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機設計中的“情感超載”

2017-07-18 11:05程好軍CHENGHaojun秦龍QINLong
設計藝術研究 2017年3期
關鍵詞:情感化交際人類

程好軍 CHENG Haojun 秦龍 QIN Long

武漢理工大學,武漢 430070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430070 Wuhan)

手機設計中的“情感超載”

程好軍 CHENG Haojun 秦龍 QIN Long

武漢理工大學,武漢 430070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430070 Wuhan)

手機在信息技術革命中應運而生,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已成功融入到現代生活中。手機從最初的通話功能逐漸向多功能化發展,在提供便利的同時,也使人對手機產生了強烈的依賴性,負面影響日益凸顯,而這就是“情感超載”。主要以人類交際方式的演變為切入點,闡述手機與人的相互關系,分析其相互串聯所引發的“情感超載”現象,提出手機設計中“人-機”良性互動的基礎和方式,以期引發人們對設計過程中“度”的思考。

手機設計;情感超載;溝通;相互關系;度

一、引言

唐納德·A·諾曼(Donald Arthur Norman,1935─)在《設計心理學3:情感化設計(Emotional Design)》一書中,對產品設計的情感表達做了詳細的闡述,情感化設計也在指導著全球越來越多的設計師對其產品、用戶投入更多的人文關懷。

情感對人的行為有著強大的統治力量,人的行為表現基于情感的反饋。而產品設計中,人對于產品的情感反饋,可以稱之為產品的“情感負載”。這種反饋并不是越多或者越強烈就越好,因此需要設計者把握產品設計的“度”。產品設計的“超情感化”形成的“情感超載(Emotional overload)”,會對人的行為和生活方式產生很大的影響,而手機則是“情感超載”的典型。

二、人類交際方式的演變

人類交際方式的變化史,可以看作是交際工具的變化史。通過對人類交際工具的演變進行梳理(見表1),我們可以直觀地了解到不同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上,其對人類行為的影響。這對手機乃至其他產品設計,都有著重要的參考意義。

表 1 交際工具的演變對比

口頭語言的出現,為人類快速、準確地傳達信息提供了便利,極大地促進了人類文明的進程。古老原始文字克服了口頭語言存留時間短且受制于距離的短板,使人類的交流、溝通跨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阻隔。印刷文字克服了原始文字書寫難度大、效率低,不適合大范圍傳播的特點,使信息跨時間和空間的傳播、保留成為現實。模擬電子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對于現代交際方式的變革起到了決定性的助推作用,使得實時的、跨越空間的人際溝通成為可能?,F在交際方式的變革,則伴隨著數字化趨勢滾滾而來,人類社會由此進入信息時代,手機就是數字技術發展的產物。

三、手機的“情感負載”

“負載”一詞,在物理學中是指代連接在電路中的電源兩端消耗電能的電子元件,在漢語語言中也有負荷、承載的意思?!扒楦胸撦d”引申到產品設計當中,可以解釋為用戶使用產品時,產品與用戶之間的情感聯系,主要表現為產品本身承載的情感化內涵與用戶的情感反饋外延。

從口頭語言到原始文字再到印刷文字出現,人類用了漫長的時間來跨越。而從模擬電子技術的發展史來看,近代的交際工具的變革用時卻不過百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這種演變進化的速度會越來越快,人類所用的交際工具也會日新月異。

馬 歇 爾· 麥 克 盧 漢(Marshall McLuhan,1911 ─ 1980) 在《 理 解 媒 介: 論 人 的 延 伸(Understanding Media:the Extensions of Man)》中說到:“一切媒介均是感官的延伸?!盵1]燈泡照亮了黑暗,是人眼睛的延伸,汽車讓人快速到達目的地,是腿的延伸……手機作為一種新的媒介,很難去界定它是人體哪一部分的延伸,人們或許更愿意稱它是思想情感的延伸。手機的“情感負載”,則是用戶使用手機時的情感反饋,主要通過人的情感表現而顯示出來。

在《谷登堡星漢璀璨:印刷文明的誕生(The Gutenberg Galaxy:The Making of Typographic Man)》 中, 馬 歇 爾· 麥 克 盧 漢(Marshall McLuhan)首次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2],地球之所以被稱為“村”也正是因為因特網、手機等把全球各地的信息和人們互聯起來,使人們足不出戶便能聯通世界。

科技的飛速發展,使人們之間的信息交流,不再局限于小范圍、小圈子,而是呈現出社會化、全球化的發展態勢,促使人類從工業時代跨越到信息時代。

作為信息和情感的重要的載體,手機逐漸在人們的生活中顯現出主導甚至統治地位。特別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手機的更新迭代越來越快,手機已經從滿足基本的通話聯絡感情,逐步升級成為可以購物、點餐、住宿、打車、娛樂的“智能管家”,滲進人們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其開放、多元、便捷的特性,也使其成為人類溝通全球的重要交際工具。

同時,手機正在逐漸取代傳統的情感表達和信息聯動的方式,成為人類情感表達、情緒宣泄和聯通交互的新入口,擔負著人類溝通交流、傳遞情感、互聯互動的交際重任。其影響也不再局限于個人領域范圍內,而是迅速把這種表達以信息流的形式,傳遞給個人、社會,甚至全世界。

四、手機設計的“情感超載”

“超載”一詞的本意,是指交通運輸工具的實際裝載量超過核定的最大容許限度。當它和不同領域的詞匯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意義不同的新語匯。

例如,社會學范疇的術語“信息超載(Information overload)”,是指某個問題包含太多信息時,人們會覺得束手無策,難以做出有效的選擇。而“情感超載”,則多見于心理學和醫學領域,在設計學領域相對鮮見,一般是指身體感官接受外界刺激后引起的壓力、抑郁等多種心理反應?!扒楦谐d”之于產品設計,筆者將其理解為產品的情感內涵失“度”引起的用戶情感反饋的失“?!?。

唐 納 德·A· 諾 曼(Donald Arthur Norman)將設計的情感反饋,分為本能層次、行為層次和反思層次[3]。反思層次是一種深度的情感反饋,是“人-機”交互之中的良性互動,需要人們在合理的情感負載內體會到產品帶來的美好體驗。

所以,并非所有標榜關注用戶情感需求的設計都能稱之為情感化設計,產品設計也并不能用“情感化設計”和“非情感化設計”一言蔽之。所謂過猶不及,也就是說產品情感化設計的粗暴表達,反而會造成產品的情感負載過大,使用戶的情感反饋達不到預期,甚至產生負面效應,這就是設計中的“情感超載”,手機設計則是“情感超載”的一個典型。

“移除(Removed)”是美國攝影師埃里克·皮克斯吉爾(Eric Pickersgill)分享在網上的一組黑白攝影作品,其中場景之一如下(見圖1)。

圖 1 《移除(Removed)》之一①

該作品顯現的是——當手機從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化場景中被移除之后所產生的震撼效果,這使其迅速傳播開來,因為原來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顯得是如此的疏離。

手機是科技發展的產物,從人類交際方式的發展歷程來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與溝通并不完全依賴于科技。手機出現之前的時代,人們的交際來往和情感聯系并沒有出現什么大問題。在手機還未出現或者還不普及的時候,遠距離的交流溝通主要依靠寫信,或是托親朋好友帶個口信。盡管從距離上來說,人與人是遙遠的,但是從傳統的價值觀上來考慮,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又是緊密聯系的。

其實,在口頭語言出現之前,人類主要是通過臉部的表情和肢體的接觸來交換信息和聯絡感情。雖然隨著時代的發展,人類的肢體語言也在不斷演變,但是直到今天,肢體語言這種人類最原始的交流方式,仍然在被人們廣泛地使用著。

埃里克·斯萊特(Eric Slate)在他的文章《科技的奴隸(Technoslave)》中寫到:“好像我們越有‘聯系’,就越變得疏遠?!盵4]科技本應讓人類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讓我們富有效率和生產力。而事實上,人類對科技的依賴,卻已經開始變得和酗酒、吸毒等一樣,在影響人類的良性發展。人們被困在科技編織的美夢中,變成了被科技囚禁的奴隸(見圖2)。

圖 2 科技的奴隸②

對產品智能化、科技化的高度依賴和不加節制,是手機設計“情感超載”的誘因。這主要表現為手機雖然已經徹底改變了我們的外部生活,但是它并不能使我們的情感表達也如外部生活一樣順暢、自如。

科技的運用,總是朝著模擬和擴展人的智慧和能力的方向發展。手機從最初的語音通話,發展到現在的視頻通話,再到目前的虛擬現實技術,都是為了使溝通交流盡可能地貼近人類面對面交際的現實。但是,不論如何,技術只能無限接近現實,卻不能超越現實本身。

我們可以輕而易舉地感知父母眼中的憐愛、愛人手心的溫度,以及朋友話里的關切。然而,人們對手機的依賴,使原本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變成了“人-機”之間的交流,人際關系變得疏離,人機關系開始成為熱點。手機承載著人們過多的情感,慢慢超載,技術模糊了我們的目標。

技術成為最終目的而不是順其而來的結果,手機陷入了產品設計中功能與形式的泥淖,正如國際主義風格在美國的發展一樣,由現代主義的民主性和功能性變成了為了形式而形式的形式主義追求。技術形式也區別于一般的外形指代,筆者更愿意把形式主義定義為一切為了滿足產品表象的外形設計或功能堆砌。

《在〈人民報〉創刊紀念會上的演說》中,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1818─1883)對技術與人的關系進行了深度剖析:“我們的一切發現和進步,似乎結果是使物質力量成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則化為愚鈍的物質力量?!盵5]

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說:“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盵6]這個“一切”既包含了外部生活也包含了內部情感,以及與之相關的政治、經濟、文化等一切相互關聯的因素。

“‘ 交 流(communication)’ 是 現 代 人 諸多渴望的記錄簿。它召喚的是一個理想的烏托邦……我們渴望交流,這說明,我們痛感社會關系的缺失?!盵7]約翰·杜翰姆·彼得斯(John Durham Peters) 在《 交 流 的 無 奈: 傳 播 思 想 史(Speaking into the air:A history of the idea of communication)》中,簡明扼要地闡述了交流與人、社會關系之間的聯系。

約 翰· 杜 翰 姆· 彼 得 斯(John Durham Peters)認為,交流的失敗讓人痛感社會關系的缺失,表明了交流對社會關系的構建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熟悉的人會因為缺乏溝通而疏遠,彼此陌生的人會因為溝通而熟悉,原本已經建立的社會關系還是需要通過交流去維系的,所以交流不僅僅是社會關系的構建,更是社會關系的重建。

五、手機情感化設計中對“度”的把握

“度”在漢語中是指事物所達到的境界。在哲學中,“度”是質和量的統一,量變超過一定的度之后便會引起質變?!傲俊笨梢砸隇楫a品的情感負載,“質”可以引申為產品保持其屬性的內在規定性。這個“度”,便是設計師把握設計初衷的分界線。適量適度是設計必須考慮的準則,在合理的情感負載內,產品能完成其屬性所傳達的內在特征。一旦產品情感超載,產品的屬性便會變得模糊起來,使產品語義不明確,最終導致人們的行為和生活方式也變得紛繁復雜起來。

美國設計理論家維克多·帕帕奈克(Victor Papanek,1927─1998)在其所著的《為真實的世界設計(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一書中,明確提出了設計的倫理和責任,闡述了設計的人文關懷、設計的普適性以及設計的節制性[8]。

其理論與現實的意義,不僅在于他指明了現代設計發展的根本宗旨,而且在于他指明了設計的本質特征,即設計不僅僅是創造一個物件那么簡單。也就是說,設計能夠影響我們的行為和生活方式,進而可以影響人的情感生態和整個社會體系。其中,他闡述設計的節制性時,提出要保護地球的有限資源,實現可持續設計,可以說是對設計的“度”的完美注解[8]。

把握手機情感化設計中的“度”,還需要我們深刻地理解媒介和信息的相互關系,那就是:究竟是手機這一媒介改變了我們,還是手機搭載的信息改變了我們。

對于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的“媒介即信息”理論,我們可以理解為:改變人們感受世界、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式的是媒介本身,相比于媒介傳遞的信息,媒介本身對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帶來的影響才是主要的。該理論的不同視角,迅速讓研究者將研究的重心從過去的內容轉移到媒介本身。

這也解釋了上面提出的問題:究竟是手機這一媒介改變了我們,還是手機搭載的信息改變了我們。筆者認同前者。這也就為我們改變現狀提供了思路:重新審視我們的情感生態和社會關系,在反思層面上把握手機的“情感負載”。

手機作為人們情感交流的媒介,其交際作用不言而喻。然而交際并非只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群體之間思想與感情的傳遞和反饋的過程,更是一個改善社會關系、回歸到“和”這一傳統社會學、美學特別是哲學范疇的過程。

人作為這一過程中的主導因素,其在科技面前處于弱勢地位,過多的自由反而會讓人缺乏安全感,表現出對個人以及社會關系的疲態。從某種程度上說,設計以人為本的理念,更多的應該是體現在有節制的自由上。

手機情感化設計的“度”,不僅要關注人的自由,更應該關注自由背后的約束力,沒有約束的自由是危險的。因此,我們不得不去考慮技術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手機固然可以使我們的生活更加便捷,但是作為手機的基礎功能——交際與溝通,手機對它的完成度也并不理想。

它使我們的生活碎片化,使我們接受知識的方式碎片化,更使我們的人際關系碎片化。把握手機情感化設計中的“度”,還要求設計者更深層次地去考慮人們對產品智能化、科技化高度依賴的原因,在再設計的過程中對“度”進行再思考,做出合理的選擇和取舍,最終達到產品與人在情感上的平衡。

六、結語

人本身的自我約束力在科技面顯得相對脆弱,外部作用力對個人行為的養成有很大的影響。在手機的設計過程中,設計者作為科技的應用主體,在手機的研發或者相應軟件的開發過程中,應該自覺地用法律和道德標準來約束自己,樹立正確的科技觀念和發展觀念,并努力去修正現存的“人-機”關系中映射出來的問題。

對于科學技術的應用,并不在于“新”和“泛”,而在于“對”和“準”。手機的交際作用,同時也內含了影響、矯正人們的行為以期形成良性互動的功能。作為消費者或設計者,我們都應該有足夠的能力去判斷它的影響,讓手機成為積極的交際工具。

注釋

① 圖 1 來 源 :DENICOLA M.Photographer Removes Phones From His Images To Show How Addicted We’ve Become:Collective Evolution[EB/OL].(2015-10-11)[2017-05-03].http://www.collective-evolution.com/2015/10/11/ photographer-removes-phones-from-his-imagesto-show-how-addicted-weve-become/.

② 圖2來源:ADBUSTERS.Technoslave:Journal of the mental environment[EB/OL].(2013-08-02)[2017-05-03].http://www.adbusters.org/article/ technoslave/.

[1]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 [M].增訂評注本.何道寬,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35.

[2]MCLUHAN M.The Gutenberg Galaxy:The Making of Typographic Man[M].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2011:21.

[3]唐納德?A?諾曼.設計心理學3:情感化設計[M].2版,何笑梅,歐秋杏,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8.

[4]SLATE E.Technoslave[EB/OL].( 2013-08-02 )

[][][2017-05-03].http://www.adbusters.org/article/ technoslave/.

[5]卡爾?亨利希?馬克思.在《人民報》創刊紀念會上的演說[A]//2版.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中共中央翻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5.

[6]卡爾?亨利希?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A]//2版.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中共中央翻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7]約翰?杜翰姆?彼得斯.交流的無奈:傳播思想史[M].何道寬,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2.

[8]周博.維克多?帕帕奈克論設計的倫理與設計的責任[J].設計藝術研究,2011(2):108-115.

(責任編輯 孫玉萍)

Emotional Overload in Mobile Phone Design

Mobile phone has been an integral part of modern life since its emergence during the revolu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After decades of development, it has evolved from a simple device for phone calls to a multi-functional communication gadget.While it facilitates people’s daily lives, making people emotionally attached to it, mobile phones also exert some negative impacts from various aspects to their lives.This is known as “Emotional Overload”.In this paper, the evolution of communication was used as an entry point to introdu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obile phone and people as well as the resulted "Emotional Overload".At the end of the paper, it proposes foundations and methods for realizing a well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of “human and machine”, thus to provide ideas for people to rethink the“Over-design” problems during future designs.

mobile design;emotional overload;communication;relationship;over-design

J5

A

10.3963/j.issn.2095-0705.2017.03.010(0054-05)

2017-03-15

程好軍,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副教授;秦龍,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碩士研究生。

猜你喜歡
情感化交際人類
情景交際
人類能否一覺到未來?
交際羊
人類第一殺手
1100億個人類的清明
負情感化設計和它的度
基于情感化的耳機產品設計
情感化在智能家居發展趨勢中的影響
情感化在臺式電腦設計中的應用
人類正在消滅自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