.

[5]楊喬喬.柏拉圖前后期理念論思想比較研究[D].吉林大學,2013.

猜你喜歡
理念
凸顯理念,學也張揚
基于CDIO理念的數控實訓教學改革與實踐
淺談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您的理念 我們的解決方案
新發展理念需落實于實踐
申康的平衡理念
“健康中國”應深刻融入執政理念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進醫改
中醫理念的現代闡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