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決問題教學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2017-06-28 19:43李買花
云南教育·小學教師 2017年4期
關鍵詞:所求植樹數量

李買花

解決問題在小學數學學習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很多學生對解決問題常感到很害怕,甚至影響到今后的學習。因此,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下面是本人針對解決問題的幾點建議。

一、注重審題是解決問題的基礎和先導

解決問題教學中要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解題時,應先找出題中的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確定出它是哪一種類型的題,分析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之間的聯系,確定用哪一個或哪幾種數量關系進行解答。審題時,可以讓學生用不同的線條畫出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對于數量關系較復雜的題目,要求學生根據數量關系畫出線段圖,把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表示出來,從而理清解題的思路。

二、教會學生正確的解題方法

解題時,許多學生不清楚如何解題,遇到練習過的類型能解答,新類型就無從下手。究其原因,就是學生沒有掌握正確的解題方法,一味地模仿。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歸類,讓學生熟記每種類型的數量關系,教給學生正確的解題方法,從而達到靈活解題的目的。

常用的解題方法有分析法和綜合法。所謂分析法就是由題目問題人手,問要求這個問題,應知道什么條件,如果條件沒有直接出現,再問要求這個條件,需知道什么條件,這樣逐步推理,直到所需條件都能從題目中找到為止。

如,植樹節,三(1)班植樹200棵,三(2)班比三(1)班多植樹20棵,兩個班級一共植樹多少棵?教師首先指導學生口述,要求兩個班級一共植樹多少棵,根據題意必須知道哪兩個條件?(三(1)班植樹棵數和三(2)班植樹棵數)題中列出的條件哪個是已知的?(三(1)班植的)哪個是未知的?(三(2)班植的)應先求什么?(三(2)班植的200+20=220(棵))然后再求什么?(兩班一共植樹多少棵,即200+220=420(棵))

綜合法是從解決問題的已知條件出發,把兩個有關聯的數量放在一起,提出能解決什么問題,再選擇兩個已知數量(所求出的數量這時就成為已知數量),又提出可以解決的問題,一直到求出題目問題。如上例,引導學生這樣想:已知三(1)班植樹200棵,三(2)班比三(1)班多植樹20棵,可以求出三(2)班植樹棵數。根據是三(2)班植的棵數多叫大數,三(2)班比三(1)班多的叫相差數,三(1)班植的數少叫小數,小數+相差數=大數,即:200+20=220(棵)。有了這個條件就能求出兩班一共植樹多少棵。三(1)班和三(2)班各植的樹是植樹總數中的部分,根據部分+部分=總數,即:200+220=420(棵)。通過上題的兩種解法可以看出,不論是用分析法還是用綜合法,都要把應用題的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結合起來考慮,所求問題是思考方向,已知條件是解題的依據。

三、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

學習興趣是學習動力,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解決問題,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與學生生活有密切聯系的問題,讓學生解答,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并從解題中獲得成就感和快樂。

如,小明家到學校有900米,小明每分鐘走60米。學校上午7時50分上課,為了準時上課,小明最遲什么時候從家出發?這道題已知是路程和速度以及結束時間,要求開始時間。先必須求出經過時間,用的數量關系是行程問題中數量關系:路程÷速度=時間,即900÷60=15(分)。然后再用求開始時間的數量關系解:結束時間-經過時間=開始時間,即7時50分-15分=7時35分。

四、訓練學生自編問題

學生能夠自編合乎要求的問題,說明學生已經了解問題的基本結構,清楚數量間的關系,所以要多讓學生進行自編題練習。練習時,可以讓他們根據已知條件提問題。如:五年級有女生48人,男生比女生多12人,______?也可以根據問題補充合適條件。如:五年級有女生48人,______,一共有學生多少人?還可以讓學生聯系現實生活,按指定的類型編題。如編一道行程問題的題。

總之,通過學生的練習、教師的引導和講解,使學生理清解題思路,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激發學生的解題興趣,就能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正確解答問題。

責任編輯:徐新亮

猜你喜歡
所求植樹數量
去植樹
植樹真快樂
所 求
角:開啟位置與數量關系的探索
頭發的數量
向量數量積在解析幾何中的應用
植樹
春天到了,植樹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