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經濟制度角度破解農產品質量安全難題

2017-06-02 18:23周勛章
中國市場 2017年14期
關鍵詞:農產品質量安全

[摘要]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現階段我國用占全世界不到8%的耕地養活了全球22%的人口,這是我國農業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但是本該提供“正外部性”的農業卻逐漸淪為“負外部性”爆發的行業——農業立體交叉污染越來越嚴重,農產品安全問題愈演愈烈。如何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很多學者提出了建議,作者從經濟制度的角度分析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原因,得出了自己的理論觀點:“在我國農業從傳統小農經濟全面轉向市場經濟的背景下,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全面爆發是不可能避免的事情”,如何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作者從長期和短期兩個階段提出建議。

[關鍵詞]經濟制度;農產品質量安全;小農經濟特征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4044

這幾年社會上關于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案例層出不窮,甚至出現了由于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導致家破人亡的慘劇,我們不禁要問這到底是為什么?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農業在我們這個具有五千年文化歷史的國家一直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我們用全世界不到8%的耕地養活了全球22%的人口,這不能不說是我國農業的巨大成就,為什么現在的農業從提供雙重正外部性的產業逐漸淪為制造污染和食品安全惡化的雙重負外部性產業呢?

促使筆者對這個問題進行深入思考的原因來自親身經歷的兩件事情,第一件是,今年國慶節回老家去看望舅舅,在臨走老人家給兩箱“趙州雪花梨”時特別說明這兩箱梨是自己從沒有噴灑農藥的樹上采摘下來的可以放心吃。第二件是,弟弟在縣城里面搞蔬菜批發生意,這次回老家兄弟兩人在茶余飯后聊了很多關于蔬菜噴灑農藥用于促進生長和保鮮的事情,通過弟弟的親口講述筆者才真正地了解到蔬菜行業有那么多所謂的“商業秘密”其實背后就是違規使用農藥和違禁藥物的事實。

筆者從經濟制度的角度分析一下造成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找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得到解決問題的措施。從當前農業發展所處的歷史階段來看,我國農業基本上處于小農經濟向市場經濟逐漸過渡之中,問題大都是在這個背景下逐漸暴露出來的。

1小農經濟“自足自給”食品安全反而有保障

小農經濟,屬于是自然經濟,它的特點一是分散,二是生產出來的產品都用來自己消費或絕大部分用來自己消費,而不是進行商品交換,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中國農業社會長期具有小農經濟自給自足的特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小塊的土地上進行不計成本的大量勞動投入;二是勞動的目的不是在利潤的導向下提高農產品的商品率,而主要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由于這些特征在小農經濟下中國農業生產的根本目的是滿足自己的生存和發展需求,農業剩余非常少幾乎不進行商業交換。由于生產出的產品主要是為滿足自己的消費,而不太在乎產品的數量和品相,只要自己能吃即可,所以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有保障。

2小農經濟全面轉向市場經濟,農業“外部性”集中爆發傳統小農經濟基本上是自給自足的經濟模式,其基本特征是勞動力無限供給使其機會成本趨向于零,但是在全面轉向市場經濟的條件下,這種傳統的小農經濟特征逐漸演變成在利益的導向下開始追求貨幣收入的最大化,而且由于非農就業機會越來越多造成勞動力的機會成本不斷上升,這不僅與資源硬約束造成的經營規模小的矛盾;而且嚴重的結果是本應該體現農業的“正外部性”逐漸減弱而其“負外部性”卻集中爆發,后果主要體現在一是農業立體交叉污染越來越嚴重;二是農產品食品安全問題愈演愈烈。

3中國農業的特點決定了“西方小農經濟”假說難以形成效果如何從經濟制度的角度來解決農業的外部性問題無論是舒爾茨關于小農經濟的“理性小農”理論假設,還是恰亞諾夫關于小農經濟的“自給小農”理論假設,都難以支持我國在農業現代化目標導向之下形成的追求農業產業化的政策體系。這些理論都沒有把農業現代化造成的最大的外部性——農業立體交叉污染越來越嚴重和農產品安全問題愈演愈烈納入其分析的框架。

西方環保經濟學者阿瑟·庇古等人立足于理性假設提出利用經濟杠桿對污染狀況進行調節,對污染可以重稅或者政府拍賣污染許可證;或者建立以“條形碼制度為核心的產品追溯制度等政策,對于企業和大農場這種符合現代規范經營主體也許是有效的;但是當造成農業立體交叉污染和農產品不安全的是中國23億分散的小農戶時,這些政策由于交易成本大到無法計算,導致了這些政策在我國現階段的農業生產中不可能發揮作用。

迄今為止,西方經濟學相關理論都似乎即難以支撐我國政府在當代追求現代農業的政策設計,也沒有辦法解釋在目前資源有限的條件下,我國小農經濟追求農業收益最大化的結果卻造成農業成為交叉污染和提供不安全食品的行業。

4立足農業當前經濟現狀提出解決農業“外部性”的措施針對目前我國農業出現“負外部性特征”集中爆發的現實情況,筆者認為解決我國農業外部性問題必須立足于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兩大現實矛盾:一是基本國情矛盾——人地關系高度緊張且長期存在;二是基本體制矛盾——城鄉分割對立二元社會經濟結構矛盾。這兩個矛盾決定了如下社會現實情況:一是土地作為生產資料的特征是弱化的,更多體現的是生活保障資料特征;二是城鄉二元社會造成中國存在“兩種社會,兩種體制,兩種政府”。所以解決我國農業問題:一要立足基本國情矛盾;二要因地制宜地制定相應政策。

在人地關系高度緊張的硬性約束下,我國農村土地對于廣大農民來說更多體現的是生活保障資料,所以小農村社經濟基礎會長期存在下去,注定中國農村土地實現大規模企業經營和農場經營的路還很遙遠。只有國家逐漸完全承擔起了廣大農民的社會保障和農村公共開支職能,農民才有可能逐步擺脫對土地的依賴,減少依靠土地追求貨幣收入最大化的預期,這是徹底解決農業“負外部特征”的內部條件。

在城鄉二元結構基本體質矛盾下,農業和農村地區與工業和城市地區是分裂的,工農業兩大部類交易過程中存在著結構性壁壘,只有國家徹底打破這些壁壘才能實現城鄉統籌發展,這是徹底解決農業“外部負特征”的外部條件。

綜合以上分析筆者認為:不可能一蹴而就地解決農業“負外部性”問題,要徹底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經歷很長的時間,要有長期的計劃和措施而且主要工作應該放在農業之外。

41短期措施

第一,加強消費者的教育力度,在消費者中普及健康消費理念,大力宣傳鑒別有害農產品的技能,讓消費者不要只把農產品外表是否好看作為消費的依據。第二,加強農民生產者的教育力度,讓廣大農民認識到有害的農產品最終還會以其他形式重新回到他們手中,他們自己的身體也會受到損害。第三,在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內建立嚴格的檢驗檢疫機構,加大檢驗檢疫和巡查檢查力度。第四,加大對涉農安全案件的處罰力度,讓知法犯法者付出巨大的違法成本。

42長期措施

第一,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逐步把農村人口向城鎮集聚的同時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和勞動密集型鄉鎮工業,促進農業人口的非農就業,最終解決我國人多地少的矛盾,為徹底破解農業“負外部性”難題提供保障。第二,加大“新農合”等農村保障制度的建設力度,解決農民的后顧之憂,從而徹底把農民從土地的束縛中解脫出來,為發展規?;彤a業化農業創造條件。第三,打破城鎮和城市對農業人口流動的各種限制政策,為符合條件的農業人口徹底轉化為城鎮人口創造政策空間。第四,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和病蟲害防治投入,提升農業用藥的科學性和無害性。

參考文獻:

[1]溫鐵軍“三農”問題與制度變遷[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9

[2]溫鐵軍我們到底要什么?[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0

[3]周其仁中國做對了什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周勛章(1978—),男,河北趙縣人,副教授,經濟學碩士。研究方向:國際貿易理論、政策、實務,農業經濟學。

猜你喜歡
農產品質量安全
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F732—VJ型冷原子吸收測汞儀操作技術
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現狀與對策分析
農業生態安全與農產品質量安全系統關聯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