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項收入下城鎮居民收入對個人所得稅貢獻的研究

2017-06-06 08:53葉穗靜
商情 2017年16期
關鍵詞:貢獻率個人所得稅

【摘要】本文將個人所得稅按照收入來源的不同分為工資性個稅、經營性個稅和財產性個稅,從各分項收入對總收入的貢獻率以及各個稅對總個稅的貢獻率來看,工資性收入和工資性個稅對各自項目的貢獻率都是最大;從各分項收入與相應個稅的增長情況來看,工資性個稅的增長率整體高于工資性收入的增長率,說明工資性個稅基本做到了應收盡收,但是經營性個稅與財產性個稅則相反,需要加強對經營性個稅與財產性個稅的監管、征收。

【關鍵詞】分項收入 城鎮居民收入 個人所得稅 貢獻率

有關個人所得稅與城鎮居民收入的研究比較多,但大多數是從個人所得稅對城鎮居民收入差距的調節作用去研究,鮮少有從個人所得稅與其來源是否匹配進行研究。本文將個人所得稅按照收入來源的不同進行分類,從各自增長率的角度去研究城鎮居民收入對個人所得稅的貢獻。

一、各分項收入貢獻率與其個稅貢獻率分析

城鎮居民家庭的全部收入分為工資性收入、經營凈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這四類,其中轉移性收入屬于不繳納個人所得稅的收入,因此個人所得稅的主要來源于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本文將來源于工資薪金收入的個人所得稅、來源于財產性收入的個人所得稅、來源于經營性收入的個人所得稅分別簡稱為工資性個稅、經營性個稅和財產性個稅。我國的個人所得稅目前采用的是分類征收模式,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解釋,我們可以對個人所得稅的稅目進行進一步的分類:工資性個稅包括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三類稅目,,經營性個稅包括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所得和企事業單位承包承租經營所得兩類稅目,財產性個稅包括特許權使用費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和利息股息紅利所得四類稅目。

數據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年鑒》和《稅務統計年鑒》的數據整理而得。

從表1可以看出,工資性收入對城鎮居民的收入貢獻最大,同時工資性個稅對個人所得稅的貢獻率也最大。2005-2014年之間工資性收入對城鎮居民總收入的貢獻率都維持在60%以上,但是總體呈現下降趨勢;工資性個稅對個人所得稅的貢獻率雖然沒有明顯的上升趨勢,但從2008年開始一直維持在60%以上。工薪階層承擔了個人所得稅的大部分,這與我國的稅收征管水平有很大的聯系。我國實行代扣代繳為主、自行申報為輔的征收方式,工資薪金由于易于監控、扣繳等特點,使得工資薪金所得成為了個人所得稅的“領頭羊”。2011年9月1日開始進行個人所得稅改革,對工資薪金費用扣除額、稅率以及稅率級數進行了修改,使得工資薪金對個人所得稅的貢獻率在2011年和2012年略有下降。工資薪金所得對個人所得稅的貢獻如此高,一方面體現出我國大部分人群仍屬于工薪階層,即工薪階層的人口基數較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個人所得稅制(特別是工資薪金所得)與經濟增長的不匹配,具體表現為工資薪金稅率表的費用扣除額、稅率以及稅率級數沒有及時與通貨膨脹、物價指數建立聯動機制,使得個人所得稅的調整滯后于經濟的發展,從而使得工資薪金階層成為繳納個人所得稅重要的主體。

財產性收入對城鎮居民總收入的貢獻次之,都在10%以下,但是整體呈現上升趨勢;但是財產性個稅對個人所得稅的貢獻率卻是最低的,呈現不穩定趨勢。經營凈收入對城鎮居民收入的貢獻最低,具有幅度的上升趨勢;但經營性個稅對個人所得稅的貢獻率卻高于財產性個稅,整體呈現降低的趨勢。

二、各分項收入與相應個稅的增長情況比較

(一)工資性收入與其個稅增長率

從圖1可以看到工資性收入的增長率僅個別年份(2012年)低于工資性個稅增長率,這是因為2012年我國對個人所得稅進行了改革,費用扣除標準從2000元/月提高到3500元/月,使得2012年的個人所得稅有所降低。從整體上來說,工資性個所得稅的增長率是高于工資性收入的增長率的,說明我國的個人所得稅中來源于工資性收入的稅收征繳基本做到應收盡收,這與個人所得稅的征收方式有很強的相關性。目前我國的個人所得稅采用的是代扣代繳為主、自行申報為輔的征收方式,不管是工資薪金所得還是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基本都是由單位進行支付,在支付款項的同時,單位即可進行個人所得稅的代扣代繳。工資性收入具有易于監控的特點,因此工資性收入的個人所得稅繳納基本能夠做到應收盡收。但是現實生活中仍然存在一些單位通過稅收籌劃來進行避稅,使得納稅人達到少繳稅甚至不繳稅的目的,這種行為具有隱蔽性且屬于合法的范疇,稅務機關不易察覺,只有提高納稅人的納稅意識并提高稅收用途的透明度,才能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讓來源于工資性收入的個人所得稅真正做到應收盡收。

(二)經營凈收入與其個稅增長率

2005-2014年間,經營性個稅增長率僅在2006年、2007年和2011年是高于經營凈收入增長率的,其余年份均低于經營凈收入增長率,在2008年、2009年和2012年,經營性個稅出現負增長,其中經營性個稅增長率在2012年達到-40.06%。經營凈收入是經營性總收入扣除生產經營中的成本、費用、損失以及準許扣除的稅金后的余額,二者增長率差距如此懸殊說明我國個人所得稅中,來源于經營性各稅收并未做到應收盡收,還有較大的征收空間。個人所得稅稅目中,經營性收入包括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所得和企事業單位承包承租經營所得,其中個人獨資企業、合伙企業經營所得也按照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繳納個人所得稅。經營性收入不同于工資性收入易于監控,特別是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所得,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F實生活中經營凈收入的主要納稅人為城鄉個體從業人員,大部分個體工商戶收入并不高,而收入較高的私企業主卻可以通過各種方法避稅,比如通過在賬本上增加支出方式來增加扣除額或者用企業資金為家庭成員支付與生產經營無關的消費性支出,減少收入從而達到少繳個人所得稅的目的,其避稅的動力與技巧都跟收入成正比,從而導致來源于經營性收入的個人所得稅的所征與應征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財產性收入與其個稅增長率

比較財產性收入的增長率與財產性個稅的增長率,前者在2005-2014年都是正增長率,后者在2012年出現負增長。財產性個稅僅在2006年和2011年的增長率略超過財產性收入,其余年份財產性收入的增長率均超過來源于財產性個稅的增長率。整體上來看,財產性收入的增長速度是快于來源于財產性個稅增長速度的,二者增長率之差波動范圍較大,最小相差不到2個百分點,最大相差接近37個百分點,說明來源于財產性收入的個人所得稅的征收也未做到應收盡收,還有一定的征收空間。國家統計局在統計財產性收入時,很可能出現虛報、漏報的情況,因此現實生活中財產性收入的增長速度可能更快。財產性收入的分配極不均衡,主要流向擁有資產較多的中高收入階層,有研究表明,財產性收入的分配差距非常大,尤其是以股息紅利和其他投資收入為甚。來源于財產性收入的個人所得稅項目包括利息股息紅利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財產租賃所得和財產轉讓所得,這四類所得的應納稅部分稅率為20%(財產租賃還有減征),理論上應使稅收收入對個人財產收入的彈性為1,但是由于納稅人納稅意識的淡?。ū热绱蠖鄶捣恐鞯姆课葑赓U收入由于缺少監控而不申報納稅)、部分財產性收入未納入征稅范圍(比如境內上市公司的股票轉讓所得)以及納稅人的故意偷稅漏稅行為,使得對個人財產性收入的征稅是缺乏彈性的。這意味著盡管財產性個稅的絕對數額會隨著財產性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其增長速度是顯然慢于財產性收入的增長速度的。財產性收入主要集中在高收入階層,作為對調節收入分配差距有直接作用的個人所得稅,財產性收入應作為稅收調節的重點,加強對財產性收入的征收。三、結論與政策建議

(一)結論

從貢獻率來看,工資性收入對城鎮居民總收入的貢獻率是最高的,同時工資性個稅對個稅的貢獻率也是最高的。財產性收入對總收入的貢獻次于工資性收入,但是財產性個稅對個稅的貢獻率卻是最低的。經營凈收入的貢獻率對總收入的貢獻率最低,但是經營性個稅對個稅的貢獻率卻高于財產性個稅。

從各分項收入與相應個稅的增長情況來看,工資性收入的增長率整體上高于工資性個稅,說明工資性個稅基本做到了應收盡收,這與我國對工資收入的稅款征收方式有很大的聯系。但是財產性個稅和經營性個稅的增長率只有個別年份高于其對應的收入增長率,大部分年份還是低于其對應收入的增長率的,說明我國的財產性個稅和經營性個稅還有較大的征收空間,應加強對這兩類個稅的監管和征收。

(二)政策建議

1.提高征管水平

個人獲得的收入中,現金交易較多,因此個人所得稅是稅收征管中范圍最廣、隱蔽最深、難度最大的稅種,因此要實現應收盡收,對稅收的征管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稅收征管水平的提高要從硬件和軟件兩方面進行:一方面要加強信息化建設,充分發揮計算機在個人所得稅征管中的作用,實現稅銀聯網、國地稅聯網,同時實行納稅申報、開票、入庫銷號、稅源管理、監督、稅務稽查等一體化,加強對納稅人收入的控管以及實現對整個稅收業務的全方位監控;另一方面提高稅務從業人員的業務素質與道德素質,多組織業務人員培訓,提升稅務服務質量。

2.增強納稅人納稅意識

個人所得稅關系到納稅人最終的可支配收入,因此符合"經濟人”假設的納稅人的納稅意識普遍不高,納稅意識的提高首先要加強稅法的宣傳力度,讓納稅人了解到納稅是作為一個公民的義務,同時政府部門要提高稅收的支出與分配的透明度,避免納稅人權利與義務的不對等從而導致納稅人不愿意主動納稅;同時將納稅意識的培養從道德標準引到法律的高度,加大偷稅、逃稅、抗稅懲罰力度,引以為戒;建立與個人所得稅配套的社會保障制度,激發納稅義務人的納稅積極性,使不依法納稅的納稅人意識到不如實申報納稅,不履行納稅義務,則可能喪失應有的社會福利,并且會受到嚴厲的懲罰,為個人所得稅的自行申報的運行和綜合征收模式的推進做好準備工作。

3.健全稅源監控機制

首先完善代扣代繳與自行申報相結合的稅收征管制度,強化代扣代繳工作,積極推進自行申報制度,健全扣繳方面的法律法規,明確扣繳義務人不按規定申報、扣繳的法律責任,對不能嚴格執行有關規定的單位或責任人給予嚴厲處罰;其次建立健全完善的個人收入監控體系,對納稅人建立納稅檔案,及時采集、存儲和更新個人收入信息,稅務部門要全面掌握所分管的納稅人的納稅申報、稅款繳納等情況,通過運用個人收入等基本資料對納稅人的納稅情況進行評估、分析,從而掌握控制稅源的主動性;再次,要加強對經營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的監管,強化自行申報制度;最后規范稅務代理工作,監督、指導稅務代理的正常開展,同時在稅務代理機構內部引入競爭機制,刺激代理人員不斷更新稅務知識,提高業務能力。

參考文獻:

[1]李建軍.個人所得稅征管效率:理論與實證分析[J].經濟科學,2013(02)

[2]徐祖躍.我國個人所得稅征管現狀與改革趨勢[J].稅務研究,2013(08)

[3]文杰、鐘滔、程樹磊.我國城鎮居民個人所得稅征管問題[J].稅務研究,2015(12).

注:本文為樂山職業技術學院院級課題,項目標號為KY2015033。

作者簡介:葉穗靜,1988年生,女,碩士,助教,主要從事財政和稅務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歡
貢獻率個人所得稅
農業財政投入與農業經濟增長的動態關聯性
14.8%
我國能源消耗的影響因素研究
我國個人所得稅問題研究
網絡紅包之個人所得稅問題探討
淺析工資薪金的個人所得稅納稅籌劃
基于SVD確定NMF初始化矩陣維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