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物理教學滲透人文精神的實踐與研究

2017-03-14 23:05王冰
科教導刊 2017年3期
關鍵詞:自然科學教育模式人文精神

王冰

摘 要 現代教育的應然要求在于培養兼具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知識的雙重素質人才,然而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下,自然科學教育卻始終片面重視基本理科技能的傳授,而忽視對學生人文知識和價值的培養,這樣的教育模式注定是不完整的。高中物理教學過程缺乏人文情懷和人文精神,學生自身缺乏人文知識,素質欠缺的狀況也是尤為突出,這是我們不得不正視的問題。

關鍵詞 物理教學 自然科學 人文精神 教育模式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1.056

1 問題的提出

到底教育的本質要求是為何?著名物理學家費因曼曾一針見血的指出:“科學這把鑰匙既可開啟天堂之門,也可開啟地獄大門,究竟打開哪扇門,則有賴于人文精神的指導”。由此可得知在現實教育中忽視人文精神和價值的滲透,而僅功利性的以單一科學知識的傳授,此等教學模式培養下的所謂“人才”勢必將帶領我們走向“地獄”。在筆者十多年的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理科生人文精神和知識缺失的狀況令人堪憂,很多學生在高一入學之時即篤定學習理科,因此從高一之時便放棄歷史,政治,地理等人文知識的學習,更糟糕的是很多理科老師更是漠視甚至鼓勵學生的這種學習態度,可以想象在現實的教學過程中期待這些老師教學過程中滲透些許人文知識無非是癡人做夢,這也就不難理解現實中理科生人文精神嚴重缺失的現狀。因此筆者試就高中物理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的必要性進行分析,并提出可行性的教學策略和模式的轉變和創新,以期對教育同行有所啟發。

2高中物理教學滲透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科學和人文猶如文明之兩翼失其一則不利于人類整體文明的進步與發展。物理作為自然學科的典型代表在常人的意識中似乎與人文科學和價值并無瓜葛。其實不然,物理學科本身也是自然科學和人文精神的統一結合體,物理學的整個發展史實際上是人類追求真善美,創造人文價值的歷程,可以試想一下如果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等偉大的科學家沒有人文精神的熏陶,沒有追求正義公平和真善美的良知,人類的歷史可能將發生翻天翻地的改變。而高中物理教學是在物理教育中最為基礎的一個環節,也是進行學生價值觀和人生觀培養的重要階段,所以高中物理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的重要性顯而易見。具體而言其必要性可從以下兩點逐一分析:

第一,高中物理教學滲透人文精神是物理教學大綱所明確規定的,是國家素質教育的實質要求。根據教育部《基礎教育改革政策綱要》的要求,其培養學生的目標在于要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與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而在最新的《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改革文件中也將課程具體目標分為三個部分,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情感態度和正確價值觀的樹立則必須在長期人文精神的滲透和熏陶之中方可形成。另一方面物理教學本身也是素質教育的一部分,而素質教育最本質的要求在于促進學生的全面和整體發展,顯然全面發展的目標一定不能缺少人文知識和價值的傳授,在物理知識傳授同時應當也不忘以促進學生的理性與情感、人文精神得到和諧發展的素質教育目標。

第二,高中物理教學滲透人文精神是迎合中學生心理需求的實際需要。中學階段的獨特之處在于此階段往往是求知欲最為強烈的時刻,在心理,生理上我們都不僅僅滿足于對單一科學知識的渴求,學生在人生觀,價值觀建構上也僅僅依靠科學知識是不夠的,這需要大量人文知識的補足,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學生才可能形成健康積極向上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而我們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所承擔的責任在于通過滲透人文精神,將理智和情感,分析和感悟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以此迎合學生此階段的心理需求,這樣的教學勢必會使得學生以一種人文的觀念來學習物理等理科知識,這不管對于學生的學習生涯和人生路途來講都是益處頗多的。

3 高中物理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的策略和建議

面對高中物理教學中人文精神缺失嚴重的現狀,現實的尋求教學策略的積極變革,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以回應物理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是我們教育同仁共同的責任。筆者結合數十年的教學經驗和觀察提出了三點可行的建議。

第一,提高高中物理教師自身的人文素養,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逐步提升自己的生活品味和人格魅力。

《論語》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苯處熥鳛榕c學生直接接觸的“授業者”,其本身對于學生的人文精神滲透的作用之大尤為明顯。因此在新一輪的教學大綱改革中對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實際上也是對教師自身綜合素質的提升提出了要求。

在現階段的高中教師隊伍中,筆者不得不承認其綜合素質可謂參差不齊,當然這和歷史原因、地區經濟水平差異和高等教育等各種因素有關。但是這恰恰也是我們物理教學中人文精神缺失的重要原因,這是我們不得不正視的問題。在筆者看來,首先物理教師必須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蘇軾曾言,“腹有詩書氣自華?!比宋亩謴膩矶茧x不開書本,我們必須大量閱讀政治、歷史、哲學等經典書籍,長期接受人文科學的“熏陶”。其次我們應當尋求自身生活品味和人格魅力的提升,要知道教學往往是一個“交流”的過程,我們同仁之間不修邊幅,邋邋遢遢,言語粗魯等可謂層出不窮。此種情況下,即使人文知識儲備在豐富的老師,學生也不會有與之進一步交流的興趣,妄談滲透人文精神豈不癡人說夢。

第二,充分挖掘物理教材中隱形的人文素材,擴展學生視野,在物理教學過程中聯系實際,回歸生活,注重用課堂知識解決現實的問題。

其實在物理教材中絕不僅僅只有物理知識的存在,其“人文精神”素材也是盡在書中,關鍵在教師的教授方法,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中,我們完全忽視了物理教材中所隱含的人文知識,其實稍加轉變方式完全就是另一番效果。諸如我們可以通過比較等量異種電荷電場線分布與條形磁鐵以及通電螺線管的磁感線分布的異同,向學生滲透物理學的對稱美、自然美;通過光的波粒二象性,引申到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讓學生了解愛因斯坦的事跡,感受他的人格魅力等。這些隱形材料都是需要我們教師充分挖掘的。

一切皆取之生活,面向生活,人文精神也是。在教學策略中管見以為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注重聯系實際,將課本的“硬知識”有機的代入的生活中,已解決現實的問題作為知識傳授的依托點。讓學生能夠深刻感受到物理的現實魅力。毫無疑問這對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的提升都是有利的。

第三,教育主管部門要轉變傳統的唯分數教育模式方針,切實將素質教育落實到物理等理科教育中,真正意義上“滲透”人文精神。

教師的教學策略轉變想單單依靠教師個人的意愿選擇實屬難事,教育主管部門才是教育改革的“發動機”。在我國教育改革往往都是一個“自上而下”的過程,教育主管部門承擔著改革的先鋒。目前我們的教育主管部門依舊以升學率,分數高低作為評判教師和學校的教育水平??上攵@種機制之下,難以使得學生和教師有多余的時間和精力投身到素質教育中,在理科教育中滲透人文精神。需要明確的是在理科教育中滲透人文精神實際上對于學生的學習成績并無太多益處,因此在此種背景下,筆者認為中央和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門都必須協調一致,在整個教育方針中鼓勵素質教育,不再以分數作為評判學生和教師的唯一標準,多元化的量化評判機制才是科學的。同時在物理等理科教學上推廣人文知識滲透的新型教學模式,舉辦教學研討會,培訓會等方式提升教師的素質和教學水平。筆者期待在這樣的鼓勵之下理科教學也必將滿是人文情懷。

4 結語

當然我們的高中物理教學缺乏人文精神的傳授,理科學生普遍缺乏人文素質的現狀絕不僅僅需要我們教育界的關注,這一命題需要整個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努力。高中物理學科滲透人文精神改革所涉及到教師教學策略,教育主管部門教育方針等一系列的問題也難以一蹴而就,再具體落實的過程中還會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筆者也僅僅就該命題的必要性和策略提出了初步的意見和想法,這還需要我們教育界和各個階層的進一步研究,我們期待高中物理教學的大變革。

參考文獻

[1] 劉朝暉.教育的希望:科學人文主義教育[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5.

[2] 陳小影.論高校學生素質教育與人文精神的培養[J].湖南社會科學,2004.4.

[3] 續佩君,張芳.物理教學中進行人文教育的幾個理論問題[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6.

[4] 楊立濤.高中物理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6.

[5] 陸航燕.高中物理教學中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的實踐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0.

猜你喜歡
自然科學教育模式人文精神
醫學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課的實施路徑研究
如何在高中歷史學習中培養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種文化的自信
大學自然科學通識課的教學體會
淺論古代斯巴達的教育模式
西部高校信息學科的成人高等教育模式研究
中職音樂欣賞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
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的演變與發展
背負十字架的勇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