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翻譯中文化缺省的翻譯策略

2017-07-13 21:22王新悅
校園英語·中旬 2017年6期
關鍵詞:翻譯策略

【摘要】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翻譯不是單純的文字轉換,在忠實原文的基礎上,要盡可能地展現原文風格,傳播文化內涵。散文是中國文化最好的載體,本文以張培基的英譯中國現代散文為例,淺談文化缺省的翻譯策略。

【關鍵詞】文化缺省 散文翻譯 翻譯策略

一、引言

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意境深邃、語言優美凝練,富于文采,是一種作者寫自己經歷見聞中的真情實感、靈活的文學體裁,最能體現中國文化的一種文學體裁。文章的翻譯本就不是單純文字轉換,特別是深受文化和背景影響的文學作品,其譯文在風格及韻味上,都很難和原文相媲美,“我們對翻譯本質屬性的認識是永遠達不到終極的,只能是漸漸地靠近”。我們只能通過一些策略與方法,盡可能地全面地靠近原文。本文以張培基的英譯中國現代散文為例,試對散文翻譯中的文化缺省現象進行分析研究。

二、文化缺省理論分析

文化缺省是指作者在與其意向讀者交流時雙方共有的相關文化背景知識的省略。有著相同或相似文化背景的人,在交流過程中可省去雙方共有的文化背景,但在跨文化交際中,由于雙方文化背景的差異,缺乏對對方文化的理解,在交際過程中就會因此而“出現意義真空,無法將語篇內的信息與語篇外的知識和經驗聯系起來,從而難以建立起理解話語所必需的語義連貫和情境連貫?!蓖踝袅颊J為,“翻譯最大的困難就在于兩種文化的不同。在一種文化里頭有些不言而喻的東西,在另一種文化里卻要費大力氣加以解釋?!彼^的“不言而喻的東西”實質上就是文化缺省。

三、散文翻譯中文化缺省翻譯策略

1.移植加釋義法。移植法就是盡量保留原文象形,為目的語注入新鮮血液,“這種移植法,說白了就是我們以前常說的直譯法。不過,由于英漢在語言文化上的差異,有時僅僅采取直譯法還不能完全達意,而必須進行一定的增補?!睙o論是英美國家,還是中國,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和地域色彩的詞語,為了彌補文化空缺,在移植基礎上,添加適當的闡釋,使譯文在保留原文形象基礎上,便于讀者解讀,從而實現跨文化交際。

例句1):

原文:十字常常寫成千字,千字常常寫成十字。(P.15)

譯文:He would mistake the Chinese character 十(meaning 10) for 千(meaning 1,000) or vice versa.

漢字里,十與千只差一小撇,書寫時很容易將其混淆,但英語中數字的表達和漢字中的書寫毫無關聯,英語中的十與千分別是“ten”和“thousand”。因此,為了清楚明白地解釋原文意思,譯者將漢字“移植”到了譯文,同時補充了對漢字意思的解釋。這樣,即保留了原文的風格,又向讀者清晰地解釋了其含義。

例句2):

原文:其實只是一種社交上的客套,和“頓首”“百拜”同是儀式的虛偽。(夏丏尊《中年人的寂寞》)

譯文:All these are,in fact,nothing but civilities of social life,as hypocritical as the polite formula dunshou(kowtow)or baibai (a hundred greetings) used after the signature in old-fashioned Chinese letter-writing.

漢語中,“頓首”是磕頭的意思,“百拜”則指多次行禮,兩詞都用于古代書信中表敬辭,譯者將其直譯為漢語拼音 “dunshou ”和 “baibai”,并用斜體字表明,隨后加入了 “kowtow、a hundred greetings” 以及 “used after the signature in old fashioned Chinese letter-writing”對其進行解釋說明。這種直譯加釋義的翻譯方法,既恰如其分地表達了原文含義,又傳播了中國文化,能使目標讀者對中國古體書信有一定的認識。

2.借用法。借用法就是借用目的語中的習慣表達來翻譯原文,這種譯法基于兩種語言在意思和形象上相似,使用這種方法,可使使譯文自然順暢,便于讀者理解。這種方法與直譯或是移植法是相悖的,前者是以目標讀者為導向,使譯文更接近目的語的表達習慣,而后者則是盡量保留原文的“新鮮血液”,豐富目的語,加深文化的傳播。

例句1)

原文:但是有些記憶經過了多少時間的磨洗也不會消滅。(P.61)

譯文:But some memories will withstand the wear and tear of time.

這里“時間的磨洗”意為經過歲月的腐蝕,在英文中,“wear and tear”是固定搭配,意思是磨損,經過時間的洗禮,就可以借用英文中的這個固定搭配來表示,即“wear and tear of time”。這樣的譯文更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

例句2)

原文:……一套衣服老大穿過了,老二老三接下來穿還穿不爛。(P.254)

譯文:…after the eldest brother had grown out of the home-spun garment,it could still be used by the second and third brothers in turn without being worn out.

這里的老大穿過了給弟弟們穿,是因為老大長大了而穿不下的衣服,在英文中有個習語“had grown out of”,意思是長大了漸漸不能穿進,這里也是用已有習慣表達來解釋原文。

此外,借用法還用在很多成語或是習語的翻譯上,通過借用目的語行文習慣,而充分展現原語文化,如“噤若寒蟬”譯文“as mute as a fish”,“瘦骨如柴”譯為“a walking skeleton”,“害群之馬”譯文“a black sheep”。

3.意譯法。意譯法適用于特殊的文化特色的表達,文化相差較大的,既不宜采用直譯,也難以借用的,就需要通過深層分析原文含義,再將其翻譯成目的語,這種方法就相當于將解釋原文的含義,使目標讀者能夠理解其意義。

例句1)

原文:就讓我當一個“始作俑者”吧?。≒.243)

譯文:Let me be reconciled to being saddled with the epithet of “originator of a bad practice.”

始作俑者本是指開始制作俑的人,后泛指惡劣風氣的創始者。這里原文作者幽默地把自己比作是始作俑者之人,譯文沒有采用直譯,而是通過解釋詞本身含義傳達意思,使譯文流暢連貫。

四、結語

翻譯是一門復雜的學科,其定義、歷史、評判標準和方法等,方方面面都需要進一步的探究。本文僅以張培基散文翻譯的部分句子為例,簡單闡述了散文翻譯中的文化缺省的翻譯策略?!胺g是人類溝通思想感情、傳播文化知識、促進社會文明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譯者在翻譯中,要時刻牢記自己的責任,將更好的譯文展現給讀者。

參考文獻:

[1]丁闖.翻譯中的文化缺省[J].文化學刊,2015(11).

[2]李延林,夏志明.論英漢文化翻譯研究[M].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14.

[3]孫致禮.新編英漢翻譯教程(第2版)[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3.

[4]陶永峰.翻譯中的文化缺省及翻譯策略(以《圍城》英譯本為例).2014(7).

[5]王東風.文化缺省與翻譯中的連貫重構[J].外國語,1997(6).

[6]楊自儉.對翻譯本質屬性的認識——《自由派翻譯傳統研究》序《上海翻譯》.2008(1):1-5.

[7]張培基.英譯中國現代散文選(一)[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王新悅(1989-),女,河北人,西南交通大學希望學院教師,研究方向、英語筆譯。

猜你喜歡
翻譯策略
淺析《書劍恩仇錄》英譯本的翻譯策略
翻譯目的論指導下的英語電影片名翻譯
淺談青島市公共標識語英譯現狀及翻譯策略
《作者自述》兩個譯本的對比賞析
原型理論和廣告英語的翻譯
漢語疊詞及其英譯
國際會展用語特點及口譯策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