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羅新璋“案本—求信—神似—化境”淺談譯論時代特征

2017-03-14 10:39潘淋青
科技視界 2016年27期
關鍵詞:時代特征總結

潘淋青

【摘 要】中國傳統翻譯思想具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羅新璋先生以“案本-求信-神似-化境”對傳統譯論做出線索性、規律性的總結。其中“案本”與“求信”時間跨度大,作為時代特征尚可?!盎场蔽涣小吧袼啤敝?,但“神似”與“化境”時間上出自同一時代,本質上似乎并無不同。另“案本”“求信”與“神-化”之間年代間隔太大,尚有缺失的時代特征未能總結。其研究意義自不待言。

【關鍵詞】傳統譯論;羅新璋;時代特征;總結

0 引言

羅新璋先生在《我國自成體系的翻譯理論》中指出中國傳統譯論的體系已經形成,并將其分為四個既獨立又關聯的階段:“案本-求信-神似-化境”[1]。前兩者分別代表翻譯的兩個階段,而“神似”與“化境”時間上相差不遠,本質上似乎并無根本差異,反映的又是同一個時代的翻譯思想。如此看來,羅的譯論基本思想“四分法”似乎是三分天下:案本-求信-“神化”①。重新分析羅的譯論脈絡以及提出新想法成為本文的重點。

1 譯論之源:“案本”與“求信”

要討論中國傳統譯論在翻譯史各階段的時代特征,繞不開傳統翻譯史和翻譯思想的分期問題。對此,譯學界尚無定論。[2]

1.1 翻譯史分期問題后顧與譯論史分期問題淺析

目前譯史研究認為傳統翻譯史總體上可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一、起于唐終于后周世宗滅佛的佛經翻譯;二、明末的傳教士及士大夫推動的科技書籍的翻譯和鴉片戰爭后的西學翻譯②;三、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的翻譯;四、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后、至劉宓慶《現代翻譯理論》出版之間的翻譯。該書籍的出版,標志著中國翻譯活動從傳統走向了現代,學者開始采用西方翻譯理論來關照我國翻譯研究。之后的翻譯活動不屬于“傳統”范疇,不在文章關照范圍內。

譯學界一般認為,從翻譯高潮看譯論史分期,中國傳統翻譯史上經歷了四次翻譯高潮:佛經翻譯、明清科技翻譯、清末民初西學翻譯、五四“新文學”翻譯[3]。這四者不完全與傳統翻譯史四階段一一對應。這是因為翻譯高潮是歷史長軸上的若干個點,而翻譯史各階段的劃分跨度較大。明清科技翻譯與清末民初西學翻譯時間上相去不遠,內容上有其相似之處,可以認為是一個譯史階段的兩股高潮。

1.2 “案本”與“求信”的依據:“文質說”與“信達雅”

在中國傳統翻譯史第一階段——佛經翻譯期間,最重要的譯論包括支謙的“案本說”(翻譯的方法)、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翻譯的難)、彥琮的“八備說”(譯者的修養)、玄奘的“五不翻”(翻譯的障礙)?!翱梢哉f,從一開始我國譯論就對于翻譯的內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給予重視,因而便具有了初步的系統性,可惜的是,這時還沒有建設翻譯理論的自覺性[4]?!?/p>

羅新璋用“案本”二字總結佛經翻譯期間出現的翻譯思想。圍繞“案本”思想的是“文質之爭”,當時不同譯者對“文”和“質”持有不同的傾向。羅新璋把“案本”列為古代譯論時代特征,實則反映了當時翻譯思想的“文質”學說。在“文”與“質”中,“質”——要求嚴格模仿原文句法——的呼聲更高。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譯與清末民初的西學翻譯同屬傳統翻譯史第二階段。羅新璋用“求信”概括了此時的譯論??萍挤g活動中翻譯的對象以科技層面知識為主,徐光啟、利瑪竇等人探討的多是關于翻譯的目的、功能以及迫切性。[5]陳??迪壬凇吨袊g學理論史稿》中認為這一時期的“翻譯理論與愛國主義結合,實際上是近代有關譯論的先聲”[6]。徐光啟提出“欲求超勝,必須會通;會通之前,先須翻譯?!盵7]者應通過翻譯活動,貫通中學、西學,最終達到超勝的目的。

清末民初的西學翻譯也有類似之處,翻譯活動成為傳播西方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知識的媒介。不管是科技翻譯還是西學翻譯, 其實質都是對西方知識的推介。因而準確的表達成為翻譯工作的首要標準。當時譯論中影響最為深遠的當屬嚴復在《天演論》譯例言里指出的“譯事三難:信、達、雅”?!靶胚_雅”說涉及到對翻譯原則和標準的思考。它是中國傳統翻譯思想的綱領[8]。

羅新璋先生以“求信”來總結這個階段的譯論,不是沒有道理的。

相對于“案本”思想,“求信”的進步之處在于:從最初一絲不茍模仿原文句法的“質”發展成允許在句法上有一定自由的“信”[9]。在理論深度方面形成遞進的形態。

2 缺失的譯論:信順統一

新文學翻譯事業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大背景下蓬勃發展,這是傳統翻譯史的第三階段。這一時期新思想欲沖破舊思想的桎梏,新舊沖突之下,我國的翻譯事業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對馬列主義經典作品和無產階級文學作品的譯介成為譯者學者們新的關注點。譯界涌現出不少經典作品,譯論也在百家爭鳴的論爭中取得了極大發展。而羅新璋的“案本-求信-神似-化境”譯論脈絡中并未體現五四新文學時期的翻譯思想。

這一階段里譯論主要表現在:一、對翻譯的目的、社會功能及與社會的關系的討論:傅斯年的“八條”、鄭振鋒的“處女與媒婆”論;茅盾指出文學翻譯可促進文化交流,了解“世界各國人民的歷史傳統和他們的生活與斗爭”;魯迅、瞿秋白認為翻譯可以促進中國現代言語的形成。二、對可譯性的探討:鄭振鐸認為“文學可譯”,賀麟以譯詩為例,認為翻譯是可能的,但可譯性有限度(不過都沒有從翻譯理論角度進行論證,只是純思辨的思考)。三、翻譯批評蓬勃發展,譯者學者借評論表達各自的觀點。例如胡適、劉半農、羅家倫、傅斯年評價嚴林譯書;曾虛白以“意譯”為標準,對譯文進行評價;鄭振鐸評泰特勒,瞿秋白評趙景深。四、對翻譯方法的討論:劉半農、茅盾、魯迅、艾思奇、陳康提倡“直譯”,金岳霖提出“譯意”與“譯味”,朱光潛提出直譯要“文從字順”,朱生豪要“逐字逐句譯”。真可謂百花齊放。

文學翻譯與西學翻譯不同,“求信”已經不能成為評價翻譯活動的唯一標準。魯迅提出“凡是翻譯,必須兼顧兩個方面,一則求其易解,一則保存原作的豐姿”[10],譯文不僅要通順,也要忠實于原作。通順易解是說表達上“順”暢流利,忠實原作即指內容上可“信”。 “信順統一”無疑比“求信”更進一步。

羅新璋獨獨對五四新文學時期的譯論未作總結,或是因此階段時間跨度不大,或是因論爭過多、思想繁雜而不便梳理,然而,這一時期的翻譯和譯論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文學革命和白話文運動與翻譯實踐的發展相輔相成,這是傳統翻譯思想的重大轉折期,魯迅等的翻譯思想深刻反映了五四新文學時期譯論的時代特點?!靶彭樈y一”也許可以成為該時代的譯論特征。

3 譯論新臺階:“神·化”

傳統翻譯史的第四階段可以說是第三階段的延續和發展。但該時期的譯論在相應的時代背景下進入了全新的美學視角。

之前的翻譯主要屬于宗教、科技和人文知識的范疇。原作以知識性為主,藝術性不強。譯者進行譯介的目的在于引進外來思想或技術。相應的翻譯領悟多以討論原作內容和形式為主?!耙狻钡牟糠质潜仨毜?,“形”是否應該保留、如何保留成為爭論的焦點,這就是最初的直譯與意譯之辯了,而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后的翻譯中,文學翻譯后來居上,占據了主要地位。文學作品具有其特殊性,尤其是詩歌,內容與形式很難割裂開來,之前的理論:案本、求信或是信順統一都不能解決文學翻譯中出現的問題。中國譯論開始跳出對文本本身的關照,轉而有目的地進行體系化研究。這一時期最著名的當屬傅雷“神似”說和錢鐘書“化境”翻譯最高標準。二者時間上屬于同一時期,本質上皆是對譯本的美學關照,存在極大的相似之處。

“案本-求信-神似-化境”作為對中國傳統翻譯思想和理論的縱向概括,將“神似”與“化境”這兩個時間上相去不遠,內容上甚為相似的兩種觀點用分隔符隔開,隨意性較大,有割裂歷史的嫌疑。

3.1 “神似”與“化境”的藝術價值

“神似”一說來自傅雷1951年所著《<高老頭>重譯本序》,他說“以效果而論,翻譯應當像臨畫一樣,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11]?!吧袼啤闭f的特點在于肯定譯者的主觀能動性,首先強調用中文創作,其次提出要譯筆流暢,最終達到風格近似。后人回顧中國傳統理論體系時,對“神似”說給予了充分肯定。不斷有學者試圖解讀、研究其內涵?!吧袼啤闭f在譯論史上的地位可見一斑。

“化境”是錢鐘書在六十年代提出的譯論,他曾在《林紓的翻譯》中借許慎關于翻譯的訓詁:“‘化,譯也”,提出翻譯起到“誘”的作用,不能避免“訛”的毛病,最終期望達到最高境界“化”?!盎场钡年P注點在于譯文本身的藝術價值。從譯者主體性的角度看,它是譯者對自己作品的最高理想,從這點說,它放大了翻譯中創作的一面。譯文猶如“投胎轉世”,譯文和原文擁有一個共同的靈魂,兩幅不同的身軀。

3.2 “神·化”——“神似”與“化境”的同與異

在羅新璋的“案本-求信-神似-化境”中,“化境”位于“神似”之后,但這并不足以證明前者是后者的遞進。藏仲倫曾經對此有詳細的討論,他認為,“神似”說是要解決翻譯什么的問題,而錢鐘書的“化境”說是要解決怎么翻譯的問題[12]?!吧袼啤眰戎刂v翻譯須傳神,正如“臨畫”一般,務必譯出原作的精髓;“化境”要使“譯本對原作忠實得以至于讀起來不像譯本,因為作品在原文里決不會讀起來像經過翻譯似的”[13]。從美學的角度看,“神似”與“化境”所期待的譯本效果殊途同歸。孫迎春認為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14],周領順也認為它們“本質上是相同的,只是借用了不同的詩學術語”[15]。綜合看來,二者所求的藝術價值并無差異。

朱志瑜認為他們“可以視為同一體系的兩種不同的說法”[16],并整合出新名詞:“神化說”。筆者傾向這種觀點,但不能否認,“神似”與“化境”中確實存在一定區別:從譯者主體性方面討論,“神似”明確了母本的存在,譯者在進行翻譯時仍有參照物;而“化境”淡化了原作的存在,強調譯本作為個體的藝術性,幾乎超出翻譯的范疇了。因而,將二者整合為“神·化”更佳,以示其不完全對等性。

“神似”與“化境”在提出時間上僅相差十來年左右,這之于一千七百年譯史長河猶如滴水之于大海;在內涵實質上二者亦大同小異,羅先生將二者按先后次序排列,作為不同階段譯論特征顯得不夠妥當?!吧袼啤焙汀盎场笔潜藭r影響最為深遠的兩種譯論,簡化為“神·化”來涵蓋二者,作為該時期譯論特征未為不可。

4 結語

要梳理我國一千七百多年的譯論并不容易。中國傳統譯論從一開始要求絕對模仿原文句法的“質”,逐漸發展成為重視傳達原文內容甚于模仿形式的“信”,再而提倡語言的通“順”易解,最終發展成發掘譯者創造精神的“神·化”。中國傳統翻譯理論伴隨逐漸豐富的翻譯實踐而日益深化發展?!鞍副?求信-神似-化境”作為對傳統翻譯理論的線索總結,并不十分完善。通過研究中國傳統譯史各階段代表性譯論,不難發現,“案本”和“求信”作為階段性特征有其代表意義,然而“神似”和“化境”出自同一時代,顯然不好割裂其聯系?!靶彭樈y一”和“神·化”似乎更能妥當反映彼時的譯論時代特征。

【參考文獻】

[1]羅新璋.中國自成體系的翻譯理論[A].翻譯論集[C].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1-19

[2]蔣童.中國傳統譯論的分期與分類[J].中國翻譯,1999(6).

[3]吳志芳,雷君君.中國翻譯思想發展及分期概論[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0).

[4]陳???中國譯學理論史稿[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2:79.

[5]蔣童.中國傳統譯論的分期與分類[J].中國翻譯,1999(6).

[6]陳???中國譯學理論史稿[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2:80.

[7]王重民輯校.徐光啟集[C](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374.

[8]涂兵蘭.從三次翻譯高潮看我國譯者的翻譯倫理[J].外語教學,2013(4).

[9]張景豐.從中國歷史上四次翻譯高潮談翻譯理論的發展[J].語言與翻譯,2002(3).

[10]王秉欽.20世紀中國翻譯思想史[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116.

[11]怒安.傅雷談翻譯[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5:1.

[12]藏仲倫.當代中國的翻譯[A].孔慧怡,等主編.亞洲翻譯傳統與近代動向[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13]羅新璋編.翻譯論集[C].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696-697.

[14]孫迎春.張谷若翻譯藝術研究[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70.

[15]周領順.新史料求證嚴復的翻譯思想[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6(3):107.

[16]朱志瑜.中國傳統譯論思想:“神化說”(前期)[J].中國翻譯,2001(2).

注釋:

①朱志瑜在《中國傳統翻譯思想:“神化說”前期》中將傅雷的“神似說”與錢鐘書的“化境”綜合為“神化說”。認為二者可視為同一個體系的兩種不同說法,用一個術語概括兩種說法,旨在取其精華,歸納總結。筆者傾向朱的觀點,但不完全贊同。

②對于中國五四以前的翻譯史分期問題,筆者采用馬祖毅在《中國翻譯簡史》中的表述。馬氏使用歷史學分期方法,按翻譯實踐高潮來切割翻譯史的不同階段。

[責任編輯:田吉捷]

猜你喜歡
時代特征總結
充分認識品牌時代特征 努力提高品牌創建水平
淺析色彩的時代特征在傳統花鳥畫中的應用
論媒介融合環境下“脫口秀”節目主持人的時代特征
數學教學中的點滴感悟
關于中考作文的一點建議(一)
“五老”精神的內涵實質和時代特征
簡析《金瓶梅》的思想及時代特征
島礁區攻防作戰的歷史演變及時代特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