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象塑造的文化淵源

2017-06-21 20:15董龍梅成積春
青年文學家 2017年17期
關鍵詞:儒家文化大國儒家

董龍梅+++++成積春

基金項目:山東省“孔子與山東文化強省戰略協同創新中心”專項資金資助項目、“山東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點研究項目‘儒家文化與國家軟實力提升研究(批準號:15BZBJ14)”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董龍梅(1991-),女,漢族,山東省齊河縣人,曲阜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文化史;成積春(1965-),男,曲阜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中國儒學史。

[中圖分類號]:G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17--02

國家形象是國際社會對一個國家的綜合印象,是影響國家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因素。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塑造好我國的國家形象,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提高中國軟實力,塑造中國國家形象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一、以德治天下理念是塑造文明大國形象的文化淵源

中國古代推崇以德治天下,所以中國常常被稱為禮儀之邦、文明之國。

(一)仁者愛人

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就是“仁”,它既是一種社會政治理想,也是一種自我修養。體現在國家層面就是“仁政愛民”、“以人為本”,尊重人民的意愿和意志,做到在政治上重民,在經濟上富民,在文化上惠民。在政治上重民要做到施行仁政,以民為本,保護人民的合法權益,讓人民充分享有人權。在經濟上富民要做到加強社會經濟建設,大力發展社會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關注人民生活狀態,使人民“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禮記·禮運》)。在文化上惠民就是要發展膾炙人口的文化,提高人民的文化素養,滿足人民的文化需求。只要國家做到仁者愛人,人民就能充分享受人權。

(二)以禮待人

儒家歷來強調禮儀修養,在一定程度上儒學就是“修己安人”之學。儒家文化對自身禮儀修養的注重,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強大的社會道德約束力,對于提高國民素質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一個人在與他人交往過程中,首先要做到儀表端正、穿著得體,在不同的場合要穿著不同的衣服,做到大方得體、端莊中和;其次要做到談吐文雅、語言得當,與他人說話時應該表達清晰、文明優雅,符合邏輯;最后要做到舉止大方、謙恭禮讓,也就是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現實人際交往中只要堅定貫徹“禮”的思想,鼓勵人們以禮讓為先,就可以讓文明禮貌之花在中國這個文明古國里盛開不衰,從而塑造文明得體的國民形象和文明大國形象。

二、以“和”為貴理念是塑造東方大國形象的文化淵源

中華民族歷來是愛好和平的民族,中華文化崇尚和諧。

(一)追求和平

中華民族所崇尚得這種“和”文化正是新時期中國和平外交形象形成和發展的文化源頭。儒家文化在戰爭與和平問題上立場非常明確,深信和平才是國家發展的前提,儒家思想中的“禮之用、和為貴”,“先禮后兵”、“禮讓為國”、“天下和合”等思想與策略均體現了儒家追求和平的文化倫理精神。中國堅定奉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周邊外交方針和“睦鄰、安鄰、富鄰”的周邊外交政策,努力塑造更具親和力的國家外交形象。

(二)追求和諧

孔子倡導:“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保ā墩撜Z·子路》)其含義在于只有和諧,才能實現共生共長,尊重才能實現相輔相成,因此在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上要做到“和而不同”,尊重差異,與他國建立一種和平、和諧的外交關系?!耙粐鴥芍啤眲撛鞓嬒氲奶岢鼍褪乔笸娈?,和平解決歷史糾紛的典型運用,為國際上其他國家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提供了范例,為人類做出了貢獻,將儒家傳統文化中的“和”思想轉化為“求同存異”、“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等現代理念,彰顯中國追求和諧的東方大國形象。

(三)和合文化

“物之不齊,物之情也?!蔽幕鄻有允强陀^存在的,不同國家、民族的文化各有千秋,各有優點和缺陷?!蔼殞W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保ā抖Y記·學記》)意思是說不同的文化需要借鑒其他文化,才能進一步發展和進步。儒家文化特有的包容性使其能夠借鑒其他文化的有益部分,從而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增強自身文化體系的自尊、自信。儒家文化曾經受佛家、道家文化的沖擊,儒家文化以其自身“海納百川”的包容性和“和而不同”的獨立性接受佛、道兩家的有益成果,衍生出符合時代需求的新儒學,而以儒家文化為傳承的中國也是一個包容性、獨立性極強的國家。儒家的“和合”文化是塑造國家文化形象的文化源頭。因此我們要努力發揚中華文化兼收并蓄、開放包容的特性,在同其他文化和文明的交流中汲取有益的營養,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塑造中國自信的文化形象。

三、重道輕利理念與誠信理念是塑造負責任大國形象的文化淵源

中華民族在“義”與“利”的辯證關系上,歷來主張“義”是第一性的,要先義后利、以義興利。

(一)義以為上

儒家主張以義興利,也就是說國家的統治者在道義和物質利益方面要做到“見利思義”、“見德思義”,把“義”放在優先考慮的位置上,追求正當的國家利益,追求合乎道義的利益;在國家間的關系層面,儒家強調應以義為本,追求各國間的共同利益,國家才會獲得國際信譽和威望。儒家強調的“義以為上”的價值倫理對于中國人的人格養成產生了巨大的作用。先秦發展至今的中國古代“義利觀”對當今中國內外經濟政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當今中國的對外經濟政策,無不滲透著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思想的影響,體現著“義”與“利”的相統一。中國奉行推己及人的精神,在自己富強之后,發揚“達善天下”精神,幫助世界上的落后國家擺脫貧困,實現共同發展。中國堅持把對外援助作為重要的外交手段,促進與世界各國之間的友好交流。這正是中國古代的“義利”觀的在中國外交策略和經濟發展中的最好證明,在對外經濟交往中奉行“義以為上”的原則,塑造中國重道義的經濟形象,彰顯中國負責任大國形象。

(二)誠信立國

中國人信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信義是國家形象不可缺少的要素,沒有信義就不可能有好形象。中國要樹立堅持原則,“講公道話,辦公道事”的大國形象,堅定地走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將儒家謙和,禮讓,彬彬有禮的君子作風,深深烙印在中國的國家形象之中,向國際社會展現中國“和而不同,忠義孝悌,包容謙遜”的君子形象,從而彰顯中國誠信立國的負責任大國形象。

四、“大一統”理念是塑造社會主義大國形象的文化淵源

中國自古追求“大一統”,形成中華民族維護統一,追求和平的民族性格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情懷。

(一)獨立統一

儒學創始人孔子十分推崇“大一統”的觀念,認為“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論語·季氏》)正是這種追求“大一統”的思想的發展和傳播,使得中華民族形成了追求國家和民族統一,堅定維護國家和民族統一的性格,任何妄圖分裂中國的“亂臣賊子”都會受到中華民族的強烈反對。植根于儒家“大一統”文化之中,國家必須堅定維護我們的領土和主權的獨立與完整;人民應堅定擁護黨的領導,維護社會主義制度;塑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國的獨立自主、團結統一形象。

(二)愛國主義

受儒家“大一統”思想熏陶,仁人志士逐漸形成愛國主義情懷。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記》),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赴戌登程口占示家人》)”都體現著中華兒女的愛國情懷,彰顯著中國民族的民族觀與國家觀。家國情懷是最能感召中華兒女團結奮斗的精神動力,“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每一個中國人都應在愛國主義文化的領導下,竭盡所能保衛祖國,維護國家統一與民族團結,為塑造中國更加充滿希望與活力的社會主義大國形象貢獻自己的力量。

中國人始終相信只有道德禮義的力量,才能建立起中外之間彼此滿意的關系,才能永享和平。因此,積極利用好傳統文化中對于國家形象塑造的資源,體現中華民族熱愛和平、睦鄰友好、彬彬有禮的文化傳統,有助于中國塑造文明大國形象、東方大國形象、負責任大國形象和社會主義大國形象,從而提高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及國際影響力。

猜你喜歡
儒家文化大國儒家
從“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與盈余管理
吐槽大國
游覽中華大地,體會儒家文化(二)
多想記住你的臉
論現代新儒家的佛學進路
儒家文化影響下的漢服形制研究
從器官捐獻大國到移植大國還有多遠
中國儒家文化視角下的跆拳道運動
儒家視野中的改弦更張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