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語翻譯中悖論的發現與理解

2017-04-13 17:05張美蓉
校園英語·上旬 2017年3期
關鍵詞:筆譯英語翻譯

【摘要】在進行英語翻譯時,最常見的問題應該就是譯文到底應該靠近目的語還是源語,在不同的翻譯情境下應該有不同的答案。本文通過對案例進行研究發現,在筆譯過程中,譯者常常更加靠近目的語,但是在口譯實踐中,譯者更加靠近目的語。本文通過對此進行對比分析,提出相悖之處,并做出進一步的解釋。

【關鍵詞】英語翻譯 源語 筆譯

眾所周知,英語是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隨著我國在世界地位的不斷提高,與各個國家的交往不斷深入,英語翻譯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橋梁作用,受到我國乃至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翻譯活動,是一種語言轉換過程,它涉及到源語和目的語,源語,即譯出語,目的語,即譯入語,將這兩者進行“形”和“意”的轉換。關于翻譯的理論,我國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嚴復先生提出的“譯事三難:信、達、雅”,這看似簡單的三個理論標準,對我國近現代翻譯理論研究具有很重要的奠基作用。但是在當時,翻譯活動主要是文章的翻譯,即筆譯,因此這個理論更適合對筆譯活動進行指導,具有一定的偏向性。隨著翻譯實踐活動的深入,翻譯究竟該靠近源語還是目的語引起了許多學者的討論,有的人認為應該靠近源語,因為文章中的原文不是可以單獨拆分的一句句話,具有整體性、文化性和歷史性,只有靠近源語,才能保留文章的精髓。如果靠近目的語,整個文章就會黯然失色,失掉它原來的味道,而且這樣也會讓讀者養成惰性,無法理解異國文化。但是也有人提出了反對意見,葉子南教授認為在翻譯時不應該為了保留源語文化就以犧牲譯入語表達習慣為代價,這種譯法會導致在翻譯過程中產生許多讀者無法正常理解的句子,如果真的想學習外域文化,可以通過學習外語、閱讀原文的方式,即翻譯應當向譯入語靠近。

不同學者具有不同觀點,但是通過以上分析,本文認為在英譯漢的筆譯過程中應該向漢語靠近,比如拿英語中的被動語氣進行舉例:The thing are known by us all.如果按照靠近源語翻譯,則是“這件事被我們大家所知”,可以看出如果按照英語習慣進行翻譯,不但生硬毫無美感,而且也不符合漢語習慣,如果按照漢語習慣進行翻譯,“這件事我們大家都知道”,生硬不合時宜的被動語態被消化了,讀者也更加容易理解。

綜上所述,本文認為在筆譯過程中應當更加靠近目的語,那么在口譯過程中是否也應當遵循這一原則呢?筆譯沒有嚴格的時間要求,譯者有充足的時間斟酌用詞,但是口譯具有很強的即時性和口語性,口譯是一種快速有效的語言轉換,具有更強的實踐性。我國關于口譯的研究相比西方國家起步較晚,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才開始進行探索,而西方在二戰后的50年代,口譯活動就開始大范圍出現并被研究。我國目前普遍接受的口譯理論是法國的釋意學派理論,該理論認為“口譯不僅僅是聽懂語言,而是理解語言然后再用人們能夠理解的方式表達出來傳達給別人?!弊g者承擔了溝通的橋梁的作用,譯者通過自己的理解然后再按照別人能夠理解的方式進行傳達。那么口譯活動應該在靠近源語和目的語的問題上該如何選擇呢?

本文從《實口譯》一書中選取示例:Our aim is to coordinate our efforts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to integrate the activities of the donors.如果靠近中文:我們的目的是竭盡全力,并協調好其他捐贈國的活動,靠近英文:我們的目的是盡可能的努力,并統合其他捐贈者的活動。從以上翻譯對比可以看出:靠近中文翻譯雖然更加流暢,但是在和英語原文的語氣、輕重乃至含義都有所偏差。在口譯活動中,尤其是在生意談判等國際活動交往中,表達的語氣的輕重等細節都會影響對雙方的態度的判斷,如果整個過程都按照靠近漢語的方式進行翻譯,俗話說“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原來微不足道的差異最后往往會積少成多,量變導致質變,造成翻譯和原文產生很大出入。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口譯活動中應該選擇更加靠近源語的翻譯方式。分析到這里,可以得出以下翻譯理論:筆譯傾向于目的語、口譯傾向于源語,兩者顯然相悖。那么到底該如何進行選擇呢?

首先回到翻譯的“信、達、雅”三個基本理論,其中的“雅”是當時士人推崇的古雅之體,隨著時代的發展,早已賦予了它不同的含義,現在的雅是指在文體風格上貼近原文,但是在譯文上貼近譯入語語言的雅。就是說最高標準的翻譯既不能丟失原文的風味,但是在語言上也不能生硬牽強。

口譯和筆譯雖然都是翻譯活動,但是兩者存在的顯著的區別是無法忽視的,無論是在時間地點以及翻譯特點??谧g活動中,譯者必須要快速反應,并且獨立的一次性的進行翻譯,在最短的時間內要進行流暢準確的翻譯。但是筆譯對譯者沒有如此嚴苛的要求,譯者可以仔細推敲、查閱資料、詢問他人,可以最大程度的遵照“信、達、雅”原則,因此通常筆譯的譯文常常十分準確,并且風采飛揚。那么我們文中所論述的口譯選擇靠近源語是不是就違背了翻譯的原則呢?其實不然,只是口譯活動因為時間和場合的限制,有時候只能完成前兩個標準,即“忠實、通順”。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由于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比如譯者個人翻譯特點、目標讀者的能力限制以及翻譯任務和要求的不同,筆譯和口譯存在著很大差異,這就導致了兩者在翻譯實踐中選擇的不同。表面上看是相悖的,實則相規,都是譯者力求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發揮最好的翻譯效果,實現橋梁溝通的功能,因此無論是哪種翻譯形式,譯者都應認真對待,選擇最完美的方式。

參考文獻:

[1]葉子南.高級英漢翻譯理論和實踐[M].北京: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

作者簡介:張美蓉(1981.10-),女,漢族,湖北荊州人,文學碩士,中學一級教師,長江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生院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翻譯。

猜你喜歡
筆譯英語翻譯
逆向思維在大學生英語翻譯教育中的導入和培養
數字化時代英語翻譯教學新模式探究
基于“工作坊+語料庫建構”的混合式高職筆譯課堂教學模式探究
新形勢下再議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概述
旅游英語翻譯中常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AnalysisofSymbolismintheAndTheMountainsEchoed
英語翻譯教學中的德育滲透
以學生為中心的高職英語翻譯教學探析
英語翻譯中的筆譯要點研究
Hemingway—The Spokesman of“Lost Generation”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