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國晚期燕王職戈的設計特色

2017-03-16 06:38南京藝術學院210000
大眾文藝 2017年3期
關鍵詞:燕王殺傷力兵器

樊 進 (南京藝術學院 210000)

戰國晚期燕王職戈的設計特色

樊 進 (南京藝術學院 210000)

戈,古稱”啄兵”“勾兵”,是一種格斗武器。其垂直裝柄,由多種材料復合而成,可以進行啄、勾、砍、摏等方式的搏殺,是獨具中國民族特色的古代兵器種類之一。戰國晚期戈的形制進入了成熟期,本文以在遼寧出土的戰國晚期的燕王職戈為設計分析對象,通過對其結構造型的分析,探討其背后的設計內涵。從其具備的“血槽”“曲刃”等特征反應了其造物設計是在不斷融合其他兵器或器物特征而進行改進的現象,是為了適應其在實際格斗中不斷提高殺傷力的需求而出現的,也反應了當時戰爭的殘酷性。作為冷兵器時代的主要格斗武器在不斷的實戰中形成了具有燕國特色的銅戈,援有血槽、胡有曲刃和孑刺。本案例的燕王職戈便是此類戈的典型之一。

燕王職戈;設計學;結構功能;裝飾造型;設計文化;創新

一、戰國晚期燕王職戈概述

戈,古稱”啄兵”“勾兵”,是一種格斗武器。其垂直裝柄,由多種材料復合而成,可以進行啄、勾、砍、摏等方式的搏殺,是獨具中國民族特色的古代兵器種類之一。從戈的歷史沿革來看,其在石器時代已經有了雛形,商周時期是戈兵應用最為廣泛的時期,其型制在紛繁的戰爭不斷的被催化和演化,到了戰國晚期,戈的型制進入了成熟期。燕王職戈便是其中一個較為典型的代表,其設計充滿科學性、實用性和開放性,同時其設計造型也具有仿生設計等的特色。

“燕王職戈”是戰國晚期的長兵器,1967年在遼寧北票縣東官營子出土,現藏于遼寧省博物館(圖1)。其形體較大,全長27.2厘米,高1 3厘米,援長18厘米,內長9厘米,重247.5克。其長援微昂略呈弧形,援中線凸起成脊,脊兩側有血槽;胡外側有三段曲刃弧,形成兩個孑刺;中胡三穿;直內中部一穿,右上角一空,右下角有缺,飾虎紋。胡上刻有“郾王職作御司馬”七字。(圖2)“郾”即“燕”的古體,“郾王職”即燕昭王(前311-前279)?!坝抉R”是主管車騎的軍官。據考證,此件兵器出土于當時燕國內線長城附近。燕王職戈的援上下刃都有缺口,似崩刃,應是“御司馬”的實戰兵器:燕昭王時期燕國實力大增,命秦開北卻東胡,后筑燕長城設遼西郡,燕王職戈不排除是此期間的遺留。

燕王職戈作為主管車騎軍官所用的兵器,其功能的設計較一般士兵的兵器要精良許多。從戈的設計原理來看,根據戰爭環境,持戈而戰可分為步兵作戰、車兵作戰和騎兵作戰。車戰是戰國晚期通常的作戰方式,本案例多為車戰用戈。(圖3)“一寸長,一寸強”的車戰用戈。一般作為快速近距離搏殺所用,戈頭加柲的總體長度可達300厘米左右。就車戰而言,由于雙方的轅馬在前,距離超過四米,正面無法相互搏殺,只能在兩車錯轂時才有格斗機會。囿于車身的尺寸,相互搏殺要有一米六以上的安全距離,這就決定了戈柲的長度通常較長,主要是為了在更遠的距離最先達到殺傷目的。在車戰中勾殺是其主要格斗方式,因此,戈柲長度的逐漸增至3米左右;要達到快速的勾殺的目的,還必須增強戈頭與戈柲的連接加固,本案例采用了隼裝的方式,設阻闌加長胡三穿,牢固性得到了加強;援柲角度增至110度,增加了殺傷力和安全性。

二、從其結構功能來看其設計特色

燕王職戈融合了多中功能于一身,燕王職戈繼承和發揚了以往戈的優秀元素,強化了啄、勾、砍、摏的綜合能效,使戈縱橫捭擱皆具殺傷力。燕王職戈的設計功能得到了不俗的強化,主要表現在三方面:一是在長援兩側增設了血槽;二是在長胡上增加了曲刃;三是戈的長援與柲的角度在110度左右。

其一,關于血槽。

啄擊是戈的常用攻擊方式。其主要功能區是長援部分,如同刀劍矛刺一樣,又似雄鷹啄食。血槽常在戈上出現并不多見,常出現在劍、矛、刀等兵器之上,常與劍脊刀背平行。本案例的在長援部分增設血槽無疑是借鑒了其他兵器的血槽設計,這樣在實戰中便可以大大增強了戈的啄擊功效:一方面,當異物侵入人體內部時,人體的肌肉會本能的應急繃緊,將異物緊緊鎖住,對身體進行保護,讓破裂的血管不致暴露于失壓的傷口空檔,給肌體修復、救治贏得時間。但這種本能的緊繃,成就了血槽:肌肉的緊繃恰恰為血槽撐起了人體無法堵塞的空檔,一旦深入人體的血管叢林,尤其是切斷動脈血管,大量血液便會在心臟與大氣壓的共同壓力下順著血槽涌出(圖4),極易造成身體大出血。另一方面,刺入身體后拔刀時會由于血液的黏度和張力在刀的接觸面產生負壓,使刀不易拔出來,開設血槽可以讓外部空氣進入減少負壓的產生,便于拔刀;另外,血槽的存在,也減少了援刺入人體的接觸面,即減少了摩擦阻力,使啄擊更加兇猛。類似的血槽,在現代的輕兵器及屠宰工具中也常常出現。

其二,關于曲刃。

砍擊是戈的另一大攻擊方式,其主要是用開刃的胡來產生效用。胡原來是用來增加戈與手柄的牢固程度而增設的結構,后來胡上開刃,便若刀劍斧鉞一般,也可以劈砍,在長援啄擊的同時兼具了砍殺的功能,增加了攻擊區域。而燕王職戈的胡刃并不是一段平順刀刃,而是由三段曲刃、兩個孑刺組成,這樣的設計又增強了勾砍的威力。其一、在啄砍時,胡刃殺傷范圍即砍鑿面增大,效果更好。形成的兩個孑刺在啄砍時起到先鋒作用,即在同樣的砍擊力下,兩個孑刺在與人體接觸時其壓強更為集中,更易刺入人體,更具殺傷力;其二、由于人在用戈劈砍、啄擊時都是以肩肘為圓心做弧線運動,所以,戈頭從向人發動攻擊時就一直沿著弧線運行,這樣在進入人體時孑刺與曲刃之間便形成了象鋸一樣的慣性切割力,劈砍的過程就是加倍的深切的過程。因此,具有割鋸功能的曲刃胡更加適合拖切,殺傷力陡增。曲刃是商周時期曲刃劍、曲刃矛等兵器出現的結構(圖5),可以增加砍殺刺擊的作用,燕王職戈將曲刃巧妙的融合到長胡上,不能不說是頗具想象力的借鑒,也凸顯了當時戰場相互搏殺的殘酷、激烈程度。而類似同樣設計原理的曲刃如今在兵器與工具上仍在沿用。

其三,關于戈的長援與柲的角度。

燕王職戈的長援與柲的角度為110度的仰角,較初始時期戈與柲的角度有所增大,由90度增加到110度,主要是為了增強了勾殺的功效。這無疑是從實戰的經驗總結出來的。商周時代,由于車戰、騎戰速度較快,垂直角度的戈一旦啄中或勾中對方,不易及時從敵方身體中抽出,容易造成嚴重后果:輕則棄戈丟兵,重則墜車墜馬。最為有效的解決方式就是援與柲角度增大:援下刃所受阻力減小,較容易滑脫收兵;而事實上,這樣做有著更令人生畏的深層目的:戈援的滑脫過程就是下刃等切割發力的過程,再加上曲刃的作用,其殺傷力足以讓人膽顫心驚。我們通常都有這樣的用刀常識:當從垂直角度切分肉食的時候比較費力,而邊磋邊切就輕松許多,這應該也是角度增大的主要動因之一。所以,援柲角度的增大,堪稱為一舉兩得的務實設計,科學的把握了這里的“度”,不僅有效降低了快速勾割時阻力過大的風險性,而且快速提高了殺傷力。事實戈的長援與柲角度到了秦漢時期其最大角度達到了135度。(圖6)

三、從裝飾造型來看其設計特色

本案例設計簡潔挺拔,有沖啄之勢,極富張力。仿佛一只俯沖而下正在捕獵的雄鷹,給人以凌厲威嚴之感。援上的脊與兩側的血槽形成三條動感十足的流線,增加了戈的銳利之勢。長胡邊上的曲刃也增添了戈的獰厲之美。整個造型呈流線狀,在規避空氣阻力的同時也彰顯了速度與力度之美(圖7)。本案例可以視為一個出色的仿生設計案例,有猛禽野獸攻擊獵殺之勢。這種防猛禽野獸的設計心理,符合先人向大自然汲取智慧以自用的開放態度,借人類崇拜的動物的齒喙角爪之兇猛來御敵,以助戰威。這種借鑒可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戈內上飾虎紋,是裝飾當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用來增加勇氣與霸氣。當然這種紋飾也不排除是身份等級或軍隊軍符的可能性。

因此,從造型審美的角度來講,整個設計相當犀利,體現了仿生設計、空氣動力學原理。倒三角不穩定的特性更凸顯了其隨時進攻的運動靈活性。當其在空中啄擊劈砍時,極似一只雄鷹在追逐獵物,具有一定的心理威攝力。(圖8)

四、從設計文化方面來看其設計特色

戰國紛繁的戰爭為當時戰場的主要兵器戈的設計造型的創新提供了豐厚的土壤。史前學家戈登·察爾德所說“每一件工具都體現了無數代人的集體經驗”。燕王職戈或許正是這種不斷借鑒前人的經驗,吸納不同優秀元素的一個開放載體,血槽與曲刃在本案例中的出現足以證明這一點。而這樣極具殺傷力的冷兵器戈在戰爭中出色的表現又反過來使它在夏商周時代產生巨大而深遠的社會影響,以至于眾多有關戰爭的字具有“戈”的身影,如戰、戎、戍、戊、武、伐、威、戮、成、烕等,成語“”金戈鐵馬、化干戈為玉帛,反戈一擊等等,“戈”的形態深深地扎根于我們的語言文字當中,也正是這種不斷借鑒、融合、創新的設計心理和對待文化的態度,才使得我們極具生命力的五千年中華文明長盛不衰。(圖9)

因此,燕王職戈從設計學的角度來看無疑是成功的典型案例,其設計背后透著開放式設計思維,是一種汲他人之所長補我之所短的包容態度。尤其“血槽”“曲刃”的消化吸收,鮮明體現了當時設計思想的開放性和創新性,同時也體現了當時戰爭的殘酷性與現實性,是血與淚譜寫設計智慧的案例。本案例在捕捉設計元素、綜合創新方面的靈敏性、科學性,另人嘆服。也讓我們意識到從設計學的角度對中國傳統器具進行研究別有一番設計特色,這是打開古今設計對話的一個通道,可以汲取當中的營養元素加以融合創新,為我們現在的生活創造更加便捷舒適的造物設計。

猜你喜歡
燕王殺傷力兵器
語言也具殺傷力
棘刺尖上刻猴
誰的表情包最有殺傷力
兵器圖解
兵器圖解
你聽過哪些簡單卻殺傷力極大的話?
棘刺雕猴
兵器重要編譯報告
被逼上兵變之路的燕王
中國寓言故事:燕王學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