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蘇軾詩論中的“枯淡觀”

2017-06-02 23:47陳世涵
北方文學·下旬 2017年5期
關鍵詞:蘇軾

陳世涵

摘要:蘇軾在詩論中推崇的“枯淡觀”,是對宋朝詩歌領域中“平淡觀”的再升華?!翱莸^”的提出,對于重新認識詩歌的美具有巨大意義。本文將詳細介紹蘇軾詩論中的“枯”、“淡”各自的深層含義,以及“枯”與“淡”之間內在的精神秩序,借此來闡釋其“枯淡觀”中值得后世繼承與玩味的精髓之處。

關鍵詞:蘇軾;枯淡;有限;無限

一、“枯淡觀”之“枯”:有意義的枯

詩論中“枯”的概念,并不是由蘇軾首家提出?!翱荨钡谋容^詳盡的詩論意義早在唐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中,就有相關記載: “神存富貴,始輕黃金。濃盡必枯,淺者屢深。露馀山青,紅杏在林。月明華屋,畫橋碧陰。金尊酒滿,共客彈琴。取之自足,良殫美襟?!薄吧翊娓毁F,始輕黃金”強調的是人因精神上的富足而輕視物質的富足?!皾獗M必枯,淺者屢深”強調的是濃烈的外表下則有空虛的內在,淺薄的事物反而更有深味。

蘇軾提出的“枯淡”中的“枯”,則更是直接繼承了司空圖的“枯”的概念與內涵。

其于《評韓柳詩》一文: “柳子厚詩,在陶淵明下,韋蘇州上,退之豪放奇險則過之,而溫麗靖深不及也。所貴乎枯淡者,謂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淵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邊皆枯淡,亦何足道! 佛云: `如人食蜜,中邊皆甜' 。人食五味,知其甘苦者皆是,能分別其中邊者,百無一二也?!?/p>

蘇軾所言的“外枯而中膏”,則將“枯”與“膏”兩者進行并置。在蘇軾看來,兩者并不是相互沖突,而是相互共存。當然,也并不是說,詩句簡單地、機械地將外枯的形式與有意義的本質疊加,即是符合蘇軾眼中的好詩。

枯以實為為前提,無實無枯。

既然蘇軾肯定“外枯”的存在,那么,換而言之,是否有“內枯”的存在。

正如“若中邊皆枯淡,亦何足道”所言,蘇軾看來“中邊”都是有“枯”的存在。此處的“枯”似乎也已經脫離了外在形式的桎梏,轉而向詩歌精神內涵服務。

從這個角度來看,“外枯而中膏”也有了新的意蘊?!爸懈唷辈辉偈桥c“外枯”并置的概念,前者是后者的基礎或者說是底蘊,后者是前者的吸收與升華?!巴饪荨笔恰爸懈唷钡男滦问脚c新內在相結合的集體表達。

“枯”,內在與形式的高度統一。

二、“枯淡觀”之“淡”:再升華的淡

“平淡論”曾在北宋詩壇上大行其道。在蘇軾之前,梅堯臣等就對“平淡論”有過較為深刻的剖析與解釋。以梅堯臣為例,他曾在自己很多的詩作中都曾用到“平淡”的字眼,如:“作詩無古今,唯造平淡難”、“因吟適情性,稍欲到平淡”、“詩本道情性,不須大厥聲。方聞理平淡,昏曉在淵明”、“中作淵明詩,平淡可擬倫”、“其順物玩情為之詩,則平淡邃美”。

而蘇軾所提倡的“淡”,則是對詩歌風格的高度概括。

蘇轍的《子瞻和陶淵明詩集引》中記錄了蘇軾對陶淵明“枯淡”詩風 的批評:“吾于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及也?!?/p>

蘇軾自己也《評韓柳詩》中進一步論述了陶詩的“枯淡”風格:“所貴乎枯淡者,謂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淵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邊皆枯淡,亦何足道?!?/p>

可以說,蘇軾對于“淡”的個體理解與系統性論述緣起于陶淵明的詩歌。

他對于陶淵明詩歌的接受是在于他人生轉折點——烏臺詩案之后,傳統的儒學思想與理想已經無法解決現實問題。逐漸轉向佛老思想的蘇軾,在詩歌領域發現了隱逸之宗陶淵明的詩歌。同樣是仕途不順遂的兩人,在相隔數百年的時空里,產生了驚人的文學共鳴。

他對陶詩的評論是“質而實綺,癯而實腴”。那么,這和“淡”有什么關系呢?

首先,蘇軾將“質”、“癯”與“綺”、“腴”原本相對立的概念再度并置。他并沒有反對所謂的“綺”與“腴”,而是將這兩者作為“質”與“癯”鋪墊與內核。所謂的“淡”所表現出的藝術風格,是不自覺的流露。風格上既不是魏晉玄言詩的近乎寡味,也不是南朝宮體詩過分追求辭藻的靡麗、格律的精致。而是在日常生活化的景物、 白描式的描寫、樸實無華的語言中表現出用典、格律運用的巧妙、豐富飽滿的真情、人世的深層哲理。

三、“枯淡觀”:從有限至無限的想象

在粗淺地剖析了蘇軾“枯淡觀”中的“枯”與“淡”的個體含義之后,那么所謂“枯淡”的詩論觀點是如何在產生自己獨特而深淵的意味的呢?

“枯淡”并不是簡單機械地將“枯”與“淡”相加。此兩字眼的疊加,要求“枯不至于枯瘠,淡不至于平淡”,產生的韻味產生于讀詩者有限與無限之間的想象之中。

正如前文所說,“枯”代表的是藝術上的手法與要求,即內容與形式的統一,“枯”代表的是藝術上的審美風格,即簡淡之語背后的情思與深思。那么,“枯淡”則是要求用藝術手法要求去抵達,去完成以審美風格層面的構建。

司空圖也曾提出過“詩味說”,強調詩歌的最高趣旨與審美境界所追求的應該是“味外之旨”、“韻外之致”。同樣的,在“枯淡觀”詩論觀點中,“枯淡”最終追求也是一種深遠的意味。蘇軾晚年所得的詩論觀點,亦是凝聚了他大半生的詩歌創作經驗與生活閱歷。需要得到如他一般在詩歌中所得到的高度審美感受,同樣要求與他相近的藝術水平與生活歷練。從這個角度來看“枯淡觀”,甚至是帶有區別年齡審美等潛在要求。

“枯淡觀”所產生的韻味對后世詩論的影響,更在于它所帶有的隱形要求:通過有限的“枯”把握無限的“淡”。囿于有限的文字而選擇超脫,既而有限被超脫為無限。這是一種超越的過程,詩人在這個超越之后,完成自我詩境的構建,而讀者也因由相似的心境與審美,完成對有限文字的超越,達到之前詩人所構建的完滿的詩境,以此獲得一種經歷過曲折審美經歷后的無限韻味。

蘇軾將“體悟”置于“詩歌”的至高處,而動作也給后世的詩論界帶來無限意味去遐想與思索。

猜你喜歡
蘇軾
“蘇說蘇軾”蘇軾與圓照
從善如流
題西林壁
蘇軾錯改菊花詩
但愿人長久
蘇軾吟詩赴宴
蘇軾愚鈍讀書法
蘇軾愚鈍讀書法
蘇軾發奮識遍天下字
識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