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傳統文化與琵琶藝術

2017-03-16 06:38崔曉君常州大學音樂系213000
大眾文藝 2017年3期
關鍵詞:琵琶傳統音樂

崔曉君 (常州大學音樂系 213000)

中國傳統文化與琵琶藝術

崔曉君 (常州大學音樂系 213000)

縱觀琵琶音樂藝術的發展歷史,總是離不開當時的社會環境、人文情懷,當整個藝術殿堂都在回響著傳承傳統文化的口號時,琵琶音樂文化卻和傳統文化由始至終做著親密接觸,本文旨在通過古詩詞、地方音樂、書法這三個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琵琶音樂藝術的影響描寫,強調琵琶音樂藝術的發展與傳統文化是唇齒相依的關系,每一時期的傳統文化的發展始終影響著琵琶音樂藝術的演變,而琵琶音樂藝術向前走的每一步都彰顯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對琵琶音樂藝術為何要以傳統文化為基石做了說明,并明確提出民族音樂要用民族文化來解說的想法。

琵琶;古詩詞;現代音樂;傳統文化;傳統音樂

琵琶自隋唐時期進入發展的繁榮階段,無論是在市集的民間音樂里還是在宮廷雅樂中,琵琶都是頗受歡迎的樂器,雖然也有零星的琵琶獨奏曲例如《霓裳羽衣曲》,但在那時,琵琶還是以扮演伴奏的角色居多的。這一時期,對琵琶藝術的描述開始大量的出現在唐代文人墨客的詩詞中,他們對琵琶藝術的喜愛不吝贊美。到了宋元時期,由于說唱、戲曲藝術的盛行,琵琶逐漸與民間其他藝術形式交流與合作,在市井音樂與宮廷音樂間尋求融合,這期間,琵琶藝人們吸取了大量的民間音樂元素,又將此融入到創作中,琵琶音樂有了區別于以往的韻味。明清時期,琵琶藝術延續著宋元時期的發展,涌現出大量的琵琶獨奏曲。自此,琵琶隨著時代的變遷、文化的融合,由一件伴奏樂器轉變為豐富多彩的獨奏樂器,不可置否,傳統文化一直伴隨著琵琶藝術的發展。

王朝的更替并不能讓一件樂器的美消逝,從隋、唐的《霓裳》《六幺》開始,頌詠琵琶音樂的詩詞就一路陪伴著琵琶藝術的成長與發展,隨著古典詩句的流傳,人們對琵琶藝術的美有了理性的認知,而詩詞與琵琶的碰撞,就是對感性的琵琶藝術的理性描述,同時也體現了那時文人對琵琶音樂藝術的情有獨鐘,這么看來,琵琶藝術是頗有文人氣質的。王昌齡的《從軍行》中有“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離別情”。韋莊的《菩薩蠻》中有“琵琶金脆羽,弦上黃鶯語。勸我早歸家,綠窗人似花”。王翰的《涼州詞》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此三首都是借琵琶抒發離別思念憂傷之情,心中泛起無邊的鄉愁與對現實的幽怨。白居易的《琵琶行》為我們形象的描述到“輕攏慢捻抹復挑”“大珠小珠落玉盤”“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在他眼里,將琵琶的音色描述得如此的豐富,如珠落玉盤般的圓潤清脆之聲,或大或小,特別是在詩中提到的具有“裂帛”之聲,琵琶的音色在那時就已經有“非樂音”的效果了,這將琵琶這件樂器的張力,形容的恰到好處。白居易的《聽曹剛琵琶兼示重蓮》更為語出驚人,“撥撥弦弦意不同,胡啼番語兩玲瓏,誰能截得曹剛手,插向重蓮衣袖中”,兩人均在聽聞了琵琶圣手曹剛的演奏后,抒發所感,這既是對曹剛演奏技藝的肯定,也是對琵琶音樂藝術的贊嘆。元稹《琵琶歌》里說道:“驟彈曲破音繁并,百萬金鈴旋玉盤”,張祜有《琵琶》詩云:“只愁拍盡涼州破,現出風雷是撥聲?!边@兩首詩真實地講述了琵琶音樂語言對情感膨脹到極端而順勢迸發的激烈如金石之聲的表達,這和琵琶已有的嬌媚柔美之聲形成對比。唐代李商隱有《相和歌辭王昭君》“馬上琵琶行萬里,漢宮長有隔生春”,杜甫有《詠懷古跡三》“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這兩首詩都是描寫一代美人王昭君遠赴匈奴和親的歷史事件,通過琵琶這個載體來表現王昭君背井離鄉的悲涼和為漢、匈和平事業犧牲小我做出的貢獻。宋代著名婉約派詩人蘇軾有《訴衷情-琵琶女》“小蓮初上琵琶弦,彈破碧云天。分明繡閣怨恨,都向曲中彈”,《采桑子》亦有“停杯且聽琵琶語,細捻輕隴。醉臉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紅”。蘇軾對情感的描寫是細膩的,前者借琵琶表達內心無盡的幽怨郁悶的情緒,后者則展現詞人在美妙的琵琶樂曲聲中享受人生的悠閑狀態。眾多作曲家在創作琵琶曲時開始傾向于以中國傳統歷史文化作為基本素材,例如近現代琵琶創作曲目《訴—讀唐詩<琵琶行>有感》的創作題材是以唐代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為基本背景,表現琵琶女凄涼悲哀無奈坎坷的人生。

譜例1

這樣的詩句多的不勝枚舉,詩人通過琵琶音樂藝術抒發所感,留下關于琵琶藝術文化的詩篇或資料,一代代的琵琶演奏者或音樂理論研究者將通過歷史沉淀下來的琵琶藝術文化通過演奏或交流的方式傳遞出去,在結合了當下琵琶藝術文化發展的實際情況后,形成了適應客觀社會、客觀文化發展、客觀精神需求的不斷發展中的琵琶藝術文化,這是琵琶藝術得以發展并長足發展的重要保障,而重中之重就是我們不能漠視傳統文化,不能拋棄傳統文化,不能丟失傳統文化,沒有了根,那一切文化就像浮萍一樣飄零散落。

中國自春秋戰國時期就形成了百家學說,不同的思想文化也造就了不同的音樂文化,戰國時期的楚曲秦樂、隋唐時期的燕樂、宋元時期的戲曲等都是不同思想不同時代形成的音樂文化,琵琶至今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它在發展過程中自然也受到了不同音樂文化和音樂形式的影響。廣東音樂是具有代表性的民間音樂,在福建等地方眾多喜愛音樂之人聚集在一起,主要演奏當地流傳的民間曲調,以重奏或合奏的形式出現,琵琶在廣東音樂成熟時期加入其中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初只在福建等周圍地方流傳,隨著其隊伍的不斷壯大及當地音樂人的不斷傳播,廣東音樂文化迅速蔓延至全國,并擁有如《步步高》、《旱天雷》、《鳥投林》等膾炙人口的樂曲,經久不衰,廣東音樂發展至今自然離不開當地的民族音樂文化,最初人們只是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來表達當地的人文環境及喜怒哀樂,后逐漸發展到把喜愛的民歌、民謠用樂器來演奏,這豐富了音樂的表達形式又對廣東音樂的傳播起到了推動作用。琵琶音樂藝術正是因為浸泡在廣東音樂這樣的藝術環境中才使得它的發展之路不那么單一,除了自身流傳下來的傳統音樂及現代創作曲目之外,又另辟蹊徑,在民間音樂文化這塊肥沃的土壤上吸取養分,在眾多演奏者及作曲家的共同努力下,有了專門用琵琶來演繹的民間樂曲,如改編后的江南絲竹《行街四合》、廣東音樂《倒垂簾》、客家漢樂《出水蓮》等等,

譜例2

傳統民間音樂不僅拓寬了琵琶音樂藝術發展的可能性,同時也豐富了琵琶的音樂語言,廣東音樂只是給予琵琶養分的傳統音樂文化形式之一,諸如潮州音樂、福建南音等具有地方特色又代表了特有的音樂文化語言的音樂形式不但沒有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而被埋沒,反而在音樂文化領域執著地發揮著自己的光和熱。當現音樂的發展走入瓶頸期,當人們回頭探究傳統音樂的根源,竟發現是這些原本就耀眼奪目的年復一年受一方水土滋養的傳統音樂文化支撐著琵琶這樣音樂藝術的不斷前行。

要說中國傳統文化就不能不提到中國的書法,商時期有了完備的甲骨文,到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因自己的地域文化形成自己的通用文字書寫風格,直至秦統一六國統一了文字書寫為小籇,唐宋元明清時期在楷書、行書、草書、籇體、隸書這幾類書法風格上都有所發展,也是直接影響了現今我們對書法的分類,可以說,書法的發展與我國歷史發展的脈絡是息息相關的,而書法與琵琶音樂藝術的組合可謂是讓人始料未及、眼前一亮的。中國書法中的草書,始于漢代,它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其特點用史書上的話說,就是“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用現在的話理解,就是草書是不拘泥于形式,不求一筆一劃的工整,只求彈指一揮、瀟灑自如、行云流水般的意境,這樣的草書雖說極具個性,但充滿創意及欣賞價值,這與琵琶音樂藝術的某些特點不謀而合,琵琶音樂講究點、線、面的整體結合,由點連成線,再由線覆蓋成面,在琵琶眾多的現代曲目中,有作曲家另辟奇徑,將傳統與現代音樂相結合,創作出了有傳統文化內涵的現代音樂作品,如羅永暉作曲的《千章掃》、陳怡作曲的《點》等。

譜例3

上述譜例是《千章掃》中的部分樂句片段,此曲的創作靈感來源于中國草書的動態美感,力求借助琵琶的亦靜亦動的特點來表達草書的一氣呵成、一貫到底的氣勢。當中大篇幅運用到了琵琶的彈跳類指法,如甲掃、滾奏、掃佛等,這些指法都是武曲中常用的,為表現氣勢、展現恢弘的場面,而草書正是有自身的豪放不羈、揮灑自如的氣質,二者的結合堪稱一絕,為了更加形象的表現草書的動態美,在樂曲處理上加入力度上的虛實結合,這與草書在書寫過程中虛實力道的拿捏相吻合,不得不為這樣的創作拍案叫絕,這樣的作品是分別深度探究了傳統文化及琵琶音樂藝術的精髓,取其精華加以聯系,使得創作出來的作品不僅被傳統文化的氛圍所包裹,而且僅重復組合運用了琵琶幾個技術技巧,便能擁有如狂風驟雨般一瀉千里、連綿不絕的氣勢,不但展現了作曲家的功力,更是突出了琵琶這件樂器另人嘆為觀止的藝術表現力,這樣既有內涵又有新意的作品,隨著作曲家和演奏家對傳統文化與琵琶音樂藝術的探索,越來越多的問世,劉德海在其《旅程篇》中也認為,國家對中國傳統文化政策的實施和資金的投入是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根本保證,將傳統音樂文化納入正規藝術教育,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與蔣箐老師在《中國傳統音樂對專業器樂創作的滲透》一文中有自己的看法,她認為中國傳統音樂是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具有以有限的想象力反應無限審美理想的特點,例如詩詞上,要“于無聲處皆其意”,戲曲中要“形神皆備”等等,這些都是由中國傳統文化體系一脈相承而來,是傳統文化的精華。琵琶音樂藝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它的存在彰顯著中國歷史音樂文化的發展脈絡,是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藝術理念與特色也將一直被人們關注。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歷史積淀,是民族音樂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基石,是琵琶音樂藝術得以發展的保障,詩詞、地方音樂文化、書法僅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鳳毛麟角,發展必要回頭看,我們當遨游在傳統文化的海洋中,像海綿一樣吸取養分并充實到作品中,富有文化精神的作品才能經久不衰,才會屹立不倒,畢竟民族的音樂當用民族的文化來解說。

參考譜例:

1.李光華《琵琶曲譜》人民音樂出版社 2004年1月北京第一版

2.羅永暉 《千章掃》 1997年

[1]劉德海.《旅程篇》.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4年第1期,第16頁

[2]蔣箐.《中國傳統音樂對專業器樂創作的滲透》.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1年04月02日

[3]清,曹寅.《全唐詩》.中國畫報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

[4]郭曉慧.《全宋詞》.天津古籍出版社,2014年9月出版

崔曉君,生于1986年12月。7歲習琵琶,15歲師從汪派第四代嫡系傳人中央音樂學院郝貽凡教授,2005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攻讀本科,琵琶演奏專業,師從郝貽凡教授。2009年升入中央音樂學院研究生部,攻讀碩士,琵琶演奏專業,繼續師從郝貽凡教授,2012年碩士研究生畢業。曾獲“敦煌杯”首屆全國青少年琵琶大賽專業青年組銅獎;首屆國際器樂大賽專業青年組優秀演奏獎等各類獎項,發行個人專輯?,F執教于常州大學音樂系。

猜你喜歡
琵琶傳統音樂
飯后“老傳統”該改了
琵琶老店琵琶聲
同樣的新年,不同的傳統
鄭國明 立足傳統 再造傳統
一兩江湖之 琵琶誤[連載七]
音樂
“琵琶”和“枇杷”
音樂
秋夜的音樂
清明節的傳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