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金融業如何“走出去”

2017-04-22 23:45曹秀麗孫錦
人民論壇 2017年9期
關鍵詞:金融業走出去市場化

曹秀麗 孫錦

【摘要】“十二五”期間,我國金融業“走出去”,表現出突破性增長與瓶頸約束共存的特征。在新時期,開放發展理念成為指引我國金融業“走出去”的重要戰略理念。以此理念為指導,積極處理好“四大關系”和做好“三大改革”,才能使我國金融業走上科學的發展路徑。

【關鍵詞】開放發展 金融業 “走出去” 【中圖分類號】F832.0 【文獻標識碼】A

“十二五”以來,我國金融業“走出去”實現了突破性增長。從投資規模來看,2015年我國金融機構的對外直接投資存量達到1600億美元,其中,“十二五”期間年均提高22%左右。從銀行業的海外擴張來看,截止2015年底,22家中資銀行共對外設立了1298家海外分支機構,覆蓋59個國家或地區。然而,在取得突破性增長的同時,我國金融業“走出去”仍面臨一些瓶頸,包括對海外業務的重視不足、海內外業務模式差別較大、海外市場存在進入壁壘、高層次人才不足等,可見我國金融業“走出去”依然任重道遠。

我國金融業“走出去”面臨的宏觀經濟環境

我國金融業“走出去”面臨的有利條件:一是各級政府正加快金融領域的改革,促進金融業在商業化、市場化等方面的水平不斷提升,為我國金融業“走出去”打好基礎。銀行業股份制改革提高了銀行的經營效率,釋放了銀行發展的業務活力,提高了市場化效率。與此同時,外匯管理的負面清單模式有利于實現簡政放權,從而提高金融資源的優化配置效率。二是“一帶一路”等重大戰略的實施,加強了我國與周邊國家或地區的溝通交流,進一步加大了我國企業的對外投資力度,提高了我國金融資源的有效需求量。此外,亞投行等金融機構的建設和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以及絲綢之路基金的運營,也為我國提供了更多與國際金融機構交流的機會。三是人民幣在國際貨幣中的地位不斷攀升,隨著人民幣在國際金融交易中所占份額的大幅提升,其對國際金融的發展也產生較大影響。2016年,人民幣納入到了特別提款權(SDR)之中,人民幣地位的提升為我國金融業“走出去”奠定基礎。四是我國金融人才的培育得到重視,也進一步完善了金融人才培育體系,為金融業“走出去”提供了人才基礎。據統計,近年來我國金融學相關專業的本科畢業生逐年增加,已經達到每年大約20萬人,為金融業發展積蓄了大量后備力量。五是積極開展國際金融領域合作,提高我國金融業在國際金融業中的地位。從政府層面來看, 2015年我國與國外的一些貨幣當局簽訂了貨幣互換協議。從企業層面來看,我國的證券交易所積極籌備開發境外市場,強化與世界其他國家的合作。

我國金融業“走出去”面臨的不利條件:一是美國貨幣政策調整,沖擊了我國經濟動能的釋放。美國進入加息周期,導致新興經濟體國家面臨著匯率貶值和資本外流的雙重壓力。對于我國來說,資本項目的開放不斷推進,而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也進入了關鍵期。二是新一輪的國際金融危機仍存在著一觸即發的可能。歷史經驗表明,全球經濟正靠近新一輪國際金融危機的關鍵節點。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有關分析可知,金融市場本身存在系統脆弱性,同時又受到發達國家或新興經濟體的沖擊,這就提高了全球性金融危機爆發的可能性,將會對我國金融業“走出去”帶來較大的沖擊。三是我國經濟發展下行壓力仍然較大,金融風險累積。當前我國正面臨著產能過剩、政府舉債程度高、企業高杠桿等多重壓力,金融風險發生概率正在加大,需要引起足夠的警惕。四是國際經濟與我國經濟的密切聯系,擠壓了我國政策調整空間。目前,全球很多國家的經濟發展都處于下行期,一些經濟體越來越依賴我國的經濟發展,影響了我國經濟政策的調整,打亂了我國資本項目開放的節奏。未來,我國金融業“走出去”要遵循開放思路,處理好四大關系、做好體制改革,走科學發展的路徑。

我國金融業“走出去”要處理好四大關系

一是國內視野與國際視野的關系。金融業“走出去”要充分考慮我國企業的現行需求,在服務好國內實體經濟的同時,提高我國金融業在全球配置資源的能力,實行開放式經濟戰略。二是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的關系。我國金融業的市場化、國際化改革,難以避免要經歷一段陣痛期,如降低金融業門檻和加大資本項目管制等措施,短期內可能造成金融業盈利水平的下降,但在長期內會增強金融業的創新能力、風險應對能力、跨國經營能力等。要立足長遠,不能只顧眼前利益,應按照有利于我國金融業可持續發展的方向,不斷推進改革。三是市場導向與政策導向的關系。我國金融業“走出去”,應當走市場化道路,遵循市場化規律,將市場作為重要導向,來布局金融業態。政策則是起引導作用,讓我國金融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少走彎路,但又要避免干預過度,把握好政策導向與市場導向的度。四是全面推進與重點突破的關系。我國金融業“走出去”既要全面推進,促進金融業的穩定與可持續發展;又要集中力量攻關克難,重點突破金融業“走出去”的障礙,全面貫徹落實務實舉措,提高我國金融業“走出去”的效率。

我國金融業“走出去”應當做好體制改革

體制問題一直是制約我國金融業“走出去”的重要短板,因此,要加快推進我國金融業“走出去”,就必須在體制方面進行全面深化改革,為“走出去”創造一個良好的體制環境。一是繼續深入推動我國金融機構的市場化改革。市場化是開放發展的重要前提,要推動市場化改革,最關鍵的就是要不斷放開金融行業的市場準入機制,以更加開放的市場來提升我國本土金融業的發展效率和國際競爭能力。二是加快推進金融機構“走出去”的創新支持機制。國家應全力扶持本土金融機構針對自身及相關企業“走出去”的金融創新活動,保證其有序開展。三是完善我國金融業“走出去”的環境和條件。首先,應積極改革我國的制度環境。在開放發展理念指引下,應將健全金融業“走出去”的政策制度體系,作為一項基本的任務內容。其次,應繼續提升我國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其中應包含我國貨幣的跨境支付系統設施建設、跨境資金流動便利服務設施建設、“走出去”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等新的方面。

我國金融業“走出去”的戰略路徑選擇

一是深入研究金融業“走出去”的頂層設計。中央和地方政府應因地制宜、科學謀劃,制定金融業“走出去”的發展規劃,對金融業“走出去”的發展目標、發展任務等做出明確規劃,體現出在戰略層面對金融業“走出去”的充分重視。二是逐步推進資本項目開放和匯率制度彈性化。雖然實施這些改革存在不小的市場風險,但這確實是我國金融業“走出去”的重要路徑體現,也是影響我國金融業國際地位的關鍵所在。三是不斷優化調整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海外分支的布局。與一般的金融機構相比,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往往擁有更豐富的“走出去”的資本,也擁有更大規模的服務對象(“走出去”的企業),因此國有商業銀行應當成為我國金融機構“走出去”的主力。四是積極支持金融機構的“三個創新”。所謂“三個創新”,即產品的創新、服務的創新和模式的創新。國家應鼓勵和支持本土大型金融機構與海外市場的同行就特定領域或項目構建戰略聯盟關系,強化與海外同行之間的互動。五是加強與其他國家的金融合作。這不僅能夠為本土金融機構帶來更優質的客戶資源和技術資源,也能為本土金融業“走出去”提供更明確的方向。

(作者分別為河北工程大學講師;河北工程大學副教授)

【注:本文系河北省社會科學聯合會課題“基于服務供應鏈協同的河北現代服務體系創新研究”(項目編號:201603020214)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周怡、戴穎杰、水名岳:《中國金融業“走出去”戰略研究》,《全球化》,2015年第1期。

責編/張寒 劉芋藝 美編/于珊

猜你喜歡
金融業走出去市場化
新形勢下國內如何進一步開放金融業
五部門發布“十三五”金融業標準化發展規劃
北京金融業享營改增紅利
淺議農村資產評估體系的構建
互聯網+背景下的黃梅戲市場化運作模式研究
PYRAMID PAINS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