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藝術中城市雕塑的設計方法論研究

2017-07-12 13:58閻慧云劉海英哈爾濱理工大學藝術學院設計學150040
大眾文藝 2017年3期
關鍵詞:城市雕塑公共性方法論

閻慧云 劉海英 (哈爾濱理工大學藝術學院設計學 150040)

公共藝術中城市雕塑的設計方法論研究

閻慧云 劉海英 (哈爾濱理工大學藝術學院設計學 150040)

公共藝術中城市雕塑的設計方法論研究是公共藝術設計理論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而設計方法論又是一個較新的概念,沒有具體的定義。本文創新性的以城市雕塑的設計主體與設計對象為基點,打破傳統設計方法論的研究方式,從四個方面來解讀城市雕塑的設計方法論,進而更好地引導設計主體去實現公共藝術創作的最終目標。

城市雕塑;設計方法論;公共性

公共藝術是一個廣義的詞語,不特指某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是一個具有公共性的自由領域。公共藝術作品具有公共性和開放性等特點,其主要為社會主體的藝術活動服務,包括雕塑、壁畫、建筑小品等裝飾物,及影視作品等。城市雕塑作為公共藝術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空間性的一種表達方式,同時運用不同的材質表現其自身的形態,并包含某種認識觀念和覺悟。城市雕塑以城市空間的歷史文化為背景來進行創作,不是簡單的將現有的雕塑作品直接置入城市環境中,而是蘊含一定社會精神內涵的。

設計方法論是認識設計和改造設計方法的理論手段。城市雕塑是美化環境的同時,將大眾認識和體驗社會作為一個利益和責任的共同體的實踐過程。因此,城市雕塑的設計方論需要在理論與實踐,即創造性與公眾性之間找尋平衡點,以此來實現公共藝術的設計最終目標—設計出真正歸大眾所享有的藝術作品。這種作品要把公眾放在第一位,從真正意義上向民眾貼近,向民眾關心的問題貼近。從城市雕塑的設計主體與設計對象的角度出發,解讀公共藝術中城市雕塑的設計方法論會得出四點共性的方法:

一、擴而充之

顧名思義就是使范圍、規模等增大,對設計對象或設計構思加以擴充,增加其功能性因素,附加價值、外觀形狀等?;谠袪顟B下的擴充內容,在城市雕塑構想過程中會引發新的創造。美國著名雕塑大師克拉斯·奧登伯格,他的作品是全世界波普藝術中唯一被流傳下來的公共藝術作品。他所關注的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形象,將這些物品放大,做成立體。如作品《衣夾》,被放置在周圍高樓林立的廣場中央,高達13.7米,極富吸引力。這樣的城市雕塑是對客觀事物的寫實放大,貼近大眾生活,有著獨特的現代抽象之美。當設計師將日常生活中最為尋常的物品以超常的尺度放大,并作為公共藝術作品將其置于開放空間中時,設計主體與設計對象間的距離被拉近,就達到了“藝術即生活”的境界。在商業區這一特殊的環境中,擺放巨大的手提袋雕塑,采用擴大的表現形式,引人注目,恰如其分。設計主體通過擴大的方式,弱化了傳統設計對象的崇高感,使城市雕塑更好地融于周邊區域性環境,兩者相輔相成,有利于更好地推動城市的發展。

二、打散重組

打散重組,即散開、重新組合。通過打散對設計對象做出改變,組成具有一定相對優勢的新個體。重新排列組合設計物的形態、結構、順序和因果關系等內容,在城市雕塑中會取得意想不到的設計效果?!杜n^》是畢加索的代表作,他將自行車打散,用其中的車座和車把巧妙地重組了一個牛頭,后來演變成了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現成品雕塑。在設計實踐中,重新組合設計對象,極易產生新的聯想。如位于哈爾濱市友誼公園的主題雕塑《冰城琴韻》,它是由銀色吉他,金色提琴和紅色琵琶三種樂器組合而成,展現了時代的特色,表達了中西方文化的交融。設計主體將設計對象具有特色的部分打散重新組合,不僅可以增強城市雕塑的功能規劃和寓意,而且可以幫助公眾提升藝術鑒賞能力,從而更好的樹立城市形象。

三、改弦更張

改弦更張指轉換,從一種形式變成另一種形式。轉換設計物本身的某種成分和設計構思途徑,以其他的方式逾越現狀、沖破習慣性認識,來達到新的設計目的?!恶R桶》是奧登伯格的代表作之一,它通過轉換日常生活中熟悉的馬桶,使用一些不符合常規的材料,將原本光潔堅硬的陶瓷馬桶,變成了一堆柔軟的材料,使作品產生了非凡的效果。這些松松垮垮的物品,改變其本來的屬性,在看到這樣的作品后,人們會重新看待周圍的事物。將設計對象進行材質上的轉換,有效地改變了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習慣性體驗,使觀眾的最初感受遭到了新的挑戰,激發了人們探索新事物的熱情。這樣的城市雕塑不再是設計主體的主觀情緒表達,而是可以激活人們已被束縛的靈感的體驗。在城市雕塑作品中,采用轉換的設計方法,使設計對象與觀看者產生距離感,從而令人們產生新奇的心理感受,以全新的視覺體驗拉近與公眾的對話,這也是公共藝術作品的目的性所在。

四、笙磬同音

笙和磬兩種樂器同時演奏,有相互補充的效果,笙磬同音比喻關系和睦。公共藝術最主要的特征是公共性,即作品與人之間要和諧共存。城市雕塑從其本質和創作根源上看,一開始就帶有一種強烈的滿足公共需求,體現社會、地域、場所集體精神,表現公共事務的目的性。城市雕塑作為公共藝術的主要表現形式,設計主體在創作過程中注重設計對象與公眾的互動,吸引公眾并激發與之交流的欲望,給公眾以美的體驗和情感共鳴,從而實現其公共性,達到公共藝術建設的最終目的。

公眾與城市雕塑作品發生互動,主要分為兩個類型:一是由感官而引發的心理層面的感知性互動;二是由行為而引起生理層面的參與性互動。心理層面的互動發生在人的心中,生理層面的互動表現為肢體動作。每個民族都有關于神鬼幽靈的傳說,美國內華達州高速公路邊的一組幽靈雕塑很好的抓住了人們的好奇心理,在疲憊的長途駕駛中,人們會因為看到這組雕塑作品開始談論自己所聽說過的神鬼故事,更有可能會下車親身扮演一下這個人人畏懼的角色。在與觀眾的互動中,作品的意義和對作品的評價才能最終體現出來。不僅人與設計對象可以互動,設計對象材料間也可以互動。傳統材料(金屬、木藝、石材、纖維、玻璃等)、現代材料、綜合材料,材料不同,傳達出來的語義也不同。有的材料單獨使用、有的材料相互使用,其目的就是通過不同材料與藝術間的互動,創作出不同的作品?!肚颉肥鞘雷跁^前的一組軟雕塑,作品是用膠皮和綜合材料制作而成,通過多種材料間的互動,引發公眾的思考,表達作者的觀念。將城市雕塑與公眾緊密的聯系在一起,相互影響,人、公共藝術、城市才能和諧發展。

五、結語

公共藝術中的城市雕塑的公共性、開放性等特點決定了其設計方法論不能夠走單向的研究路線。從城市雕塑的設計主體與設計對象出發,基于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以滿足設計主體的創造性要求及設計的合理性為立足點,研究城市雕塑的設計方法論。由此將思路打開,分析研究設計主體、設計對象、社會公眾三者間的關系,找到創造性與公眾性之間的平衡點,這樣,才能更好的傾聽市民公眾的意愿,創作出更加貼近大眾生活,為大眾服務的藝術作品。

[1]白雪竹,李顏妮.互動藝術創新思維[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7.

[2]包林.藝術何以公共[J].裝飾,2003(10).

[3]施慧.公共藝術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出版,1996.

猜你喜歡
城市雕塑公共性方法論
虛擬公共空間中的鄉土公共性重建
間隙、公共性與能主之人:楠園小記
佛閣:米拉日巴、詩與方法論
從德性內在到審慎行動:一種立法者的方法論
輔導員在大學生思政教育公共性中的角色探究
漢學方法論值得關注
抓改革落實,習近平的十大方法論
論大學圖書館公共性形成與發展
外國城市雕塑大觀 費城城市雕塑
挪威城市雕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