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意大利傳教士為例淺談孔子思想在歐洲的傳播

2017-05-03 12:02王孟冬蘇旸
現代交際 2017年3期
關鍵詞:傳教士翻譯

王孟冬+蘇旸

摘要:孔子思想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隨著中國在世界上的重要性不斷加強,也逐漸受到了西方學者的關注,然而對孔子思想,尤其是對《論語》的研究,早在15到16世紀就已經開始了。傳教士作為文化傳輸的重要載體,在孔子思想傳入歐洲并且被研究的過程中起到了功不可沒的核心作用。他們中的代表人物如利瑪竇、殷鐸澤等都選擇孔子思想作為研究中國文化的切入點,因此研究孔子思想在歐洲的傳播過程對中歐文化交流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傳教士 翻譯 拉丁語 注解

中圖分類號:B2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3-0062-03

一、孔子思想如何進入歐洲

眾所周知,孔子思想最早被引入歐洲,歸功于16世紀的天主教的傳教士們,尤其是來自意大利馬切拉塔的馬戴奧里齊(Matteo Ricci),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利瑪竇。他率先將孔子思想翻譯成拉丁文,還將“孔子”這個名字進行了拉丁化,形成了現在仍然在意大利使用的專屬單詞“Confucio”,并且將其定義為最為著名的中國哲學大家之一。在1662年,這些天主教傳教士們出版了第一本孔子思想的翻譯本,題目定為Sapientia Sinica(譯:中國智慧)。這本著作被看作東方哲學思想第一次通過孔子,這位中華思想的大家,傳入了西方世界。在以利瑪竇為代表的傳教士的翻譯工作下,這種新的東方哲學思想被人們逐漸了解,并被看作一種非宗教的、滲透到中國政治以及文化領域內的傳統思想。但也恰恰因為這種獨特的傳播渠道,人們無法從非傳教士翻譯的途徑去認識孔子思想,造成了對這種思想的一些認識上的偏差?,F代學者認為,最初,利瑪竇等傳教士將孔子思想引入歐洲的目的,是在于將其打造成為一種東方宗教,而并不是后來人們所認識到的一種陌生的東方哲學思想。這一觀點后來得到了美國學者Lionel M.Jensen(Phd,California University)的印證,在其著作Manufacturing Confucianismo:Chinese Traditions and universal Civilization中提到,孔子最早的形象,實際就是由這些傳教士們在中國南部,于1579年創造出來的,之后又是由這些傳教士借用孔子之名,將其在歐洲發揚光大。當然,這種偏激的想法在后來受到了很多批評,尤其是來自中國的學者,這些中國學者認為孔子思想的確定,是在公元前45年至公元后23年的漢朝。

但是,我們不得不感謝這些傳教士的不懈努力,這個神秘古老的東方哲學思想還是逐漸在西方世界傳播開來。而在這之前,在哲學領域,西方是完全忽視東方的。德國著名學者Gottfried Wihelm Leibniz①認為中文在當時有能力成為一種世界通用的語言;伏爾泰在孔子的身上看到了18世紀理性主義哲學家的特點;Francois Quesnay②,古典政治經濟學奠基人之一,曾經吸取孔子思想中的理論,向歐洲推行其經濟學思想。事實上,古典經濟學將孔子思想看作統治著中國的唯一哲學思想,歐洲可以從中吸取很多知識來擺脫經濟衰退的局面。法國皇帝路易十五在1756年,效仿中國皇帝,在農耕年開始時都會舉辦相關儀式祈求豐收。這一活動之后由奧地利皇帝以及意大利托斯卡納大學的大公進行了傳承。③同樣,中國人才選拔采取科舉制度,學生們統一學習政府所推行的固定教材,這樣的模式也在當時被法國政府所效仿。這些都得益于孔子思想在歐洲的傳播,讓中國在政治、文化和生活方面的優秀智慧得以在西方世界生根發芽。

著眼于近代,可以說19世紀是中國哲學思想在西方傳播最盛行的時期,眾多學者如Nietzsche、Ezra Pound等都開始研究孔子思想。在20世紀,作為中國文化和語言的主要輸出手段,孔子學院橫空出世,先后在意大利等歐洲29個國家建立了超過100所,而孔夫子作為中國思想的領軍人物,其名字和內涵,都逐漸被歐洲人民所熟知。尤其是很多學習中文的學生,開始用“Kongzi”的中文發音,逐漸取代“Confucio”的拉丁語發音。這都是難能可貴的進步,證明中華文化在西方得到了足夠的重視和發展。

二、孔子思想在意大利的傳播與發展

意大利漢學家蘭契奧蒂曾經說過:“在意大利乃至整個歐洲,對于中國文化的研究是歷史悠久的,但同時也是年輕新鮮的,說它歷史悠久是因為研究的開端可以追溯到明朝的最后的時期,這歸功于傳教士Matteo Ricci(利瑪竇)(1552-1610)和Martino Martini(衛匡國)(1614-1661)在中國大地上的不懈努力,如果要說得更早,早在14世紀,偉大的威尼斯旅行家Marco Polo(馬可波羅)(1254-1324)就第一次向歐洲揭開了這個神秘的東方國度的面紗;說它年輕新鮮是因為,在利瑪竇傳教士時期過后的300年,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末,在歐洲對于中國文化以及孔子思想的研究,幾乎是停滯不前的?!?/p>

意大利對于中國文化的研究,在時間線索上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傳教士時期,正如前文所提到的,他們使用拉丁語將中國傳統思想翻譯成當時在意大利和歐洲所認同的文字。雖然這些傳教士們在中國的本職工作可以說是完全失敗的,這主要由于當時的中國帝王對于這樣一個外來的宗教還是存有懷疑甚至是害怕的;但是,從另一方面講,傳教士們在傳教的過程中,與中國文化有了初次的接觸,開始感受到了這種文化的獨特魅力,并自愿成為中國文化在歐洲的傳播者。在1662年,傳教士Prosper Intorcetta(殷鐸澤)④在中國南昌出版了用拉丁語所著的《大學》(Grande studio)和《論語》(I Dialoghi),雖然其內容還只是原作的一部分,但這絕對將中國文化在歐洲的研究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之后在1669年,殷鐸澤在印度又出版了《中庸》(il giusto mezzo)的拉丁語版,在1687年,在與其他幾位傳教士的共同合作下,在巴黎出版了《偉大的哲學家:孔子》(il grande filosofo:Confucio),這本書是最早的西方語言版本的論語之一,書中還對孔子的生平進行了簡要的介紹。

第二階段是從傳教士的翻譯工作到漢學家形成的階段,在這個時期,出現了正統的研究中國哲學思想和文化的漢學家體系。正如蘭契奧蒂教授所提出的,在利瑪竇等傳教士階段過后300年,對于中國的研究可以說是完全停滯不前的,但在這之后,對于中國的研究,發生了巨大的轉折。學者們意識到,如果想要徹底認識中國的哲學思想和文化,那么對于中國的社會現狀和文字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于是,對于中國地理布局、文字和語法,尤其是提倡“禮”的孔子思想的儒家學派的研究開始迅速發展。這些著名的漢學家們不再是帶有宗教身份的傳教士,而是普通的學者,研究的內容則均是以孔子思想作為核心,如阿方索·安德萊奧茲(Alfonso Andreozzi)(1821-1894)、安特萊莫·塞維里尼(Antelmo Severini)(1828-1909)和卡爾羅·布依尼(Carlo Puini)(1839-1924)。在他們中,卡爾羅·布依尼是第一位將孔子思想的代表《禮記》翻譯成意大利語的漢學家。隨著意大利國內對中國文化興趣的與日俱增,在意大利國立大學內也建立起教授中文的學院。1732年,在意大利南部重要城市那不勒斯,建立了第一所教授中文和中國文化的學院,這也是它現在的名字那不勒斯東方大學的由來。

第三階段是徹底脫離宗教目的的研究階段,盡管在這之前,對于中國文化的研究已經明顯地出現了一些轉折和變化,但是真正地與宗教脫離還是出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20世紀中葉。在戰后的歐洲漢學也主要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45年至1978年,在這期間,中意兩國正式建立了外交關系。在60年代,羅馬第一大學的東方學院和威尼斯大學是漢學的主要研究基地,這兩所大學擁有主要的漢學教授如羅馬第一大學的朱賽貝·圖齊教授(Giuseppe Tucci1894-1984)和朱賽貝·貝爾圖巧利教授(Giuseppe Bertuccioli1923-),威尼斯大學的李奧耐利·蘭契奧蒂教授(1925-)。其中蘭契奧蒂教授還是意大利雜志《東方與西方east and west》《中國China》的編輯,第一部道教名著《道德經》的翻譯。關于孔子思想,他曾經在1968年出版了《孔子的真言》(che cosa ha veramente detto Confucio),與以往只是翻譯作品的書籍不同,在這本書中,契奧蒂教授第一次從一個意大利漢學家的角度,分析了孔子的人格個性和哲學思想,并對《論語》進行了注解,同時加入了諸多其他東西方學者對于論語的不同分析和注解;之后在1997年出版了《孔子的生涯和他的教學》(Confucio la vita e gli insegnamenti)一書,同樣大獲好評。第二階段是在1978年后的漢學發展時期,隨著中國政治和經濟在歐洲的影響不斷加深,中國與歐洲之間的交流也越來越頻繁。越來越多的歐洲大學生開始選擇中文作為他們大學的主修課程。例如,從80年代末開始,在那不勒斯東方大學,主修中文的學生從20人增加到200人,許多涉及漢學的書籍被大學所采用作為基礎教材。在1991年著名漢學家馬烏里齊奧·斯卡爾帕里出版了《孔孟思想中的人性分析》(la conoscenza della natura umana in Confucio e Mencio),在書中,他分析了古代中國,在孔子、孟子思想影響下的人性形成的過程;在羅馬第一大學的皮耶羅·柯拉蒂尼教授在1973年出版了《孔子與孔子思想》(Confucio e il Confucianesimo)一書,在書中他主要從歷史的角度研究了利瑪竇的傳教過程以及孔子思想在意大利的傳播過程。

三、《論語》的外文翻譯研究過程

孔子的教誨和思想,被他的弟子們都記錄了下來,整理后成為了為后世貢獻最偉大的中國古典哲學思想的著作《論語》,這本著作成為西方學習和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途徑,也是中國古典著作中被最多翻譯成外文的書籍之一??鬃铀枷胗绊懥酥袊^2000年,可以說在整個中華民族的思維和行為中,都植入了根深蒂固的痕跡。那么,對于外國學者來說,想要了解中國人的根源和發展,孔子思想就是最好的理論依據。

如前文提到的,傳教士們是最早的孔子思想的翻譯者,然而他們的目的卻是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隨著傳教士的引入,越來越多的歐洲學者開始投身于對孔子思想著作,尤其是《論語》的翻譯。從那以后,每年都會推出相關領域的翻譯著作,直到上世紀50年代,《論語》在歐洲的翻譯已經達到了30個不同版本,到80年代,《論語》的英文版已經達到了20多種。⑤

第一部關于孔子思想的著作是由傳教士利瑪竇在1593年翻譯的,他翻譯了“四書”的拉丁語版本。書名為Tetrabiblion Sinense de Moribus,但很遺憾這本書未曾出版過。在他之后另一位意大利傳教士殷鐸澤翻譯并出版了孔子學說的拉丁語版本。但是,《論語》的第一部西方語言翻譯版本則不再是由意大利傳教士翻譯的,而是法國的傳教士柏應理Philippe Couplet(1624-1692)在法國巴黎出版的,題目為Confucius Sinarum Philosohpus,但是翻譯的文字仍是拉丁語。之后在1688年和1691年這部著作被分別翻譯為法語和英語兩個版本。在18世紀前葉,比利時傳教士弗朗索瓦·諾埃爾出版了《六部中國古典名著》(Sinensis Imperii Libri Classici Sex),書中還包括了他翻譯的《論語》的拉丁語版本,在這之后的幾年,越來越多的漢學家出版了他們翻譯的《論語》⑥,如Joshua Marshman(1758-1837)在1809年出版的《論語》的英文版,Robert Morrison(1782-1834)在1812年出版的《論語》英文版,James Legge(1815-1897)在1868年出版的《論語》英文版,Richard Wilhelm(1873-1930)在1910年出版的《論語》德文版。隨著漢學家的研究發展,在世界范圍內建立了對孔子思想著作的翻譯熱潮,在20世紀,達到其發展的又一新高度。對于作品的翻譯,從簡單的語言翻譯逐漸加入了學者的解釋和分析,并且不同的翻譯者其偏重點和翻譯成果都有了明顯的不同和自己獨特的風格。如英國人Leonard A.Lyall(1967- )第一次將孔子思想中的君子和仁翻譯成了Gentleman 和Love,雖然他本人也強調,這兩個日常生活中的詞語無法達到解釋孔子思想核心詞匯的深度的目的,但是在他看來,翻譯的目的主要是讓本國讀者能夠理解原文的意思,如果讀者是英文母語,一個簡單的日常的英文單詞會讓他們更好地理解深奧的東方古典哲學。最獲成功的《論語》英文版本應為Arthur Waley(1889-1969)所譯的翻譯版,他的作品被認為是在意義和選詞上最能夠忠于原文的英文譯版。

而在意大利,Alberto Castellani所翻譯的《論語》是第一部真正意義上在意大利正式出版的意大利語翻譯版本,它的第一次出版是在1924年,在書的序言中Alberto Castellani提到《論語》實際上是在孔子去世后50年間,由其弟子總結、組織及編輯孔子生前的所有教誨和對話所形成的著作,之后在序言中還加入了孔子得意門生的生平、性格和他們的成就。Castellani的這本譯著成為之后意大利翻譯中國古典文學的一個參照點。

目光轉到70到80年代期間,這段時間在意大利出版了兩部《論語》的譯著,分別是由Fausto Tomassini在1974年出版的Testi Confuciani(《孔子思想的著作》)以及Edoarda Masi在1989年出版的i dialoghi《論語》。在Tomassini的譯著中,像我們中國的譯者林語堂一樣,他將所有孔子學說的作品都翻譯成了意大利語,包括我們熟知的“四書”。在他的參考書目中可以看到,大部分的書籍還是源自英文版的《論語》,很少有意大利語譯者的作品,并且沒有任何直接借鑒的中文作品。除此之外,關于人名的翻譯Tomassini還采用了中文翻譯字的拼音,即在臺灣和香港地區使用的拼音,這點需要說明,在70到80年代期間,中國大陸在歐洲的文化宣傳還未到達臺灣等地區在歐洲的影響力,大部分的歐洲學者仍堅持認為臺灣使用的是繁體字,是最接近中國傳統文化根源的文字,在那里才能找到真正的中國文化。

這樣的現象在1989年,隨著Edoarda Masi的翻譯版本的出現發生了改變。譯者在米蘭出版了第一本使用中國“普通”拼音的《論語》翻譯版本,這在當時的歐洲被視為是一種翻譯界的革新,這樣的改變主要得益于她在1957-1958年在上海外國語大學的留學經歷。譯者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深厚的感情和極高的興趣,她同時還翻譯了 il sogno della camera rossa(《紅樓夢》),魯迅la falsa libertà(《偽自由書》),老舍la città dei gatti(《貓之城》)等。她所使用的語言將孔子簡潔的語言進行了擴展,用現代意大利語解釋了每一條孔子思想中的核心詞匯,避免在翻譯中忽視了某一部分,保持了原始意義的完整性。

值得一提的譯著是來自威尼斯CaFoscari大學的中文教授Tiziana Lippiello的翻譯版本,她第一次將中文的原文放在了翻譯的旁邊,雖然意大利讀者無法讀懂中文,但是這樣的方式無疑增加了讀者的興趣,使其能夠直接觀察到中文在書寫時的奇妙。同時將孔子傳統思想中的德、信等使用拼音de、xin寫入翻譯中,并在旁邊用意大利語進行解釋,例如,每一章的題目Xue er,學而,即lo studio學習,Weizheng為政即Chi governa統治者等。同時我們可以看到在Lippiello教授的參考書目中,大部分的書籍都為中文,對比之前的譯者,可以說她的翻譯作品更具準確性以及參考價值。

綜上所述,我們很難去確定哪個翻譯的版本是正確的或是錯誤的,即他的翻譯是與孔子思想相悖還是一致。因此,需要學者以及讀者去盡可能地多看《論語》以及其他孔子思想的翻譯版本,去比較以及探究譯著與原著之間的差距。同時,為了方便日后的翻譯,需要將孔子思想的基本概念的翻譯進行“模式化”,這需要中方與外方學者的共同努力,希望在不久的未來能夠看到這樣的跨文化合作。

注釋:

①Gottfried W. Leibniz(1646-1716) 德國著名數學家,哲學家。

②L. Lanciotti.孔子的生涯和他的教學.Confucio la vita e gli insegnamenti,Ubaldini Editore,羅馬,1997:103-114.

③Prosper Intorcetta(1626-1696),17世紀在中國進行傳教的意大利傳教士,主要研究方向是四書和孔子思想。

④Cheuk-woon taam,On studies of Confucius. Philosophy East&west.1953(2):147.

⑤楊平.《論語》的英譯研究——總結和評價[J].東方叢刊,2008(2):129-149.

參考文獻:

[1]Castellani,Alberto (a cura di).I Dialoghi di confucio (lun yü).Firenze:G.C.Sansoni,1924.

[2]Masi,Edoarda (a cura di).I dialoghi.Milano:Rizzoli,1989.

[3]Lippiello,Tiziana (a cura di).Dialoghi.Torino:Einaudi,2006.

[4]Lanciotti,Lionello.Confucio la vita e linsegnamento.Roma:Astrolabio Ubaldini,1997.

[5]Lanciotti,Lionello.Letteratura cinese.Roma:ISIAO,2007.

[6]Menin,Roberto.Teoria della traduzione e linguistica testuale.Milano:Guerini Scientifica,1996.

[7]于丹.于丹論語心得[M].上海:中華書局,2006.

[8]曾仕強.論語的生活智慧[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9]劉永利,舒奇志.從《論語》兩個英譯本比較看翻譯的文化轉向[J].南華大學學報,2006,7(2):90-94.

[10]楊平.《論語》的英譯研究——總結和評價[J].東方叢刊,2008,8(2):129-149.

責任編輯:楊國棟

猜你喜歡
傳教士翻譯
懲罰
美國傳教士鏡頭下的寧夏
本科英語專業翻譯教學改革與實用型翻譯人才的培養
淺析跨文化交際
商務英語翻譯在國際貿易中的重要性及其應用
小議翻譯活動中的等值理論
傳教士丁韙良所編《格物入門》中的攝影之理
真話還是假話
傳教士進駐以軍鼓士氣
上帝派來的天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