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論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的張力

2017-03-23 11:29詹清英
新課程·中學 2017年1期
關鍵詞:張力

詹清英

摘 要:在多個版本的教科書中都有常建的《題破山寺后禪院》這首詩,其具有獨特的魅力。從詩人行走路線賞析,了解詩中呈現出的是詩人內心與寺院,大小世界之間的沖突與交融,單純世界與復雜世界的相互作用,領悟詩歌的張力所在。

關鍵詞: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張力

常建的這首《題破山寺后禪院》被宋代的歐陽修稱贊不已,尤其是“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一聯。歐公一直想要模仿超越,卻難以達到其境界,最后發現在這些尋常字的背后是“造意者為難工也”。紀昀評這首詩“興象深微,筆筆超妙,此為神來之侯,‘自然二字不足以盡之?!币蟓[更是把常建捧得相當之高,《河岳英靈集》中描述常建地位與左思、鮑照并列。眾人的評價都很高,那么常建的這首詩歌的魅力在哪里呢?筆者認為是因為這首詩歌本身飽含了無限的張力?!额}破山寺后禪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

詩中物象頗多,如古寺、初日、高林、曲徑、禪房等。那么,在這些物象的背后,詩人的情感又是怎么流動的呢?

首聯,清晨,正是一天的早晨,一個人靜靜地走進古寺。心里可以說是寧靜,即使是滿滿煩憂,也會受到古寺的靜穆氛圍而逐漸消散。古寺,給人的感覺是悠久,是寂靜,是肅穆,是莊嚴的,是讓人敬畏的,是可以滌蕩心胸的。所以有些人有了煩惱就會到寺廟里呆一段時間來沉淀自己,使自己更冷靜地看待問題。來到古寺,周遭的一切都是寧靜的,受到了剛升起的太陽的照射。掃去昨夜的黑暗,掃去昨天的過去,光輝萬丈灑滿整個古寺,自然也不會遺漏高高的樹林。正因為是古寺,所以必然會有高林,這不僅是古寺古老的原因,更是因為寺院需要高林。高林在佛法中有著莊嚴之意。也正因為有了高林,使得光輝普照,佛光萬丈,使古寺更加莊嚴。

頷聯,走進古寺,并沒有停下腳步,而是發現了一處幽僻之處。這處地方,幽靜,彎彎曲曲,必然是一處清靜之地,也肯定會是一處禮禪的好地方。于是,怎么也停不下腳步,走著走著,發現彎曲的小路確實別具風格,原來通向了禪房。而正因為是清晨,人必然不多,所以詩人才能一個人靜靜地欣賞幽處的風光。古代寺廟本就有“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所以禪房的地理位置必然是相對隱蔽幽寂的。走在幽徑上,看到了禪房。禪房的周圍是花木相互隱映?;居兄鸱ǜ呱畹暮x。而禪房自然要在高深的地方,一來可以顯現佛法高深,二來也是禮禪需要的寂靜之處,可以助于禮禪之人。因為幽徑的相稱,使作者心里必然是靜的。

頸聯,在這樣一片區域,本就寧靜。忽然聽到鳥鳴聲,這清晨本就有許多小鳥的叫聲,但在這樣一個清寂的環境中,這樣一個肅穆的氛圍里,聽到了鳥鳴,怎么能不讓人想到,這是因為鳥的歡悅才會鳴叫。好的山水,好的景象,加上古寺的清靜,此情此景,鳥兒怎么能不歡欣鼓舞呢?寺廟一般都需要傍山而建,選址必然是遠離人家的山域,沒有嘈雜的人群,鳥兒自然是安全的。古寺里的潭也是靜的,因為清晨的緣故,更是因為古寺的原因,一個外在的安靜,加上內在古寺的幽寂,讓人的心也不得不停下來,暫時拋棄煩惱與憂愁,使人心里空澈明凈。詩人一路走來,看到的人不多,這份安靜也足以使內心歸于寧靜。

尾聯,一切都變得靜悄悄的,沒有了鳥鳴,沒有了聲響,歸于寂靜。此時,內心是寧靜的,而傳來的鐘磬音,似乎打破了這份寧靜,卻又把這份寧靜推向極致。只能聽到杳杳鐘聲,不正是周遭靜寂所致嗎?從清晨踏入古寺,到聽到渺渺鐘聲,使得內心得到了滌蕩,忘卻了塵囂。

詩人沒有在詩中提到早課誦經聲,卻在末尾提到鐘磬音,這不得不讓人聯想到僧人們該起來誦經了。晨鐘暮鼓,早晨的鐘聲是提醒僧人們要起來做功課了。到了末尾鐘聲響起,詩人這么一路走來,都沒有聽到鐘聲,說明詩人到寺院的時間特別早,在僧人早課之前就在寺院里了。所以,詩人在寺院見到的一切,心里的感受都是在幾乎無人或者人特別少,環境又特別清幽的情況下所看所感的。

詩人的心境是寧靜的,在這個環境中,詩歌里呈現了一個大世界與一個小世界,也呈現了一個豐富的世界和一個單純的世界。

所謂的大世界,又是小世界,所謂的小世界,也是大世界。外在的世界,自然界的一切,寺院的一切都是外在的世界。這里花草樹木呈現了許多的元素。然而它相對于人心而言又是小世界。人心包羅萬象,承載了許多東西,好的、壞的,都包羅進來,這樣人心相對于古寺又是大的了。而從形狀上看,心遠遠小于古寺。這里就出現了大世界與小世界的沖突與融合。是大世界吞沒了小世界,小世界也消融了大世界,相互補充,相互彌補。

同樣的道理,古寺外面是一個復雜的世界。形形色色的東西可以說是無所不有的復雜世界,卻讓人們相互爭奪,相互計較,讓人們變得復雜。而古寺則相對單純,只有滌蕩人心的鐘聲、寺廟、佛像等。古寺里的一切,目的都是讓人消除煩惱,忘卻貪欲,達到靜心養性的目的。因此,古寺相對寺外而言就是一個單純的世界。同時,古寺相對人心也是這樣的。人心因看得太多,想得太多又吞噬了單純,變得復雜起來。古寺相對于人心的復雜,單純與復雜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古寺的單純讓詩人的內心澄澈明凈起來,單純的世界幫助復雜的世界變得更加透徹明凈。

詩人,走了一圈下來,心也靜了,道也悟了,可以說是明心見性,更加明了禪的深透含義了。所以,這首詩歌既是一首情思飽滿的詩,又是一首哲理性極強的詩歌。這就是這首詩歌的張力!而這一點正是使它能夠脫穎而出,人們爭相模仿超越卻難以復制的原因所在。

參考文獻:

[1]陶文鵬.論常建詩歌的境界[J].社會科學戰線,1990(2):251.

[2]楊霖.唐宋詩學轉關視野下的常建詩歌論[J].安徽文學,2015(5):2.

[3]徐磊.題破山寺后禪院的禪意解[J].教研天地,2015(1).

[4]王薇.《題破山寺后禪院》文化解讀探微[J].現代語文(學術綜合),2011(12).

[5]鄔曉東.禪詩不絕的常熟破山寺[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0(1).

[6]劉德重.盛唐水田園爵派的形成及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J].安徽大學學報,1980(3).

編輯 張珍珍

猜你喜歡
張力
巧測水膜張力
啟蒙理性中生命的內在張力及其超越
翻轉,讓記敘文更有張力
讀古詩,你喜歡張力還是邏輯
論莫里森《孩子的憤怒》的藝術張力
張力
張力2
張力腿平臺IMMS 系統設計與應用
填充式無張力疝修補術與平片無張力疝修補術的臨床應用效果比較
腹股溝無張力疝修補術后感染的預防及處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