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傳統信用文化的利弊與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2017-06-19 19:44夏平
大經貿 2017年5期
關鍵詞:信用體系意見

夏平

【摘 要】 本文主要以我國信用體系建設現狀作為出發點,分析了我國傳統信用文化的優劣勢,并從加強文化創新、發揚傳統文化優勢兩方面探討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意見,以期為促進我國社會的穩定、和諧發展提供一些參考和意見。

【關鍵詞】 信用文化 信用體系 意見

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其主要依據是法律法規,也是體系建設的基礎。其主體是信用活動參與者,在法律法規的指導下加強對信用數據的規范收集與使用,從而提高工作的規范性。這樣既可以形成健全和完善的激勵守信機制,又可以確保社會的穩定和諧發展。

一、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發展現狀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各界聯系的增強,且在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之下,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成果顯著。上世紀90年代,國務院第一次以文件形式提出了社會信用問題。90年代末,信用中介機構出現,標志著我國信用體系建設步入了發展階段。本世紀初,信息披露系統和信用聯合征集體系出現,標志著我國信用體系進入了全面發展時期。

縱觀我國信用體系發展全局,在國家政策扶持和帶領下,不少省市都在信用理論研究和管理辦法等各個方面都進行了全新的嘗試,且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相對而言,我國信用體系起步晚、發展速度滯后,導致信用體系建設步伐跟不上經濟建設步伐。甚至在發展與建設過程中,由于缺乏群眾監管,導致信用秩序混亂。加之國家并沒有制定相關政策與管理條例加強對信用市場的管理,導致信用缺失現象泛濫。這些因素的存在不僅會影響市場經濟的健康成長,也會導致危害我國經濟健康發展[1]。因此,現階段,在“一帶一路”政策方針引導下,我國應加快與國際信用市場的接軌,并結合我國信用體系發展情況健全和完善信用機構,促使我國信用體系健康發展。

二、我國傳統信用文化優劣勢分析

(一)我國傳統信用文化的優勢

我國傳統信用文化優勢主要體現在個人層面、社會層面、國家層面三方面。

第一,個人層面。傳統信用文化是我國社會與經濟發展的奠基石。在傳統信用文化中,追求日常五倫。無所謂五倫是指五大基本素養,其一,仁。其二,義。其三,智。其四,信。其五,禮。而傳統信用文化追求的是誠信,也是個人的基本素質。在具體實踐中,它要求每一個社會公民應做到誠實守信,并承擔自己應有的責任,且樹立正確的責任意識。這個責任意識能夠引導社會公民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能夠做到言行一致。每一個社會公民都可以通過誠信修養做到責任的明確,進而最終實現“平天下”。由此可見,無論是在社會信用市場還是日常生活中,誠信是檢驗一個人是否具備基本道德修養的關鍵因素,也是關乎社會穩定和個人事業成功的奠基石[2]。

第二,社會層面。傳統信用文化是促使人與人之間溝通與聯系的紐帶。在人與人、人與社會交往過程中,誠信是溝通與交流的媒介。一個人沒有誠信,會喪失他人的信任,會在社會交際中遇到各種矛盾與問題。誠信思想最早提出者是我國古代儒家思想創始人孔子,具體體現在《論語》中。由此可見,誠信是我國古代思想文化中占據重要地位,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交際與合作的基礎,也是促使社會和諧、穩定、健康發展的準則。

第三,國家層面。站在國家角度,傳統信用文化是幫助國家實現“平天下”和“長治久安”的關鍵點。社會公民需要誠信,國家同樣需要誠信。在國家和政府管理過程中,應始終堅持“取信于民”的思想原則,這樣才能進一步保障社會穩定、可持續發展。假設各項活動執行與管理過程中,沒有誠信就沒有群眾基礎,沒有群眾基礎就無法談論富強民國。

綜上所述,我國傳統信用文化中,誠信思想尤為顯著,在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方面占據重要地位。與此同時,誠信也是構建誠信體系的基礎。

(二)我國傳統信用文化的劣勢

傳統信用文化劣勢主要體現在三方面:其一,對自律性過于依賴。在農耕時期,由于生產力和水平較低。社會關系主要以土地和血緣為主,從而形成了一種熟人社會信用體系。由于彼此之間相互熟悉、相互了解,因此更加穩固了這種社會信用關系的約束性和自律性。但是,隨著社會經濟和文化的不斷發展,社會逐步走向轉型時期。無論是信用文化依賴的社會關系還是經濟基礎,都逐步發生了變化。與此同時,在社會轉型過渡時期,無論是社會環境還是社會分工,都發生了本質變化。這就導致社會成員雙方的信息不對稱、社會關系依賴的自律性缺失。如此一來,無這樣不僅會直接影響市場經濟的穩定發展,也會大大增加運行成本。

其二,存在狹隘性和等級性。在我國傳統文化體系形成過程中,儒家文化的影響較為深遠。儒家文化宣揚“五德”,雖然提倡社會的道德禮儀,但是其本質是維護社會封建思想、維護社會等級秩序。因此,傳統信用文化中主張的“誠信”思想帶有濃厚的等級性色彩。在儒家思想中,“信”是確立君臣父子上下等級關系。因此,信用關系也帶有等級性。在此思想背景下,如果再去追求平等與公平,就顯得毫無意義。與此同時,在整個社會關系中,主要以家庭和個人為主,人們更多的是關注血緣及熟人關系,因此對于親近的人給予更多的信用。加之信用文化具有局限性,追求的誠信思想范圍主要局限于社會倫理秩序,因此較為單一化,不夠全面。因此信用文化具有狹隘性。在此種思想環境下,整個社會成員更加親近自己熟悉的親人或者朋友,且信任他們、依賴他們。這是導致我國市場經濟規模較小和市場經濟運行效率低的主要原因。

三、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意見

(一)發揚傳統文化的優勢

縱觀中華民族發展歷程可知,中華民族在發展過程中擁有一套屬于自己的文化理念,且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特色。在長期時間與發展過程中,形成了我國傳統信用文化體系,該文化體系既是一種歷史符號,也是一種民族意識形態,更是一種價值取向[3]。因此我們應以積極主動的態度發揚傳統文化的優勢,并站在國家發展、社會發展等角度思考和探索民族文化歷史特點、文化特點、民族習慣、社會信用文化價值觀。進而借助信用文化的優勢推動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在繼承傳統文化方面,我們應合理繼承。對于不適合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文化思想,應選擇摒棄,弘揚和普及適合我國經濟轉型社會的文化思想,比如商德。傳統商德包含的思想內涵較為豐富,其主體思想是誠信。具體體現在貨真價實、童叟無欺。另外,和氣生財也是傳統商德的思想內涵。這些流傳下來的話,不僅反映了社會關系與社會經濟活動中宣揚的誠信文化,也符合我國現階段社會經濟轉型對信用文化的需求。

在發展傳統文化方面,我們應結合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情況推崇傳統信用文化,不能照搬傳統信用文化和西方契約信用文化,否則會適得其反。我們應站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和民族心理、民族文化等角度展開探討與思考,進而建設促進我國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的社會信用體系。

(二)加強文化創新發展

在繼承與發展傳統信用文化的同時,應加強對信用文化的創新研究,并加強傳統與現代信用文化的有機結合。具體而言,國家應加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力度,并引入現代信用文化理念,結合我國當前經濟轉型時期社會現狀,促使信用文化體系的創新發展[4]。首先,在傳統文化發展方面,我們應持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思想理念,并樹立創新思想意識和責任意識,推陳出新。其次,要站在世界角度,樹立發展眼光,面向未來。在創新與發展中總結和借鑒國外國家相關信用文化精華,并結合我國信用體系建設情況制定最為合適的發展目標,進而賦予信用文化體系新的內容、新的形式。

(三)個人信用的構建

重點行業和重點群體開展個人信用建設。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構建社會誠信獎懲信息平臺:建立信用約束監督機制和過錯追究制度、責任補償制度、違規警示制度。逐步建立個人信用檔案,完善個人信用體系。我國正在建立人口基礎數據庫試點項目,為全社會建立個人信用檔案,完善個人信用體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積極引導人們保持誠信形象。要重視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質和誠信素質的宣傳教育。我們應該從孩子做起,從孩子的智慧出發,以簡單的方式開展誠信教育和宣傳教育。

結束語

當前,我國傳統信用文化正逐步發生轉變。這種轉變不是單純的改變傳統信用文化思想,而是對信用文化進行創新思考與探究,并取其精華,結合現階段社會發展情況健全和完善信用制度,推動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步伐。

【參考文獻】

[1] 楊禮.從文化視角分析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對構建誠信環境的意義[J].創新,2013,(04):87-89+98.

[2] 朱方凱.傳統信用文化的利弊與社會信用體系建設[J].保險職業學院學報,2013,(03):38-40.

[3] 張立納,王金利.切實解決執行難題 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從信用體系建設角度看我國法治文化建設[J].柴達木開發研究,2011,(06):54-56.

[4] 葛亮.論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的制度、文化因素[J].經濟問題,2014,(06):21-22.

猜你喜歡
信用體系意見
評“小創”,送好禮
沒有反對意見
評“小創”,送好禮
讓人大審議意見“落地有聲”
網絡實名制問題探究
論民商法信用體系的構建
關于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現狀及對策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