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初中歷史故事化教學

2017-05-09 09:51熊南琴
速讀·中旬 2016年8期
關鍵詞:思維方式學習能力歷史

熊南琴

摘 要:初中歷史新課標改革實施以來,廣大歷史老師圍繞新課標新理念,不斷創新教學方式,使課堂變得趣味生動。本文主要從歷史教學的故事化方面來談論初中歷史,包括歷史教學故事化的方法和必要性兩個方面,在課堂上穿插一些與歷史知識緊密相連的小故事,利用多媒體播放、老師講授、小組情景演繹等方式,既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加深了學生們對歷史知識的認識與理解,活躍了學生們的歷史思維,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還提升了歷史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歷史;故事化教學;思維方式;學習能力

一、歷史教學故事化的方法

1.老師結合歷史知識,穿插講述歷史故事

歷史本事是具有真實性特點的,因此教師在講學中以敘述為主,這就很容易把學生帶入枯燥乏味的氣氛當中。而轉換一種方式,老師利用故事化教學,將歷史知識以故事化的形式講述給大家,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更加深了學生們對于歷史知識的認識與理解。

例如:在七年級下冊有一章“科舉制的創立”,這節內容既是重點又是難點,背誦內容又多,教學上有一定難度。老師可以在上課之前搜集一些能夠突出當時時代特點的“科舉制”小故事,通過講述古代秀才如何寒窗苦讀考得狀元,內容滲透一些科舉制八股文等,讓學生能夠深切的體會科舉制到底是怎樣一回事,通過故事理解科舉制度的程序,讓學生們談一談科舉制的優點和劣勢,有了故事的學習,便為學生們學習“科舉制”奠定了歷史背景基礎,使學生更容易去接受歷史知識,提高課堂效率。

2.學生分組合作,演繹歷史情景

故事化教學的形式有好多種,不僅可以通過老師講述,還可以讓學生分組來情景演繹,再現歷史場景。既給學生提供了表現自己的機會,也豐富了課堂的形式。老師提前安排學生分組,告訴學生講課內容,學生根據內容引導來搜集切合主題的歷史故事,并且課下編排,在課堂上通過角色扮演的形式呈現給師生。使歷史知識生動形象,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加深大家的印象。

例如:初中歷史課本七年級上冊“原始的農耕生活”這一章節,老師安排兩個學生小組,分別代表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在課下,小組可以合作來制作服裝、原始居民使用的生活工具等道具等,編排好整個故事的劇情以及演繹方式。在課上,學生們通過演繹兩種不同原始人的居住情況,農耕生活等,同時穿插一些趣味故事情節,再現歷史情景,幫助師生更深刻地理解學習遠古時期的歷史知識。這樣學生直接參與教學的過程,增加了學生的主動性,整個課堂生動趣味,使歷史學習不再枯燥乏味。

3.結合課上所學歷史知識,課后交流歷史故事

在經歷過課前搜集歷史故事,以及課中歷史故事交流,因為課堂時間有限,相信大部分學生并未盡興,在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之后,學生腦洞大開,這個時候趁熱打鐵,在課堂結束之后,老師布置任務,讓學生們課后接著課堂內容繼續交流歷史故事。

例如:初中歷史課本七年級下冊“貞觀之治”這一章節的內容,在課上,老師用多媒體課件播放了多個唐朝盛世的圖片,視頻以及相關的故事,但由于唐朝的鼎盛以及唐朝有名的歷史人物、歷史故事在短短四十五分鐘的課堂并不能非常完整的演繹,那么老師就可以在結束課程之后,給學生們點出相關故事或者人物來作為引導,激發學生們的求知欲,這樣課下大家就會主動搜集故事,大家相互交流,共同學習。

二、歷史教學故事化的必要性

1.故事化教學更符合學生的心理

傳統的歷史教學方式容易枯燥乏味,容易挫傷學生積極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不起興趣,使得教學得不到理想的效果。尤其是初中時期的小孩處在青春期,很容易產生叛逆心理,導致他們直接放棄歷史學習,而故事性的教學方式正好迎合了初中生的學習心理。

例如:在七年級歷史課本中“大禹治水”的這一章節,在講授知識的同時,穿插著大禹帶領居民與洪水作斗爭,并且三過家門而不入,直到完成洪水的治理。利用學生們認真聽故事的情緒,抓住大家的注意力,進一步拓展到整個遠古時代的知識當中,等到大家的精神疲勞之時再次穿插故事,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思維拓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2.故事化教學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傳統歷史教學圍繞課本內容,形式單一,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初中生的思維不夠完善,拓展思維、邏輯思維等都不全面,有時候遇到一些抽象的問題,往往是老師自己講的口干舌燥,學生依然是懵懵懂懂,理解不透徹。

例如:初中歷史教材七年級下冊當中“西周的興起”這一章節,講到了商朝的落敗和周朝的興起。這其中商紂王昏庸無度,可究竟是怎樣昏庸,學生沒有感性的認識,所以很難理解到其中的韻味,學生所學到的是較空虛的理論知識,這就要求增加一些小故事來具體講述,學生有了感性的認識,才能激發出抽象思維、拓展思維,可以想象到具體的內容和畫面。這就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于商朝如何一步步走向破敗,西周如何休養生息一步步崛起的理解與認識。

3.故事化教學符合歷史教學的需要

其實中國歷史就是中國的故事,所謂歷史教學本身就是在講故事,講述中國五千年來發展的點點滴滴,講述世界進步的豐富事件。講故事的目的就是使得講學不再空洞、乏味,進一步加深對所學課程的理解。因此,故事化教學符合歷史教學的需要,但是選取故事要具有典型性,要能夠反應當時的歷史特征。

例如:歷史教材七年級下冊“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當中,這一時期,三國勢力相對平衡,但這一時期時局動蕩,人物故事相當豐富。老師可以講述“三顧茅廬”“草船借箭”“大義失荊州”“桃園三結義”等故事。這些故事都可以拓展大家學習三國時期的歷史背景,這是符合歷史教學的教學目的和意義的。

三、總結

對于歷史學科本身來說,它是嚴謹的,真實的,因此增加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參與到歷史情景當中,產生一種感性的認識,并且對歷史進行理解感悟、抨擊批判等,這是一種新興的更適合當代初中生的一種學習歷史的方式。

歷史教學應該是一個生動有趣的過程,而不是傳統教學中那樣枯燥乏味的課堂,因此應該增強歷史教學的故事性。故事性教學既符合學生的心理,又能拓展學生的思維,同時還符合歷史教學的特點和意義,增加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且適應了新課標改革的發展,歷史的故事性教學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

總而言之,歷史教學的故事性教學,對學生本身來說,在思維拓展方面,調動積極性方面,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方面等等都有著促進作用。對教育本身來說,在教學效果方面,創新教學方式方面等都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 凌立冬.論初中歷史學科的故事化教學[J].中學課程輔導,2015(07).

[2] 康久武.淺談新課程背景下的初中歷史教學[J].新課程(中學),2015(12).

猜你喜歡
思維方式學習能力歷史
淺析信息終端(手機)對學生思維的影響
小學數學教學淺析(二)
中學數學教學方法初探
學業導師制對本科生學習能力和素質教育造成的影響
新歷史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歷史上的4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