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奈達翻譯理論新解

2017-05-13 13:14鄭璇王雪
青春歲月 2017年6期

鄭璇+王雪

【摘要】自從奈達動態對等理論傳入中國以來,對于嚴復傳統“信”“達”“雅”理論產生了一定的沖擊。本文在對奈達翻譯理論進行剖析的同時加以實例輔助分析,旨在讓讀者對于“動態對等”或是“功能對等”理論有一定的了解。同時進一步解析奈達讀者反映論對于翻譯實踐指導作用。

【關鍵詞】動態對等;翻譯標準;讀者反映論

尤金·奈達(Eugene A Nida)是美國著名的語言學家,翻譯理論家,他提出的“Dynamic Equivalence”在翻譯界享有盛名,影響深遠。動態對等或是功能對等曾經是翻譯教科書中的金科玉律,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質疑奈達的翻譯標準,在學術界關于翻譯標準的爭論從未停止過。

一、文獻綜述

西南政法大學熊德米教授在“奈達翻譯理論評述”一文中指出“不論語內翻譯(intralingual translation)還是語際翻譯(interlingual translation),兩篇不同的話語之間肯定存在一定差異,不可能絕對等值。不同語音、語法、詞語等表達形式的差異并不影響相同的表達功能,譯者的任務就是要研究這種差異,在意義和文體上找出最佳對等語言關系,使譯文最大限度地從內容和形式上貼近原文?!敝貞c交通大學周開鑫教授在“奈達翻譯理論的尷尬”一文中指出雖然奈達的理論具有一定的科學性,但“其立論的偏頗、概念的絕對、用語的誤差以及觀點的前后矛盾,具充分的說服力和普遍的指導性,也經不起實踐的檢驗?!毙齑淦冀淌诒容^了奈達和嚴復的翻譯理論,發現其中有許多相似之處,如二人都重視讀者,強調原文信息的傳達,但二者又有不同之處,簡言之,奈達理論更適合于非文學性文本翻譯,而嚴復的標準適用于文學翻譯。關于奈達理論的研究于爭議從未停止過。本文著重分析奈達功能對等理論和讀者反映論的深刻理論內涵,以期在翻譯實踐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動態對等理論

“Translation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mess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ce in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E.A.Nida)奈達率先提出動態對等理論,后對此概念進行修正,改稱“功能對等”。動態對等給人的第一感覺非常抽象,容易讓人感覺不知所云。而功能對等顯得簡單易懂,是指譯文和原文在功能上是對等的,再通俗一點來說就是指譯文傳遞的信息,讀者的感受應該和原文讀者得到的信息和感受相一致。對于翻譯初學者來講,傅雷的“神似”或是錢鐘書的“化境”學說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標準,是我們難以企及的高度。而奈達的對等理論可操作性較強,譯者只需把原文的內容意義傳遞到譯文當中去,并且兼顧原文的風格。

從奈達的翻譯定義中,我們可以得到他關于翻譯的兩個標準,即忠實和通順。忠實類似于嚴復信達雅理論中的信,即要忠實于原文的內容,不得歪曲,增減原文的信息。翻譯最重要的標準就是忠實,如果脫離了原文,那么翻譯就變得毫無意義。翻譯不是漫無目的的文學創作,而是在原作基礎上,框架內的自由發揮。翻譯同時也要忠實于原文的風格,比如原文是一篇散文,在譯文中用詞也要優美,原文是一篇演講稿,譯文讀起來也要朗朗上口。而通順也是非常重要的翻譯標準,就是嚴復口中所說的“達”。在英語轉換成漢語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一些詞不達意的句子,出現中國人看不懂中國話的尷尬局面,這就是由于一些譯者缺乏經驗,過于拘泥于原文的條條框框的束縛,比如說,碰到When就翻譯成當……的時候,碰到so……that……句型就翻譯成如此……以至于……例如:She is so beautiful that every boy in the town wants to marry her。有人翻譯成她是如此的漂亮,以至于小鎮里的每個男生都想娶她。這種翻譯腔出現,句子讀起來很奇怪,我們平時根本不會這么說話,而在翻譯的過程中就會忽略最基本的通順。

三、讀者反應論

在西方翻譯史中,最早從西塞羅開始就關注接受者(聽眾)的反應。由此可見“讀者反應論”并非完全由奈達首創,而是很可能吸收了西方譯論史上的那些類似的論述。奈達肯定讀過許多著名文獻,在前人的基礎之上,奈達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提出了影響深遠的讀者反應論。奈達認為“翻譯的重點不應當是語言的表現形式,而應當是讀者對譯文的反應”;“要判斷某個譯作是否譯得正確,也必須以譯文的服務對象為衡量標準”。(譚載喜,1999:146)。例如在廣告翻譯中,很多時候為了考慮消費者的因素,對于譯文處理就更加靈活。比如說豐田汽車的廣告詞的翻譯,原文是“Where there is a way for car,there is a Toyota?!弊g文翻譯成:車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豐田車。其中“山”這個意向在原文中根本沒有出現,而在譯文中,為了能使中國讀者記住這個廣告詞,充分考慮到了受眾的反應,譯成這樣朗朗上口的對偶句,市場效果十分好。

奈達認為翻譯的研究對象是讀者或者言語接受者,要評判譯文質量的優劣,必須看讀者對譯文的反應如何,同時必須把這種反應和原文可能產生的反應進行對比,看兩種反應是否基本一致。(譚載喜,2000:140)從此可以看出,奈達提倡翻譯的標準并不緊緊局限于忠實和通順,讀者的反應也很重要。尤其是文學翻譯的過程中,美的感受應該是相通的,原文讀者在讀原文時,所獲得的精神上的享受應該同等的傳遞到譯文當中去。這就要求譯者除了熟練掌握兩種語言的轉換之外,還要有一定的悟性。

四、結語

奈達的動態對等理論和讀者反應論應是相輔相成的,而不是互相矛盾的。從奈達的理論中,可以總結出翻譯的標準應該是忠實原文,表達流暢,讀者反應相似。但是翻譯是一項社會活動,隨著時代的發展,翻譯標準也隨之改變。受各種社會現實條件的限制,翻譯標準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所以才會有各種經典著作的改譯。但是無論社會怎么變化,翻譯最核心的信息傳遞功能不會消失。

【參考文獻】

[1] 熊德米. 奈達翻譯理論綜述[J]. 重慶: 重慶大學學報, 2001(4).

[2] 周開鑫. 奈達翻譯理論的尷尬[J]. 重慶交通大學學報, 2007(7).

[3] 徐翠萍. 奈達與嚴復的翻譯理論研究[J]. 洛陽: 洛陽師范學院學報, 2007(4).

[4] Eugene A. Nid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 Leiden, 1964.

[5] 譚載喜. 新編奈達論翻譯[M]. 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1999:146.

[6] 譚載喜. 翻譯學[M]. 武漢: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140.

[7] 羅新璋. 翻譯論集[M].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84:136.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