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遭遇網絡詐騙的問題研究

2017-06-06 20:07洪麗君歐陽方婷嚴心辰邵雙艷
商情 2017年16期
關鍵詞:防范措施大學生

洪麗君+歐陽方婷+嚴心辰+邵雙艷

【摘要】大學生遭遇網絡詐騙現象極為普遍,并且帶來了惡劣的社會影響,文章分析了大學生遭遇網絡詐騙的特點,透析了產生此類問題的主客觀原因,提出了由學生、家長、高校、社會相關部門共同參與,共建多位一體的防范體系。

【關鍵詞】大學生 網路詐騙 防范措施

網絡詐騙是指犯罪分子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利用互聯網采用虛擬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務的行為。網絡詐騙是當前高校學生面臨的一個較為普遍的問題,并且帶來了極為惡劣的社會影響,本文通過對武漢地區高校學生遭遇網絡詐騙的調研,提出了建立多位一體的防范措施。

一、大學生遭遇網絡詐騙的特點

1.高校學生遭遇網絡詐騙極為普遍

網絡詐騙與一般性詐騙的區別在于詐騙分子都是借助網絡實施犯罪,而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布的第39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止到2016年12月,我國網民數量已經達到7.31億,與歐洲人口總量相當,互聯網的普及率已經達到53.2%,超過半成的中國人已經進入互聯網時代,而高校學生使用網絡的頻率則更高。

網絡的普及帶來的是信息的無障礙傳遞,高校學生在享受網絡便利化的同時,也深受網絡詐騙的困擾。據調查顯示,52%的大學生親生經歷過網絡詐騙,有38%學生的親朋好友遭遇過網絡詐騙,僅有10%的學生沒有遭遇過網絡詐騙。高校學生不僅遭遇過網絡詐騙,而且一年內可能遭遇多次,調查顯示,經歷過網絡詐騙的學生中,有超過70%的同學遭遇到至少2次以上的網絡詐騙,遭受5次以上的網絡詐騙人數則不多。這說明學生遭遇網絡詐騙是極為普遍的現象。

2.網絡詐騙的形式多樣

在大學生遭遇的網絡詐騙中,形式多樣,防不甚防。據調查,高校學生個人PC端、手機端都會接收到詐騙信息。大學生經常使用的網絡社交軟經常會接收到詐騙信息,經常瀏覽的網站也會彈出釣魚網站的界面,特別是求職網站、購物網站、游戲娛樂網站等。在日常使用的支付方式中也存在很多風險,如網上銀行、企業支付平臺等支付方式。這些多樣化的應用中存在大量的安全隱患,稍不留意就會導致個人信息泄漏,成為不法人員實施詐騙的工具。具體而言,針對大學生的詐騙手段有以下幾種:

(1)通過社交軟件,發布中獎信息。雖然,采用中獎信息是非常低劣的詐騙方法,但是涉世未深的大學生還是容易中招。調查案例中,有一位同學深信自己中了某大公司的筆記本電腦及4萬元的獎金,向行騙人員繳納了近3000元的手續費,后續又繳納了所謂的個人所得稅等,被騙總金額達到近一萬元,看似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往往是“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對于深陷詐騙陷阱的學生而言,他們很難做出理性思考。

(2)冒充好友,實施詐騙。在網絡詐騙中,因為信息的泄漏,很多不法分子利用相關信息,假裝是同學們的親朋好友,制造各種理由,向大學生借支生活費等。有時候是直接打電話,套取信息,取得信任后再進行詐騙,有的是通過聊天軟件,盜取親朋的QQ號碼,直接在網上聊天實施詐騙。大學生因為防范意識不強,往往會信以為真,這種詐騙的成功率顯著較高。

(3)網絡購物,篡改支付方式。大學生經常使用各種購物網站,包括美食外賣、消費性購物、電競娛樂消費等,不法分子往往會提供一些虛假鏈接或是釣魚網站誘使大學生上當,而且通過改變支付方式或是直接收取定金的形式騙取錢財。

(4)網絡兼職,收取手續費。在網絡詐騙中有一類特別針對大學生的詐騙手段——兼職收費。不法分子利用大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獲取經濟獨立的心理,往往打著提供兼職的旗號,騙大學生提供信息,并收取信息咨詢費用等。實際上,繳納相關費用后,大學生也很難找到兼職工作,繳納的費用也是有去無回。

(5)其他詐騙手段

結合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不法分子往往會冒充政府部門或學校管理部門,巧立名目,設置各種誘餌,實施詐騙。比如,通過短消息發放助學金、獎學金、貧困生補助等信息。讓大學生提供銀行帳號等重要信息,讓其匯款。還有一些是利用一些熱門的程序,例如發紅包、手機充值返還話費、銀行返利等設置一系列操作步驟,提示大學生一步步操作,最后上當受騙。

3.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極大影響

大學生一旦遭遇網絡詐騙,有可能會造成較大數額的經濟損失,而且給學生的心理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嚴重的可能會危及其人身安全。2016年,即將入讀大學的山東籍學生徐玉玉,因為被騙去近萬元的學費,悲痛過度,不幸離世。此類惡性案件的發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雖然不法分子最終難逃法律的制裁,但是一個年輕的生命就此戛然而止,值得反思。

(1)網絡詐騙會造成受害人的財產損失。武漢地區高校學生的平均生活開支大約為1000元/月,而調查顯示的網絡詐騙金額少則幾百元,多則上千元。雖然總金額不高,但是對沒有經濟來源,依靠家庭支助的學生而言,是一筆數目巨大的損失。特別是當受騙的是家境貧寒的學生時,被騙款可能是其幾個月的生活開支,一旦被騙,他們的基本生活都無法保障,對學生自己和其家庭而言都是無法承受的。而且,受騙金額中超過60%的損失沒有追回,不能及時挽回損失也加重了學生及其家庭的經濟負擔,這也顯示了大學生的防范意識及法律維權意識不強。

(2)網絡詐騙嚴重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當得知受騙后,大學生的心理狀態會受到劇烈沖擊,產生很多負面情緒。比如,否定自我,有極大的愧疚情緒。大學生雖然生理年齡已經屬于成年人,但是他們沒有獨立生活的經驗,對突然受騙沒有心理準備,且一般不愿意向外人講述受騙的經歷,致使心理上承受極大的壓力,嚴重影響身心健康,甚至可能導致價值觀的扭曲。

二、大學生頻遭網絡詐騙的原因

1.網絡安全技術存在漏洞,給網絡詐騙可乘之機

網絡詐騙依托于互聯網,但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成熟,網上信息泄漏也極為普遍。一方面是,不法分子直接在網上買賣個人信息,另一方面,大學生通過網上注冊真實信息,也可能導致自身信息的泄漏。

2.學生自身防范意識較差

(1)大學生防范意識不強,加上社會經驗不足,是導致網絡詐騙存在的重要的主觀原因。大學生雖然接觸網絡較多,但是對于使用網絡存在的風險防范意識不強,他們利用網絡更多地是獲取資訊、娛樂、交友、消費、交易等,他們更多地關注的是網絡給生活帶來的便利,經常忽略網絡交易中可能存在風險。比如在網絡購物、注冊或是輸入銀行賬戶信息時,大學生可能只留意到產品信息,沒有關注網頁、鏈接的地址是否正確,是否是釣魚網站,他們從主觀上并沒有這種防范意識。調查顯示,超過六成的學生不會留意網站是否存在網絡詐騙,只有不到兩成的學生會警惕是否存在網絡詐騙,還有兩成學生會關注,但不會過多地去思考是否真的遭遇網絡詐騙。

(2)學校防范網絡詐騙教育的缺失,是重要的客觀原因。校園是大學生日常生活的主要場所,高校應該在校園開展防范網絡詐騙的教育活動,增強大學生的防范意識,普及相關法律知識,起到保護大學生身心健康的作用。但是,高校在防范網絡詐騙教育方面的措施比較乏力。目前,高校已經將防范網絡詐騙納入到學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內容之一,圍繞此類安全教育活動,主要以開展宣傳教育、主題班會、公開講座等形式為主。調查顯示,29%的學生參與過此類活動,但是56%的學生有聽說,但是并沒有親生參與,還有15%的學生不知道有此類活動。這說明,高校在宣傳網絡詐騙知識、提高防騙意識、講解防騙技巧上取得效果并不理想。

3.相關的監管制度不健全

大學生頻遭網絡詐騙,相關部門的監管不健全,是導致此類案件發生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國關于網絡安全和個人信息安全方面的立法并不完善,使得網絡詐騙很難找到準確的法律法規來進行監管,公安部門的防控手段和方法也比較滯后,使得網路詐騙分子有恃無恐地進行犯罪活動。

三、建立多位一體的防范措施

所謂“多位一體”就是指以學生為中心,多方共同參與全方位多方向的協作,通過建立有效的防范與應對機制,保障學生身心健康與財務安全的體系。該體系得構成體現了學生的中心地位,強調多方參與共建的統一與協調。

(1)大學生即是網絡詐騙過程中需要保護的對象,也是防范網絡詐騙最為直接的參與者。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提高防騙意識,保護好個人信息,積極主動地與親友、師長溝通交流。在使用網絡工具時,盡量不要輕易地注冊或泄露真實身份信息,而要到相關單位的官方網站或是客戶服務中心進行咨詢。在接到親友求助的電話或是短信息時,要及時地和當事人取得直接的聯系,并向其他親友求證情況的真偽。在接到中獎、發補貼、領紅包等信息時,做到不輕信,不轉賬,要意識到這種情況大多是詐騙,要通過政府官方機構查詢主辦單位的真實性,或是直接到相關單位咨詢,或是向公安機關求證。萬一受騙,大學生應第一時間向公安機關報案,保留好相關資料,協助公安部門破案。同時,也應該跟家長取得聯系,爭取得到家人的理解與幫助。

(2)高校在防范網絡詐騙過程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學校首先要重視學生網絡安全教育,同時要開展多種形式的網絡安全教育,比如組織開設安全知識大講堂、開辦主題班會活動、安全知識的競賽活動、與網絡詐騙相關的宣傳欄展示等,學校應該將此類安全教育活動納入到正常的教學活動中來,做到制度化、固定化。另外,學校還可以聯系公安部門聯合開展一些現實案例的分析與防騙技巧培訓活動,使大學生對網絡詐騙有更深刻的認識,提高自我防范意識,掌握防范技巧與方法,切實增強大學生的防騙能力。

(3)大學生的直系親屬也應該參與到防范網絡詐騙的過程中來。鑒于大學生的社會閱歷較淺,經驗不足,經常成為詐騙的對象。學生家長應該多關注學生在校的生活和思想狀況,多跟孩子交流,主動地分析網絡詐騙的方法和手段,講解一些防騙技巧,同時增進和孩子之間的交流,萬一遭遇詐騙,還可以幫助孩子正確地處理事情,避免給孩子造成較大的心理負擔。

(4)社會相關部門應該積極作為,給學生營造一個更安全的社會環境。政府部門應該加快相關法律法規制度的建設,完善依法監管措施。正是由于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完善,使得犯罪分子有恃無恐地進行犯罪活動,因此政府部門應該盡快建立健全電信網絡安全、公民信息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使得打擊網絡犯罪有法可依。同時,加大對網絡詐騙犯罪活動的懲處力度,增加違法犯罪活動的成本,有效遏制網絡詐騙活動。公安部門也應該采取有效措施加大網絡詐騙的偵查力度,加快案件的偵破,切實保護大學生群體的切身利益。

參考文獻:

[1]姜偉軍,李蔚然.大學生電信網絡安全狀況調查分析及防控措施研究——以15所高校大學生為例[J].安全與環境工程.2016(6):123-128.

[2]黃閏等.大學生對網絡詐騙的認知與防范意識的調查分析——以川北醫學院為例[J].教育現代化.2016(7):137-138.

[3]薛梅.大學生如何防范網絡電信詐騙[J].經營管理者.2016(12):475.

[4]康忠偉,佟丹丹,王曉琦.互聯網時代下大學生遭受網絡詐騙的理性思考[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5(10):236.

作者簡介:洪麗君(1982—)女,武漢工程科技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西方經濟學,歐陽方婷、嚴心辰、邵雙艷,武漢工程科技學院2015級會計專業學生。

猜你喜歡
防范措施大學生
夏季開空調,怎樣才能不生???做好這些防范措施很重要
心腦血管內科護理安全隱患及防范措施探究
礦山機電運輸中的隱患及防范措施探討
在護理血液透析過程中存在的危險因素及相應防范措施
第29屆世界大學生 冬季運動會精彩掠影
大學生就業趨勢
大學生“雙創”進行時
暑假調查 45%的大學生僅給自己放十天假
黨中央給大學生留下啥印象?
護理糾紛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