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信息化發展的地區差距及其動態演進

2017-07-08 00:03閆超棟馬靜
軟科學 2017年7期
關鍵詞:移動電話普及率省份

閆超棟 馬靜

摘要:基于中國大陸31個省份2000~2013年的相關數據,采用Morans I指數、Dagum基尼系數和Kernel密度估計法,對中國信息化發展的空間不平衡性、地區差距及動態演進趨勢進行實證考察。結果表明:中國信息化發展呈現明顯的空間非均衡特征,東部沿海地區信息化水平最高,西南和西北地區相對落后;樣本考察期內我國信息化發展指數的地區差距呈上下波動的不穩定態勢,但總體上趨于下降?;ヂ摼W與移動電話普及率的地區差距均呈顯著下降趨勢,總體差距逐年縮小。地區間差距是總體差距的主要來源,地區內差距相對穩定,超變密度貢獻不斷增大;Kernel密度估計顯示,中國信息化發展水平逐步提高,兩極(多極)分化現象明顯減弱,整體分布漸趨緩和,發展成效顯著。

關鍵詞:信息化;地區差距;動態演進;Dagum基尼系數;Kernel密度估計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7.07.10

中圖分類號:C39;F2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409(2017)07-0044-06

A Regional Disparity and Dynamic Evolution of Chinese Informatization Development

YAN Chaodong1,2,MA Jing1

(1.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Nanjing 211106;

2.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Huaian 223300)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levant data of 31 provinces in China from 2000 to 2013, 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s of Morans I index, Dagum Gini coefficient and 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to empirically analyze the spatial imbalance, regional disparity and dynamic evolution of Chinese informatization development.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Chinese informatization development shows obvious spatial imbalance, where the informatization level of the eastern coastal area is the highest, the southwest and northwest regions are relatively behind. In the sample inspection period, the regional disparity of Chinese informatization development index fluctuates, but wholly declines. The regional gap of the Internet and mobile phone penetration rate significantly declines and is becoming smaller annually. The gap between regions is the main source of the overall gap. The gap in the region is relatively stable and makes more contribution to the super variable density. 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shows that the informatization level in China gradually raises and pole (multipole) differentiation phenomenon obviously weakens, so that the overall distribution gradually eases and the development is really remarkable.

Key words:informatization; regional disparity; dynamic evolution; Dagum Gini coefficient; 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21世紀是信息經濟、網絡社會、在線政府和數字生活的時代,信息已成為與能源、新材料同等重要的戰略資源,正日益成為最為重要的生產要素和社會財富[1]。隨著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電子商務等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信息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更加深刻,正方方面面改變著人類的社會生活,重塑著世界政治經濟發展的新格局。中國政府歷來重視信息化工作,已將信息化上升至國家戰略。事實上,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即加快了信息化發展的步伐。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上信息化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據《中國信息社會發展報告2015》研究顯示,我國社會發展正在從工業社會加速向信息社會轉型,北京、上海、天津等省級行政區已率先進入信息社會,預計到2020年前后,我國將在整體上進入信息社會初級階段[2]。然而從當前發展形勢看,由于自然稟賦和經濟基礎不同,我國信息社會發展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性,不同地區的發展水平和特征均存在較大差異[3]。

3典型化事實

31中國信息化空間非均衡的基本事實

首先利用ArcGIS102軟件分別繪制了2001年和2013年中國信息化發展指數的空間分布圖,如圖1所示。從圖中可以清晰、直觀地觀察到中國信息化發展呈現出顯著的空間非均衡性特征。

由圖1可知,2001年東部地區信息化水平最高,東北及部分中部地區次之,而貴州、西藏等西南地區信息化水平最低。2013年我國信息化水平較2001年有大幅度提高,發展指數由2001年的平均046提高至2013年的平均076,但仍呈現出東高西低,尤其是西南、西北兩個地區偏低的分布格局。就單個省份而言,北京、上海、天津始終處于領跑地位,廣東、浙江、江蘇、遼寧、福建、陜西等省份緊隨其后,處于第二方陣,而西藏、貴州、云南、青海、甘肅、廣西等省份則處于相對落后狀態,發展程度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85%,這或許與這些省份的地理環境、經濟基礎以及對外開放程度等密切相關。

為進一步了解我國省際信息化發展的空間關聯和集聚特征,本文分別測算了信息化發展指數、互聯網普及率、移動電話普及率三項指標的Morans I指數值,見表1,并以2012年互聯網和移動電話普及率為例繪制了Moran散點圖,如圖2所示。從三項指標的Morans I指數看,盡管存在一定的差異,但均表明我國各省份信息化發展之間存在顯著的全局空間正相關。其中,信息化發展指數和互聯網普及率的Morans I指數相對較大,樣本考察期內,除2000年之外,其余年份均保持在025以上,且兩指標的Morans I指數在2008年以后基本處于“同頻共振”狀態,充分說明兩者之間具有十分緊密的聯

系。移動電話普及率的Morans I指數在樣本考察期內處于01~028之間波動,較前兩者稍小,說明其空間相關性相對較弱,省際依賴不如互聯網強烈。Morans I指數值在2000~2003年之間快速上升,之后保持相對平穩,在2012年以后陡然下降,這與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信息化發展經歷的三個階段基本吻合。2001~2005年為第一階段,信息化建設蓬勃發展,移動電話快速普及;2006~2010年為第二階段,信息化發展進入鞏固調整期,各項指標增速減緩;2011~2015年為第三階段,信息化發展進入新階段,城鄉和地區差距加速縮小,省際關聯相對減弱。

從2012年互聯網和移動電話普及率的Moran散點圖看,大多數省份位于一、三象限,即高-高型或低-低型,說明這些省份存在顯著的空間集聚特征?;ヂ摼W普及率散點圖中位于第一象限的省份有7個,分別是北京、上海、天津、江蘇、浙江、福建、海南;位于第三象限的省份有16個,分別是黑龍江、內蒙古、山東、湖南、湖北、廣西、河南、陜西、甘肅、寧夏、四川、重慶、青海、西藏、云南、貴州;移動電話普及率散點圖情況與互聯網基本類似,位于第一象限的省份有8個,分別是北京、上海、天津、江蘇、浙江、福建、海南、遼寧;位于第三象限的省份有13個,分別是安徽、山東、山西、河南、湖南、湖北、陜西、四川、重慶、廣西、云南、貴州、西藏。

32中國信息化地區差異測度及分解

為進一步刻畫我國信息化發展的地區差異,揭示地區差距的來源,根據Dagum基尼系數及其分解方法,分別測算了2000~2013年我國信息化發展指數、互聯網與移動電話普及率的基尼系數,并按照傳統東、中、西三大地區進行了分解。表2報告了部分年份結果。

①信息化的地區差距及變化趨勢。根據測算的結果可以發現,樣本考察期內,我國信息化發展指數的地區差距呈“反復上下波動”的不穩定態勢,但總體呈下降趨勢。具體而言,2000~2004年地區差距緩慢下降,并于2004年達到最低值0070;2004~2009年先上升后下降,2009~2013年重復先上升后下降趨勢,圖3中“G總”折線直觀展現了該變化趨勢。剝離信息化發展指數中信息產業和技術、發展效果等宏觀要素,單就互聯網與移動電話普及率兩個單項指標的地區差距而言,兩者均呈坡線下降趨勢(見圖4和圖5中“G總”折線),分別由2000年的0693和0402下降至2013年的0135與0127,年均分別下降124%和86%。這充分表明,自2000年以來,隨著我國信息化發展步伐的加快,在整體水平提高的情況下,我國區域信息化之間的差距在逐漸變小,地區間數字鴻溝呈縮小趨勢。

②信息化地區差距的分解。首先就信息化發展指數而言,由表2可知,其東部地區的地區內差距最大,處于001~012之間波動;西部地區次之,差距介于東、中部之間;而中部地區的地區內差距最小,僅為0002左右。圖3清晰地刻畫了信息化發展指數的地區差距來源。其中,三大地區間的差距貢獻最大,平均貢獻率約為4912%,但處于波動減小的狀態;超變密度的貢獻次之,隨時間推移呈逐步增大趨勢;三大地區地區內差距的貢獻最小,小幅波動保持在24%左右。

互聯網普及率方面,表2的分解結果顯示,東部地區的地區內差距最大,但樣本考察期內呈逐年下降趨勢,其差距水平約為中部地區的72倍和西部地區的48倍。由圖4柱狀圖的結構比例可以看出,地區間差距是互聯網普及率地區差距的主要來源,樣本考察期內約占總差距水平的577%;地區內差距貢獻相對穩定,保持在總差距水平的226%左右;超變密度貢獻隨年份波動上升,由2000年的116%波動增大至2013年的255%。

移動電話普及率方面,東部地區的地區內差距亦為最大,但隨年份下降的趨勢也最為顯著,由2000年的0072下降至2013年的0018,降幅達400%;中部地區的地區內差距相對平穩,雖有變動但幅度不大,只在2011年以后呈逐年縮小態勢;西部地區的地區差距在2000~2006年期間逐年擴大,至2006年達到最大值0014,之后逐步縮小,至2013年降至最小值0007。由圖5柱狀圖的貢獻比例可知,地區間差距依然是移動電話普及率地區差距的主要來源,但貢獻度比例逐年下降,與超變密度形成此消彼長的互補態勢,至2013年兩者貢獻率基本達到一致,均約為總差距的375%;地區內差距一直穩定,持續保持在25%左右的水平。

33中國信息化的分布動態演進

通過Dagum基尼系數及其分解,對中國信息化發展的地區差距及其來源有了較為直觀的認識。接下來使用Kernel核密度估計分析中國信息化發展的動態演進,通過對不同時期發展形態的比較,從更深層次把握信息化發展的演進特征。

本文選取Epanechnikov核函數作出中國31個省份信息化發展指數與互聯網普及率的Kernel核密度估計二維圖(移動電話普及率的密度估計與互聯網類似,限于篇幅,不再贅述),如圖6、圖7所示。

選取2001年、2005年、2009年和2013年四年的截面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從橫向位置上看,無論是信息化發展指數還是互聯網普及率的Kernel密度曲線,隨時間推移,其中心均明顯向右平移,這從根本上表明我國31個省區市的信息化水平在2001~2013年期間呈逐步提高態勢,信息化建設在此期間取得了顯著成效。從形狀上看,兩密度曲線在2001年時均呈多峰分布形態,至2005年時多峰分布明顯減弱,之后逐漸演化為單峰。該現象表明我國信息化發展在2001年時呈現較為明顯的多極分化現象,但此現象并沒有持續長久時間,至2005年多極分化減弱,再至2013年多極分化消失。2001年和2005年的信息化發展指數與互聯網普及率密度曲線均呈坡度陡峭狀,意味高密度,表明我國31個省區市的信息化水平在2001~2005年期間大都集中在中低值區域,發展成效整體偏低;隨著時間推移,至2009年和2013年,兩密度曲線分布漸趨緩和,高度亦顯著下降,全國信息化水平有了較大幅度提升,水平值普遍集中于中高值區域。從峰度來看,樣本考察期內信息化發展呈現由尖峰向寬峰形態的轉變,同時呈階梯下降趨勢,寬度拉大,右拖現象明顯。特別是2009年以后,這種變化更加明顯。這表明在此期間各省區市的信息化差距進一步縮小,發展態勢更趨均衡,信息化建設從質和量兩個方面均取得了長足進步。

4簡要結論與建議

本文以中國大陸31個省份2000~2013年的信息化發展指數、互聯網和移動電話普及率為考察指標,采用Morans I指數、Dagum基尼系數和Kernel非參數密度估計法,對中國信息化發展的空間不平衡性、地區差異及動態演進趨勢進行了實證考察,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結論:①中國信息化發展呈現明顯的空間非均衡性,北京、上海、天津等東部沿海地區信息化水平最高,貴州、云南、西藏等西南地區及青海、寧夏、甘肅等西北地區相對落后;②基尼系數及其分解結果顯示,樣本考察期內我國信息化發展指數的地區差距呈反復上下波動的不穩定態勢,但總體趨于下降?;ヂ摼W與移動電話普及率兩個單項指標的地區差距均呈坡線下降趨勢,總體差距逐年縮小。地區間差距是總體差距的主要來源,地區內差距相對穩定,超變密度的貢獻不斷增大;③Kernel密度估計顯示,中國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兩極(多極)分化現象明顯減弱,整體分布漸趨緩和,密度降低,發展成效顯著。

在看到發展成效的同時,也應保持清醒的頭腦:我國的信息化水平與發達國家尚有較大差距[17],地區間發展依然很不平衡,樣本考察期內仍有兩極分化現象出現,地區差距在部分年份呈現擴大趨勢。這都值得警惕,并應采取進一步措施加以解決。根據上述結論,本文提出以下三點宏觀建議:一是高度重視我國信息化發展的空間非均衡性特征,通過深度調研制定和實施差異化的發展戰略,不斷縮小城鄉之間、區域之間、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數字鴻溝,以切實舉措推動我國信息化發展邁上一個新的水平;二是緊盯世界發展前沿,積極構建與國際社會相銜接的下一代國家信息建設體系,打牢支撐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信息平臺和基礎;三是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城鎮化和綠色化的協同發展,加強信息人才培養,促進信息產業升級,以信息人才、信息產業帶動創新型國家建設和經濟發展壯大[18]。

參考文獻:

[1]苗圩.國務院關于信息化建設及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發展工作情況的報告[EB/OL].http://news.xinhuanet.com/info/2015-07/01.

[2] 信息社會發展研究課題組張新紅. 中國信息社會發展報告2015[J]. 電子政務, 2015(6):20-30.

[3] 李赫龍, 王富喜. 中國信息化水平測度及空間差異研究[J]. 情報科學, 2015, 32(11):95-99.

[4] Godejohann M, Preiss A, Levsen K, et al.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of Productivity Growth: The Rol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Regulatory Practices[J]. Ssrn Electronic Journal, 2002, 11(1):33-58.

[5] Christopher Gust, Jaime Marquez.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of Productivity Growth: The Rol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Regulatory Practices[J]. Labor Economics, 2004, 11(1):33-58.

[6] 張敏, 馬澤昊. 信息化、產業結構與區域經濟增長——基于中國省際面板數據的經驗分析[J]. 財政研究, 2013(8):39-42.

[7] 謝康, 肖靜華, 周先波,等. 中國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質量:理論與實證[J]. 經濟研究, 2012(1):4-16.

[8] 徐維祥, 舒季君, 唐根年. 中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測度[J]. 經濟地理, 2014, 34(9):1-6.

[9] 任貴生.區域數字鴻溝成因及區域信息化水平評價問題研究[D]. 哈爾濱工業大學博士論文, 2008.

[10] 宋周鶯, 劉衛東. 中國信息化發展進程及其時空格局分析[J]. 地理科學, 2013, 33(3):257-265.

[11] Li X, Griffin W A. Using ESDA with Social Weights to Analyze Spatial and Social Patterns of Preschool Childrens Behavior[J]. Applied Geography, 2013, 43:67-80.

[12] 劉華軍, 何禮偉, 楊騫. 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空間非均衡及分布動態演進:1989~2011[J]. 人口研究, 2014(2):71-82.

[13] Arestis P, Skott P. Conflict, Wage Determination, and Hysteresis in U K Wage Determination[J]. Journal of Post Keynesian Economics, 2015, 15(3):365-386.

[14] Cooley J W, Tukey J W. An Algorithm for the Machine Calculation of Compex Fourier Series[J]. Mathematics of Computation, 1965, 19(19):297-301.

[15] Anselin L. Local Indicators of Spatial Association-LISA[J]. Geographical Analysis, 1995, 27(2):93-115.

[16] Dagum C. A New Approach to the Decomposition of the Gini Income Inequality Ratio[J]. Empirical Economics, 1997, 22(4):515-531.

[17] 楊京英, 熊友達,等. 信息化發展指數優化研究報告[J]. 管理世界, 2011(12):1-11.

[18]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J]. 領導決策信息, 2016(12):2-71.

(責任編輯:李映果)

猜你喜歡
移動電話普及率省份
排行榜
2020年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達1.83億
我國移動寬帶用戶普及率超90%
16省份上半年GDP超萬億元
回顧:農業現代化發展主要成效
萬物起源
22個省
3GSM世界移動電話大會走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