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造祖國北疆亮麗風景線

2017-06-02 17:15洪治
小康 2017年15期
關鍵詞:內蒙古自治區自治區生態

洪治

70年風雨變遷,70年波瀾壯闊,70年春華秋實。告別一窮二白的歷史,內蒙古一路走向繁榮富強、和諧美好。內蒙古自治區生產總值70年增長了642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70年增長了近145倍,經濟總量在全國的位次實現了新的突破,人均經濟總量更是躍居全國前列。

1947年5月1日,在解放戰爭的隆隆炮火聲中,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內蒙古自治區莊嚴宣布成立。

時光飛逝,轉眼間內蒙古自治區已成立70周年。70年來,這片遼闊大地究竟發生了哪些變化?在向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沖刺的階段,又有哪些機遇與挑戰?

民族團結,社會和諧

作為新中國第一個省級民族區域自治區,一切都要摸著石頭過河,首要難題就是民族問題。新中國成立后,時任內蒙古自治區政府主席烏蘭夫特別重視民族團結和構建平等互助的新型民族關系,他將此看做是內蒙古長期和諧穩定的根本保證。

由此,在自治區成立初期,恢復發展畜牧業生產時,有了“不分、不斗、不劃階級”的政策;在西部地區土地改革運動中,基于蒙古族地主較漢族地主多,且蒙古族農民從牧業轉向農業時間短、農業技術水平較低等因素,實行了蒙漢族農民統一分配土地,蒙古族農民按平均數多分一份的政策;在半農半牧區出現為了解決糧食問題、不顧交通運輸困難和土地肥力不足等因素而出現的大面積開墾草牧場的問題時,實行統一的半農半牧區以牧為主、照顧農業,保護牧場、禁止開荒的政策。

諸如此類的政策在內蒙古自治區發展中不勝枚舉,不僅在生產中,在文化教育、人事任免等各方面也均有體現,它們基于蒙漢等不同民族的共同利益,不僅解決了當時生產發展中的問題,更維護了自治區的民族團結。上世紀50年代,內蒙古自治區曾被周恩來總理稱贊為“模范自治區”。

“父親一生中最后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向中央和全國人大建議并親自領導、主持制定了我國第一部關于民族工作的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以下簡稱《民族區域自治法》)。從1981年至1984年,在人生的最后幾年里,他傾注心血,為這部基本法律的起草和頒布做出了自己的貢獻?!睘跆m夫之子、1983年至1993年間任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的布赫曾回憶道。

這部烏蘭夫從上世紀50年代就開始醞釀、跨度30余年、25易其稿,最終于1984年通過的《民族區域自治法》濃縮了烏蘭夫多年來對民族區域自治的思想,內蒙古自治區無疑是其重要的實踐田。

改革開放后,內蒙古自治區延續了過去在干部培養任用、語言文字、民族文化等方面促進民族團結和構建平等互助關系的做法。在干部培養上注重少數民族干部培養;在語言文字上除了學習通用的漢語外,還重視學習使用蒙語等少數民族文字,設立了包括蒙古語在內的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獎項,如今走在大街上,指路牌、廣告等顯著位置的標語都有蒙漢雙語;在民族文化方面,包括“那達慕”大會、蒙古族民宿等諸多形式都得到了保存。

在制度建設上,近年來,內蒙古出臺了《內蒙古自治區蒙古語言文字工作條例》。此外,還制定了保護推廣蒙醫、蒙藥的《內蒙古自治區蒙醫藥中醫藥條例》等促進各民族和諧發展的法律法規。

和衷共濟七十載,內蒙古自治區各民族越來越團結,不同民族間通婚現象逐漸增加,民族間文化教育差距也在縮小,交流互動更加頻繁?!盎仡?0年的發展歷史,在民族關系上,內蒙古自治區始終做得很好,一直是團結合作,互幫互助的,這是內蒙古的廣大干部和群眾有目共睹的?!眱让晒糯髮W教授、中國蒙古學會副會長劉成說道。

未來,自治區還將繼續努力開創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新局面,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進一步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鞏固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劉成分析認為,干部問題仍然是關鍵,“經過這么多年,黨和國家培養了一大批民族優秀干部,自治區要更多使用少數民族干部,讓他們發揮更多的光和熱?!?/p>

他還指出,從整個國家的宏觀層面來看,還應根據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構建以憲法為根本,《民族區域自治法》為骨干,國務院頒布的民族工作行政法規、地方省份的地方性法規和民族自治區的自治條例為主要內容的法律法規體系。

經濟發展,進取不止

一個地區的和諧發展,其基礎還是在于經濟發展。烏蘭夫在內蒙古工作期間,始終將發展和繁榮內蒙古經濟作為首要任務,明確提出“千條萬條,要把發展生產放在第一位”。通過改善衛生醫療條件等措施,使得人口負增長的內蒙古自治區重新繁榮起來。同時,還結合自治區的人文、自然條件,穩妥地掌握方針、政策,發展生產和各項建設事業,使得內蒙古的工業、農業、畜牧業和林業得到了恢復和均衡發展。

這種對解放生產力的孜孜以求一直流淌在內蒙古人的血液中。進入新世紀,自治區開啟了跨越式發展模式,從2002年至2009年曾經連續8年GDP增速在全國名列各省區市第一。2016年的地區生產總值更是達到1.86萬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7萬元,相較于70年前,全區生產總值增長了642倍。

內蒙古自治區是如何做到的呢?

面對經濟下行壓力,產業轉型升級是必由之路。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人大常委會主任李紀恒在今年4月份視察呼和浩特地鐵線路建設時曾強調,推進基礎設施“七網”同建、戰略性新興產業“七業”同興,是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和區黨委十屆二次全會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內蒙古踐行新發展理念的重要舉措。所謂“七網”,指的是鐵路網、公路網、航空網、市政網、水利網、能源網、信息通信網;“七業”則指的是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大數據云計算、生物科技、蒙中醫藥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此外,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內蒙古自治區積極實施“三去一降一補”工作,2016年通過控制新增產能、減量化生產等措施退出330萬噸煤炭、291萬噸鋼鐵產能。此外,還下降了商品房可售面積13.9%,政府債務、企業生產成本也均有所降低。

在穩定經濟增長方面,“七網”建設穩步推進,包括多條高鐵、多座機場、呼和浩特地鐵等重大項目均已開工建設或建成,此外,還通過創新投融資方式,設立了9只總規模超過200億元的投資資金,實施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項目66個,吸引社會投資802億元。

除了戰略布局,內蒙古自治區還以改革開放激發市場活力。2016年,在經濟、社會和生態領域出臺84項改革方案,開展了66項改革試點。圍繞2014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自治區考察時囑托自治區先行先試的三項改革,有81%的龍頭企業與農牧民建立了利益聯結機制,與俄蒙通關便利化等合作機制不斷加深,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也取得了成效。

正是有著這樣的創新、改革精神,讓內蒙古自治區在面臨困難時能迎難而上,積極進取。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經濟發展對全國的貢獻越來越大,2016年有機食品產量占全國1/3以上,全區乳制品、羊肉、羊絨等農畜產品產量已穩居全國首位。自治區的煤炭、煤制油、煤制天然氣產能產量和發電裝機容量、外送電量均居全國第一。

不過,正如內蒙古自治區主席布小林在內蒙古自治區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所言,內蒙古欠發達的基本區情沒有根本改變,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未來仍面臨穩增長壓力較大、產業轉型任務艱巨、科技創新能力不強、人才資源總量不足、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對外交流合作水平有待提高等經濟社會發展的難題和挑戰。

綠色發展,持續工程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作為北方重要的生態屏障,發展經濟的同時更要踐行綠色發展理念,保護生態。實際上,在內蒙古自治區還沒建立前,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就被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1946年7月,烏蘭夫在《關于蒙地工作的幾個問題》中就明確指出,“我們現在就應當注意保護并培植樹木,特別是各旗的苗圃應當很好地愛護和經營。蒙地有了樹木和森林,就可以改變蒙地的自然環境?!痹谄渲髡陂g,開展了包括沙漠治理、植被保護、荒地開墾等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方面的工作。

不過,在改革開放后,由于粗放式的工業發展,嚴重破壞了這片原本生態就脆弱的土地。曾經綠草青青的大青山前坡因采石場變成了一片荒漠;包頭市的藍天因鋼鐵廠變成了灰色;過度放牧導致自治區內沙漠化越來越嚴重……種種現象,令人痛惜。

近年來,隨著自治區踐行綠色發展力度越來越大,這些生態破壞正逐漸得到修復。大青山前坡綜合治理投資了100億元,經過近5年的修復,如今基本重現了當年萬畝草原的風景;包頭市建立了環境質量預報預警中心和環境監管調度指揮中心,將污染控制在源頭預警,有效減少了排放;針對沙漠化問題,實施了草原生態補獎政策,制定了相應的禁牧和草畜平衡補貼標準……通過一系列措施,內蒙古自治區的天更藍了,水更清了,山更綠了。

在內蒙古農業大學草原與資源環境學院院長韓國棟看來,生態保護是一個長期工程?!吧鷳B保護要想可持續,一定要與經濟建設結合起來?!彼f道,“一個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包括社會系統、經濟系統和生態系統三個部分。經濟發展了,才有經費進行生態保護,而生態又是人們生產生活最基本的東西,只有保護好了,才有經濟的持續增長與社會的和諧穩定,它們是相互協調的?!?/p>

在這個過程中,科學技術十分重要,對于內蒙古自治區這種草原生態脆弱、水資源匱乏的地區尤為如此。在大青山前坡草原修復和沙漠修復等生態修復工程中,可以經??吹健懊刹荨焙汀懊蓸洹钡纳虡?,這是內蒙古自治區生態環保領域兩家龍頭企業內蒙古蒙草生態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和內蒙古和盛生態育林有限公司的杰作。它們分別都建有自己的研究院,并構建了相應的大數據庫,依托自身的科研實力,結合需要修復地區的實際情況,調配適合當地環境的植被以及改善原有土質,通過物種的自然生長達到生態修復的目的。

“草原、沙漠等不同類型的生態修復涉及林產品、草產品、畜牧業、沙產業等不同行業,里面有很多技術難題,是一系列的一整套措施。因此,科研攻關是生態修復和保護中必不可少的一環?!表n國棟分析道。

“內蒙古的水資源很匱乏,因此選擇適應當地環境條件的植物資源非常重要,而且這是一個長期工程,短期內可能成效不大,但一定要有耐心?!表n國棟相信,做足功課,設計好方案,踏踏實實地向前走,未來一定是綠意盎然。

城市建設,大刀闊斧

別看內蒙古自治區地處北疆,這70年來,其城鎮化發展十分迅速,從成立之初的12%已快速增長到超過60%。

在呼和浩特,自治區成立之初僅有一輛公共汽車,主要交通工具還是駱駝和馬車,上世紀60年代,最高的一棟樓是內蒙古醫院的6層樓,如今滿大街望過去高樓林立,車輛川流不息。如今,呼和浩特正積極推進“七網同建”,對此,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常委、呼和浩特市委書記云光中表示,“我們是從落實自治區黨委、政府區域發展重大戰略的角度,謀劃和推進七網七業建設的?!?/p>

鐵路網方面,呼張客專項目中呼市到集寧段、呼準鄂鐵路中呼市至準格爾旗段都將在今年試運行通車。

公路網方面,呼和浩特機場高速、呼和浩特至鄂爾多斯高速、呼和浩特新機場至清水河縣城關鎮高速等9條公路(段)已在4月份開工,2019年底建成通車。

航空網方面,和林格爾國際樞紐機場將于7月份開工,2022年實現首航;清水河縣老牛灣通用機場也已同步開工。

市政網方面,地鐵1、2號線已經全面開工,2020年建成運營;3、4號線將于10月份開工。市區內5條快速路和30座高架橋5月份同時開工,2018年底建成通車。首府三環路8月份開工,2018年底建成通車。

水利網方面,引黃入呼三期工程將于8月份開工,2018年底建成。大黑河、烏素圖溝、南湖濕地等11項生態治理工程今年底完成。

能源網方面,托電五期、和林電廠加快建設,并推進風電供熱、光伏發電等工程建設。

信息通信網方面,年內將完成國家互聯網骨干節點城市爭取工作,進一步打造“智慧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越建越好,其他城市也不甘落后。

近年來,有著“草原鋼城”之稱的包頭在城市規劃建設上也是下足了功夫,北梁地區的棚改成為了全國樣本。

鄂爾多斯這座以煤炭發家致富的城市,曾引起了全世界矚目——GDP一度趕超香港,房價直逼“北上廣”。然而,煤炭產業占經濟總量近70%的它,當遇到煤價下跌,曾引以為傲的房地產資金鏈應聲斷裂。危機爆發的2011年,這座有著大量成品、半成品高樓住宅的城市受到各方關注。

不過,如今,開車行駛在康巴什區的主干道上,雙向八車道的道路中種植了五條綠化帶,在春日中綻放著絢麗的顏色,行駛其中十分舒暢。夜幕降臨,高樓上的觀賞燈將這座城市妝點起來,不少社區居民樓中亮起了準備休息的燈光,經打聽,原來隨著鄂爾多斯市政府搬遷到康巴什,很多原本住在東勝區的干部員工在康巴什也生了根。

城市發展突飛猛進,但在向2020年全面小康沖刺過程中也面臨諸多挑戰和困難。

“現在有很多牧民進城后不適應城市生活,手里僅有的一點錢很快就被折騰光了,最后怎么辦呢?”在劉成看來,如何讓進城的牧民能快速轉換為城市群眾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城市發展不僅在于城市規劃的科學合理,也在于人口流動的科學合理,還在于配套服務設施建設的科學合理,這其中涉及多學科、多部門,是一項需要細致處理的復雜工程。

美好生活,人民共享

無論是民族區域自治,還是經濟發展、生態保護,又或者是城鎮化建設,最終的落腳點都在于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根本目的在于讓老百姓過上幸福日子。

在內蒙古自治區生活工作50多年,劉成對這里有著深厚的感情,也見證了其快速變遷。作為一名高校教師,他最關心的就是學生,上世紀60年代,他剛到內蒙古大學時,學校只有一個小院子,學生總共也就1500人。如今,內蒙古大學已建有兩個校區,學生人數達到了幾萬人。

教育是一切發展的基礎,大學的變化從側面反映了內蒙古教育的飛速發展。據統計,如今,內蒙古有初中693所,高中289所,大學53所,蒙古族群眾中每1萬人就有134人上大學。要知道,在自治區成立之初,蒙古族群眾中,每萬人中僅有350人上過小學,7人上過中學,文盲比比皆是。

除了教育,自治區人民的衣食住行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包頭市東河區的北梁棚改區原來是出了名的臟亂差,這片晉商喬家發家致富的土地上由于缺乏整體規劃建設,常年私搭亂建,導致土房、舊房、危房林立,有路難走進去,有水難引進去,有電難架進去,很多出租車司機聽到去北梁,甚至會拒載。

在李克強總理的直接關心下,人民群眾日思夜盼的北梁棚改于2013年2月18日正式啟動,到2014年10月,短短一年多時間就完成了13平方公里、4.7萬戶、12.4萬人、400萬平方米房屋的征拆任務。到2015年底,3.3萬套安置房工程建設全面完成并交付使用,再加上貨幣化安置的1.4萬戶,搬遷居民全部得到妥善安置。如今,原來北梁棚改區的居民住進了新式公寓,環境好了、交通便利了,業余時間還會聚在社區服務中心或樓底下娛樂一番。

北梁棚改是一個典型樣本,如今在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等城市,越來越多的老百姓住進了敞亮舒適的公寓樓,小汽車也已基本成為家家戶戶的標配,生活水平相較過去大大提升了一個檔次。

醫療衛生方面也大大改觀。有數據顯示,如今,內蒙古醫療衛生機構數量、衛生技術人員分別是1947年的440多倍和32倍;過去缺醫少藥、看病沒有保障的情況如今得到了極大改觀,基本醫療保險城鄉居民覆蓋率達到了98%以上,不僅大病保險覆蓋所有參保居民,基本公共衛生均等化水平也大幅提高。在這一系列努力下,內蒙古人均壽命已由70年前的不足35歲提高到了75.8歲,增長了一倍有余。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睂τ谀切┴毨舾獛椭麄兠撠氈赂?。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自治區把脫貧攻堅作為第一民生工程,因戶因人精準施策,綜合運用產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生態補償、教育扶貧、政策兜底等措施,如今,全區貧困人口已由上世紀80年代初的600萬人銳減到現在的55.6萬人。未來,自治區還將繼續打好脫貧攻堅戰,加大金融扶貧力度,增加脫貧攻堅投入和相關政策項目保障,確保在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

正如布小林主席在內蒙古自治區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所言,“只要還有一家一戶乃至一個人沒有解決基本生活問題,我們都不能安之若素?!弊灾螀^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始終堅守民生底線,增加民生福祉,讓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向北開放,打好頭陣

作為與蒙古、俄羅斯相鄰的北疆,內蒙古自治區在對外開放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而將自身建成我國向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和充滿活力的沿邊開放帶是其重要的發展戰略之一。

2015年,首屆中蒙博覽會在呼和浩特市舉辦。該屆博覽會成果頗豐,在為期5天的會議期間,共簽訂了166項合作協議,涉及資金1485.9億元。并且,位于大青山前坡呼和塔拉草原的會址還被永久保留了下來。

除此之外,自治區還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制定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中蒙俄經濟走廊實施方案,滿洲里綜合保稅區已封關運營,二連浩特-扎門烏德跨境經濟合作區建設取得突破,鄂爾多斯航空口岸通過國家驗收,阿拉善盟烏力吉公路口岸獲得批復。中歐班列實現常態化運行,過貨量超過8萬標箱。2016年,全自治區口岸貨運量達到了7800萬噸,增長了18%。

下一步,自治區還將全面提高開放水平。進一步主動融入“一帶一路”戰略,積極推進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快開發開放試驗區、跨境經濟合作區、綜合保稅區建設。同時,還將辦好第二屆中蒙博覽會。落實國家鼓勵出口的各項政策,擴大對外貿易規模。加強國際產能合作,支持企業在境外建設產業園區。

對外開放的同時,還要對內開放。未來,自治區還將提升與京津冀、東三省、沿海發達地區以及港澳地區的交流合作水平,抓好跨地區基礎設施和產業園區共建。重點深化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旅游、環保等領域的開放交流合作。

70年風雨兼程,內蒙古自治區走出了一條我國民族地區自治制度的先行先試之路,不僅在促進民族團結、構建平等互助的民族關系上起到了模范帶頭作用,還在經濟發展、生態保護、城市建設、民生福祉、對外開放等方面頗有建樹。

2020年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內蒙古自治區2500多萬人離這個目標只有一步之遙。在這個沖刺階段,機遇與挑戰并存,如何抓住機遇,克服挑戰,取得更好的成績,實現更大的輝煌,無疑將是內蒙古自治區下一步發展的重中之重。

猜你喜歡
內蒙古自治區自治區生態
“生態養生”娛晚年
內蒙古自治區召開全區統戰部長會議
住進呆萌生態房
生態之旅
走進神奇的漢特-曼西自治區
內蒙古自治區第六屆室內樂比賽成功舉辦
關于召開第18屆24省(市、自治區)4市鑄造學術會議的(第一輪)通知
慶祝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征歌評選終評
11家自治區級重點實驗室獲批
內蒙古自治區慶祝關工委成立25周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