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我—你”型師生關系的建構

2017-06-06 20:21唐海霞
商情 2017年16期
關鍵詞:馬丁師生關系

【摘要】“我—你”關系是馬丁布伯的哲學著作《我與你》中最主要的一對關系,布伯認為真正的師生關系就應該是“我—你”型的。這種師生關系既充分展現了教師和學生的完整人格,又體現了教師和學生的雙主體地位。要建構這種新型的師生關系,需要激發學生的主體性,促成師生之間的移情性理解,平等基礎上的對話以及以整體人格來肯定對方。

【關鍵詞】“我—你” 師生關系 馬丁·布伯

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過程,離開其中任何一個就不能稱之為教學。在教學中最核心也是最根本的關系就是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如果沒有良好的師生關系為前提,又談何發揮課堂教學的最優效果。近年來德國宗教哲學家馬丁·布伯的對話型理論(“我—你”型關系)很受推崇,如果我們能把這種關系納入課堂教學領域,無疑對新型師生關系的構建具有重要的價值。

一、布伯的對話理論:從“我—它”到“我—你”的轉變

在馬丁布伯的著作《我與你》中,他著重闡述了兩種關系,“我—它”和“我—你”?!拔摇标P系是主客對立的關系?!拔摇笔侵黧w,對“我”來說,世間萬事萬物都是“它”,是客體,也是被動者。與“我”有關的“它”,僅僅是作為滿足我的個人利益的工具和對象而已,別無它用。布伯認為,“我”與“它”的關系,是一種利用與被利用的關系,帶有很強的目的性,帶有功利色彩;真正的關系是“我”與“你”的關系。在“我—你”關系中,我不再是經驗物、利用物的主體,我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任何需要,哪怕是最高尚的需要而與“你”建立的關系。

我與你的關系是一種直接的、無目的、非功利化的關系。布伯說:“與‘你的關系直接無間。沒有任何概念體系、天賦良知、夢幻想象橫亙在‘我與‘你之間?!蓖ㄟ^布伯的描述,我們不難發現,我和你可以進行直接的、面對面的對話。因為沒有任何中介阻礙在“我—你”之間。

布伯也說過“關系是相互的。切不可因漠視此點而是關系之意義的力量虧蝕消損?!痹凇拔摇恪标P系中,雙方是相互的,既有“我”對“你”的作用,也有“你”對“我”做出的回應;雙方是對等的,雙方都是平等對話的主體,而不是一方主導和控制另一方的存在。當“我”與“你”對視的時候,“你”能感知到“我”的存在?!澳恪迸c“我”心意相通,正如“我”與“你”休戚與共。

二、對傳統“我—它”型師生關系的批判

一直以來,受傳統主客體二元對立思維的影響,我國的師生關系呈現“我—它”型兩極分化的特點,要么就以教師為中心,要么就以學生為中心。前者是基于教師在知識上的優勢地位。一旦把教師當成主體,那么客體必然就是學生了。受這種觀念的影響,教師對學生的興趣與接受能力選擇性的忽視,在課堂上進行各種知識的“倒賣”,課堂教學成了一幕幕照本上演的“教案劇”,而且還是學生參與度不高的“教案劇”。一旦教師成為課堂的權威,主宰著整個課堂,學生就只能服從教師的安排和指令,長期在這種畸形的課堂上學生自然就養成了惰性,甚至意識不到他自己是個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情感、態度與選擇。

鑒于教學活動所指向的是活生生的人,與一般實踐活動所指向的冷冰冰的物不同。為了改變學生在課堂上的被動地位,在新課改的推行過程中,基于對“教師中心”的革命,使師生關系進入了另一個極端——學生中心。出現了各種諸如翻轉課堂等旨在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的教學方式。但是囿于學生的積極性不高、發展水平也參差不齊,再加上課堂時間有限,學生為主體的師生觀落實到課堂教學中的結果并不理想。要解決這兩種極端化的師生觀帶來的弊端,就必須構建“我—你”型的師生關系。

三、構建“我—你”型師生關系的路徑

(一)激發學生的主體性

長期處在“我—它”型關系的課堂上,學生已經形成了惰性和慣性,習慣于被支配。老師要做的就是激發學生的主體性。每一個學生都存在著學習的需要和愿望,教師只需激發出學生的這種內在動機,學生就能迸發出活力,積極投身于學習活動,表現出注意力集中、認知高度活躍、情緒振奮、行為投入等主體性狀態。正如郭華老師所說的,作為主體的學生應該具有兩個特點:有自己獨立的思維、不依附于人。老師在課堂上不僅要把更多的話語機會留給學生,還應留給學生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有動手操作的機會。只有當學生真正的去操作對象的時候,學生才能成為主體。否則就不能稱其為主體。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和學生變換下位置,讓學生唱主角。對于比較容易懂的章節,在輔導的基礎上,讓學生預習,并完成相關作業。有時可以讓學生自己講述。這樣調動了學生主動搜集課外材料的積極性。如一個學生在講述綠林赤眉起義推翻王莽政權時,引用了他在課外書上看到的“王莽哭天”的笑話,把王莽面對起義軍的浩大聲勢而驚慌失措、神魂顛倒的丑態淋漓盡致的展現出來,學生仿佛身歷其境一般,也更好地理解了王莽這個人物形象。通過“讓學生做主角”這樣的形式,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到課堂中來。這時候,學生的主體性才真正被激發。

(二)移情性地理解學生

所謂移情性的理解,說的通俗點就是我們常說的心理換位。指能敏感于他人內心深處的微妙變化,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仿佛居住在他人心靈之中。針對教師而言,就是指能與學生心理換位,能細心感知學生內心的微妙變化,仿佛居住在學生心中。形象地說,就是教師要有“蟲蟲”功夫,了解學生之所想,就像學生肚子里的蛔蟲一樣。以學生的視角、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心理狀態來思考、看待學生身上的問題。而不是把成人的想法強加給學生。除此之外,更要能夠通過口頭語言、肢體語言等各種方式把對學生的理解清楚準確地表達出來,傳遞給學生,讓學生明確感受到。

作為一名善于理解學生的教師,不僅要看到學生表面的行為,更要看到背后深層次的原因,要能看到學生平靜外表下的內心活動。如果教師以學生的視角來看問題,那么一切將會大不一樣。學生沒有預習今天的新課,可能是昨天某個學科的超量作業讓他忙到很晚,根本來不及預習;有兩三個人臉上沮喪的表情,可能是昨天的測驗成績讓他們感到了巨大的壓力;某位學生突然的咳嗽會讓同桌不安,可能今天他病了,本該上醫院的,但他堅持來了學校;那位女生大概準備得很好,看她躍躍欲試的樣子就知道……如果教師不能移情性地理解學生,就會在無形中在自己與學生之間架起一道無法逾越的墻,既影響師生關系,又影響教學效果。

(三)平等基礎上的對話

對話是通過雙方的言談和傾聽而進行雙向溝通和交流的一種形式。它不僅僅是狹義的口頭上的你來我往的討論或爭辯,更是指師生心靈之間平等的溝通與交流。平等、尊重、信任等是對話發生的必不可少的條件。如若雙方處在不對等的位置上,又談何對話的可能。眾所周知,這世上沒有絕對的平等。在課堂上,師生之間的平等也是相對而言的,教師和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學生不必作為依附性和被動性的工具。雖然教師的權威仍然存在于課堂,但是這種權威是“無為而威”,教師不再呵斥、訓罵學生,也很少明確表達自己的喜好和偏愛,更多的是以一個引導者的身份出現,起穿針引線的作用,使對話能更深入的發展。當教師成了學生的伙伴,而不是以權威的身份出現;當師生能夠各抒己見,為了真理而爭執不下,只唯實不唯上;教學就還原成了師生積極互動、相互影響、共同生成的活動。與講授式教學中,教師居高臨下、知識的單向流動不同,這是一種共享式的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動態的信息交流過程,真正實現了師生互動。通過“我”與“你”的對話,教育將不再是教師單向的獨白;課堂也不再是教師剃頭刀子一頭熱。

(四)把學生作為一個整體的人,由此來肯定他

教師與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有各自獨特的情感、認知、態度。教師要把學生當作一個整體的人,全面的看待學生。馬丁·布伯也曾說過:“教師必須把學生看作具有潛在性與現實性的特定人格……應把它的人格當作一個整體,由此來肯定他?!睂W生處于特定的階段,自然有他的不成熟之處,也有不完美的地方,但每一個學生都是處于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的,每一個學生都有無限的發展潛力。老師應關注學生的整體人格,把每個學生都當作獨特的整體來看待,不可割裂學生的優點和缺點,理解、寬容和接納學生不完美之處。當教師敞開自己的心扉,以整體人格真誠地接受、悅納每一個學生,師生之間隱形的屏障自會坍塌。

馬丁布伯的對話哲學深邃而鼓舞人心,但要真正實現教育由“獨白”向“對話”的轉變,建構“我—你”型師生關系,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這場曠日持久的革命需要師生戮力同心。

參考文獻:

[1]陳維綱. 馬丁布伯和《我與你》——譯者前言.1986.6

[2]馬丁·布伯.我與你[M].陳維綱,譯.北京:北京三聯書店,2002.1

[3]靳玉樂,張增田.馬丁布伯的對話哲學及其對現代教育的啟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4(2):24-28

[4]郭華.基于深度學習的教學改進[J].教育科學論壇,2015(2):13-23

[5]李新,楊楊,白秋生.試論“我—你”型師生關系的建構[J].教育探索,2016(7):20-22

[6]胡金木.我與你相遇在學?!R丁布伯視野中的師生關系[J].教育學術月刊,2010(7):14-16

作者簡介:唐海霞(1994-),女,湖北荊州人,在讀碩士,從事課程與教學研究,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猜你喜歡
馬丁師生關系
良好的師生關系應該是雙向奔赴
神筆馬丁
小螞蟻馬丁的冬天
未來人馬丁
發明家馬丁
參展品牌索引
師生關系好很重要
余清臣:建構現代師生關系的公共性
新時期需要怎樣的師生關系
興奮過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