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澳臺與廣東省地緣經濟關系匹配研究

2017-04-06 23:33邴綨綸毛艷華
現代管理科學 2017年4期
關鍵詞:香港地區臺灣地區廣東省

邴綨綸+毛艷華

摘要:區域間地緣經濟關系分為競爭與合作兩種,基于空間經濟聯系、地緣經濟關系及兩者匹配理論的城市或區域規劃已發展成為研究熱點。文章研究粵港澳臺地區地緣經濟關系的匹配問題。研究表明,廣東省尤其是珠三角地區與港澳臺的地緣經濟關系呈現出越來越強的競爭型態勢。為進一步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廣東省政府要更加關注珠三角城市群與港澳臺地區的產業協同發展等問題。據此,文章提出了五點具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地緣經濟關系;經濟聯系;匹配

進入21世紀,港澳臺受國際環境沖擊導致經貿不振和失業率提升,為進一步促進港澳臺地區發展,港澳臺分別與內地簽署《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和《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以此促進港澳臺地區與中國內地的經貿合作。整體而言,CEPA和ECFA分別從文化和體育服務、環境服務(不包括環境質量監測和污染源檢查、商業服務、分銷服務、游和與旅游相關的服務)、通訊服務、建筑和相關的工程服務、旅娛樂、運輸服務、金融服務等方面規定以廣東等省份為試點,先試先行深入以上領域的粵港澳臺經貿合作。廣東省是改革開發的先發優勢大省,從港澳臺吸收了大量技術與資金,為廣東省帶來快速經濟發展,但是廣東省同時為典型發展不均的地區,本文利用空間經濟聯系量和地緣經濟關系的測算,企圖了港澳臺資在區位選擇的趨向與喜好,提供廣東省在利用外資與平衡省內發展參考依據。

一、 地緣經濟關系的測算方法及操作步驟

大量學者從區域經濟學、區域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等學科方法入手研究城市之間互相作用的關系和城市之間的經濟聯系,先后提出了擴散潛能理論、綜合規模理論和基本引力模式等研究范式和方法,從各自學科、不同方法出發研究了地緣經濟關系這一問題。計算城市之間經濟聯系的基本公式如下:

Rij為經濟相關量、F為隸屬度、Vi、Vj分別代表i、j城市的市轄區GDP水平、Dij代表i、j城市間公路交通距離、Pi、Pj分別代表i、j城市的市轄區人口數(丁洪建、余振國,2008)。根據不同的研究需要,研究者可以對模型進行不同的處理,本研究針對廣東省內各地區與港澳臺合作進行地緣經濟關系研究,本模型能夠滿足研究需要,本研究不對本模型做不必要的處理。

地緣經濟關系研究是針對目標核心區與外圍區(腹地區)相互聯系和要素空間流動的研究,能夠解釋城市之間市場要素的流動和配置效率關系。地緣經濟關系主要分為互補型和競爭型?;パa型地緣經濟關系意味著城市之間可以通過互通有無的方式產生相互促進和共同發展的效果;競爭型地緣經濟關系是指由于城市之間在資源狀況、自然地理條件、經濟結構、產業形態等方面存在較高的相似性, 使得城市之間資源、人才、技術、資金等要素流動和配置的合作效率降低,城市之間存在較為顯著的競爭關系。對地緣經濟關系的測度能夠體現出城市之間的互補性和競爭性,多采用多元統計分析中的歐氏距離法作為測算方法。應用歐氏距離法的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首先,選取評價指標。傳統意義上,資源都是從相對集中的城市流向相對稀缺的城市,消費品、勞動力、原材料和資金等要素通常是從生產效率低的城市流向生產效率高的城市。本研究選用X代表某地區固定資產投資總額該地區當年國內生產總值,Y代表某地區勞動報酬總額該地區當年國內生產總值和Z代表某地區第一產業增加值該地區第二產業增加值,X、Y、Z這3個綜合性指標來反映資源與產品的流動問題。

在此基礎上,對X、Y、Z做無量綱化處理。計算公式為如下:

X′=(X-X)/Sx

其中Sx代表X系列數據的標準差,X代表系列數據的平均值;Y′和Z′的計算方法參考以上X′的計算方法?;跓o量綱處理,可計算歐氏距離。設X、Y、Z的標準值分別為X′0、Y′0、Z′0,城市間的實際距離測算公式如下:

i代表為不同城市設定的序號,X的量度代表資金的稀缺程度或投資效率的高低,X數值較大代表該城市的資金相對充?;蛲顿Y效率相對比較差;Y的量度代表勞動效率的高低,需要指出工資總數包涵了勞動數量和質量,能較好地反映勞動效率的實際水平。Z的量度代表資源向其他城市流動的能力,Z值越大代表城市的農產品相對豐富,向其他城市流動的能力較強。

進行標準化處理。為便于結果識別,對歐氏距離值Di進行標準化處理得到D′i,其方法與X標準化處理相同。D′i的數值為正說明兩城市之間有互補關系,正值越大互補性越強;若D′i為負值則說明兩城市之間有競爭關系,負值的絕對值越大說明競爭性越強。最后,進行距離調整??紤]到文化、交通和地理等方面對于地區之間便利程度的實際影響,本研究將D'i乘以權數得到調整距離,從而完善距離調整。

分別從《廣東統計年鑒》(2015)、《香港地區統計年鑒》(2015)、《中國統計年鑒》(2015)和臺灣地區“內政部統計局”中選取2000年和2014年粵港澳臺兩岸四地各主要城市的GDP水平和城市人口數據,從《中國公路里程與空車配貨指南》中確定粵港澳臺兩岸四地各主要城市間的距離,對港澳臺與廣東省地緣經濟匹配做測算。計算結果通過測算并按隸屬度大小將港澳臺與廣東各市空間經濟聯系強度分為五個等級:Fij≥0.1代表城市間具有很強聯系;0.1>Fij≥0.03代表城市間具有較強聯系;0.03>Fij≥0.01代表城市間具有一般聯系;0.01>Fij≥0.003代表城市間具有較弱聯系;Fij<0.003代表城市間具有很弱聯系。對地緣經濟關系測算結果并按得分大小分為五個等級:AD≥1.0代表城市間互補很強;互補較強,得1.0>AD≥0.5;互補與競爭關系不確定,0.5>AD>-0.5;競爭較強,得分-0.5≥AD>-1.0;競爭很強,得分AD<-1.0。

二、 港澳臺資空間經濟聯系測算

將統計年鑒中地緣經濟關系測算所需數據輸入到公式中,得到港澳臺資空間經濟測算數值,參考測算數值的等級劃分,得到如下結論。

香港地區:2014年深圳有較強聯系,廣州、惠州、東莞、中山經濟聯系大部分為一般,其馀為弱或很弱;2014年與澳門地區聯系較弱和臺灣地區一般;2000年與澳門地區聯系較弱和臺灣地區較強。

澳門地區:2014年與珠海聯系很強,與深圳和中山有較強聯系,廣州、佛山、東莞、江門聯系為一般,其余城市為弱或很弱;2000年與珠海很強聯系,廣州、深圳和中山為較強,佛山、東莞、江門為一般,其余城市為弱或很弱;2014年澳門地區與香港地區強聯和臺灣地區很弱;2000年與香港地區強聯和臺灣地區一般。

臺灣地區:2014年與廣州、深圳、東莞為較強,珠海、佛山、梅州、惠州、汕尾、中山、江門、潮州為一般,其余城市為弱或很弱;2014年與香港地區強聯和澳門地區較弱;2000年與香港地區強聯和澳門地區較弱。

綜上所述,從平均聯系程度來看,2014年港澳臺對廣東省各市的總平均隸屬度為0.030 6,香港地區0.046 7,超過與澳門0.024 3和臺的平均隸屬度0.020 8,代表香港地區和廣東省聯系程度超過澳臺;2000年港澳臺對廣東省各市的總平均隸屬度為0.039 9,香港地區0.045 6,超過與澳門0.037 6和臺的平均隸屬度0.036 4。比較2014年與2000年數據,港澳臺對廣東省各市的總平均隸屬度呈現出下滑的趨勢,15年內香港地區提升2.4%,澳門地區和臺灣地區分別下滑35.3%和42.9%,同時,港澳臺三地與廣東省內山區五個城市和廣東東部四個城市的經濟聯系強度都不顯著,主要經濟聯系在珠三角傳統城市,澳臺呈現出下滑趨勢。另外,2014年,港澳臺分別與另2者的平均隸屬度為港(0.009 35)、澳(0.245 25)和臺(0.281 95);2000年,港澳臺分別與另2者的平均隸屬度為港(0.021 65)、澳(0.104 1)和臺(0.117 85)。代表港澳臺之間并未成一經濟整體,香港地區比澳門地區和臺灣地區與廣東省隸屬聯系度較強。

香港地區:與云浮從2000年互補關系不確定,至2014年互補性很強;2000年廣州、深圳、珠海、汕頭、佛山、臺灣地區有很強的競爭關系;2014年與東莞、深圳、澳門地區、臺灣地區有很強的競爭關系;與其余各市競爭互補關系不確定。

澳門地區:2000年與河源、汕尾、陽江具互補性,2014年云浮具強互補性;2000年與珠海、中山、臺灣地區有較強的競爭關系,2014年與深圳、東莞、中山有較強的競爭關系;2000年與廣州、深圳、香港地區有很強的競爭關系,2014年與香港地區、臺灣地區有很強的競爭關系;與其余各市競爭互補關系不確定。

臺灣地區:2000年~2014年與澳門地區互補性很強;2000年與河源、陽江、清遠有較強的互補性,2014則無。

總地來說,2000年~2014年,港澳臺與廣東省的地緣經濟關系呈現出互補性朝向競爭性,即港澳臺三地與廣東省城市間的分工協作關系較差,粵港澳臺地區整體的競爭出現同質化傾向。差異性不足同質性競爭嚴重阻礙了粵港澳臺地區的深度合作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

三、 港澳臺空間經濟聯系量與地緣經濟關系的匹配分析

城市間經濟聯系強度和地緣經濟關系匹配具有五種程度不同的主要關系:第一,很好:強、較強經濟聯系與強、較強互補關系匹配型;第二,較好:一般、較弱經濟聯系與強、較強互補關系匹配型;第三,較差:一般、較弱經濟聯系與強、較強競爭關系匹配型;第四,很差:強、較強經濟聯系與強、較強競爭關系匹配型;第五,中性:其余各種匹配關系。本研究對2000年和2014年港澳臺與廣東主要城市之間的經濟聯系強度和地緣經濟關系進行匹配,匹配結果如下。

總地來說,香港地區:2014年,與深圳匹配性很差,與東莞較差,其余為中性;2000年,與深圳匹配性很差,與廣州和佛山較差,其余為中性。

澳門地區:2014與深圳、中山匹配性很差,與東莞較差,其余為中性;2000年與廣州、深圳、珠海、中山匹配性很差,其余為中性。

臺灣地區:2014與廣州、深圳、東莞匹配性很差,與佛山、中山、清遠較差,其余為中性;2000年與陽江較好,深圳、東莞、廣州、佛山、汕頭等珠三角地區城市群匹配性很差,中山、珠海、清遠、河源次之,其余為中性。

綜上所述, 港澳臺與廣東省各市之間的匹配性朝向普遍配合度不足,且比較2000年和2014年,有逐漸惡化的趨勢,城市之間無法產生效益的一條龍模式,各自獨立發展趨勢較為明顯,港澳臺資逐漸失去海外接單、內地生產的搭配優勢。

四、 對策建議

在對港澳臺與廣東省經濟聯系和地緣經濟關系匹配量化測算的基礎上,本研究法相,港澳臺三地與廣東省與珠三角城市群的平均經濟聯系強度在逐步減弱,港澳臺與廣東省珠三角核心區內地緣經濟關系類型主要為強競爭、較強競爭,其它區域主要是不確定性,呈現港澳臺與廣東省既無法均衡發展,且走向各自獨立的發展方式?;诖颂岢鋈缦绿嵘郯呐_競爭力的對策建議:

第一,科學分析各地區發展優勢,整合有效資源,強化合作與分工關系。港澳臺因歷史機遇,20世紀90年代,內地憑藉土地與勞動資源優勢,結合港、臺帶來的資金與技術,帶動沿海經濟快速發展。港澳臺從2000年甚至更早期成為廣東發展的火車頭,引進大量的資金與技術,讓傳統意義的泛珠江城市快速發展,借由幾十年的產業互助、配合形成成熟的體系,同時也走向競爭的局面。因此,港澳臺與廣東省合作,必須尋求新模式。從廣東省自身出發,要重點調整珠三角城市群的發展戰略,通過差異化發展戰略提升粵港澳臺地區的經濟互補性,最終形成粵港澳臺地區城市群之間的強經濟聯系和較強互補關系。充分利用毗鄰港澳以及與港澳臺前期合作的區位優勢,明確城市群核心區位發展,吸引港澳臺技術與資金,開發以珠江為中心的城市群朝向現代化新興港口工業城市、生態型海灣城市邁進。

第二,構建并完善粵港澳臺政府間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在粵港澳灣區協同發展的背景下共同推動大灣區一體化發展。重視求同存異,要在平等協商對話的基礎上謀求區域合作?;浉郯呐_要盡快達成區域合作共識,在多領域建立合作關系,從多層次構建對話以及重大問題緊急協商機制,盡快確立大灣區共同建設戰略合作關系。港澳臺的發展必需依托內地,臨近的廣東省更是港澳臺經濟發展的重要省份,港澳臺雖與內地簽署《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和《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但在經濟交流、區域合作上仍出現落差,形成“大門開、小門不開”和“玻璃門”等潛在貿易壁壘,粵港澳臺需要加快經濟協商,將區域合作朝向深化、開放、積極的道路前進,新形勢下進一步推進基本的合作共識。發揮港澳臺地區的先發優勢,進一步促進兩岸四地經濟協同發展和深度融合。

第三,充分利用廣東自貿試驗區的建設發展契機,加快發展和融合步伐。廣東自貿試驗區具有粵港澳融合的先試先行優勢,廣東自貿試驗區深圳前海蛇口片區和廣東自貿試驗區珠海橫琴新區片區可以作為粵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區。另外,自由貿易試驗區擴大對于內外商投資與開放具有創新的力度與題材,港澳臺三地要充分利用自貿區戰略的融合契機,加快產業轉型并,加深服務產業合作,香港依托國際自由港先發優勢,打造以金融業、科技咨詢服務業為龍頭的現代服務業產業體系。澳門博彩行業發展已經呈現出下滑的態勢,澳門政府要借力廣東自貿試驗區橫琴新區“一中心一體系”的發展契機,重點發展觀光旅游產業。臺灣地區以農產、電子高科技項目世界知名,臺灣地區以建設新型農業、高科技合作為契機,與粵港澳交流合作,提高城市化水平,建構臺灣科技島、交通網絡和信息網絡中心,提升臺灣地區產業競爭力。

第四,立足區域比較優勢,進一步優化珠三角城市圈之間的產業轉型。通過城市間地緣經濟聯系測算可知,粵港澳臺地區的地緣經濟關系的協同性在逐漸弱化,目前粵港澳臺城市間競爭多過于互補與合作,要立足現實情況,規劃層面更加注重城市間的差異性發展,利用粵港澳臺的區位優勢,強化各地產業特色相結合,提高經貿發展承接能力。

第五,“一帶一路”國家戰略下,粵港澳大灣區作為戰略節點的更高水平、更深層次區域合作?!耙粠б宦贰睉鹇詫浉郯臑硡^協同發展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和導向,粵港澳灣區要進一步推進區域合作,促進粵港澳灣區內部經濟要素的有序流動,重視互聯互通,發掘區域內的市場潛力,提升粵港澳灣區在亞洲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上的地位,增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人民的文化交流和經貿交流?;浉郯呐_位于歐亞美州重要航道上,具有地理上優勢位置。目前廣東省產業面臨產業鏈條不完善、產業層次不高、產業核心技術少等問題,處于產業轉型的關鍵時刻,港澳臺多年累積與西方發達國家各方面人才、經貿、技術、金融合作與經驗,可作為中國產業走出去,西方技術引進的重要橋頭堡,也為“一帶一路”戰略提供了豐富的資金、法律、技術支持。

參考文獻:

[1] Paul Courtney,Denis Lépicier and Bertrand Schmitt.Spatial Patterns of Production Linkages in the Context of Europe's Small Towns: How Are Rural Firms Linked to the Local Economy?[J].Regional Studies,2008,(3).

[2] 丁洪建,余振國.城市對外經濟聯系量與地緣經濟關系的匹配分析——以南京市為例[J].中國軟科學,2008,(3).

[3] 張懷志,武友德,王源昌,陳長瑤,聶玉梅.滇中城市群空間經濟聯系與地緣經濟關系匹配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4,(2).

[4] 李曉,李俊久.“一帶一路”與中國地緣政治經濟戰略的重構[J].世界經濟與政治,2015,(10).

[5] 陸大道,杜德斌.關于加強地緣政治地緣經濟研究的思考[J].地理學報,2013,(6).

[6] 楊文龍,杜德斌,劉承良,等.中國地緣經濟聯系的時空演化特征及其內部機制[J].地理學報,2016,71(6):956-969.

作者簡介:毛艷華(1970-),男,漢族,江西省瑞金市人,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副院長,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國際貿易、空間經濟;邴綨綸(1981-),男,漢族,中國臺灣省高雄市人,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方向為國際貿易、服務貿易。

猜你喜歡
香港地區臺灣地區廣東省
廣東省校外培訓風險防范提示
2019年“6·30”扶貧濟困日活動倡議建議名單
香港地區政黨與內地民主黨派的發展比較研究
香港STEM教育的推進和支持舉措
香港地區公立大學“服務學習”的經驗及反思
香港地區讀書會的發展及其啟示
兩岸版權貿易現狀及發展趨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