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影響詞匯通達因素的實驗分析報告

2017-07-04 16:30周曉璐
北方文學·下旬 2017年6期
關鍵詞:詞頻

周曉璐

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

摘要:本文通過詞匯判斷實驗,考察了影響詞匯通達的因素。實驗結果表明,詞頻,詞長和詞性都會影響詞匯通達。本文還對實驗結果做出了一定的解釋。

關鍵詞:詞匯通達;詞頻;詞性;詞長

心理詞典也稱為心理詞匯,指的是詞與詞的基本信息在人類心理的儲存或表征(Elman,2004)。當我們把儲存在心理的詞匯激活,在我們的大腦中搜索到我們所需要的詞匯信息時,就能識別目標詞匯。詞匯識別在語言認知研究中,是一個重要的領域。

我們在識別詞匯時,最常使用的實驗就是詞匯判斷任務。該實驗可以用來探尋詞匯通達的過程。

詞匯通達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常見影響因素有詞頻,詞長,詞性,語境,個人知識經驗等。在本次實驗中,筆者只考慮前三種因素,即詞頻,詞長和詞性。一般來說,人們對高頻詞的識別要快于低頻詞(Walley, Oarlock 2001)。這就是所謂的詞頻效應。詞長也會影響詞匯通達,但這兒對詞長的定義,各家言論不一,普遍有三種說法。第一種:Ziegler et al認為這兒的詞長指的是單詞的字母數量。第二種:Neath et al 認為詞長指的是單詞的音節數量。第三種:這兒的詞長指的是單詞的詞素數量。在此次實驗中,筆者將會把這三種情況考慮入內,來考察它們對詞匯通達的影響。詞性的差別也會影響人們識別目標詞匯的速度。

在本次研究中,筆者將會針對詞頻,詞長和詞性這三個因素,設計詞匯判斷任務(lexical decision task)實驗,試圖探究這三個因素是怎么影響詞匯通達的。

一、研究方法

(一)實驗目的

研究母語為漢語的英語學習者在詞匯通達時是否存在英語單詞的詞頻效應,詞長效應和詞性效應。討論以下三個小問題:

1.英語單詞的使用頻率高低是否會影響詞匯通達。

2.英語單詞的組成字母,音節和詞素(有無屈折變化)數量是否會影響詞匯通達。

3.英語單詞的不同詞性是否會影響詞匯通達。

(二)實驗被試

此次試驗的被試者是上海外國語大學16級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的學生,其中男生一位,女生十一位。該十二位學生母語均為漢語,且均通過英語六級(CET6)測試,視力或矯正視力也均正常。

(三)實驗材料

根據本實驗的目的,筆者一共找尋了88個單詞作為刺激項。這88個單詞字母數量,音節數量和詞素數量(有無屈折變化)不一。其中44個為真詞,44個為假詞。44個真詞根據在每一百萬詞中出現的頻率又可以分成高頻詞,中頻詞和低頻詞。根據詞性可以分為名詞,動詞和功能詞。我們將真假詞混合,打亂順序,然后作為刺激項出現。

(四)實驗設計

本試驗主要考察詞性,詞頻和詞長對詞匯通達的影響。實驗中被選作自變量有單詞詞性,單詞字母數量,單詞音節數量,單詞詞素數量和單詞的頻率。自變量一是單詞詞性,分為名詞和動詞(不考慮功能詞)。自變量二是單詞字母數量,分為短單詞(3~5個字母組成)和長單詞(6~8個字母組成)。自變量三是單詞音節數量,分為單音節單詞和雙音節單詞。自變量四是單詞詞素數量,分為單詞素(無屈折變化)單詞和雙詞素(有屈折變化)單詞。自變量五是單詞頻率,分為高頻率單詞,中頻率單詞和低頻率單詞。實驗中的因變量是每個刺激項的正確率和每個刺激項的平均反應時間。

(五)實驗儀器和程序(過程)

本實驗使用E-prime編寫實驗程序。實驗在教室中進行,12位學生各自配帶電腦,在課上下載并安裝程序E-prime。下載安裝完成后,就開始本次實驗。實驗有兩部分構成,分別是預備實驗和正式實驗。預備實驗意在使學生了解本次實驗操作手法,避免在正式實驗中,因為不懂操作規則而造成實驗結果出錯。預備實驗開始時,首先會展示實驗指導頁面,學生需仔細閱讀該頁面,理解后方可開始預備實驗。藍底頁面上會呈現本次實驗的刺激項(以白色字體呈現),學生需要做出該刺激項是否是真詞的判斷,如果為真,則按“”;如果為假,則按“”,判斷時要快而準。預備測試結束后,開始正式測試,操作手法與預備測試一致。測試結束后,系統會自動生成一張成績表,成績表上最為重要的數據有兩列,分別是判斷刺激項的正確率和反應刺激項時所用時間。

二、實驗結果

(一)英語單詞的使用頻率高低對詞匯通達影響的數據分析

當刺激項單詞為高頻詞時,學生的平均反應時間為718毫秒。當刺激項單詞為中頻詞時,學生的平均反應時間為904毫秒。當刺激項為低頻詞時,學生的平均反應時間為786毫秒。從上述數據中,筆者發現學生對高頻詞的識別是最迅速的,其次是低頻詞,最慢的是中頻詞。

名詞中,高頻詞反應時間為774.5毫秒;低頻詞反應時間為8633毫秒。動詞中,高頻詞反應時間為620毫秒;低頻詞反應時間為709.5毫秒。上述數據中可以看出,不管在動詞還是名詞中,高頻詞的平均反應時間總是快于低頻詞。

綜上所述,高頻詞的反應時間是最快的。

(二)英語單詞的組成字母數量對詞匯通達影響的數據分析

真詞中,刺激項為短單詞時(字母數為3~5個),學生的反應時間為771毫秒;刺激項為長單詞時(字母數為6~8個),學生的反應時間為895毫秒。假詞中,刺激項為短單詞時,學生反應時間為1217毫秒;刺激項為長單詞時,學生反應時間為1415毫秒。(該組數據只考慮無屈折變化的刺激項) 由此可見,不管在真詞還是假詞中,字母數量的增加都會延長辨識的反應時間。

(三)英語單詞的組成音節數量對詞匯通達影響的數據分析

真詞中,刺激項為單音節時,學生反應時間為778毫秒;刺激項為雙音節時,學生反應時間為886毫秒。假詞中,刺激項為單音節時,學生反應時間為1206毫秒;刺激項為雙音節時,學生反應時間為1429毫秒。(該組數據只考慮無屈折變化的刺激項) 從上述數據中,筆者發現不管是在真詞還是假詞中,音節數量的增加都延長了辨識單詞的速度。

(四)英語單詞的詞素數量(有無屈折變化)對詞匯通達影響的數據分析

真詞中,當刺激項沒有屈折變化時,學生反應時間為802毫秒;當刺激項有屈折變化時,學生的反應時間為963毫秒。假詞中,當刺激項沒有屈折變化時,學生反應時間為1256毫秒;當刺激項有屈折變化時,學生的反應為1459毫秒。綜上所述,不管是在真詞還是假詞中,無屈折變化的詞的平均反應時間要短于有屈折變化的詞,即辨識無屈折變化的詞要易于有屈折變化的詞。

(五)英語單詞的不同詞性對詞匯通達影響的數據分析

名詞的平均反應時間時858毫秒,動詞的平均反應時間為820毫秒。動詞的平均反應時間快于名詞。由此可見,動詞的辨別要易于名詞。

三、討論

(一)詞頻效應

分析實驗數據,明顯可知人們辨識高頻詞所需的時間最短,重現了經典的詞頻效應。這也與Rubenstein, Garfield&Milliken(1970) Whaley(1978)等人所作實驗結果一致,即詞頻會影響反應時間,高頻詞需要的時間要短些。與此同時,筆者也在實驗中發現一個問題,學生對高頻詞的反應時間快于低頻詞,但是,學生對低頻詞的反應時間竟然要快于中頻詞,針對這個現象,筆者對此進行了分析,認為這一結果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討論:

首先,本次實驗測試壞境不夠理想,12位學生不是同時開始實驗,先做完實驗學生的活動可能會影響到未做完實驗的學生,從而產生結果的偏差。

其次,參加實驗學生的英語水平不同,有些學生英語水平高,單詞掌握量大,且其近期生活中對低頻詞有所運用,從而對低頻詞熟悉度大于中頻詞。

(二)詞長效應

從詞長效應中字母數量多少來看,發現短單詞組和長單詞組存在明顯的差異,且短單詞識別要快于長單詞,可見在詞匯識別中存在字母效應。但是這個發現與New et al(2006)等人的實驗相悖,他們實驗發現短單詞(3~5個字母)的反應時間要長于中單詞(5~8個字母)。筆者認為這應該與實驗所用語料的數量有關。

從詞長效應中音節數量多少來看,發現單音節詞匯的識別要快于雙音節詞匯的識別,就此說明在詞匯通達中存在著音節效應。Klapp et al(1973) 在做有關圖片命名實驗時,也發現單音節詞語的產生要快于雙音節詞。本次實驗不足的是只單純做了有關單音節和雙音節詞匯識別,沒有考慮到多音節詞匯情況,實驗結果在一定程度上有失偏頗。

從詞長效應中詞素數量多少來看(即單詞有無屈折變化,本次實驗數據涉及兩種情況,有屈折變化的雙詞素單詞和無屈折變化的單詞素單詞),發現無屈折變化的單詞素單詞識別速度要遠快于有屈折變化的雙詞素單詞的識別速度。分解儲存理論認為,我們要識別一個單詞,首先要在大腦中檢索它。被試者在腦中找到一個詞素,然后再找到另一個詞素。然后將這些詞素整合。因為尋找和整合需要花費時間,所以識別雙詞素單詞的時間要慢于識別單詞素的時間。本實驗結果支持Taft&Forster(1975)所提出的分解加工說。

(三)詞性效應

實驗結果表明動詞的識別速度快于名詞。這與前人的實驗結果有較大的不同。

Shelton & Caramazza(1999)做了一個有關失語癥病患動詞和名詞使用實驗,發現使用名詞比動詞要容易.陳萍和許政援(1993)認為,動詞的識別記憶要難于名詞。從認知心理學來講“動詞勾勒一個隨時間而變化的過程,凸顯實體之間的關系,關系概念依賴于事務概念而存在,具有依存性,其過程述議在認知上采用次第掃瞄?!保↙angacher) 可見動詞識別具有依存性,識別勢必要聯系其施事與受事,而名詞可單獨識別,因為其本身就是一個完形的存在。然而,在本次實驗中動詞的識別竟快于名詞,筆者認為造成其原因可能是沒有控制刺激項的具體性和頻率,還有就是被試者人數不夠多,造成數據一定程度上的誤差。

四、總結

本研究表明,在詞匯通達中存在這詞頻,詞長和詞性效應。具體結論如下:(一)高頻詞的識別要快于低頻詞,低頻詞的識別要快于中頻詞。(二)短單詞的識別要快于長單詞。(三)單音節詞的識別要快于雙音節詞。(四)無屈折變化的詞的識別要快于有屈折變化的詞。(五)名詞的識別要快于動詞。本實驗因為材料,被測試者和方法上的限制,對詞匯通達的影響因素只是進行嘗試性研究,日后會進一步深入研究,得出更加準確的結論。

參考文獻:

[1] Caroll, D. W. Psychology of language. 3rd ed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2] Taft, M. & k. Forster. Lexical storage and retrievalof prefixed words [J].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Behavior,1975,14(6):638-647.

[3] Elman, J. L. An alternative view of the mentallexicon [J].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2004,8(7):301-306.

[4]陳士法,彭建武,楊洪娟,侯林平,房紅芳.英漢心理詞典中英語單詞存儲的詞長效應研究[J].外語教學,2011(5):48-51,60.

[5]陳萍,許政援.兒童最初詞匯獲得及其過程[J].心理學報,1993(2):195-201.

[6]于秒,閆國利,韓飛,石鋒.現代漢語名動差異的心理實現性研究[J].南開語言學刊,2011(1):70-79.

猜你喜歡
詞頻
基于詞頻分布的齊夫定律朝鮮語適用性研究
圖書館與檔案館信息公開研究重點及趨勢比較研究
基于關鍵詞共現網絡的圖書館與檔案館互聯網+研究比較分析
詞匯頻率和頻率分布對二語詞匯習得影響研究綜述
英語學習者筆語中情態附加語使用情況調查及相應對策
毛澤東話語的詞語特征
詞頻,一部隱秘的歷史
談常用字詞的選取及其等級劃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