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學學科國家課程校本化的實施與思考

2017-06-20 02:41北京市西城區康樂里小學胡曉娟
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 2017年19期
關鍵詞:算式乘法校本

北京市西城區康樂里小學 胡曉娟

一、案例描述

1.問題背景

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旨在堅持國家課程改革綱要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學校根據自身性質、特點和條件,將國家層面上規劃和設計的面向全國所有學生的書面的計劃的學習經驗轉變為適合本校學生學習需求的實踐的學習經驗的創造性實踐。其中包括教材的校本化處理、學校本位的課程整合、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和個性化加工及差異性的學生評價等多樣化的行動策略。

“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的核心詞是“實施”。校本化課程的實施關注的是學校情境中教師根據所面對的實際教學情景,特別是學生的學習需求對國家課程進行的創造性地加工和改造,以及師生互動所生成的既不同于國家書面計劃的課程也不同于教師試圖教的課程的學習經驗。

面對課程改革的背景以及減負提質對教師所提出的的新要求,我校數學教師們紛紛提出了這樣的質疑:由于教學時間有限,教材中的例題、習題不能一一講到,擔心教學會出現漏洞!更擔心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面對一線教師的心聲,與其說是“困惑”,倒不如說是給學校管理者和一線教師提出的一項大勢所趨的改革任務。為什么要改,應該說干部教師已達成共識——充分、有效地利用好教材;合理、靈活地開發教材,會對教師的教學及學生的學習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怎么改才能滿足學生需求,真正達到高效的教學效果,才是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的關鍵所在。

2.實施經過

教師是解決教學問題的主體,更是校本教研的主力軍。在教師發出要開展教材例題、習題的校本化實施的呼聲后,教學干部并沒有急于引導教師怎樣做,而是就《數學教材習題的有效利用與合理開發》的研究主題連續組織教師開展了多次研討。正是在這一次次的研討中,老師們邁出了實施的步伐。下面,僅以二年級的研究為例,闡述我校實施的過程及效果。

實例:擴展教材原題——關注不同層面學生的學習需求。

不管是哪種版本的教材習題,每道習題的編寫都有它存在的價值。實施過程中,教師們越來越了解編者的設計意圖,越來越多地關注學生需求,豐富習題的內涵。

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表內乘法一》第56頁的做一做第一題。原題如圖。此題安排在教學“乘加、乘減”的例題之后,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能利用乘法意義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從多角度觀察、思考的習慣。

在創造性地開發習題以滿足不同學生需求的研究過程中,二年級的教師們采取了以下分層次的教學方式。

第一層次,畫面中僅出現4盤桃,要求學生說說圖的意思并列出相應的乘法算式。這樣處理可以幫助全體學生有效鞏固乘法的意義,使得教學做到了“?;A”。

第二層次,在原有畫面基礎上增加1個桃,要求學生說說圖的意思并列出相應的算式。學生可列出乘加、乘減兩個算式。這樣設計給更多的學生提供了思考的空間,使得絕大多數學生能“跳一跳,摘桃子”。

第三層次,在原有畫面基礎上再增加1個桃,要求學生說說圖的意思并列出相應的算式。學生又可列出乘加、乘減兩個算式。在第三個層次處理后,教師引導學生比較:說說兩幅圖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由此鞏固乘加、乘減的解題思路,使學生掌握解題的關鍵。

第四層次,畫面中出現5盤桃,要求學生說說圖的意思并列出相應的乘法算式。在學生列出算式后,教師質疑:為什么前兩幅圖都能列出乘加、乘減算式,而這幅圖你們僅列出一步乘法算式呢?這幅圖能不能也列出乘加、乘減算式呢?這一連串的追問,有效地引導學生牢固地鞏固了乘法意義,同時,幫助學生逐步建立起一步乘法與乘加、乘減兩步試題間的內在聯系。

就是這樣一次小小的分層教學的設計,教師們在實施后一直認為:對國家課程的教材的校本化處理,使得學生做到了有層次的觀察,有層次的思考。靜態圖變為動態、分步驟的演示,一方面培養了學生有條理的分析問題,滿足了不同層面學生的學習需求;另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幾點思考

第一,國家課程校本化的實施主體是教師。我們說: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就是重組教材、開發課程的過程。在一系列的開發與實施過程中,教師是課程的開發者,更是實施者。所以,從把握政策、掌握課改方向的角度講,教學管理者是關鍵,而具體落實到實施層面,一線教師才是課改的生力軍。從我校數學學科的校本化實施就不難看出:正是教師們的不斷研究、探索,才開發出了適合學生“口味”的“好吃又營養的數學大餐”。因此,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一定要采取自下而上的實踐策略,只有讓教師嘗到“甜頭”,才能推動課程改革的持續發展。

第二,學校需要具備校本化課程實施的能力并為教師創設課程實施的文化氛圍。國家課程給學校提供了空間,這不等于學校必然能夠“因校制宜”創造性地實施國家課程以滿足學生多樣的學習需求。校本化課程實施需要學校教師個體和集體在國家課程的共同要求和學生個體的學習需求之間搭建一座座課程與教學的橋梁。國家課程要想真正實現校本化的實施,需要教師個體和集體擁有了解、感知和評估學生學習需求的能力及批判性反思和行動的能力。就我校數學學科開展校本化實施研究以來,我深深意識到:在管理者與教師在認識上達成共識時,其實就已營造了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的大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每位教師由“要我做”變為“我要做”。因此,從學校教學管理的角度講,管理者最需要做的就是創設好學校的內部環境,這其中包括學校文化建設的大環境和教師團隊開展研究的濃厚氛圍。因為,只有身處研究環境,教師才能形成文化自覺、行動自覺的“良性自傳”。

總之,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表達的是一種師生之間的相互適應的主導價值追求。教師開發課程的過程是與學生對話的過程、自身實踐的過程、反思的過程,更是專業素養不斷錘煉的過程。讓我們帶著對教育的孜孜追求,通過校本化實施的不斷摸索,逐步實現辦人民滿意的學校的價值追求。為此,我們會不斷努力、前行!

猜你喜歡
算式乘法校本
算乘法
我們一起來學習“乘法的初步認識”
《整式的乘法與因式分解》鞏固練習
高中地理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以閩江環境保護校本開發為例
怎么寫算式
把加法變成乘法
《紅樓夢》(新校本)
《紅樓夢》(新校本)
點校本《史記》中的“曆”字
好玩的算式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