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略論中央蘇區科普工作的社會環境

2017-03-10 22:34鐘美珠
青年時代 2017年4期
關鍵詞:社會環境中央蘇區

鐘美珠

摘 要:中央蘇區以贛南、閩西為基本區域。這些地區長期遭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當地的經濟、文化、社會發展極端落后。贛南、閩西都是客家人中轉和聚居的中心。當地百姓深受客家文化的影響。這些都成為影響中央蘇區科普工作的社會環境因素。

關鍵詞:中央蘇區;科普工作;社會環境

中央蘇區建立于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前期,地跨贛、閩、粵三省,以贛南、閩西為基本區域。在革命前,贛南、閩西地區皆地處偏僻山區,長期處在封建統治下的封閉、半封閉狀態,經濟、文化、社會發展極端落后。

一、中央蘇區科普工作的政治環境

在近代中國,由于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剝削和壓迫,客家人聚居的贛南、閩西與全國其他地區一樣,經濟社會發展緩慢,人民飽受封建宗法制度的束縛。由于客家人習慣聚族而居,宗族姓氏觀念強烈,封建宗族統治尤為厲害。族長利用手中的族權和嚴厲的族規族法,對本村本鄉的同姓同胞施以嚴密控制和盤剝。能夠充當族長的基本上都是有錢有勢的封建官僚和豪紳地主。這就使封建政權與封建族權緊密結合在一起。

封建統治階級通過封建族權對廣大人民實行殘酷的統治。各地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大權基本上都操縱的當地的大姓豪紳地主手中,如革命前寧都縣城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大權就操縱在溫、李、蔡、盧四姓的豪紳手中。各姓豪紳之間既勾心斗角,又勾結利用,共同欺壓勞動人民。革命前,瑞金縣豪紳所組織的“廉義社”里就匯集有“三虎、六豹、十二狼”,由他們掌握全縣的公產、稅收、訴訟,控制著全縣的政治、經濟,壓迫和勒索人民。這些封建地主豪紳,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時常制造地區之間、姓氏之間的矛盾和沖突,挑起械斗,無端造成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的損失。為防衛盜匪和械斗,贛南、閩西各地一般都修建有比較堅固的土圍、山寨,組建了大小不一的民團,購槍制炮,操持刀劍,成為豪紳地主階級維護其統治的重要工具。

十六世紀中葉以來,隨著外國傳教士的到來,外國教會勢力逐步滲透到贛南、閩西地區。他們與中國封建勢力和軍閥勢力勾結在一起,破壞人民的反抗,毒化人民意志,包攬訴訟,干預行政,傾銷毒品,加重了對當地人民的盤剝。

辛亥革命后,贛南、閩西同處北洋軍閥統治之下。北洋軍閥與江西、福建封建勢力相互勾結,沆瀣一氣,對人民進行野蠻統治。他們在贛南、贛西和閩省設置道署,在縣設立知事衙門,還在各縣建立警察隊、別動隊、保衛局等反動組織,加強對人民的控制??h以下保留清代建制,行坊、鄉、都、圖制。各坊、鄉、都、圖、堡等頭目,均為豪紳地主輪流擔任。軍閥與封建勢力結合,形成一個嚴密的統治網。

由于軍閥之間為爭權奪利,戰爭不斷,給贛南、閩西廣大人民帶來深重災難。1924年至1927年,大革命時期,贛南、閩西都爆發了轟轟烈烈的國民革命運動,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組織,組織了工會、農會。廣大貧苦工農經受了鍛煉和考驗。進入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贛南、閩西廣大人民高舉土地革命的旗幟,武裝反抗國民黨的反動統治,發動了一系列農民武裝暴動,摧毀了國民黨基層政權組織,進行了武裝割據,建立了小塊梅花狀的紅色割據區域和少量地方革命武裝,為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主力下山創建中央蘇區奠定了基礎。

1931年,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成立后,依照中華蘇維埃政府組織法,迅速建立了中央、省、縣、區、鄉各級蘇維埃政權。廣大貧苦農民在政治上打碎了封建枷鎖,翻身作主人,在經濟上分到了夢寐以求的土地。革命熱情空前高漲,精神面貌煥然一新,生活水平明顯提高,為傳播和普及先進論理、先進文化、科學技術創造了很好的條件。

二、中央蘇區科普工作的經濟環境

(一)生產力水平低下

贛南、閩西地區盡管有優越的地理條件和豐富的自然資源,但這一地區同全國一樣。長期處于封建統治下封閉、半封閉狀態,腐朽、落后的生產關系,嚴重地阻礙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當地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商品生產發展緩慢,沒有鐵路、公路,沒有工廠、沒有現代商業。加上地處偏僻,交通閉塞,信息不靈,技術落后,生產力水平極為低下,社會、經濟、文化發展,長期陷入遲緩狀態之中。

(二)農業生產狀況

在中央蘇區建立之前,贛南、閩西地區的農業耕作技術極端落后,基本是靠人畜拉力,耕牛是重要的生產要素,廣種薄收,完全靠天吃飯,作物產量低。年成好時,農民能夠勉強糊口,遭遇風霜雨雪蟲等自然災害時,幾乎顆粒無收,只得以雜糧、野菜充饑。尤其是在偏遠山村,生產條件更加惡劣,有的甚至還停留在刀耕火種的時代。在封建制度下,封建的土地占有制十分牢固,土地兼并現象嚴重,大量的土地集中在占人口少數的地主、富農手中。

據毛澤東1930年5月和同年10月先后作的尋烏調查和興國調查統計,尋烏縣土地,地主占30%,公田(實際為地主、富農把持)占40%,農民只占30%;而該縣農村人口中,地主、富農僅占人口總數的7.4%,中農和貧農卻占人口總數的88.2%。就是說,占全縣人口88%以上的貧農、中農只占有30%的土地,而占人口7.4%的地主、富農卻占有全縣70%的土地。興國縣永豐區地主、富農占人口總數的6%,卻占有全區80%的土地,而中農、貧農占人口總數的80%,他們只占有全區20%的土地。

地主對農民的地租剝削包括實物地租和勞役地租兩種。實物地租又有“分租制”和“定租制”兩種。

分租制是農民和地主對土地的收獲物進行分成,俗稱“見面分割”?!耙娒娣指睢本褪堑竟瘸墒鞎r,地主與農民同往禾田,農民把打下的谷子與地主對半分成,地主部分由農民送到其家。有些地方在分割之前,由地主先取一擔,這一擔不在對分數內,這種多半是肥田。這實際是級差地租的體現。分租制有四六分(農民四,地主六,下同)、三七分、甚至二八分的。這種“分租制”在贛南各縣實行較多,閩西各縣較少。

定租制是按田畝面積固定租額,一般為收獲物的五成、六成,有的高達七、八成交給地主。定租制的租額不少地方是鐵租,即使在遭災歉收的年份也不能少。地主還往往虛報田畝面積出租,以加重對農民的剝削。無論是“分租制”還是“定租制”,農民將土地耕種肥了,地主就要將土地收回租給別人,以收獲更多的地租。農民交租時,地主用的是大斗大秤,谷子用風車車了又車加重對農民的剝削。除實物地租外,貧苦農民還要承擔“勞役地租”,就是無償地幫地主做工。地主家做紅白喜事,農民都要前去幫工,農忙季節農民也要放下自己家的農活為地主干活。在沉重的地租剝削下,貧苦農民所剩無幾,維持生存尚且勉強,基本無力改良土壤,改進耕作技術,提高作物產量,只能維持低水平的再生產。

(三)工業生產狀況

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由于外國資本主義的侵蝕和外國商品的輸入,一方面使贛南、閩西原先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受到破壞,不少傳統的手工業被迫破產;另一方面又使這一地區的商品經濟逐漸發展,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緩慢萌芽。境內一些較大的城鎮如贛州、吉安、龍巖、汀州等地,也辦起了一些機器生產的小工廠。

據贛州總工會1926年底的統計,僅贛州城和贛州郊區,雇傭工人和手工業者達18000余人。贛南幾個鎢礦的采礦民工總計約有上萬人。但由于缺乏資本、技術等原因,各地的工廠、作坊規模都很小,機器設備也很落后。直到20世紀初葉,在贛南、閩西也沒有現代的鐵路、公路、大機器的工業生產,在縣城以下甚至沒有電力照明。只有一些小織布廠、小煉鐵廠、小制鍋廠、小造紙廠、小石灰廠、一些刨煙、糕點等手工生產企業,只能生產一些犁耙、鋤頭等生產工具、以及鍋頭、土紙、石灰、煙絲日常生活用品。工業化水平極為低下。

盡管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尚處在萌芽、初始狀態,贛西南、閩西的雇傭工人和手工業工人同樣受到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沉重壓迫和剝削。他們的技術水平低、勞動條件極差,每天工作12小時甚至16小時以上。而收入卻異常微薄,最低的每月只有30斤大米,多的也不過150斤大米左右,根本不夠養家糊口。尤其以鎢礦工人的命運更為悲慘。當時的礦場都是民窿開采,盤踞礦場的山霸、包工頭與資本家勾結在一起,用包棚場、收另砂、放惡債、壓砂價等手段,殘酷剝削工人,榨取工人血汗。不管哪個行業,工人生存都沒有保障。資本家可以任意打罵工人和克扣工人工資。

三、中央蘇區科普工作的人文環境

(一)文化教育水平落后

在中央蘇區建立之前,贛南、閩西地區因經濟發展落后,無法顧及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這些地區交通閉塞,民智不開,信息不暢。耕作靠經驗,作息看日光。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生病不看醫生,求助巫婆神漢;封閉、愚昧現象隨處可見。沒有鐵路、公路,兩個地區之間,縣與縣之間,縣與鄉之間,只有崎嶇不平的羊腸小道能夠通行。貨物運輸,只靠人力肩挑手提,少量借助騾馬托運或走水路船運。

贛州城是贛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大革命前,贛州僅有兩所中學、兩所師范學堂,在校學生不滿千人。曾長期作為南安府治所在地的大余縣城,僅有一所中學148名學生,其中地主、富農子弟91名,資本家子弟48名,工農子弟僅9名。許多縣甚至連一所中學都沒有,只有屈指可數的幾所小學校。閩西的文化教育狀況與贛南相近。無論是贛南還是閩西,民眾90%以上是文盲。當地沒有任何文化設施,貧苦工農完全失去了受教育的權利。

至于科學技術的普及和應用,更是無從談起。贛南豐富的鎢礦資源,還是德國傳教士鄔禮亨于1882年率先在大余縣西華山發現的。直到鄔禮亨非法盜采大量鎢砂運回國去后,當地人才知道,這種蘊藏豐富的烏黑“石頭”竟然是非常值錢的寶貝。

(二)客家文化的深刻影響

贛南、閩西是客家人中轉和聚居的中心。90%以上的居民皆為客家民系。就這一區域的文化特征而言,最明顯的特征就是客家人文化特征。贛南、閩西客家文化對當地居民有著深刻的影響??图胰耸菑狞S河流域或中原地區逐步南遷,而形成中華民族中的獨特民系。從西晉末年開始,為躲辟戰亂,當地居民大舉南遷。從黃河流域經長江流域,然后抵達江西鄱陽湖之后,溯贛江而上,逐步遷徙到贛南、閩西和廣東梅州,再轉入東南亞和南洋一帶??图揖用竦倪w入不僅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且把黃河流域和中原文明帶到了當地??图颐裣当A袅俗约旱莫毺貍鹘y和文化,保留自己一整套的風俗習慣??图胰饲趧?、勇敢、智慧,堅忍不拔,吃苦耐勞,不畏強暴,敢于反抗、敢于斗爭的性格和客家人熱情好客、為人謙遜、心地善良,以鄰為善、以鄰為伴的良好家風相互交織??图胰吮A袅松鹘K追遠、敬畏祖先,光宗耀祖的優良傳統文化,而且代代相傳??图胰诉€保留婚喪嫁娶、講究禮儀、長幼有序、論輩分、行族權等一整套的管理模式。

參考文獻:

[1]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四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1989.

[2]李國強.中央蘇區教育史[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3]劉善玖,鐘繼潤.中央蘇區衛生工作史料匯編(第1冊)[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12.

猜你喜歡
社會環境中央蘇區
“點石成金”——中央蘇區新聞出版的物資困窘及其應對
做好革命老區中央蘇區脫貧奔小康工作
新時期學習中央蘇區精神內涵的啟示
關于淺談音樂教育的育人功能研究
漳州:原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何讓實干型官員脫穎而出
農民與革命:以中央蘇區為中心的考察
中央蘇區反腐廉政建設的經驗及其當代價值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