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麗人聲

2017-07-17 20:25馬雪
大觀 2017年6期
關鍵詞:風格發展

摘要:阿卡貝拉(A Cappella)意為「在教堂的音樂」。十三、十四世紀,歐洲的教會以清唱方式(最多加上管風琴)主導著合唱音樂,人們注意到人聲的美麗,且無樂器伴奏,便以「無伴奏」”unaccompanied” 一詞來解釋A Cappella。多聲部的阿卡貝拉音樂約于公元第10世紀出現,公元15世紀,歐洲進入了文藝復興時期,阿卡貝拉的發展也出現了一番新的景象。到了20世紀初,阿卡貝拉發展出近現代的版本,先是由美國開始,再逐漸蔓延擴展至歐洲以至世界各地。

關鍵詞:阿卡貝拉;發展;傳統合唱;風格

一、什么是阿卡貝拉

“A CAPPELLA”出自意大利,中文音譯為阿卡貝拉,現在被人們理解為無伴奏合唱。其準確翻譯為“以教堂的方式唱歌”或“教堂的音樂”。是一種具有很強節奏感的不用樂器伴奏僅用人聲哼唱節奏與旋律的音樂形式。自13世紀以來,教堂教會就以人聲清唱這一方式來演唱合唱音樂,最多也就加上管風樂器伴奏,而很多人只是因為這樣演唱的歌曲聽著優雅舒適,而且沒有利用樂器來做以伴奏,便簡略地用“無伴奏”這個詞來詮釋阿卡貝拉,其實阿卡貝拉并不是純粹沒有伴奏,人的聲音就可以做到很多豐富伴奏,人是可以通過訓練模仿各種聲音的。至于這里所說的“合唱”又較趨向于古典音樂、民族歌曲或傳統音樂等這些形式,其概念的根本在于“合”字,指集體演唱兩個聲部以上的聲樂作品,是以表演人數的多少或幾個聲部來做闡明。二十世紀末期,音樂文化開始了革命性的轉變。

二、阿卡貝拉發展概況

阿卡貝拉是意大利語“a cappella”的中文譯詞,最早出現于教堂音樂盛行的15、16 世紀的歐洲,原意指“教堂風格的”,并沒有特指無伴奏的意思。只是隨著教堂音樂摒棄華麗復雜、提倡樸實的歌頌,再加上此類歌曲均以無伴奏的形式記錄,因此,阿卡貝拉被釋義為“無伴奏合唱”并沿用至今。并且在器樂流行之前,阿卡貝拉成為最重要的音樂表現形式。

阿卡貝拉的出現和發展都是基于人們對于用聲音表達情感的渴望。文藝復興時期教堂風格的阿卡貝拉演唱中音樂還只是文字的輔助,其表現能力受制于樸素的音樂結構以及單一的演唱方式。17世紀之后器樂代替阿卡貝拉成為音樂表演的主體,幾乎所有與音樂有關的表演形式都要有樂器的存在,使得合唱、歌劇等演唱形式有了革命性的變革。這一時期,雖然阿卡貝拉的表演形式進入了衰退期,但這個時代對其編曲以及唱法的影響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隨著古典主義時期和聲方法的確立,合唱作曲家開始模仿古典音樂的記譜和編曲方式,將人聲用音色分成女高音(S)、女低音(A)、男高音(T)、男低音(B)四個聲部,并確定節奏與音高,作品因此變得復雜而結構鮮明。其中,女高音就像管弦樂隊中的弦樂,是主旋律的表演者;女低音像木管樂器,是低頻與高頻音色的橋梁,把整體的音色柔化拋光;男高音則像銅管樂器,明亮有力,撐起整個聲音的骨架;男低音等同于低音提琴或貝司,通常有很低的音域,作為和聲織體的基礎,起到穩定和聲和穩定節奏的作用??傊?,從這個時期開始,阿卡貝拉的編曲結構趨于嚴謹,和聲更具張力,真正的做到聲音的“橫向的流動”和“縱向的和諧”。

20世紀初,以美國高校和非洲裔美國人社區為起點,開始了對阿卡貝拉嶄新的嘗試。1906年,耶魯大學14個男生成立了第一個阿卡貝拉社團(Yale Wiffenpoofs),同時期在美國的非洲裔社區里,一個名叫Barbershop的四人合唱形式開始興起。學院派的阿卡貝拉懷舊一般地延續了中世紀的教堂音樂,同時用學院派的方式嘗試演唱流行歌曲。非洲裔美國人的無伴奏演唱形式則是為了省樂器的運輸經費而被迫形成的。他們只是用簡單的語言和與生俱來的音樂天賦傾訴情感,這種音樂來源于生活,并不精巧于結構,但他們對于阿卡貝拉日后音樂風格的多樣性做出了獨樹一幟的貢獻。

20世紀中期是一個過渡期,隨著流行音樂風格爆炸式的發展,阿卡貝拉也在逐漸改變自己以順應時代。由于沒有樂器聲音略顯單薄,年輕人開始絞盡腦汁想盡辦法“模仿”樂隊一樣奏出華麗豐滿的樂曲。人們模仿一切可以聽到的樂器和聲音去充實演唱。當架子鼓出現在樂隊演出之后,人聲打擊樂也緊隨其后。在電子音樂發展起來之后又融合了音效,最終形成現代的BeatBox藝術形式。

從20世紀末到今天則是阿卡貝拉真正的大發展時期。當代的阿卡貝拉演唱包羅萬象,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無伴奏人聲合唱,而是不依靠任何樂器,由人聲來演奏的聲音藝術。單純從聲音的多樣性來看,讓人覺得“凡所應有,無所不有。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弊屓撕茈y想象如此豐富的聲音是由僅僅幾人發出的。

三、阿卡貝拉與傳統合唱的區別

一是表演形式的區別。阿卡貝拉樂團不像傳統合唱團莊重的站在舞臺上,表演者需要配合樂曲的行進編排舞蹈、肢體動作、表情、劇情、幽默等形式,與觀眾形成互動,所以更加有趣味性。并且阿卡貝拉樂團人數明顯少于傳統合唱團,這樣便于在沒有指揮的情況下控制節奏。同時聲音會更加聚集,可以進行更加復雜的表演和情緒的表達。成員之間靠眼神交流和肢體動作(跺腳、揮手、點頭等)便可以調節整首歌曲的節奏和韻律,不再需要單一的指揮。

二是對聲音的運用。阿卡貝拉樂團不再局限在模仿樂器和自然的聲音,更多的一些聲音被創造出來,如“海豚音”、“復調泛音”、“黑嗓”等等不同音樂流派的聲音藝術被運用到演出當中。這樣用有限的資源去創造無限的可能,人們不斷地探索自己,發現自己獨一無二的聲音,再將重新發現與再創造的自己傳達給別人,這也把阿卡貝拉推向一個新境界和新高度。同時,阿卡貝拉的編曲超越了曲譜和語言所能表述的范圍,是想象力的具象化,也是人類創造力的體現。西方有句名言:言語止于音樂,而聲音藝術是超越文字與音符得更高層次的表達與交流方式。

三是阿卡貝拉更注重個體的表現力。曲譜與文字無法完全描述表現阿卡貝拉音樂內容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編曲要配合個人的演唱特點。傳統合唱追求聲音的統一與融合,要求所有的成員消除個性,只保留共性,所以無論換多少合唱團,只要譜子不變,表達就不會有的大的差別。而阿卡貝拉編曲一般聲部數量與人數相等,每個聲部也是與個人演唱風格和特點緊密結合,以求將個人能力發揮到極致。這就導致很多歌曲無法完全再現,每首作品換另一群人唱出來就完全不同,這種獨特性的魅力也正是阿卡貝拉能夠興盛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四、結語

阿卡貝拉是一種集體創造力的體現,是一種跨越很多局限,打破桎梏的音樂形式。當同樣的內容由眾多聲音一起表述,構建起聲音的建筑,這樣的音樂便直擊靈魂、震撼人心,這也正是阿卡貝拉的魅力所在。而每一個參與其中的個體,成為這個聲音建筑結構中獨一無二的一部分時,在表達和聆聽中“子之心而與吾同”,便是十足的珍貴。

【參考文獻】

[1]張宇.淺談阿卡貝拉在流行音樂中的應用與發展[J].才智,2015(08).

作者簡介:馬雪(1990.10—),女,漢族,籍貫:山東濰坊人,齊魯工業大學藝術學院,15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音樂表演,研究方向:聲樂演唱。

猜你喜歡
風格發展
區域發展篇
非“舞”之舞
淺談日本浮世繪設計藝術風格
電影視聽藝術中的影像色彩表達
解讀木刻版畫在動畫中的運用
圖說共享發展
圖說協調發展
圖說創新發展
教師發展
我們究竟來自哪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