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心中的數學畫出來

2017-06-28 19:37陳昱
云南教育·小學教師 2017年4期
關鍵詞:畫作數學知識兒童

陳昱

什么是“數學畫”?簡而言之,即兒童運用直觀之“形”表征抽象之“數”,從而幫助理解數學概念、解決數學問題,其立足點是兒童認知特點和數學學科本質。所以說,“數學畫”教學既有兒童趣味,又深蘊數學真味,是引導兒童認知逐漸“數學化”的過程。

一、“數學畫”的形態

1.畫數學,促進概念理解。

(1)畫“數”。在第一學期起步階段,教師只是要求孩子“畫出心目中的數學”,比如:學習了自然數的認識,孩子回家畫出自己心目中的“數”。從孩子們的畫作看,只有個別孩子表現的是“數像什么”(如圖1),或者將數字擬人化(如圖2),大多數孩子都畫出了“數是什么”(如圖3),少數用同一幅畫既表示出“數像什么”又表示出“數是什么”(如圖4)。有一個孩子一口氣畫出6種不同場景表示“0”,既有“1個也沒有”、也有“起點”的含義,生動活潑,極富想象力和童趣(如圖5)。

(2)畫“生活中的數學”。國慶節假期孩子們觀察生活,畫出“生活中的數學”,很有意思,每幅畫都是兒童視角下的多彩數學(如圖6、圖7)。

(3)畫加減法。后來,孩子們逐漸學會用簡單的數學符號表達數學含義,畫加減法的算式意義。在不斷進步的同時,他們漸漸形成了自己的“數學畫”風格,這可以從畫連加、連減的畫作對比中清楚分辨(如圖8、圖9)。

2.畫思路,輔助問題解決。到了一年級下學期,孩子們已經會用“數學畫”輔助解決一些思考題,也就是畫出問題的思路。我們深刻感受到,“數學畫”不僅因其形象直觀、富有童趣而被孩子們廣泛喜愛和接受,更重要的是通過數形結合,特別是幾何直觀,將比較復雜、困難的問題變得簡單、容易,能夠培養學生有序思考、大膽猜想、勇于嘗試、逐步抽象等能力,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思維拐杖。

(1)送給小明多少支彩筆?

(2)這幢樓一共有幾層?

二、“數學畫”的特點

1.“數學畫”回歸兒童視角。

心理學研究表明,7~8歲是兒童概念性工具發展的一個決定性轉折點,這個階段兒童的運演已經不再受自我中心和中心化的影響,逐漸具有可逆性、守恒性以及依賴于實物的整體性,處于這一階段的兒童很難回答“a比b長,b比c長,誰最長?誰最短?”的問題,但借助實物就可以回答。我們在實踐中發現,圖畫可以達到實物同樣的效果?!皵祵W畫”教學契合了低年級兒童認知規律,讓我們的數學教學回歸兒童視角,更有利于兒童的數學學習。

發現兒童是教育的前提,是教育成功的密碼,也是教師的最高境界,“課程的方式應該是兒童的生活方式。小學數學教學應該回歸兒童視角,鼓勵兒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數學。兒童是天生的畫家,幾乎每個孩子都喜歡涂鴉,當他們用動物、植物、人物、景物乃至簡單的圖形、符號等這些自己熟悉的形象表達自己所理解的數學知識時,他們的心情是愉悅的,思想是自由的。

孩子們創作的一幅幅數學畫滿蘊濃濃的兒童趣味:在兒童眼中,數學不是灰色的、枯燥的,而是彩色的、有趣的;數學不是冰冷的、生硬的,而是溫暖的、豐潤的。小學數學教學只有回歸兒童視角才能走向高效。

2.“數學畫”尊重個性差異。

我們認識并充分尊重兒童在數學學習上的差異性,允許他們在各自的學習基礎上、從已有經驗出發、采用自己擅長的方法學習數學、表現數學、解決問題,尤其強調獨立思考,并在自我反思和同伴交流中不斷進步。下面以“豆豆在哪兒”為例具體說明:

(1)尊重學生思維的層次性差異。針對配套練習冊問題:27個小朋友排成一排,豆豆排在正中間的位置,從左往右數,豆豆排第( );從右往左數,豆豆排第( )。每位學生都能通過“數學畫”解決問題,作品呈現出多種思維層次,大體可分成兩大類:(1)將27個人(也有用毛毛蟲、蘋果等代替)一個一個全部畫出來的;(2)只畫出部分人的。

第1類也分為不同的層次:①僅僅畫出27個并指出豆豆位置的;②標有相關數字和箭頭等符號表明思路的;③圖文并茂,專門用文字和算式說明思路的。

第2類蘊含的數學思考更加豐富和有價值,反映的數學思維更有品質。表面上看,好像不如第1類完整美觀,但只要問問小作者是怎么想的,立馬令人驚喜!

生1:我畫了7個后不夠畫了,我不想重畫,就想啊想,還剩20人,心里知道每邊站10人,所以豆豆在從左往右第14個,從右往左也是第14個。(如圖14)

生2:因為27太多了,畫不下。我想,27里有20和7,20是雙數,很好分;7是單數,不好分;只要把7分好就行了?。ㄈ鐖D15)

生3:27人太多了,畫不下,我就畫個長方形表示10人,兩邊就是20人,剩下的一邊一個分21、22、23、24、25、26,正好分完,最后第27個不能分,放在中間,就是豆豆。(如圖16)

(2)尊重學生思維的形象性差異。低年級兒童在用“數學畫”解決問題過程中,啟動其形象思維,會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喜好賦予數學抽象以個性化的直觀形象,讓兒童的數學思考附著在具體物象上,幫助兒童理順問題的內在關系,解決問題。所以同樣的問題,甚至同樣的思維層次,展現的形象卻各不相同。有人物、蘋果、籃球、毛毛蟲等,也有簡化小人、幾何圖形等,形象各異。

3.“數學畫”鼓勵想象和創新。

創新意識的培養是現代數學教育的基本任務,應體現在數學教與學的過程中。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為:想象力是發明、發現及其他創造活動的源泉;中國學者吳克楊說:想象力不是生來就有的先天素質,而是后天開拓的結果,它是完全能夠培養的一種能力?!皵祵W畫”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意識。

(1)先想后畫——留給兒童自由想象的空間?!皵祵W畫”落筆之前需要思考,所以一直多以家庭作業方式出現,而且不設限制,鼓勵孩子“想怎么畫就怎么畫”,只需圍繞主題(某個數學知識或數學問題)即可,留給孩子充分的思考時間和想象空間。思考的自由避免了思維的束縛,激發了想象的力量,為孩子們的創造打開大門。

(2)邊想邊畫——引導兒童借助圖畫輔助思考。對兒童而言,“數”是抽象的、難以理解和把握的;“形”是直觀的、容易理解和探索的。數形結合的畫圖策略既可以幫助兒童理解數學概念,又可以輔助兒童分析數量關系、解決數學問題。

在畫圖分析的過程中,幾何直觀發揮巨大作用,形象直觀的“形”能有效促使兒童思考和發現,找到創造性思維的生發點,給予他們無窮的啟示。兒童就在這樣邊想邊畫、邊畫邊想中體會數學的本質、尋得問題的解決方法。

(3)畫過再想——教會兒童提升數學思維。

教學實踐表明,對某一知識和問題的反思整理有助于兒童從整體上把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有機會超越方法產生策略,感悟數學思想,提升創造能力;而欣賞和評價同伴作品則能給予兒童很好的啟發,促使其優化思考?!皵祵W畫”展評便具有這樣的作用:①在推介畫作中整理思路、完整表達,使思路和理解更清晰更深入。②在欣賞評價他人畫作中反思借鑒,使思考更全面更優化。③在改進畫作中體會進步,使思考更積極更愉悅。

“數學畫”溝通抽象與具象,打通已知與未知,連接生活與數學,鼓勵和培養兒童的創造性思維,兒童在“數學畫”教學過程中不斷增進多種能力,最終使創新成為可能。

“數學畫”中絢麗的色彩、變化的形象都是兒童豐富想象力的表現,教師并沒有因其“失真”或不夠數學化而加以批評,代之以尊重基礎上的引導,增進數學思維的同時盡可能滿足兒童的心理需求。

三、“數學畫”的課堂展評

作為數學實踐作業,“數學畫”的課堂展評很重要。以第一種形態的“數學畫”為例,“畫數學”只是手段和方式,目的是促使學生深刻理解數學知識、準確掌握數學概念。這樣的教學目標除了有賴于學生課堂上對數學知識的學習,有賴于課后在理解數學知識基礎上的再創造,還要靠“數學畫”展評課來引導和落實。

“數學畫”展評課的大體流程是:(1)教師選擇典型“數學畫”課堂分層交流;(2)小作者推介畫作;(3)學生提問和評議,教師點撥和引導,小作者回答和改進。具體來說,“數學畫”展評課要做好三件事:

1.分享“我畫的是什么,為什么這么畫?”

在“數學畫”的課堂展示中,首先請作者說說“我畫的是什么,為什么這么畫”,從而了解作者對于所畫數學知識的理解情況,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加以提問和引導,力求突破學生的認識困難,掃清學習障礙,深化概念理解。

有些畫作,只有聽了作者的解說,我們才能看懂。比如圖17,這是一位小男孩的作品,畫的是他和爸爸在洗澡,老師問:“畫得不錯,可是這里有數學嗎?”男孩立即高聲答道:“有數學呀!老師,你知不知道我爸爸是怎么洗澡的?”老師捂嘴笑:“那我哪知道??!”小男孩也得意地笑:“我爸爸可牛了!每次洗澡都帶我做‘洗澡操——1、2、3、4,2、2、3、4……”邊說邊比畫著搓澡動作……不用我多說了,孩子們眼中的數學是多么鮮活、多么有趣??!

有的畫作包含著小作者沒有意識到的數學含義,需要老師點撥。如圖18,小作者只提及樓房按照從高到矮可以排出第1~第5,老師可以順勢追問:“你是從高到矮排的,還可以怎么排?”“除了按高矮排,還可以按什么排?”啟發學生靈活思考:還可以從矮到高排序,也可以按照從左到右或從右到左的位置順序排序等。

有的畫作容易引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誤解,需要老師“反例正用”。如圖19,小作者解說中序數第1~第5(花瓶從左往右順序)正好對應著基數1~5(花瓶中花兒的朵數),容易造成思維定式,老師可以作如下處理:

(1)追問:那從右往左數,第1~5分別在哪?

(2)拿掉其中第4個花瓶里的1朵花,問:從左往右數它還在第4個嗎?為什么?

(3)打亂花瓶的位置,比如將一開始第2瓶花移到最后,問:現在它排第幾?

(4)小組討論:剛才按位置排序,插2朵花的花瓶有可能在第2,有可能不在第2;如果要使插2朵花的花瓶不論怎么數都是第2個,應該按什么排?(按花的數量從少到多排)

2欣賞“他畫的是什么,可不可以這么畫?”

同樣的數學知識,不同學生理解不同、表達也不同。相互交流作品,多元表征,利于學生全面認識數學概念。

數字“0”,甲同學:1杯果汁喝完,是0杯;乙同學:2只小鳥從樹上飛走,是0只;丙同學:5個蘋果全部落下,樹上是0個蘋果……讓學生思考:“他畫的是什么?可不可以這么畫?”讓學生認識:原來0還可以這樣畫!

學生間互動分享,可以相互補充、相互啟發。如在展評課上,為了引導孩子們增進概念理解和數學思考,我和孩子們展開互動:

師(問圖20的小作者):你的畫里有第1~5嗎?在哪呢?看不懂哦!

還沒等他回答,同桌站起來了:我知道!房頂有5層,我來指給你們看?。ㄗ愿鎶^勇地上臺,從上向下一路指)第1、第2、第3、第4、第5。

小作者笑了:可是我畫的是從底下往上面第1~5層。(臺上的立馬尷尬)

師:那他指錯了?這樣數出第1~5行嗎?(短暫的沉默)

小作者:也行!從下往上數和從上往下數出來的不一樣。

師:你上來指一指、數一數吧!

同桌:我倆有一個是一樣的?。ū娙嗣曰螅?/p>

師:哪一個你倆一樣?

同桌:第3層的中間這里。(掌聲)

3.反思“還可以怎么畫,它到底表示什么意思?”

還以0為例,追問:“0還可以怎么畫?這樣畫下去能畫多少?”“為什么不同的圖畫表示的都是0?它們有什么共同點?”引導學生在之前學習基礎上進一步觀察、比較、反思、概括,得出:0表示1個也沒有(還表示起點)。從而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0。如此,學生頭腦中才真正建立起0的概念,而不是停留在“0像鴨蛋圓又圓”的“認0”和“寫0”層面。像這樣借助形象直觀的圖畫輔助學生進行概括,符合兒童心理學相關理論。

臺灣名師吳如皓說:“曾經有人問一個科學家,如何保持熱情?科學家回答:一是數學,二是數學,三還是數學。而我曾問學生最痛恨的學科是什么?學生回答:一是數學,二是數學,三還是數學?!蓖瑯邮菙祵W,為什么給科學家與學生的感受有如此大的反差?央視主持人崔永元曾說:“數學是噩夢?!本W上調查,竟有超七成網友支持數學退出高考……這些現象難道還不能促使我們好好反思我們的數學教學嗎?就小學數學教學而言,基于兒童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規律,既有兒童趣味又有數學味的教學才是受學生歡迎的,才是可持續的?!皵祵W畫”教學正是基于以上考慮的新嘗試。

責任編輯:徐新亮

猜你喜歡
畫作數學知識兒童
學生畫作欣賞
數學知識在于應用
“我心中的航天夢”畫作展
“我心中的航天夢”畫作展
行走的時髦畫作
留守兒童
六一兒童
從生活中體會數學知識的應用
“六·一”——我們過年啦!
捏脊治療兒童營養不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