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策略探索

2017-05-03 08:21楊伏蘭
開心素質教育 2017年1期
關鍵詞:玩具幼兒園家長

楊伏蘭

3-6歲是幼兒的身心發展尤其是大腦結構和機能發展最為重要的時期,更是良好生活習慣形成的關鍵期。良好的生活習慣不僅關系到孩子的身體健康,更關系到自信心、意志品質、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培養,對孩子一生影響巨大。孩子出現以下情形你會怎么辦:案例1:三歲的琪琪從幼兒園一回來就嚷嚷著要吃冰淇淋,媽媽:“飯后才能吃?!辩麋骱莺荻⒅鴭寢?,叫嚷著:“你別管!”、“哼,不讓我吃,不讓我吃……”然后一轉身用腳踢冰箱門,媽媽頓時暴跳如雷。案例2:孩子“媽媽,我還想要買一個玩具狗,行嗎?”“我就買一只,好不好?”“不行,回家?!焙⒆釉诒粙寢尵芙^后,又哭又鬧,把身邊的東西往地上扔去,媽媽和孩子都氣憤不已。案例3:有一天,孩子把剛買幾天的會跳舞的玩具小人胳膊和腿都拆了下來,家長氣得大聲問:“住手,你為什么要這樣干?”孩子既委屈又氣憤地說:“我想知道玩具小人為什么會跳舞?!庇秩缦矚g扔玩具、推倒積木、撕書、幫倒忙等等,面對孩子的這些破壞行為,家長如何避免情緒失控,找到好方法引導孩子。

給孩子心理支持,做好預防工作

作為家長首先要了解,小班的孩子通常會有感覺無助的時候,會覺得自己什么也干不了,在幼兒園規規矩矩地待了一天,當孩子好不容易逃離規矩,回到家里,不好的情緒就容易立即迸出。家長接孩子時給他一個緊緊的擁抱,并耐心與孩子交流,聊聊在幼兒園發生的事情,經常與孩子溝通,逐漸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是非判斷能力。同時,擁抱本身會換來孩子的妥協,因為擁抱傳達的信息量是:我是相信你能做得好,你也做得好。不知不覺中,你的孩子容易接受家長的建議。

對因生氣做出各種破壞行為的孩子,家長一定要保持冷靜,暴躁只能造成惡性循環。因為孩子也有自己的原則,若讓他承受過多的拒絕,會讓他傷心失望,用發脾氣的方式來表示自己的不滿。如果一個孩子的要求多次得不到滿足,會誤以為父母忽視自己,從而會用一些“驚人之舉”,如大哭大鬧、摔東西等舉動來引起大人的關注。大人首先安撫孩子,讓他感受到你的關注和愛。等他平靜之后,告訴他不是破壞東西亂發脾氣就能達到要求的,不合理的要求就算發脾氣照樣不能被滿足,而且還要自己收拾破壞帶來的爛攤子。多給孩子一些選擇的權利,讓他擁有自己的空間,孩子自然不會把注意力放在破壞上了。

細心觀察了解孩子的需要,為孩子提供幫助

現在的孩子玩具多,所以很難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個玩具上,而且隨著對玩具外在吸引力的減弱,他開始對玩具的“內涵”感興趣,如娃娃為什么會轉動、小汽車為什么會跑等等,于是孩子開始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但往往就成了小“破壞王”了。家長不要一次性給孩子太多的玩具,以免分散他的注意力;同時不要給和孩子發展不相符合的玩具,沒有挑戰性的玩具孩子沒興趣,太復雜的不會玩也會避而遠之。不能一味指責孩子,這樣只會阻止孩子的好奇心,撲滅孩子的求知欲。給孩子提供一些小工具,讓他自己拆裝一些簡單的玩具,同時告訴孩子應該愛惜玩具,損壞了就沒有了。細心觀察孩子的行為,認真傾聽孩子的問題,了解孩子的需要和行為后面的動機,認真回答,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創造力、求知欲。

耐心傾聽孩子的訴說,做好矯正工作

孩子的破壞性行為實際是孩子的天性,家長必須用善意的眼光看問題,不要把人往壞處想。在你發現孩子因盲目模仿或用“破壞”來“抗議”的破壞行為后,靜下來耐心傾聽孩子講述事情的整個過程,不同的情緒與行為可能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換個角度看待孩子的行為,是你給他提供幫助的重要前提。適時多方予以引導、鼓勵,再讓他把不愉快的事講出來,并給予分析,幫助他建立正確的是非觀,將有利于培養孩子的積極性和濃厚的求知欲望及日后處事能力的提高。

孩子的行為,背后都是有原因的,只是我們缺乏耐心去體會孩子行為中透露的情緒變化,總是以大人的角度來分析判斷孩子的言行,然后武斷地批評或制止孩子。作為家長,無論工作多忙,每天晚上都需考慮抽點時間陪他看書,陪他講故事,讓他從故事中的對話和說話方式中獲取豐富的信息,展開想象的空間。利用節假日,和孩子一起走進大自然,觀察四季的變化。陪孩子到不同的場所玩耍,觀察社會上不同的人和事,然后用恰當的語言表述,家長這些好的習慣將為孩子減少“破壞”行為,有助孩子從小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學習。(作者單位:江西省崇仁縣幼兒園)

猜你喜歡
玩具幼兒園家長
家長錯了
愛“上”幼兒園
平衡玩具
丟失的玩具
小小玩具,大大樂趣
家長請吃藥Ⅱ
犯錯誤找家長
想念幼兒園
幼兒園私家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