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如何在歷史教學中更好地應用教材

2017-06-08 15:36林德賢
文教資料 2017年9期
關鍵詞:靈活處理課程標準

林德賢

摘 要: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材是課程標準的具體體現,反映了新課標的基本要求,歷史教材已經不是教學的唯一材料,教師要立足課標、整合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 歷史教材 課程標準 靈活處理

一、正確認識教學內容與教材的關系

(一)歷史教材是教師教學的重要工具,教師教學時要遵循歷史教材。

教材是課程專家和優秀的一線老師精心設計、統籌編排編寫出來的,因此教師的教學要遵循歷史教材,也就是要遵循教材的框架結構,盡可能地按照教材編排的章節順序組織教學。隨心所欲地打亂順序,可能會使學生感到迷茫,人為制造教學難點。我們在使用教材時,要認真鉆研教材,從整體上掌握教材的框架,吃透教材內容,把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理清線索,在研究和分析教材的基礎上以課程標準為依據,以教材為依托,設計教學內容,制定教學綱要。

(二)歷史教材只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一種材料,而不是依據,更談不上是唯一的依據。

長期以來,歷史教材被認為是歷史教學的依據,教材扮演過于“權威”的角色,其作用和影響甚至超過課程標準。一些教師只知道“教”教科書,學生埋頭“學”教科書,教師和學生都被教科書牽著鼻子走。這樣學生學習歷史,基本上就是圍繞對歷史教科書的識記,學習歷史的過程幾乎成了誦讀、摘錄、背誦、復述及默寫歷史教科書,對歷史教科書以外的事理則完全不探究。這樣學生的主體作用就發揮不出來,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無從談起。事實上,教科書并不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依據,更談不上是唯一的依據,而只是一種材料,既然這樣,授課順序就可以改變,授課時間就可以調整,教學實例也可以靈活選擇,教科書中的內容不一定都要采用,也不一定都要掌握。教師應樹立新的教材觀,依據課標,靈活處理教材。

二、在歷史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在歷史教學中不能忽視對小字部分的應用。

一些教師在教學中依據考綱要求什么就教什么,因為小字部分不是考試內容,所以在教學中忽視對小字部分的應用,這種做法是錯誤的。小字部分是對課本正文(大字部分)的拓展和補充,具體生動,使正文內容更連貫、更豐富、更生動有趣,可以加深學生對正文的理解和記憶。比如明清建立的內容只在小字出現[1],教師應指導學生學習,讓學生明白這些朝代的更迭;又如八年級下冊(北師大版)的第3課《新中國的內政與外交》中的小字部分介紹了“克什米爾公主號”飛機爆炸事件[2],這段介紹,讓學生對于新中國成立初的外交工作有進一步的理解,明白新中國成立初的外交工作是在極其復雜的政治斗爭中進行的,外交成就來之不易。這些小字部分的內容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加深學生對重點內容的理解。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對小字部分的適當應用,使正文部分和小字部分的應用和諧統一。

(二)在歷史教學中不能忽視對課文中的歷史資料的應用。

教材中有許多歷史資料,這些資料大多出自原始材料,如歷史的文獻、檔案、詩文等,而且是經過編者精心挑選出來的,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教師在教學中應把這些補充材料同課文一起應用,注意引導學生閱讀和理解這些補充資料,對資料中一些比較難理解的文字和句子加以解釋。這樣既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又可以培養學生閱讀、理解和使用歷史資料的能力。

(三)在歷史教學中不能忽視對文中圖片的應用。

歷史教材中結合課文的敘述配有一些圖片,這些圖片含有大量的歷史信息,既直觀、形象,又與課文有著密切的關系。由于歷史知識的特點之一是過去性,歷史學科是一門不可再現也無法重演的科學。對于初中生來說,歷史學科具有抽象性,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可以適當應用書中的一些圖片,甚至補充一些影視資料、錄音、幻燈片等直觀的材料,生動地再現歷史事件和人物,代替單純的說教與復述,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又能培養學生學會從歷史圖片中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

三、在歷史教學中應以課程標準為依據,以教材為依托,對教材進行靈活處理

教材不等同于教學內容,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根據教學需要,對教材進行靈活處理,如對教材內容適當地進行取舍、增補、校正、拓展、調序等。在對歷史教材處理時應以課程標準為依據,以教材為依托,不能降低也不能超越大綱所規定的知識范圍。

(一)增補和拓展教學內容。

在增補和拓展教學內容時,主要考慮的因素是:如何使教學內容更具體、豐富、生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強化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比如介紹“抗日戰爭”時,可以補充以下資料:1942年春,美國總統羅斯福對他的兒子說:“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師團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調到其他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們可以毫不費力地把這些地方打下來,他們并且可以一起沖向中東……日本可以和德國配合起來,舉行一個大規模的反攻,在近東會師?!盵3]這段材料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抗日戰爭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比如講“紅軍長征飛奪瀘定橋”驚心動魄的一戰時,可以用楊成武將軍的這段回憶錄來補充:“二十二位突擊英雄手持沖鋒槍或短槍,背挎馬刀,腰纏12顆手榴彈,在廖大珠連長的率領下,冒著密集的槍彈,攀著橋欄,踏著鐵索向對岸沖去?!盵4]這段回憶錄讓學生感到更真實可靠。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又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更可以增長學生的見識。

在增補、拓展教學內容時,要考慮不超越歷史大綱所規定的知識范圍,同時所補充的材料必須首先符合歷史知識的科學性原則和歷史教育的思想性要求,其次是材料應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二)對教材的順序進行調整。

北師大版初中歷史教材圖文并茂,優點很多,但存在一些不足,特別是有些章節內部子目結構有不太科學之處,需要進行合理調整。因此,應理順教材結構,科學合理地處理教材,使教材脈絡清晰,讓學生對事件發展順序一目了然。下面以新版八年級歷史(上冊)的第l8課為例,略談對歷史教材內容的處理。教材主要從三個方面分析日本全面侵華的開始和中國全民族抗戰的興起:第一,日本發動盧溝橋事變,標志著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標志著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始。第二,日本發動南京大屠殺。第三,國共兩黨實現第二次合作,攜手共赴國難。根據教材的安排,可以把教學要點歸納如下:

一、盧溝橋事變

1.盧溝橋事變爆發(1937年7月7日)

2.盧溝橋事變后,日本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

3.中國人民團結一致,掀起了全民族的抗戰

二、南京大屠殺(1937年12月)

三、共赴國難[5]

中國全民族抗戰是在國共兩黨合作的基礎上形成的,國共兩黨攜手抗戰是中國全民族抗戰的一部分,但如果按照該條理來上課,就會把一個問題人為地分成兩部分,給學生造成凌亂的感覺。因此,我們上課時可以把它調整為:

一、盧溝橋事變(1937年7月7日)

二、共赴國難

1.盧溝橋事變后,中國守軍奮起抵抗

2.在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的基礎上,中國人民掀起了全民族的抗戰

三、南京大屠殺(1937年12月)

可以看出,調整后的子目結構與原來相比,整體感更強,結構更合理,邏輯更嚴謹,條理也更清晰,教師容易教,學生容易學,同時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三)精簡教學內容。

在精簡教學內容時以下情況可以作為精簡的對象:一是教材中的非主要部分,學生可以通過自己閱讀而理解的材料段落或已超過學生這個年齡段所能理解的內容。二是已經過時,不符合社會發展情況,甚至是錯誤的內容。三是學生已掌握了的部分,或在其他學科已學過的內容。如《共同綱領》的內容中有關新中國的國家性質和第一屆人大規定的新中國基本的政治體制(人民代表大會制)在政治課已經學過,講述時只要點到為止即可,不必展開解釋。這樣可以把節省的時間用在重點、難點內容的學習,從而增強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2][5]朱漢國,馬世力.中國歷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小羅斯福.羅斯福見聞秘錄[M].北京:新華出版社,1949:49.

[4]楊成武.楊成武回憶錄[M].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出版社,2005-4-1.

猜你喜歡
靈活處理課程標準
落實《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實踐反思
立足《課程標準》優化一輪復習
穩中求進,不斷替身
——依托《課程標準》的二輪復習策略
巧記結論靈活處理抽象函數的對稱性、奇偶性及周期性的相關問題
淺談高中政治教學中如何活用教材資源
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思考
學前教育課程標準的實現與超越——《美國學前教育課程標準的實踐與思考》評略
行書章法淺析(十一)行與行需互讓互補
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課堂
《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十年課改的回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