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

2017-06-06 22:37趙利君
課堂內外·教師版 2017年5期
關鍵詞:品德道德兒童

趙利君

【摘 要】 “告訴我,我會忘記;給我看,我會記??;讓我參與,我才會明白?!边@是教育認知名言,可見體驗是多么重要,而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指出:“《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本褪沁@種新型的活動課程,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臺,讓學生在一種真實的環境中,學會分辨是非,引發道德體驗,提高道德認知,從而成為學生道德形成之路上的奠基石。因此,我們必須依托生活,生動地開展活動,實現活動中“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育人功能。

【關 鍵 詞】 生活;道德;參與;情境

在《品德與生活》的教學中,我深切感受到一定要從真實的生活源頭出發,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感官去認識、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體驗,實現活動中“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育人功能。

一、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課堂中體驗生活

情境可以傳遞情感。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根據課堂情節,適當創設一定的道德情境,“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學生在想象性的情感體驗中,經歷動機的沖突,情感的激蕩,認識的升華。

小學的孩子由于年齡小、閱歷淺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生活中的真實體驗相對來說比較少。特別是一些難以身臨其境的體驗、經驗、常識等。

如學習生活中待人接物的一般禮節、在緊急情況下的求助和自救、遵守交通規則、遵守公共秩序等方面。針對學生的這一特點,我常常在課堂上創設某種特定的情景,讓學生親自去嘗試,去體驗,從而有所收獲。模擬活動的關鍵是讓學生獲得體驗,演技的好壞并不重要。

例如,在教學《他們需要關愛》前,我就布置學生模擬自己見到過的殘疾人,為上課做好準備。學生非常感興趣,有的演盲人——用手帕把自己的眼睛捂住,有的演一只手或者一只腳壞了的殘疾人——用紅領巾把自己的手或者腳綁住。一節課,學生都真實地感受到到自己作為一個“殘疾人”的不方便,從中體會到作為一個殘疾人,是多么不幸!

二、走近自然,引導學生熱愛生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要把教育從鳥籠里解放出來……鳥的世界是樹林,教育的世界是整個社會生活?!薄镀返屡c生活》課程面向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道德寓于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

學生知識的獲得單靠教師的灌輸和學習書本上的東西是不夠的,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中,應盡量把學生的目光引到課本以外的知識世界中去,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學習做人,并把道德寓于兒童的生活中,使兒童在生活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

如教學《春天里的發現》這一活動時,我首先帶領學生親自到大自然中尋找春天,感受春天的美,把學生引到課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去。

其次,通過學生親自體驗春天、觀察春天,讓學生了解春天“不僅美而且是個充滿生機的季節”,使學生真正感受到在大自然中的樂趣。

最后,通過學生自己的觀察尋找、體驗感受到的春天,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引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和春天玩。在玩中,學生真正感受到春天帶給他們的快樂,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因此,內心深處就有了一種想去保護大自然的意識。

三、走進社會,讓學生學會生活實踐

“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于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象的道德情感,真實的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因此,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須在兒童的生活過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進行?!币虼?,我們在實際教育時,應著力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行動,看到事情的真實部分,引發他們內心的真實感受,觸及他們的心靈,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學效果。充分利用校外資源,讓兒童走出學校,到社會中去學習,去實踐,以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擴展興趣,發展社會實踐能力,也是《品德與生活》中應鼓勵學生學習的。

如教學第二冊第12課《別把花草弄疼了》時,教師組織學生到附近的社區、街道及校內的綠化區進行調查。了解樹木的管理生長情況。并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進行組內分工:1號同學負責采訪提問;2號同學負責畫下被養護的花草樹木;3號同學負責記錄養護的方法;4號同學負責擬訂意見;5號同學負責聘請活動指導者。學生在活動中團結合作,用許多辦法了解到了小組所關心的問題,找到了種養花木的方法和知識,并從中了解到花草樹木對我們人類的功勞非常大,是人類的好朋友。

在“我懂事了”的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我在學生的現實生活中挖掘活動資源。引導學生開展了“家庭小記者”的跟蹤采訪活動,使學生近距離地了解家長一天的工作的辛苦,并通過寫日記和制作感謝卡的方式向家長表示感恩。啟發學生分擔父母的家務勞動,主動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四、交流生活,讓學生思想得以升華

兒童對世界的認識首先是從他所面對的現實生活開始的,生活中的許多情景和時間都蘊涵了豐富的道德內涵,如家庭生活中蘊涵著家庭倫理,集體生活中蘊涵著團結、友愛與合作,社區生活中蘊涵著公共道德和環境意識等。我們通過課堂上構建一個又一個活動,模擬生活真實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感悟,討論和思考,使學生的品格得到培養,情操得到陶冶,素養得到提高。

在《我的家》這一課的教學中,發現許多孩子對于家這個生于斯,長于斯的地方顯得既熟悉又陌生,對于父母的認識停留在淺層次上,而對于自己在家庭中所處的位置,自己應負的責任全然不知。面對終日為自己奔波勞累的父母,他們甚至覺得最辛苦的是他們自己。因此便設計了親子游戲,從游戲中讓他們討論,明白雖然自己與父母朝夕相處,但對于他們自己很缺乏了解,倒是父母平日對自己用心良多。

在“和春風一起玩”的活動中,我啟發學生自己設計并制作了一些玩具,然后一起到戶外去玩。在操場上有的學生舉起雙臂,迎著春風把小巧的飛機拋向遠方;有的學生拿著五彩的風車頂著春風跑向前方;有的學生單臂一揮將圓圓的飛碟拋向天空;有的學生牽動線軸,試圖讓風箏飛上空中……回到教室,我讓學生談談自己在與春風一起玩時有什么發現,有的學說:“我發現小飛機順著風飛時,在空中飛得時間長?!庇械膶W生說:“我發現風車上的圖釘如果按得太緊,轉不動?!庇械膶W生說:“我的風箏沒有風飛不上天?!彼麄兺娴眠@么忘情,感受豈能不深;玩法這么獨到,感受豈能相同。

生活是色彩斑斕的,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視角和他們一起去體驗、去觀察、去發現、去探究,才能使他們愉快地、有創意地生活。

在親自動手實踐“小種植活動”中,大家一起來交流,有的說:“我種的是黃豆,為什么發芽時豆豆變成綠顏色的了呢?我希望與大家共同尋找答案?!庇械恼f:“老師,我發現種綠豆芽時,種子要多泡一些。因為我在姥姥家和奶奶家都種了,奶奶家的綠豆多,長得好,姥姥家的豆子少,只有幾個發芽了?!庇械恼f:“我從書上知道蒜苗是須根,只要有水就能生長?!焙⒆觽兏邼q的情緒和探索知識的欲望令人驚訝和興奮。

總之,要想真正教好《品德與生活》這門課程,教師就應該多想方法,不斷創新,在教學中,根據本課程的特征,采用兒童適于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把道德寓于兒童的生活之中,引導學生健康、安全、愉快、積極地生活,讓學生在大自然中實踐,在生活中學習。

【參考文獻】

[1] 田先菊.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的幾點反思[J]. 中外交流,2017(3).

[2] 侯聰. 淺談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J]. 小作家選刊,2017(4).

[3] 盧春忠. 淺談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的有效教學[J]. 新課程(小學),2017(2).

猜你喜歡
品德道德兒童
立德立言,為何重要
跟蹤導練(五)(2)
好學者賢
道德
道德認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留守兒童
六一兒童
道德
品德
少年兒童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著成中值得關注的48個生活細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