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疏肝和胃針法治療痞滿的臨床研究肝胃不和型

2017-03-20 12:35趙承雅劉洋
醫學信息 2016年38期
關鍵詞:痞滿針刺

趙承雅+劉洋

摘要:目的 本課題通過對比疏肝和胃、行氣除滿針法與口服中成藥(加味逍遙丸),對肝胃不和型痞滿的治療前后的比較,觀察兩種方法的臨床療效。方法 將60例肝胃不和型痞滿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對照組各30例。分別采取疏肝和胃針刺法和口服中成藥(加味逍遙丸)治療,對比研究。結果 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 疏肝和胃針刺法與加味逍遙丸對肝胃不和型痞滿均有效,無不良反應。疏肝和胃針法比口服中成藥(加味逍遙丸)的治療效果更好。

關鍵詞:痞滿;疏肝和胃;針刺;加味逍遙丸

本課題研究的肝胃不和型痞滿。針灸治療是通過直接刺激體內的神經系統治療疾病的刺激方法。服藥治療是藥物被消化系統吸收體內治療疾病的方法。所以本人通過針灸治療組與中成藥治療組對比分析,探求出更安全、更有效果的治療方法。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的60例患者均為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針灸科門診及住院患者,年齡18~65歲,所有病例均符合中醫辨證標準及西醫診斷標準,并經納入排除標準篩選合格者,按隨機抽樣分組原則,治療組30例,對照組30例。兩組性別、年齡、病情等經統計學處理(P>0.05),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

1.2.1中醫診斷標準 ①臨床以胃脘痞塞,滿悶不舒為主癥,并有按之柔軟,壓之不痛的特點。②發病緩慢,時輕時重,反復發作,病程漫長。③多由飲食、情志、起居、寒溫等因素誘發。

1.2.2西醫診斷標準

1.2.2.1慢性胃炎的診斷標準 臨床表現:慢性胃炎缺乏特異性癥狀,大多為反復發作的消化不良癥狀;萎縮性胃炎可有貧血、消瘦、舌淡、腹瀉等。體檢時可毫無陽性發現,或僅有上腹部輕度觸痛。

1.2.2.2胃下垂的診斷標準 臨床表現:瘦長體形者,經產婦生育較多者,消耗性疾病進行性消瘦者。有站立性昏厥、低血壓、心悸、乏力、眩暈等“循環無力癥”的其他內臟下垂的現象。

1.2.2.3功能性消化不良診斷標準 臨床表現:持續性或反復出現消化不良癥狀,如慢性上腹痛或不適、腹脹、易飽、噯氣、泛酸、惡心等,病程超過4 w。

1.3方法

1.3.1治療組 選穴:內關、曲池、中脘、足三里、陽陵泉、太沖、公孫、三陰交。操作方法:將患者做仰臥位,暴露上臂、下肢、腹部,用75%酒精消毒穴位。留針30 min,手法為平補平瀉法。1次/d,10 d為1個療程,2個療程后評定療效,療程之間休息5 d。

1.3.2對照組 加味逍遙丸:成分:柴胡、當歸、白芍、白術、茯苓、甘草、牡丹皮、梔子、薄荷、輔料為生姜。主治作用:疏肝清熱,健脾養血,用于肝郁血虛,肝脾不和,兩脅脹痛,頭暈目眩,倦怠食少,月經不調,臍腹脹痛。療程:服2次/d,10 d為1個療程,2個療程后評定療效,療程之間休息5 d。

1.4療效評定標準 根據治療前、后的主要癥狀計算療效指數。其公式為:(療前癥狀積分-療后癥狀積分)/療前癥狀積分×100。

1.5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 21.0 for Windows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應用χ2檢驗,計量資料應用t檢驗,等級資料應用Radit分析。

2 結果

治療組的痊愈為19例,顯效8例,有效2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6.7%;對照組的痊愈3例,顯效9例,有效5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56.7%。提示:治療組的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見表1。

治療前,兩組間相比較P=0.975>0.05,提示:兩組在分組時不具有統計學差異;兩組經過治療后,統計分析兩組組內均有P=0.000<0.01,提示:兩組治療方法的有效性;兩組治療后,統計分析兩組間的差異性,結果顯示P=0.000<0.01,提示:治療組優于對照組。

3 討論

本病相當于現代醫學中的慢性胃炎、胃下垂、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慢性胃炎系指不同誘因引起的各種慢性胃粘膜炎性病變,發病率在各種胃病中居首位。自纖維內鏡廣泛應用以來,對本病認識有明顯提高。慢性胃炎常有一定程度的萎縮(粘膜喪失功能)和化生,常累及賁門,伴有G細胞喪失和胃泌素分泌減少,也可累及胃體,伴有泌酸腺的喪失,導致胃酸,胃蛋白酶和內源性因子的減少[1-3]。研究發現慢性胃炎還與遺傳、年齡、吸煙、飲酒、飲食習慣等因素有關。胃下垂是胃部常見的疾病之一,引發胃下垂的原因,在醫學界有很多不同的說法,但最為常見的就是由于不良的飲食規律、不合理的飲食安排、體質等原因。器質性消化不良是由消化系統的器質性病變引起的,如胃腸潰瘍、肝膽疾病、胰腺疾病等,或因心血管疾病、內分泌疾病等全身性疾病引起的??梢哉f,功能性消化不良往往被描述為“消化不良”,噯氣,脹滿,上腹部疼痛,或者有惡心、嘔吐、胸部燒灼樣疼痛等一系列癥候群,但又未發現足以解釋這些癥狀的器質性病變,故本病又稱非器質性消化不良[4]。

內關穴歸于手厥陰心包經,為八脈交會穴之一,而通于陰維脈。陰維脈是聯系全身陰經的脈絡,五臟屬陰,能治療內臟疾病,所主治屬本經之病和胃、心、心包絡疾病及與情志失和、氣機阻滯有關的臟腑器官、肢體病變。心包經絡是心臟所主的經脈、心不受邪,由心包代心臟受邪而致病,凡邪犯心包影響心臟的神志病和氣滯脈中、心絡瘀阻所致病證皆取本穴。情志失和、氣機阻滯而致肺氣上逆,胃氣上逆及氣滯經絡,氣滯血瘀等病征亦屬本穴主治范圍。說明,內關穴可維持體內陰陽、氣血平衡,以能緩解胃痛、嘔吐等癥狀。曲池穴屬手陽明大腸經,而大腸經之合穴。脈氣自四肢末端至此,最為盛大,如水流合入大海。曲池穴具有疏風解表、調和氣血、調理胃腸等功能。還稱曲池穴為“強身健體穴”,還可和胃利腸、健身強體。中脘穴屬于任脈上腧穴,為人體任脈上的主要穴道之一,在生理上位于胃的賁門和幽門之間,因此能夠幫助治療胃部疾病。以主治脾胃病癥,即胃脘痛,腹脹,嘔吐,呃逆,反胃,吞酸,膨脹,水腫,腸鳴,泄利,便秘,便血,脅下堅痛,胃炎,胃潰瘍,胃擴張等??蓭椭∪私∑㈤_胃,解決各種消化問題。所以說中脘穴為“萬能胃藥”。中脘穴還是胃經的募穴,當胃有病變的時,最先發生反應,同樣在此處治療,也能有效緩解各種胃病。此外,中脘穴還是八會穴的腑會穴,也就是說,六腑的病,都可配中脘穴。說明,中脘穴具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之功。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馬丹陽十二穴歌》:能通心腹脹,善治胃中寒,腸鳴并泄瀉??墒刮改c蠕動有力而規律,并能提高多種消化酶的活力,增進食欲,幫助消化,能夠治療消化系統常見?。ㄎ甘改c球部潰瘍、急性胃炎、胃下垂等)。說明,足三里穴具有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之功。陽陵泉穴屬足少陽膽經?!鹅`樞·邪氣藏府病形篇》:“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將捕之,嗌中吤吤然數唾,在足少陽之本末,亦視其脈三陷下者炙之,其寒熱者,取陽陵泉”。能夠治療膽腑病癥,脾陽不運、肝郁氣滯、肝膽濕熱、肝膽實火等所導致的病證。說明,陽陵泉穴具有疏肝利膽,舒筋活絡之功。太沖穴屬足厥陰肝經,輸(土)、原穴。主治頭痛、眩暈、目赤腫痛、青盲、口喎等頭面五官病證,黃疸、脅肋通、嘔逆、腹脹等肝胃病證,以及肝炎,高血壓,精神分裂癥、易怒等。說明,太沖穴具有調節肝臟,平穩情志,調理氣血,平肝熄風之功。公孫穴屬足太陰脾經,足太陰之絡穴。其運行為橫向輸散脾胃二經,有聯絡脾胃二經各部氣血的作用。主治急慢性胃炎、消化道潰瘍、嘔吐、消化不良、胃痛、嘔吐、腹痛、腹瀉、痢疾等胃腸病證,心煩、失眠、狂證等神志病證。臨床上常配合應用,配中脘、足三里主治胃脘脹痛;配內關治心、胸和胃部疾患。說明,公孫穴具有健脾益胃、通調沖脈、消除痞疾之功。三陰交穴屬足太陰脾經,為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交會之處,有聯絡足三陰經氣血的作用。因此應用廣泛,除可健脾益血外,也可調肝補腎。主治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腹痛,腹脹,腸鳴,腹瀉,脅下痛,月經不調,崩漏,帶下,陰挺,不孕,遺精,陽萎,遺尿,疝氣,失眠,神經衰弱,癮疹,蕁麻疹,神經性皮炎等。說明,三陰交穴具有健脾和胃、補益肝腎之功。能通利而收攝,能活血而止血,能滋陰而利濕??偨Y起來,內關、曲池、中脘、足三里、陽陵泉、太沖、公孫、三陰交穴位均有疏肝、和胃、健脾之功,能夠治療肝胃不和型痞滿。

參考文獻:

[1]王馳.古代醫籍對痞滿的病因病機論述[J].浙江中醫雜志,2009,44(9):682.

[2]王如茂.痞證及辨治淺議[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09(2):21-22.

[3]吳惠生,魯臣溪.慢性胃炎的病因發病機理[J].新醫學,1990,05(5):25-26.

[4]竹溪.如何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J].養生月刊,2005,08(8):19-21.

編輯/肖慧

猜你喜歡
痞滿針刺
基于數據挖掘的《普濟方》治療痞滿用藥規律分析
溫針灸治療痞滿的臨床觀察
談針刺“針刺之要,氣至而有效”
治療眶上神經痛首選針刺
溫補法治療痞滿臨床經驗
蘇玉倫主任治療痞滿的臨床經驗
針刺聯合拔罐治療痤瘡50例
針刺治療糖尿病前期32例
針刺結合聰耳息鳴湯治療耳鳴80例
針刺拉伸加TDP照射法治療落枕的療效報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