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意識在漢字構形中的顯現

2017-05-07 19:46陳虹
華文文學 2017年2期
關鍵詞:中和生命意識漢字

陳虹

摘要:漢字構形中蘊含了華夏先人對生命的感悟和對生活的體驗。其中既有華夏先人對自我生命的崇拜,也傳達出物我齊一的生命態度;陰陽相濟的漢字構形方式是古人對立中求新質的創生意識體現;漢字方塊造型的確定體現的是華夏民族對穩健生命和倫理價值的推崇。漢字的構形是先民的生命意識升華和審美意識凝聚,是華夏民族生命精神孕育和發展的見證。

關鍵詞:生命意識;漢字;構形;陰陽相濟;中和

中圖分類號:I2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677(2017)2-0103-05

自揖別猿祖起,人類就開始凝視自然、反觀自身,在豐富的生命活動中不斷地加深對自我生命存在的感知與體悟,并由此產生了對生命意義的關切與探尋。朱志榮認為:“中國人的審美意識中包含著明晰而豐富的生命意識。生命意識是中國古人審美思維方式中的基本特征,貫穿在審美活動的體驗中,凝定在藝術創造的物化形態中?!雹倏芍^極其精要地指出了華夏審美思想的一個重要特征,大量出土文物表明:中國人對美的思考與表現都蘊含著揮之不去的生命意識:無論是新石器時代陶器周遭流動的水紋和渦紋、玉器上魚鳥龍豬動物形象、陰山賀蘭山等地的動物與生殖巖畫等遠古文化遺跡,還是儒道釋的哲學思想、文論書稿、歷代的藝術作品,無不可見生命意識的顯現與流動。

漢字是我國先人仰觀俯察天地萬物、以象示意的產物,在其構形中融匯了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對生命的感悟和對生活的體驗,極其生動而凝練地反映了中國人生命意識萌生、發展與成熟的歷程,成為一塊凝結著生命意識的超越了時空的活化石。筆者不揣淺陋,對漢字構形中蘊含著的生命意識略作歸結和探析。

一、瓜瓞綿綿的生殖崇拜

在生存環境極其險惡的上古社會,人類活動幾乎都圍繞著延續生存、增強生命力這一主題而展開。原始人對生命的產生充滿好奇和神圣,對生殖和生育高度崇拜。這是人類的祖先對生命緣起的一種思考和對種族繁衍的關注。黑格爾曾認為:盡管生殖崇拜是全人類的現象,但是在東方更為突出?!皷|方所強調和崇敬的往往是自然界的普遍生命力,不是思想意識的精神性的威力,而是生殖方面的創造力……”②對于華夏民族而言,以具有強健生命力的事物為美,渴望瓜瓞綿綿、子孫興盛更是成為民族審美觀中的核心觀念,并在眾多審美領域和文化形態中體現出來。

人類社會的初期,生命的來源神秘而玄奧,那些與人類生活關系密切、影響極大的自然現象以及具有鮮活生命力和繁殖力的動植物便成了人們頂禮膜拜的對象。甲骨文“申”猶如一道曲折流動的閃電使人驚懼,后又被引申為“神靈”的含意。學者徐山認為:“神”體現了對雷電的祭祀崇拜,雷電成為遠古人們心中神的原型。③從中可以看出原始初民在神秘而有威力的自然力面前頂禮膜拜的心理。而對于一些繁殖力極其旺盛的動植物,氏族部落寧愿相信與其有著某種神秘的聯系,并將其視為該氏族的保護者和象征:圖騰。何星亮曾指出:“中國最早的象形文字是圖騰圖象,兩者密切相關?!雹軡h字中至今還保留了大量圖騰的印跡,《說文解字》中有云:“南方蠻閩從蟲,北方狄從犬,東方貉從豸,西方從羊?!薄扒?,西方牧羊人也,從羊從人”。再如“冓”與“黿”中可看出原始人對魚與蛙的崇拜,“冓”,兩尾魚相交遇之形,“黿”字從大從黽,描繪的是一只肚腹渾圓的蛙的形象。金文族徽中存在的“大黽”的形象據統計有100處之多。金文“禹”字,象手持蛇形,金文中亦有人手持蛇之形的族徽銘文。大禹姒姓夏族則以蛇為圖騰。⑤正因為魚、蛙、龜、蛇等動物不僅具有與人體器官象形的特征,且生殖力、生存能力極強,因而原始初民以此寄托繁衍不息的美好愿望。同樣,富有生命力的植物形象也會成為原始人崇拜對象。譬如“帝”字,甲骨文作,為一花蒂貌,“人們對充滿生命力的花蒂、瓜蒂等生殖過程與現象產生崇敬感,同時在對花蒂的圖騰崇拜中產生親緣意識?!雹捱@種意識逐漸與人的血族群體結合,“帝”又轉化為人的祖神的意義,并最終被借用為人王之稱??梢?,漢字早期的取象構形中顯現出華夏先人對生命本身的關注。

當原始初民破解了生命的奧秘之后,生殖器官取代了圖騰形象成為他們的膜拜對象。他們認為是祖先繁衍了后代延續了血脈,于是在祭祀活動中對祖先的膜拜與生殖器的崇拜?;鞛橐惑w?!耙病焙汀白妗弊种斜阃嘎读诉@方面的信息?!墩f文解字》云:“也,女陰也。象形?!痹谀赶瞪鐣?,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女性被視為生命之源,因而產生了女陰崇拜。子女眾多的女性是人們尊崇謳歌的對象,母系氏族時代酋長被尊稱作“后”,甲骨文作,象人生子之形,即女王的意思。進入父系社會后,“后”則引申為君主。人們還常把土地與母親聯系起來,將之視作滋養萬物的偉大力量而加以敬畏與崇拜。甲骨文中“土”作,一橫上的橢圓形象孕婦之肚形,所以土是肚的本字,本義是指孕婦之肚。原始人崇拜土地,信奉地母神,而地母神形象常有著渾圓的腹部,因而這個“土”字可能就是古人崇拜土地的產物,代表著古人心目中地母神與社神⑦?!巴痢焙笥旨印笆尽迸员砑漓氲厣裰獾摹吧纭?,成為土地神之專字?!巴痢迸c“也”的結合為“地”,表示土地是孕育萬物之母。人們期待著大地母親能源源不斷地生產出豐富的物質生活資料,以滿足人們生存繁衍的需要。當父親在繁衍中的意義逐漸為人所知后,男根崇拜隨之興起。甲骨文的“祖”字,有的寫作,有的寫作,即“且”字,即是男根的崇拜物。

漢字的構形還具體而細致的描摹出人類生命的延續和成長過程:“身”、“孕”、“包”、毓、“娩”,是小生命從母體孕育到呱呱落地的形象表現。在古人心目中,具有生育能力則為“好”,在家里養育孩子為“字”。為慈母抱子哺“乳”,“孔”似嬰兒吮吸乳房。一個民族繁衍不息、通達繁盛離不開生命的孕育和精心哺育,漢字構形中形象地表現出華夏先人對生命孕育的關注和崇拜,這是華夏先祖們生命意識覺醒的一個有力見證。

二、物我齊一的生命態度

莊子《齊物論》中說:“天地與我共生,萬物與我為一”。古代中國人相信:人與物象世界既是異質的也是同構的。天地萬物不僅作為人類認識的對象而存在,還可以轉化為人情感的內部存在,具有與人體相似的結構關系,人們只需“反身而誠”,站在人的立場、從人的情感習性出發來感知外物,即可認識自然界或宇宙的根本意義,從而“樂莫大焉”。這種詩性思維也影響了漢字的創制方式。

意大利文學家維柯在《新科學》中曾形象地論述了原始人詩性思維特點,“最初的詩人們就用這種隱喻,讓一些物體成為具有生命實質的真事真物,并用以己度物的方式,使它們也有感覺和情欲……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切語種里大部分涉及無生命的事物的表達方式都是用人體以及用人的感覺和情欲的隱喻來形成的?!雹?。因而原始語言中用人“首”(頭)來表示事情的開端;用“山頂”、“山肩”、“山腰”、“山腳”來稱呼山的部位;針的孔可以用“眼”;杯和壺都可以有“嘴”等等。這種詩性智慧也影響了古人的創字思維,如萬物皆有首,而唯用人首之形來構成“首”字;物皆有生死,但是只取人“死”之象;同樣,人的“眼”可為鷹所用,人之“口”也用于猛虎?!疤臁笨芍溉祟^頂部,又可指地面上空或指天神?!靶浴?,指人之本性,又可指事物的本質、特點?!白摺?,指人跑,又可指獸走?!澳辍敝肝骞瘸墒?,又可指人的年齡……諸如此類,不勝枚舉,體現了漢民族“以類合之,天人合一”(董仲舒《春秋繁露·第十二卷·陰陽義》)的思維特點。

與西方民族的“主體投射”不同的是,漢民族的思維方式并不是將萬物當做認識的對象而與己截然對立,而是認為世界內在于自身,通過對自身的認識、反思、體驗、領悟就可以認識到自然界或宇宙的根本意義,反映在漢字構形中,即表現為以人的肌體和行為通于一切事物。所謂“天垂象,圣人則之”,觀天地自然之象可以比諸人事。因而漢字的取象不僅來自于人,也來自萬物;既可將取象于人的字用于物,也可把取象于物的字轉而示人,或干脆一字兼具兩類。人體部位之稱呼可通用于動植物,也可將植物鳥獸之習性特征轉而指人。例如“習”字從羽,從白?!墩f文·羽部》解釋:“羽,鳥長毛也。象形,凡羽之屬皆從羽?!薄傲暎暎碉w也。凡習之屬皆從習?!薄墩f文解字注》:“引申之義為習熟?!兵B生羽毛之初,還不會飛,所以就頻繁地練習飛翔。在《論語》中,“學而時習之”之“習”即由《說文》“鳥數飛”引申而來。此“習”非鳥屬,而是施于人類,此即以物示人的轉類。再如“生”字,甲骨文作,以一株破土而出茁壯成長的植物來喻示一切生物包括人類的生產。而有些漢字則以動物的形象類比人的某方面特征。譬如“猛”金文寫作,《說文解字》解釋說:“猛,健犬也。從犬,孟聲?!币簿褪潜局浮敖训墓贰?,而后引申為人的“狂烈英勇”;“善”在甲骨文中是“羊”加一對眼睛,表示眼神安詳溫和。后用來形容人的品性善良友好;“芳”本指“花草的香味”,后引申為人的美好德行或名聲等等。

漢字中還有以相同的聲符將有生命和無生命的東西、動植物與人聯成一個系統的現象,以此體現出萬物生命間的有機聯系。晉代楊泉在《物理論》中說:“在金曰堅,在草木曰緊,在人曰賢。千人一賢,謂之比肩?!币馑际钦f,世界上一切現象都存在著內在的聯系,土地中最堅固的是金,草木之中只有極少數能變成堅韌的絲,而人也象大千世界一樣,賢達之人是千萬個人中也難得一遇。這里將金、草木與人并舉,揭示出人類與自然其形有別,卻情理相通。通過這一文字表象,可以看出古人的生命態度:世界萬物均心息相通,正是萬物紛紜復雜的動態組合構成了一個生機躍如的世界。

可見,漢字的構形不僅突顯了人的生命,還推己及人,觀照到自然萬物普遍生命的存在。漢字中不僅有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還直觀地表現了各種飛禽走獸、花草樹木的形態和習性,甚而連表達抽象概念的數字都著上了人情世俗的色彩,如“陰陽五行”、“九五之尊”等也被賦予了生殖功能:“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四十二章》)。漢字成為溝通人和宇宙萬物的意義載體,成為一個個有靈性的精靈。漢字構形中人象與物象彼此溝通、相映成趣,顯現出豐富的生命意象。

三、陰陽相濟的創生意識

每一種文化類型都有其獨到的歷史觀或時間觀。西方基督教的傳統歷史觀相信歷史是連續的、直線發展的,是有著終極目的的。而中國傳統的歷史意識在強調生命循環往復的同時,還必須“日新其德”。從甲金篆隸直至楷書行草,漢字字體形體結構在不斷變易簡化。但它不像其它民族的古文字,背棄源頭漸行漸遠、乃至完全脫離母體象形的面貌而終至拼音文字。漢字的形成和發展便體現了這樣的一種特點:從自身的系統中發掘生命潛力,從原有的機體中延伸新的生命,始終保留了母胎的形跡,而不是斷然以一種形式代替另一種形式。這正是《周易》精神的另一種體現:從對立中求變易,在變易中求堅守。

《周易·系辭上傳》中有云:“一陰一陽之謂道”,《老子》亦說“萬物負陰而抱陽”。宇宙萬物是一個感應、相通和普遍聯系的整體,包含著兩個對立因素:陰陽二級,它們相互依存、相互包含而又相克相生,一級的消長變化必會引起另一極的相應變化,事物就是在不同因素的對立相融中發展生成,天地萬物由此而化生。漢字的構形中充滿了陰陽對立,剛柔相濟的交合,在筆畫的相交、字象的相對、形聲的相濟中由“文”而“字”孳乳不息、延綿不絕。

首先,漢字的線條的交合體現了陰陽相濟精神。漢字是線條的藝術,其中最基本的線條有兩類:直線和曲線。從審美特征來說,直線剛正、曲線柔美,直線為陽、曲線為陰。曲直并濟、和諧相交,合為一體。如“美”字的甲骨文就是由上面的兩點和下面的撇、捺曲筆與中間的直筆相交而成,陰陽相濟共成大“美”。甲骨文“鳥”,整個字的形體呈“S”形旋轉之態,頭與尾、左與右、上與下、尖與圓、利與潤等兩級之間的交合,生發出生動活潑的氣韻。再如“樂”字,甲骨文作羅振玉《增訂殷墟書契考釋》認為:“樂,從絲附木上,琴瑟之象也,或增‘白”以像調弦之器?!币簿褪钦J為“樂”的本義是古代可供挑撥的弦樂器,其上部分圖案象兩束蠶絲或是成熟的谷穗盤旋向上,并分別向左右傾斜,伸展向無限的遠方。下半部象“木”字,如同一棵大樹,兩劃傾斜向上似力爭上空,兩劃傾斜向下如扎根大地,呈現不斷生成之姿。中間一條直線貫通上下左右,展示出上中有下,下中有上,陰陽互補、天地陰陽交融之態?!秶Z·鄭語》中說:“聲一無聽,物一無味,味一無果?!币蚨?,“先王之濟五味,和五聲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鍧?、小大、短長、疾徐、哀樂、剛柔、遲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濟也。君子聽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保ā蹲髠鳌ふ压辍罚?。漢字之筆畫也是利用曲直對立二元的相互碰撞與交融,不斷生出新質,形成了一種持續發展不斷壯大的生命過程。

其次,漢字的二分思維也是陰陽相生思想的體現。古漢字雖是以象形為基礎的“畫成其物,隨體詰詘”。但是世事紛繁,單以象形會意畢竟有很大局限。于是通過分析事理、根據物象的特點和意義要素的配合來設計漢字的特征和結構成為創字的主要方式。許慎的《說文·序》中稱初始的字是“獨體”的,是“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之文;所謂的“字”是“合體”的,是“其后形聲相益”而產生的字,“言孳乳而浸多”。獨體的“文”與“文”之間的結合而孕育出新的漢字,在“文”與“文”的結合中,可以有會意,可以有形聲,而以形聲結合最為能產,《說文》80%以上是形聲字,充分證明了形聲方式造字的強大的生殖能力。

形聲相益的方法有利于創造更多的新字,同時形聲相益的漢字構形方式也更體現漢民族獨特的思維方式,那就是陰陽互補相濟。比如“青”,加上“目”為睛;加“氵”為“清”,加“亻”為“倩”,等等。漢字的二合結構中,聲符相當于陽,大多占主體地位,形符附屬于聲符,并常會根據需要發生變形,“形符由于僅起一個標記意義的輔助作用,帶有很大的隨意性”⑨體現出陰柔從屬的特點。當然,這種相互關系在不少形聲字中也會相互轉化,形旁有時也起記音作用,聲旁則起意義區別作用。例如,“雞”的古文字形和“鳥”相近,就加了“奚”做聲旁,“弦”的古文字形與“弓”相近,就加“玄”聲。這樣形聲字中形符和音符互相依存,相輔相成,充分體現了漢民族善于從對立中求統一的辯證思維方式。

由之,漢字構形呈現的不是機械式的被動,而是展現了一種生命不息的動態過程。漢字正是在“文”與“文”的結合中生生不已,負載著五千年中華文化傳承至今,“使象形的精神世代綿延,并深深融進我們的文化心理結構中?!雹?/p>

四、穩健中和的生命追求

與西方拼音文字流動的線性結構不同,漢字以極具個性的方塊造型獨步于世。其筆畫雖遠比拼音文字復雜,但不管怎樣錯綜變化,也無非于點、橫、豎、撇、捺、提、鉤、折八種形式按照一定的方式相離、相接、相交。自甲骨文時期起,一字一格的布局方式就奠定了漢字方形的基礎。到了春秋戰國時的大篆,部件位置逐漸固定下來,形成了長方縱勢的格局,小篆的排列更為方正整齊,到了隸書,漢字又由縱勢變為橫勢的長方字形,直至魏晉時期的楷書,則兼顧縱橫二者之形,形成了橫平豎直、整齊劃一、縱橫有序、對稱穩健的的漢字格局直延續至今。

“形式是人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對世界的重新造型,是人的經驗對世界進行重新整合的結果。也就是說,人的因素才是美的形式產生的首要因素?!眥11}在所有古老的民族中,漢民族似乎對方形有著特殊的審美嗜尚。中國自古即有“天圓地方”的說法?!吨荀滤憬洝贩Q:“方屬地,圓屬天,天圓地方?!贝蟮厥欠叫?,天如同半球一樣覆蓋著大地。這種宇宙觀對古代的器物設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古代的錢幣、傳統的圍棋、以及傳統的建筑布局就是這種“合規矩,中方圓,應天地”造型思想的體現。漢字書寫中亦深受這種思想的影響,項穆談書法說:“圓為規以象天,所以用筆貴圓,字形貴方,既曰規矩,又曰之至?!眥12}即漢字的書寫造型中的方圓暗合了天地之道。

當代畫家石虎曾說:“漢字乃是與萬物平行之實體,且與人心性存在相平行,字象則心同在,與天地萬物同在,字與象的玄秘法規,隱藏在漢字的結構矩中?!眥13}就敏銳地指出漢字之方形結構不僅對應著中國人的宇宙觀,還對應了傳統的倫理秩序觀念。首先對方塊形體的偏愛和選擇來自于我國古人對人生態度的理解。長期以農耕為本的社會經濟模式,使漢人在長久的自然勞作、直覺體驗中滋養出“務實”、“致用”的思維模式,形成了追求規矩沉穩、簡潔穩健的審美心理,漢字作為漢文化最重要智慧結晶和傳承載體,在形體的選擇過程中自然會打下這種審美心理的烙印。因而雖然漢字經過了陶文、甲骨文、金文、隸書等一系列演變,但是字形卻大體呈現出一個方形空間?!叭魏我环N刻畫,不管是斜線還是交叉線,都只是填進這個四維空間中的具體形狀不同而已,它們都絕對尊重這個并不存在的虛的空間框框的觀念?!眥14}

另外,方形的選擇還與長期占統治地位的儒家思想有著很大關系。自秦隸變以來漢字就逐步確立了方正的外形,而這也正是中央集權的封建社會的開始,儒家思想開始走向社會思想的主流地位,嚴謹方正的漢字外形恰能貼切地圖畫出這個時期講究規矩法度和原則的審美心理,也體現了這個時代最高的倫理道德規范。從漢字的書寫順序來看,從上而下、從左到右、先內后外??墒羌词故菚鴮懹邢群笾?,但優先者也只可按照自身的特點占據一定的位置,進行合理的空間分配,使整個漢字整體體現出一種從容不迫的狀態,體現了儒家美學“上下和靜”的“和諧”之道。宗白華先生在《意境》指出:“中國的字不像西洋字由多寡不同的字母所拼成,而是每一個字占據了一固定的空間,而在寫字時用筆畫,如橫、直、撇、捺、鉤、點,組成一個有筋有骨有血有肉的‘生命單位,同時也就成為一個‘上下相望,左右臨近。四隅相招,長短闊狹,臨時變適,‘八方點畫環拱中心的‘空間單位?!眥15}而在儒家的生命思想中,關注的是人感性生命的現實存在。以“仁”為生命的內在精神原則,“禮”為生命的外在行為規范。個體生命只有通過社會集體才能實現價值和意義。當個體感性生命與仁道原則發生了沖突時,則主張個人應該克制自我,或是犧牲個體生命,殺生以成仁,舍生以取義。這是一種理性的倫理道德的生命意識,是對人類原初的、感性的生命意識的升華和超越,這在某種程度上束縛了中國人個性寫自由發展,但同時這也是中華民族在歷經數次劫難之后卻依然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的原因所在。漢字方正中和的造型正是這種倫理性生命精神的顯示。

總之,如果說文字是一個民族思維方式和精神特質的外顯符號,那么從漢字的構形中我們可以追溯到華夏先人對生命秘密的探尋,對生命活力的贊賞,對生命平等的尊重,對生命意義的追問……漢字成為中華民族生命意識發展歷程的一個見證,并在與周圍世界與古往今來不斷的碰觸傳感之中,以其敏銳而豐富的生命感覺形式彰顯出永遠鮮活的美學價值。

① 朱志榮:《論中國審美意識史中的生命意識》,《貴州社會科學》2013年第12期。

② [德]黑格爾:《美學》(第3卷,上冊),朱光潛譯,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第41頁。

③ 徐山在《雷神崇拜:中國文化源頭探索》中認為甲骨文中的“龍”字,就是“電、雷”的變形,“原來在雷字中不連接的閃電和雷聲兩部分,在龍字中合而為一,變成有口有彎曲身體的想象中的龍了。這是原始先民對產生雷電原因的一種生物化解釋”。徐山:《雷神崇拜:中國文化源頭探索》,上海三聯書店1992年版,第3頁。

④ 何星亮:《中國圖騰文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154頁。

⑤ 王宏源:《字里乾坤——漢字形體源流》,臺北:文津1997年版,第317-339頁。

⑥ 鄒華:《中國美學原點解析》,中華書局2013年版,第82頁。

⑦ 董來運:《漢字的文化解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96頁。

⑧ 維柯:《新科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180頁。

⑨ 申小龍等:《漢字思維》,山東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113頁。

⑩ 姚淦銘:《漢字心理學》,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14頁。

{11} 劉成紀:《美麗的美學:藝術與生命的再發現》,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99頁。

{12} [明]項穆:《書法雅言,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第522頁。

{13} 石虎,字象篇,謝冕,吳思敬:《字思維與中國現代詩學》,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11頁。

{14} 陳振濂:《書法美學》,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2頁。

{15} 宗白華:《意境》,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97頁。

(責任編輯:張衛東)

Life Awareness as Revealed in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Chen Hong

Abstract: Chinese characters are rich in the awareness of life as experienced by the ancient Chinese people, which not only includes their admiration for their own lives but also expresses an attitude towards life that combines things and I-ness in one. Chinese characters that at once are yin and yang, a reflection of creative awareness seeking new qualities from ancient oppositions as the formation of square Chinese characters reflects the Chinese nations admiration for steady life and ethnical values and this formation is a sublimation of life awareness and condensation of aesthetic conscious on the part of ancient Chinese people as much as it is evidence for the gest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ir life spirit.

Keywords: Life awareness, Chinese characters, formation, combination of yin and yang, neutralization

猜你喜歡
中和生命意識漢字
萬物通心
漢字這樣記
漢字這樣記
沈從文筆下底層人物的生命意識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生命意識
《老人與?!放c《活著》的生命意識比較
淺析中庸之道與中和之美
淺析中庸之道與中和之美
淺議小學語文課堂生命意識的培養
半碗粥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