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政府不應缺位

2017-04-22 23:15吳新文
人民論壇 2017年9期
關鍵詞:頂層設計優秀傳統文化文化建設

吳新文

【摘要】由黨和政府出面對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頂層設計,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文化建設、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應有之義。當前社會上對中華傳統文化還有一些認識誤區,需要政府出面澄清;近年來興起的傳統文化熱,存在一些亂象,需要政府加以整頓;文化建設中的“文化搭臺,經濟唱戲”以及過度市場化傾向,也需要政府進行糾正。

【關鍵詞】優秀傳統文化 頂層設計 文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G120 【文獻標識碼】A

關于文化虛無主義與極端文化保守主義的認識誤區,需要政府出面澄清

近年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和全球影響力的提升,中華傳統文化得到了越來越多正面的評價和肯定,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人也開始多了起來,社會上各種以弘揚傳統文化為名的活動方興未艾。但必須看到,目前還存在著對中華傳統文化認識的若干觀念誤區。

一方面,建立在西方中心論基礎上的文化虛無主義以及由此產生的不良心態仍然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一些人熱衷于用西方近現代文化的標準來衡量中華傳統文化。他們認為,中國傳統經濟是小農經濟,中國傳統文化是僵化保守的文化,中華傳統文化沒有科學精神、沒有法治意識、沒有邏輯思維,在現代世界不具有存在的合法性。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缺乏溫情和敬意,在這些人心目中,中國傳統文化就是中國實現現代化、融入“世界文明主流”的障礙,與西方先進文化相比,中國傳統文化不足觀、不足道、不足取,把“優秀”二字用于中國傳統文化,是用錯了地方。

上述觀點不是當前知識界個別人的觀點,而是代表了社會上一些主張中國要全面西化的人的普遍看法。在社交媒體和各種論壇、沙龍、講座上,人們還不時看到、聽到以批判和反思傳統文化為名而拋出的各種“高論”,如中國人沒有信仰、國人沒有必要在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上花費過多時間和精力、中國現在的很多問題主要是因為中國人的文化劣根性等。這些人眼中的中國歷史和文化,基本上一無是處。他們認為,要實現中國現代化,就必須斬斷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聯系。

另一方面,目前在社會上也存在著一股與文化虛無主義對立的極端文化保守主義思潮。這種思潮以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捍衛中國文化的主體性為特征,但這種思潮的生產者和信奉者矯枉過正,他們把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對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推向了一個極端。在他們看來,當代中國社會的很多問題,特別是道德、人心、風俗等問題,都是傳統失落、對傳統文化重視不夠的結果,恢復和弘揚傳統文化,是解決中國社會很多問題的靈丹妙藥。他們甚至認為,中華傳統文化具有西方文化沒有的優勢,21世紀人類面臨的很多問題,都可以靠中華傳統文化來解決,中國傳統文化不僅可以救中國,而且可以救世界。

在這股極端文化保守主義的思潮中,“儒家原教旨主義者”頗為引人注目。他們把中華傳統文化狹隘地視為漢民族文化,又把漢民族文化等同于儒家文化,主張撥亂反正,回歸儒家文化正統。他們重視“夷夏之辨”,視來自于西方的觀念和制度(包括馬克思主義)為“異端”。近年來,他們更是明確拋出了“再儒化”中國的政治主張,用一種“后悔史觀”看待中國的近現代史。

如果說文化虛無主義對待中華傳統文化的態度是一種“不及”,是妄自菲??;那么極端文化保守主義的態度就是一種“過頭”,是妄自尊大。這兩種態度表面上對立,實際上陷入了文化決定論的相同邏輯,在文化虛無主義者那里是“西方文化決定論”,在極端文化保守主義者那里則是“中華傳統文化決定論”,二者對待文化問題的態度都是有所偏頗的。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2017年初頒布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是我國第一份關于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官方文件,這表明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國家戰略和國家工程。在人群分化、利益分化、價值觀多元的當代社會,對傳統文化存在各種看法甚至極端看法實屬正常,關鍵是政府應及時出場,確立起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以釋疑解惑、引導輿論,凝聚最大共識,防止出現文化分裂和文化混亂。這次頒布的《意見》強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大意義和正面價值,明確指出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同時也表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僅包含了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也包括了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中華傳統美德,以及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鼓勵人們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內容。中華傳統文化不僅僅是漢族的文化,也包括各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不僅僅是指儒家文化,也包括古今中外各家各派交流、交融、交鋒基礎上形成的中華文化體系。中華文明不是封閉保守的,而是在與其他文明的不斷交流互鑒中豐富發展起來的。繼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是抱殘守缺、因循守舊,發思古之幽情,而是要面向未來,追求創造性傳承和創新性發展,使其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這種對待中華傳統文化客觀、科學、禮敬的態度,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連續性、豐富性、包容性和創新性的強調,是對文化虛無主義和極端文化保守主義的有力回應。

傳統文化熱中的文化亂象亟需政府加以整頓

近年來興起的傳統文化熱中,除了上述認識誤區之外,還出現了一些文化亂象。如一些個人或組織以弘揚傳統文化為名,四處推廣刻板僵化嚴苛的“讀經”運動,以“讀經”“私塾”排斥政府規定的義務教育;有人熱衷于恢復宗族制度,大建宗祠,翻修族譜,甚至把宗族凌駕于黨和政府的基層治理體系之上。在傳統文化推廣活動中,也不乏庸俗、低俗、媚俗現象的存在。如有人宣揚建立在男尊女卑基礎上的所謂“女德”,并舉辦培訓班;有些地方為名人故里、遺跡的歸屬爭得不可開交;怪力亂神死灰復燃,一些裝神弄鬼、打卦算命、治病驅邪的“大師”在社會上受到追捧。

上述文化亂象的存在和蔓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于:一些地方和部門把國家和社會的關系對立起來,以“放手讓社會和民間力量辦文化事業”為名,忽視了國家對文化建設的領導和監管。少數領導干部迷信“小政府,大社會”,片面地以為單純由社會和民間力量為主辦文化事業,文化就會充滿活力,文化秩序也會自發形成。事實證明,這樣的“放”只會帶來文化領域的秩序混亂。

任何一個時代和社會的核心政治力量都需要牢牢掌握文化建設的領導權,通過一系列文化主張,建構政治和文化共同體。不管在任何國家和社會,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追求、主要內容、重點任務、政策制定、體系保障等,都應由政府出面負責。如果政府在這些問題上無所作為,任由社會和民間自作主張、自行其是,就有喪失文化領導權的危險。

有人經常以美國的“文化大熔爐”來證明應由社會和民間而不是由政府主導文化建設的正當性和有效性。但事實恰好相反,美國的所謂“文化大熔爐”完全是由國家和政府主導的結果,即通過移民政策、就業政策、教育、傳媒等多重手段,來融合四面八方、具有不同種族、信仰和文化背景的移民,用建立在這種價值觀基礎上的美國主流文化約束和控制各種亞文化。在美國歷史上,一旦這種融化、整合和約束機制弱化,美國就會發生嚴重的種族沖突和文化對立(“文化戰爭”)。正因為如此,美國統治精英對文化領導權的問題極其敏感,并通過權力網絡和文化工業發展出了一整套落實文化領導權的有效策略。

當代中國需要黨和政府制定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系統戰略,確立指導思想,提出總體原則,明確目標任務,劃清政策底線,讓各種社會和民間力量與國家總體文化發展戰略相銜接、相適應,最終形成政府和社會民間力量協調推進,形成合力的良好局面。

目前,我們需要破除政府和社會民間力量在文化建設關系這一問題上的“零和”思維?!兑庖姟诽貏e明確:“加強黨的領導,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和市場積極作用,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推動形成有利于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體制機制和社會環境?!边@說明《意見》的頒布并不是要捆住社會和民間力量的手腳,而是要形成政府主導、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體制機制和社會環境,包括文化法治環境。這也意味著政府需要對那些以弘揚傳統文化為名的“出格”“越位”行為進行規范和整頓,遏制各種文化亂象的蔓延。只有這樣,才能排除各種干擾,讓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工程健康、可持續地向前推進。

文化建設中的過度市場化傾向需要政府進行糾正

與社會民間力量主導文化建設相伴隨的是文化建設的市場化導向。在現代市場經濟社會,政府既不可能、也無必要包辦一切,市場在文化建設中可以發揮重要作用,適度的市場化是可以接受的,且對文化的繁榮大有裨益。

但改革開放以來,有的地方和部門抱持一種“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思維模式,相信“市場萬能”,只重視文化產品的經濟屬性而忽視其政治和社會屬性,只強調經濟效益而忽視社會效益,這種過度市場化已造成了一些負面影響。例如,在開發和利用傳統文化資源時,一些地方把一些國家標志性的文化景點和歷史遺跡承包給企業經營管理,導致過度開發、破壞性開發和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高價門票;放任市場無序競爭,對一些“三俗”文化產品的出籠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盲目投資仿建、重建各種古城和歷史景點,造成重大資源浪費,等等。

文化建設是固本培元、敦風化俗的事業,是一項長期、系統的工程,這不僅需要政府和社會各界力量考慮全局和長遠利益,精心籌劃、細心落實,更需要共同發力,久久為功,才能見到成效。而市場有盲目性、短期性和趨利性的特點,資本以獲得利潤為最高原則,以經濟效益為最終考量,如果放任過度市場化和資本原則濫用,則很有可能導致“市場失靈”,使那些本能夠盈利的文化領域畸形發展、虛假繁榮;而那些不能盈利但具有重大政治意義和社會效益的文化事業常常處于冷冷清清或小打小鬧的境地。正因為如此,古今中外一些重大文化建設項目都被列為國家工程,由政府出面主導。

中國古代的正史以及各種大型類書的修訂,如《永樂大典》《四庫全書》的編纂,都是由官方出面,強力運作。美國和歐洲很多大型公共博物館、藝術館、文化館的運營,也都是由政府預算支撐的。目前世界各國政府都有專門的文化部或類似部門,統籌制訂文化政策,確保公共文化事業的有效運轉,并聯合相關部門對文化產品的生產和銷售進行監管。政府主導文化事業是古今中外的通例,市場和資本不能凌駕于文化之上。

有鑒于此,那些只把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為一樁有利可圖的生意,或一味看重經濟效益而忽視政治社會效益的過度市場化做法,格局不大,并不足取。在文化建設上,市場作用不能代替政府作用,只有政府發揮主導作用,建立起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體系,構筑起市場賴以發揮積極作用的公共平臺,并有效實施對市場行為的引導和監管,才能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形成政府與市場的良性互動。在這方面,《意見》對政府和市場在文化建設中的不同作用給出了科學合理的界定。

2017年3月5日,王岐山同志在十二屆人大五次會議北京代表團第一次全團會議上指出:“在中國歷史傳統中,‘政府歷來是廣義的,承擔著無限責任?!边@一點在文化建設上表現得特別明顯。政府在文化事業上承擔無限責任,有效發揮領導、籌劃、實施、管理、改進的作用,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綿延至今的一大奧秘。這次頒布的《意見》,明確了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工程的“頂層設計”,它必將使這一偉大工程進入上下聯動、全面推進、風生水起的新階段。

(作者為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

【參考文獻】

①《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人民日報》,2017年1月26日。

責編/王妍卓 美編/宋揚

猜你喜歡
頂層設計優秀傳統文化文化建設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探析
“為官不為”的原因與對策分析
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觀及其現實意義
加強基層文化建設滿足群眾文化生活需求
基于全面預算管理體系建設的成本控制實踐探索
論開拓創新贏得未來的市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