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寡人之于因也》的五點疑惑

2017-03-16 22:35易銳
中學語文·大語文論壇 2017年2期
關鍵詞:食肉引號王道

易銳

《寡人之于國也》是高中語文教材的經典篇目。它氣勢酣暢的論辯藝術和仁義寬厚的王道思想,深為學生感佩。

因為喜歡,所以深究;因為深究,于是出現了種種疑惑。結合多年備教此文的經驗,筆者在此探討一下學生易于生惑的幾個問題。

一、標點之疑惑

(1)為什么4-6段關于孟子的引言,只有上引號,沒有下引號?

需要明確指出的是,教材的標點沒有錯誤。引號有一種特殊的使用情況:如果引文是多段文字,在引用中又必須保留它原有的語段形式,那么每個語段前都只加前引號,不加后引號,直到引文結尾才加一個后引號。

很多學生并不了解這種特殊的使用情況,誤以為標點錯誤或印刷錯誤;有些學生相信書本是對的,可是又找不到理論依據,遂有此疑惑。

(2)“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此句的斷句依據是什么?

人教社2007年3月第2版的標點如下: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而2011年重印時已經修訂為:是何異于剌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修訂的原因在于:“于”是介詞,其后的“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只能是“于”的賓語,它們連在一起構成介賓短語,這個較長的介賓短語再充當謂語“何異”的補語,因此“非我也,兵也”便無法獨立成句,在其前加冒號、逗號或在其后加句號都是不正確的。全句譯為:這種說法與拿刀把人殺死后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呢?

二、字音之疑惑

“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句中,“畜”在此處,是讀“xù”,還是讀“chù”呢?

筆者分別查閱了《現代漢語詞典》和《古代漢語詞典》。前者關于“畜”的解釋:(1)xù,蓄養(動物),(2)chù,禽獸,多指家畜;后者關于“畜”的解釋:(1)chù,①人飼養的禽獸。(2)xù,②飼養。③容納,收容。④喜愛。⑤積聚,儲藏。顯然,與句意相關的只有《現代漢語詞典》中解釋的2個義項和《古代漢語詞典》中解釋的前2個義項,即名詞義“家畜”或動詞義“飼養”?!半u豚狗彘之畜”,從文言語法形式上看,要么是偏正結構(也有學者將其歸為主謂短語,“之”取獨,但“雞豚狗彘”是受動者,不能作主語,因此不妥),此時“畜”應當是名詞,讀“chù”,翻譯為“雞豚狗彘這類家畜”;要么是賓語前置,此時“畜”應當是動詞,讀“xù”,翻譯為“飼養雞豚狗彘”。孤立地看,似乎以上兩種解釋都可以,但結合整個文段,我們發現“五畝之宅”“雞豚狗彘之畜”“百畝之田”,構成并列結構,是從物質上講如何實現“王道之成”;下文的“謹庠序之教”,是從精神上講如何實現“王道之成”:這兩方面正好構成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如此看來,“畜”應與“宅”以及“田”一樣,作名詞,“畜”應讀“chù”。

三、詞義之疑惑

(1)“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句中,“政”作何解?

《教師教學用書》將此句翻譯為“了解一下鄰國的政治,沒有像我這樣用心的”。將“政”解釋為名詞義的“政治”或“政事”,語意明顯不通。有的學者引經據典,將其解釋為“君主,首領”,語意雖通,卻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不利于中學生接受。其實,此處解釋為“治理、管理”最妥,全句譯為“觀察鄰國的(國事)治理,沒有像我這樣用心的”。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句中,“檢”作何解?

教材編寫者將其注釋為“制止、約束”,全句譯為“(諸侯貴族家)豬狗吃人所吃的東西,不加制止”,也有學者將其注釋為“通‘斂,收積,儲藏”,全句意謂:在“狗彘食人食”之豐年,國家應當及時收儲糧食,以備災荒之年平價出售。

細究起來,二者區別在于:前者將“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餓莩”置于同一時空進行對照,強烈呈現社會兩極分化的景象;后者將“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餓莩”置于不同時空,認為一旦出現這兩種社會現象,君王應推行“發斂之法”,即在豐收之年“檢”,在災荒之年“發”,實施“王道”之政。

其實,在孟子看來,“發斂之法”才是“王道”之政必須推行的一項重要的經濟政策。梁惠王自謂“盡心”為國,采用的卻是“移民移粟”,這就難以從根本上調節社會矛盾,緩解社會危機。

因此,應將“檢”注釋為“通‘斂,收積,儲藏”。如此,更符合孟子的本意。

四、句意之疑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句中,“五十者”“七十者”怎樣翻譯?

有的學生認為“五十者”“七十者”指百分數,有的學生認為“五十者”“七十者”指數量。他們對我將其解釋為年齡時頗為質疑:為什么古人到“五十歲”才可“衣帛”,到“七十歲”才可“食肉”;何況“人生七十古來稀”,給一個絕大多數人都無法到達的年歲限制,又有什么意義呢,又怎么能稱得上“王道”社會呢?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對這幾句話的注釋為“五畝之宅,一夫所受,二畝半在田,二畝半在邑。田中不得有木,恐妨五谷,故于墻下植桑以供蠶事。五十始衰,非帛不暖,未五十者不得衣也。畜,養也。時,謂孕子之時,如孟春犧性毋用牝之類也。七十非肉不飽,未七十者不得食也?!睆淖⑽闹锌梢钥吹?,之所以古人要到“五十”才可“衣帛”,到“七十”才可“食肉”,一是因為當時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物質十分稀少,普通百姓只有到了五十才可衣帛,到了七十才可食肉,所以“未五十者不得衣也”“未七十者不得食也”,二是因為人到了五十后,非帛不能暖身,人到七十后,非肉不能飽食。這是從人體自然的生長衰老規律來說的,體現了孟子對人性的關懷。

“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飽。不暖不飽,謂之凍餒。文王之民無凍餒之老者,此之謂也?!边@節文字出自孟子《盡心上》)一文,可作補充注釋。另外,《鹽鐵論》里也有一說:“八十曰耋,七十曰耄。耄,食非肉不飽,衣非帛不暖?!?/p>

因此,“五十者”“七十者”均應被視為人生衰老歷程中一個重要時點,不論活到這個年齡的人或多或少,他們因年長而受到尊敬或優撫,合乎中國傳統文化禮儀。

五、文化之疑惑

“雞豚狗彘”為何不簡作“雞狗彘”?

教材編寫者將“豚”注釋為“小豬”,將“彘”注釋為“豬”,由此看來,“彘”外延,廣,應包含“豚”,那么“雞豚狗彘”為何不簡作“雞狗彘”呢?

其實,“豚”與“彘”是有區別的,從這兩個字的甲骨文字形來看,“豚”寫作“?”像被刀殺掉的豬,“彘”寫作“?”,像被箭射中的豬。所以最早“豚”表示家豬,而“彘”表示野豬。后來馴養的豬越來越多,“彘”的含義發生了變化,泛指一般的豬了,故教材編寫者將“彘”注釋為“豬”。

也有學者將“彘”解釋為“大豬”,“雞豚狗彘”這幾種家畜,體形上由小到大,這樣的飼養序列體現了古代社會的階級性,富足的家庭才有能力飼養大型的家畜,并非所有的家庭都有經濟能力把“豚(小豬)”養成“彘(大豬)”。但是,即使二者有大小之別,亦不足以列為兩種家畜。

中國農人一直以來都有一種美好的愿望:“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其中“六畜”,即馬、牛、羊、狗、雞、彘六種家畜的合稱。對于一般古人來講,可食用的就是“雞犬彘”,“馬”是被用來當作交通工具的,“?!笔潜挥脕懋斪鬓r耕工具的,而“羊”則大多用于祭祀,并不是一般古人食用的。在文中,孟子列舉的正是可以被食用的家畜,也就是說,只有“雞犬彘”可被列舉。但是在行文上,寫為“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與寫為“雞狗彘之畜,無失其時”比較,四字詞組更為工整,整句讀起來,韻味上要強很多。另外,就如“雞鴨魚肉”的慣用表達,沒有人會計較“雞鴨魚”也是“肉”,“雞豚狗彘”也或許只是一種約定俗成的構詞形式。

猜你喜歡
食肉引號王道
埋個將軍
“咕咚”為什么加引號?
Realistic Words, Chilling after Reading
Meat-eating plant discovered in Canada加拿大發現食肉植物
微趣圖
看看你是不是天生“食肉瘦” 解開DNA之謎&重回瘦身正軌!
入秋食肉
食肉袋鼠
一摸就得要
點擊“直接引語”和“間接引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