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芳華20載,香港與內地的影視文化交流漸臻佳境

2017-06-27 08:13牟燕紅
電視指南 2017年6期
關鍵詞:影視香港人才

牟燕紅

起步早、發展迅速的香港影視行業一直是內地影視人爭相學習的對象。內地市場也吸引了香港的導演、編劇、特效等產業鏈各端,他們紛紛投身“北上”的狂流中。優秀人才“北上”成為內地影視發展的有力推手,為內地影視產業提高制作水平和創新水平提供了助力。

今年是香港回歸20年,“香港精神”既深深植入了影視作品之中,也隨之傳遞到內地。起步早、發展迅速的香港影視行業一直是內地影視人爭相學習的對象。內地市場也吸引了香港的導演、編劇、特效等產業鏈各端,他們紛紛投身“北上”的狂流中。優秀人才“北上”成為內地影視發展的有力推手,為內地影視產業提高制作水平和創新水平提供了助力。香港與內地影視行業的合作模式也日漸成熟,漸臻佳境。正如UME國際影城集團董事長、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會長吳思遠所說:“中國影視市場非常大,希望內地把香港納入統一的影視規范和管理中,多給香港一些機會,讓香港拍出更多具有香港特色的影視作品?!?/p>

求同存異,互利共贏

香港,一座位于深圳南部、面積大小為1104平方公里的沿海城市,堪稱我國對外經濟貿易、文化交流的南大門,享有“東方之珠”“購物天堂”的美譽,以發達、自由的經濟體系和完善、健全的法制為世界所熟識。除此之外,繁榮的影視行業也成為香港不可或缺的名片,香港更因此成為“東方好萊塢”。

由于起步較早,香港的影視產業多元化、國際化、商業化特征明顯,類型豐富多樣,更具開創性。而內地影視業盡管落后于香港,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內地在不斷地向香港和國外優秀作品學習,加之自身政策的支持、技術的革新、手藝人的覺醒,日漸呈現多元化氣質。

在相同的中華文化背景下,兩地的影視業發展有著諸多共同點。但同時,不可否認的是,由于地域、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差距,兩地的文化差異也很大。電影與電視劇,作為一種文化與藝術的表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香港和內地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和人們的生活狀態。

從思想層面來看,香港影視作品多描繪百姓市民的生活,從百姓細小的生活出發,背后反映的正是人民的生活現狀和真實思想,從而滲透出“香港精神”。而內地則表現在遵循主旋律的基礎上,彰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

何謂“香港精神”?由于受到英國殖民文化和中華傳統文化的雙重影響,香港人在殖民的壓迫下,既具有開放的眼界,同時也保有不屈服的民族精神。隨著時間的演變,他們逐漸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香港精神”,即積極樂觀、勤勞奮進的生活態度。而這些“香港精神”也深深植入了影視作品之中。

另外,香港影視制作周期短不無原因。香港專業化、自由化的影視環境給香港影視人提供了一個優越的創作溫床,已經形成了很好的商業模式。而隨著香港和內地影視交流的不斷加深,香港優秀的影視制作人不斷“北上”,成為內地影視發展的有力推手,幫助內地影視產業提高制作水平和創新水平。

合作模式日漸成熟

香港回歸20年來,特別是CEPA協議的簽署實施后,內地與香港的影視合作不斷深入,不斷開拓,優勢互補,形成了雙贏局面。例如,香港華語影片在內地發行不再受進口配額限制;在香港與內地的合拍影片中,港方工作人員比例可高達三分之二,對影片內容創作的限制也大大放寬。

就拿合拍影片來說,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合拍項目在不斷磨合和探索中穩步前進,在數量、質量和商業層面都取得耀眼的成績。21世紀初,香港影視漸失東南亞和臺灣市場,本地市場也開始告急。對于當時的香港影視人來說,內地是拓展市場空間的一線希望。CEPA適時推出,有如雪中送炭,以寰亞、寰宇、中國星和星皓為代表的大量香港制片公司大舉北上,帶來了十年電影“合拍潮”。

去年,內地與香港合拍立項影片數量高達54部,占全部合拍片的60%以上。其中,《湄公河行動》《澳門風云3》《北京遇上西雅圖2》《葉問3》四部位居2016年國產影片票房排行榜前十。此外,近年來內地影院建設如火如荼,其中不乏港資背景的影院管理公司。它們憑借專業的管理理念和良好的觀影體驗,吸引了大量觀眾,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在學術層面,內地與香港在影視方面的學術交流日益頻繁。吳曼芳指出,每年很多內地影視學院的藝術生選擇到香港繼續深造,也有許多香港學生到內地學習影視制作和拍攝。不僅如此,內地與香港在資本、演員、技術、設備、管理人才等方面的合作也在進一步加強。

雙贏關鍵還看“人才”

要推動影視產業健康發展,促進內地與香港兩地影視合作,影視人才的培養相當重要。

香港著名導演、編劇及制作人王晶表示,內地影視人才豐富,香港在攝影、導演、編劇、演員等方面人才相對缺乏,加上一些香港知名演員年齡越來越大,不利于香港影業的長遠發展。他期待內地專業院校、演藝公司和電視臺進一步挖掘和培養更多的香港人才。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和內地在影視人才培養方面有各自不同的特點。最近幾十年來,內地影視人才培養走的是學院派道路,香港更多是師徒的方式。此外,從目前內地的狀況來看,將影視從事業轉換到產業的過程中,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的工業化體系,其中金融、法律等方面的跨界人才較為缺乏。

UME國際影城集團董事長、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會長吳思遠表示,人才的出現有賴于學校培養,還要有影視數量和質量的保證。其中,影視管理人才的培養是核心,香港在這方面更多是憑借以往的經驗,今后應更為專業化?!爸袊耙暿袌龇浅4?,希望內地把香港納入統一的影視規范和管理中,多給香港一些機會,讓香港拍出更多具有香港特色的影視作品?!眳撬歼h說。

立足當下,影視已不是藝術家的孤芳自賞,也不是商人的資本游戲,它已經作為一種消費行為,融入大眾日常的生活之中,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成為熱門話題。香港回歸20年,影視產業面臨著轉型和新的起步,內地與香港互利共贏業已進入新的階段。香港和內地影視盡管存在差異和差距,但是在共同的中華文化背景下,兩地影視文化不斷交流、融合,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猜你喜歡
影視香港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創新之城
文學轉化影視,你需要了解這幾件事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四大網大影視公司核心業務
影視
香港ifc商場
毛遂自薦
香港
看影視學口語
為國家選人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