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濰坊濱海區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劃分

2017-07-18 04:40畢建偉
山東工業技術 2017年14期
關鍵詞:水土流失

摘 要: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劃分是水土保持規劃的重要基礎內容,是防治水土流失的的基礎。本文在濰坊濱海區土地利用現狀和水土流失現狀的基礎上,對濰坊濱海區水土流失防治區進行劃分,并提出防治措施。

關鍵詞: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濰坊濱海區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7.14.197

濰坊濱海區屬水蝕微度侵蝕區。但隨著近年來人為活動的加劇,無論是土壤侵蝕的類型還是土壤侵蝕強度都發生了一定的變化。本文開展了濰坊濱海區重點預防保護區和重點治理區的劃分研究,并提出針對性的治理措施,為水土保持工作奠定基礎。

1 研究區概況

濰坊濱海區位于濰坊市北部沿海,地勢平坦,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最高海拔3.5~3.7m,是第四系全新統的海積地層,屬于海岸地貌,陸地面積677km2。濰坊濱海區地處北溫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區域平均氣溫12.8℃,區域多年平均降水量606.8mm,年平均風速為3.5-4.0m/s。濰坊濱海區地表皆為第四系全新世的沖積、海積層所覆蓋,厚度為50~200m,下伏地層主要為第三系,少量奧陶系、寒武系及元古界。土壤類型主要為潮土和鹽土,主要河流有白浪河、彌河、虞河,均由南向北入海。

2 濰坊濱海區水土流失特點

(1)水土流失總量不大,但區域分布較廣。濰坊市濱海區水土流失年總量為32.39萬t,平均侵蝕模數為1456 t/(km2·a)。但水土流失分布范圍較廣,主要是城市化建設引起的人為侵蝕,呈分散狀態分布,治理上存在一定的困難。

(2)水土流失強度整體不高,呈現上升趨勢。在水土流失面積中,微度和輕度侵蝕占水土流失總面積65.74%[1],相當于水土流失區內每年土壤流失厚度在1.0mm左右,總體上看,濰坊濱海區的水土流失強度不大。但隨著人為活動的增多,擾動強度的上升,水土流失強度呈現出上升的趨勢,局部區域出現了中度侵蝕,少數施工集中地段甚至存在強度侵蝕。如不預防這種趨勢的發展,水土流失危害也將逐步顯現。

(3)開發擾動強烈,人為水土流失嚴重。隨著經濟建設速度加快,公路、電力設施、城市化建設等開發建設項日逐年增加,由于在建設過程中水土保持意識淡薄[2],棄土、棄渣等造成的人為水土流失呈逐年加重之勢。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城市水土保持等工作迫在眉睫。

3 劃分依據

鑒于本區濰坊濱海區的特殊地理環境,本次采用“兩分法”將區域內水土流失范圍劃分為重點預防保護區和重點治理區[3]。結合區域特點,確定水土保持重點防治區劃分依據如下:

(1)重點預防保護區。主要指目前水土流失輕微,林草覆蓋度較大,人類活動呈現出明顯的規律性且強度較少,但存在一定潛在水土流失風險的區域。

(2)重點治理區?,F狀或若干年內水土流失較為嚴重, 且對廣大群眾的生活、生產條件產生重大影響,急需通過加強防治措施予以改善的區域。

4 防治區劃分和防治措施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實施條例》和《山東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辦法》等法律法規的要求,濰坊濱海區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分區如下:

(1)重點預防保護區 。重點預防保護區包括兩大塊,一是南部的農業用地;二是西北部保留的鹽場,即綠色能源產業園。

重點預防保護區采取必要的植物和工程措施,使現有的水土保護設施得到有效保護,綜合效益得到發揮;對自然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進行根本性治理;嚴格控制人為建設活動,避免人為因素加速土壤侵蝕。治理效果基本達到保護區內的河道、骨干公路、溝渠綠化成網,消除人為破壞植被、加速水土流失現象。

防治措施包括:一、加強對河道的治理和保護。河道,既是全區行洪的主通道,也是攔蓄雨洪水資資源、改善當地水生態環境的主要途徑,加強其綜合治理具有重要的意義。二、加強防護林網建設。搞好河邊、路邊、渠邊等“三邊”的防護林帶建設,連“帶”成“網”,全面提高保護區內的防護能力,改善景觀格局。三、嚴格生產建設項目的立項管理等措施。原則上禁止在預防保護區內布置生產建設項目,必須修建的鐵路、公路、水利工程等大中型工程建設,必須按照相關法律要求編制有效的水土保持方案,并做到與主體工程“三同時”。

(2)重點治理區。重點治理區為水土流失范圍內扣除重點預防保護區的部分,包括三大塊,一是城市化發展在建區域和城市規劃待建區域,如工業園、希望城、幸福城等;二是大家洼鎮、央子鎮駐地及其周邊區域;二是歡樂海和碼頭區。

針對重點治理區內水資源短缺、水環境惡化以及集中開發建設活動引起的人為侵蝕加劇等突出問題,通過水系生態建設、城市水土保持建設以及城市雨水收集利用建設,實現水生態環境的明顯改善、人為水土流失的有效控制和水資源供需矛盾的充分緩解,以水土資源的高效利用和有效保護支撐當地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防治措施包括:一、水系生態建設。水系生態建設,就是從水系空間尺度上,包括地上水系、地下水系和相鄰水域,利用生態學及其相關學科的理論,按照系統化治理的理念,進行的以治水為重點的生產建設活動。二、城市水土保持建設。以城市土壤侵蝕的特點和城市居民對工作環境、生活環境及某些物質、文化精神需求為出發,采取與城市功能分區相配套的水土保持綜合措施,預防和治理城市開發建設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充分保護和利用城市水土資源,改善與美化城市環境,促進城市生態系統協調、持續發展。三、城市雨水收集利用建設。城市雨水滲透能夠適當提高地下水位,補充地下水的涵養量,可有效控制沿海地區的海水入侵、地面沉降等,保護生態環境;而且雨水資源因地制宜利用后形成水景觀,構造人與自然的和諧系統。

參考文獻:

[1]王松濤,徐志強,付廷紅等.濰坊濱海區水土流失類區劃分及防治措施[J].中國水土保持,2014(09):40-42.

[2]姚孝友.淮河流域生態脆弱區水土保持管理機制的探索與實踐[J].水土保持研究,2003,10(04):257-261.

[3]丘保芳,張凱鋒,程中秋.丘陵區風電棄渣場水土保持措施設計探討——以臺山鍋蓋頂風電場項目為例[J].廣東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2014(03):9-11.

作者簡介:畢建偉(1961-),男,山東榮成人,工程師,從事地質礦產勘查及水工環地質等工作。

猜你喜歡
水土流失
小流域綜合治理方法
水土保持對防治水土流失的關鍵
吉林省土地整治規劃效益分析與評價
北方農田土壤有機農藥污染現狀及修復技術綜述
桐柏縣小流域治理措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