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例兒童手足口病臨床分析

2017-04-22 08:44鄭敏
健康之路(醫藥研究) 2016年6期
關鍵詞:手足口病臨床特征

鄭敏

【摘要】目的 對2013年9月至2016年2月我院兒科的兒童手足口病61例做回顧性分析,探討兒童手足口病臨床特點及其危害,總結兒童手足口病臨床診治經驗。方法 對61例兒童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學、臨床特征和治療轉歸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手足口病具有明顯的流行病學特征,傳染性強,高峰期為夏秋季。臨床特征典型,均有發熱、口腔、手、足、肝周皰疹或丘疹,中西醫結合抗病毒治療效果滿意。少數病例可出現嚴重并發癥,甚至死亡。結論 手足口病嚴重威脅兒童健康,對本病應做到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采取中西醫結合抗病毒治療,預后良好。同時應大力加強衛生宣傳教育,增強公眾的自我防范意識,普及手足口病防治知識,及早就醫,防止嚴重并發癥的發生。

【關鍵詞】手足口病 臨床特征 治療及防范

【中圖分類號】R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6)06-0013-02

手足口病是由一組腸道病毒(EV)引起的,以發熱、口腔疼痛和皰疹(手、足、口和皮膚)為主要臨床特征的一種傳染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病,夏秋季多見,近年來多個省市出現流行,現將本院2013年9月至2016年2月診治的61例兒童手足口病臨床特點及診治經驗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61例,其中男:34人 、女:27人。多見于6-10月為43例,1-5月報告13例,高峰期為7-10月38例。年齡分布:~1歲:8例、1~2歲:20例、2~3歲:25例、3~4歲:6例、4~5歲:1例、>5歲:1例。從發病到就診時間:~1天:29例、1~2天:15例、2~3天:8例、3~4天:5例、4~5天:2例、>5天:2例。城鎮 :17人農村:44人。托幼兒童:39人,散居兒童22人。均有明確手足口病接觸史。

1.2臨床特征 發熱43例,體溫最高為40.5℃,發熱最短時間為18小時,最長為5天,均伴有手、足、口、肛周皰疹或紅色丘疹。皮疹多分布在手掌、手指曲側,粟粒至綠豆大小,為淡黃色或紅色丘疹、皰疹,周圍有紅暈。無發熱,出現口腔粘膜皰疹伴手掌和足底皮疹10例(16.39%),僅出現口腔粘膜皰疹8例(13.11%)。多數患兒有食欲減退、消化不良、咽部疼痛、流涎、拒食、全身不適,部分患兒出現鼻塞流涕、嘔吐腹瀉和局部淋巴結腫大,少數患兒因高熱出現驚厥,并發過敏性紫癜1例(1.64%)。由普洱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抽檢咽拭子進行病原學檢測,檢出HEV71和CoxA16病毒。

1.3 實驗室檢查 41例病例參與實驗室檢查,結果顯示白細泡總數正常35例(85.37%),白細泡總數降低2例(4.89%),白細泡總數升高4例(9.76%)。心肌酶升高11例(26.83%),無肝腎功能損傷。

1.4治療及轉歸:本病為腸道病毒感染所致,一般病例采用利巴韋林10-15mg/(kg.d),口服板蘭根片劑或沖劑即可取得良好效果,發熱病例可給予利巴韋林、炎琥寧靜脈滴注。嚴重口腔潰瘍病例可給予核黃素、維生素C靜脈滴注,結合鋅劑口服,局部應用碘甘油并注意口腔衛生,一般2-3天口腔潰瘍即可愈合。對于不能進食病例應注意補充能量和維持水鹽電解質平衡。心肌損傷病例可給予大劑量維生素C100-300mg/(kg.d)、1.6-二磷酸鈉果糖靜脈滴注,必要時可短期使用糖皮質激素。對于血像高或繼發感染者聯用抗生素。本組病例有1例合并過敏性紫癜,按相應治療原則處理后治愈。

2 討論

手足口病可由多種腸道病毒所引起,其中包括 CoxA5,A10, A16, A19, EV71,以及部分??刹《竞涂滤_奇B組病毒, 以CoxA16 和 EV71最為常見 。由糞-口途徑傳播、呼吸道傳播和接觸傳播。 皰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皰疹破潰后病毒排出。 HFMD為全球性傳染病,在全球廣泛分布,無明顯的地域分布, 但近年EV71在東南亞一帶流行, 引起較多的重癥和死亡病例。

從流行病學資料分析,本組病例具有較強的傳染性、明顯的季節性、聚集性和明確的接觸史,發病年齡以5歲以下為主。從發病率看,城鎮 :17人(28.86% ) 農村:44人(72.14%),均有明確手足口病接觸史??赡芘c鄉村不良衛生條件和家長衛生意識差有關。托幼兒童:39人(63.93%),散居兒童22人(36.07%),為避免托幼機構暴發流行,應做到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針對上述流行特征,應加大宣傳力度,增強公眾的自我防范意識,普及手足口病防治知識,及早就醫,防止嚴重并發癥的發生。

從臨床特征分析,本病有自愈性,輕者可自愈,中西藥結合抗病毒治療效果好。多數患兒伴有發熱和皮疹,發熱高峰多在病程的1-5天,本組病例發熱43例(70.50%),伴有手、足、口、肝周皰疹或紅色丘疹。本組亦有首發癥狀為口腔內皰疹而誤診為皰疹性咽炎的病例,經觀察1-2天后出現典型手足皮疹而更正診斷者,在流行季節應引起臨床醫生的足夠重視,避免誤診造成播散。本組病例并發癥以心肌損傷多見,對HFMD患兒不可因其為自限性疾病而予輕視,要嚴密觀察患兒體征,及時行心電圖和心肌酶檢查,有條件者可行cTnl檢查,及早發現心肌損害并積極治療[1]。本組病例合并過敏性紫癜1例,按相應治療原則處理后治愈。重癥HFMD的臨床經過可分為4期,第1期:手足口病/皰疹性咽峽炎;第2期:腦膜腦脊髓炎;第3期:心血管功能衰竭;第4期:逐漸恢復-神經后遺癥。死亡原因早期為肺水腫、循環功能衰竭,晚期為腦干腦炎后遺癥[2]。

我縣HFMD歷年呈散發,今年出現流行范圍廣、發病集中且出現嚴重并發癥致死的病例實為少見,其中原因除人口流動性大增加了病原的傳播之外,還與我縣是邊疆多民族貧困地區,經濟發展滯后,交通不發達,衛生條件及衛生意識差等因素有關。作為臨床一線兒科醫生要向患兒家屬廣泛宣傳HFMD相關知識,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防止疫情擴散。對疑似患者應積極排查,對確診病例應做好醫學隔離和醫學觀察并進行必要的輔助檢查,早期發現危重病例并有效治療,減少死亡率。

參考文獻:

[1]門玉梅,李會絨,白阿妮,等.小兒手足口病197例診療分析[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19(30):3285.

[2]陶建平.重癥手足口病機械通氣策略[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0,25(2):117.

猜你喜歡
手足口病臨床特征
結直腸癌腦轉移的臨床特征及其治療
縱隔大B淋巴瘤22例臨床分析
吞咽功能治療儀在手足口病恢復期康復治療中的作用
蕁麻疹患者臨床特征與護理干預探析
奧司他韋口服聯合阿昔洛韋乳膏外用治療手足口病的臨床效果觀分析
重癥肺炎臨床特征與治療護理效果分析
嗜酸性粒細胞與慢性鼻—鼻竇炎合并鼻息肉的臨床特征的關系
360例小兒手足口病護理體會
輕度聽力障礙嬰幼兒臨床特征及早期治療
贛州市城區兒童家長手足口病相關知識知曉度調查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