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課程背景下正面管教體系在小學中的踐行

2017-05-31 16:02楊勇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15期
關鍵詞:正面管教歸屬感新課程

楊勇

〔關鍵詞〕新課程;正面管教;價值感;歸屬感

“現在的學生真是越來越難教了!”我們經常聽到教師們這樣抱怨。事實也確實如此?,F在的學生成長的環境與我們那時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差別。為什么現在的孩子沒有以前孩子們普遍存在的那種責任感和上進心呢?魯道夫·德雷克斯認為,一系列重大的社會變化是造成孩子們的變化的直接原因,一是成年人已經不再給孩子樹立服從和順從的榜樣了,二是今天的孩子很少有機會培養責任感和上進心。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談到人的高級需要包括:情感與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這些高級需要,是需要通過內部因素才能滿足的,而且一個人對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是無止境的。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是人的首要目標。如果這些需求在學校中能得到適當的滿足,將有助于減少他們在學校中的不良行為,有助于學生朝著正向、積極的方向發展。正面管教的理念就是倡導教師們在管教孩子們時找到一條既不懲罰又不嬌縱的路。

一、學校里的愛與歡樂(基于正面管教的正確理念)

正面管教的首要目標就是要讓教師和學生都能在生活和他們的關系中體驗到更多的歡樂、和諧、合作、分擔責任、相互尊重和愛。

1.自尊和管教

現在我們倡導的“給孩子自尊”活動,包括贊揚、貼笑臉、“我最棒”等,只要孩子不認為自己的自尊取決于外在他人的評價,都可以是好玩而且無害的,但在這種情境中孩子可能就變成“討好者”或“總是尋求別人的認可”。他們可能就學會了通過觀察別人的反應來判斷自己行為的對錯,而不是學會自我評價和反省。這樣一來就不是“自尊”而是“他尊”。

“管教”這個詞常常被誤用,很多人把“管教”和“懲罰”劃等號,或者至少相信懲罰是有助于達到管教目的的一種方法。然而“管教”一詞來源于拉丁文,意思是“真理和原則的追隨者”或“受尊敬的領導人”,孩子要成為這樣的人,他們的動力必須來自于內在的自我控制,也就是自律,其他不論獎賞還是懲罰都是來自于外在的控制。

2. 無條件的愛

我們很多時候都以自己的方式愛著別人,沒有想過這種愛讓別人舒服了嗎。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納。我們經常希望孩子們更好,是因為我們愛他,并且認為如果孩子們做我們認為對他們好的事就會更幸福。而孩子們的理解是你們想讓我做得更好是為了你們自己,不是為了我。孩子們需要知道他們要比他們做的任何事情都重要,他們比我們生活中的任何物質財產都重要。只要他們感覺更好時,才會做得更好,沒有什么事情能比無條件的愛讓孩子感覺更好的了。

3.不良行為

孩子的不良行為背后是錯誤的觀念和行為目的,但是孩子自己意識不到,需要大人幫助識別,才能有效地幫助孩子改變不良行為。大多數孩子做出的只是“與其年齡相稱”的行為,而不是不良行為。每個孩子都想成功,每個孩子都想和別人有良好的關系,每個孩子都想有歸屬感和價值感。所以當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時,我們不應認為孩子是在給我們找麻煩,他們都是無辜的,只不過是他們不知道怎么達到自己想要的積極結果。正如魯道夫·德雷克斯反復說過的那樣:“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弊钊侨擞憛挼暮⒆油亲钚枰獝鄣暮⒆?。教師應找到一種積極的方法,幫助孩子找到歸屬感和價值感。

二、校規、班規的制定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一個好學校,肯定有自己的校規班規,可以有效地約束學生,讓他們形成遵守紀律的習慣,克服不良習慣,促其全面發展。那么如何制定校規、班規?

首先,班規是一種對學生紀律和行為進行約束的條款,因此必須根據班級特點、學生年齡特點等,結合校規和法律法規制定。班級規則可以讓孩子們通過頭腦風暴的方式參與制定, 首先,引導學生每人制定一個班規,然后由教師集中大家的智慧,就一日常規中所涉及的方方面面進行反復修改再經自下而上的討論,最后形成一套符合班情的班級規則,做到從實際出發并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成為大家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當孩子們參與并且幫助決策時,每個學生自覺成為執法者和被監督者,師生間的合作與相互尊重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他們就會在實施這些決策時以更高的熱情予以合作。

三、每個人都有任務

正面管教倡導只要孩子能做的事情就應該花時間教孩子去做,讓他們學習如何為班級做貢獻,把孩子們的行為引向建設性。利用班會讓學生們參與頭腦風暴,討論教室里需要做的所有事情的重要性。教師也可以參與其中,孩子們能夠想出的事情之多令人驚訝!在孩子們列出能做的所有事情的清單之后,為每一件能引起積極關注的事情安排一名負責人,確保每一個孩子都有任務,甚至還可以有一個“監督員”。同時在孩子們的參與下建立一個工作輪換制度,確保工作的新鮮感,避免在太長時間里任務的單一以致厭煩。

這樣班級中的每個人都有一項任務,既增強了他們在班級中的歸屬感,又能體現他們的自我價值感,同時孩子們又學到了生活技能,體驗到了社會責任感。

四、關注問題的解決——有效鼓勵和班會

太多的教師認為當不良行為出現,你正在生氣的時候,就必須要解決問題。其實這是最不適合解決問題的時候,人在生氣的時候只能用“原始腦”來思考,只有兩個選擇,“攻擊”或“逃避”。我們的“原始腦”不可能做出理性的思考。這時,教師對于不良行為問題的解決方式就是懲罰,這種方式是過度控制,教師必須隨時捕捉孩子的壞行為加以懲罰,很顯然這還是大人在承擔責任,孩子們依然沒有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孩子不良行為背后的四個錯誤觀念和錯誤行為目的:(1)尋求過度關注——錯誤觀念:只有在得到你的關注時我才有歸屬感和價值感。(2)尋求權利——錯誤觀念:只有當我說了算或至少不能由你對我發號施令時,我才能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3)報復——錯誤觀念:會使他們在沒能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的經歷中受到的傷害得到補償。(4)自暴自棄——錯誤觀念:不可能有歸屬感,放棄是他們的惟一選擇,他們覺得自己不夠格。作為教師,正確識別孩子的目的非常重要,只有如此,才能采取最有效的行動來幫助孩子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

1.鼓勵

每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都是一個喪失了信心的孩子,所以鼓勵非常重要。孩子們的行為通常都是以自己認為真實的東西為依據,而不是以事實為依據,所以理解孩子的錯誤目的非常重要,目的不同,鼓勵的方式也不同。鼓勵一定是在朋友般平等的位置上,描述孩子努力的行為,而不是結果,關注孩子積極的感受,對孩子有信心,給孩子力量,指出孩子的進步。我們太習慣用懲罰、說教及其他形式來責難、羞辱孩子,促使他們做得更好,其實鼓勵是改變不良行為的最有效的方法,一個受到鼓舞的孩子會減少不當行為。

2.班會

教師的工作非常繁雜,定期召開班會讓孩子們學會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教師就有了更多的時間用于教學。小學生每天召開十分鐘的班會(或每周至少三次),如果太久孩子們會因為自己的問題被放到議程上耽擱太久而感到失望。

孩子們首先圍成一圈,從致謝開始,發言棒順著圓圈傳遞一整圈,教會孩子表達要感謝誰做的某件事。接著宣讀議程上的第一個問題,征詢問題是否得到解決,如果已經解決就直接進入下一個問題,如果沒有解決就開始頭腦風暴,順著圓圈傳遞發言棒,讓每位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和建議,把每條建議和意見都原汁原味地寫下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放棄控制,邀請孩子合作;教師給孩子們做出榜樣,帶頭使用禮貌用語;多問開放性問題。最后宣讀所有的建議,讓孩子們討論每條建議是否是相關的、尊重的、合理的(不帶懲罰的)、有幫助的,剔除不符合標準的,或在某種程度上有害的、不可行的建議。

正面管教并不完美,它只是解決當前問題的一種積極有效的途徑。教師的職責是培養孩子們自律、負責、合作以及解決問題的技能,使他們擁有更強的歸屬感和價值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充滿更多的歡樂和愛。

(作者單位:山東省煙臺市芝罘區葡萄山小學,煙臺,264000。該學校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雜志社理事單位)

編輯/杜文姬 終校/于 洪

猜你喜歡
正面管教歸屬感新課程
淺議高中化學新課程必修模塊的主要教學策略
學校教育中歸屬感培養的思考
歸屬感:班級建設的紐帶
2019年全國高考新課程Ⅰ卷生物試題分析與啟示
第二屆“我即語文”教學獎頒獎典禮暨新課程研討會在福州一中舉行
澳大利亞教育研究理事會發布學生歸屬感報告
“正面管教”教師培訓的本土化實踐探索
美國“正面管教”在中國的本土化實踐
如何在課堂中正確的培養教師角色的領導力
如何運用“正面管教”處理小學生的不良行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