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工業設計教育之再設計Redesigning the Industrial Design Education

2017-07-18 11:05鄭建啟ZHENGJianqi黃雪飛HUANGXuefei湯軍TANGJun李翔LIXiang
設計藝術研究 2017年3期
關鍵詞:武漢理工大學基礎工業

鄭建啟 ZHENG Jianqi 黃雪飛 HUANG Xuefei 湯軍 TANG Jun 李翔 LI Xiang

武漢理工大學,武漢 430070(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430070 Wuhan)

設計特稿(Design Feature )

論工業設計教育之再設計
Redesigning the Industrial Design Education

鄭建啟 ZHENG Jianqi 黃雪飛 HUANG Xuefei 湯軍 TANG Jun 李翔 LI Xiang

武漢理工大學,武漢 430070(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430070 Wuhan)

“設計思維與綜合造型基礎”是清華大學柳冠中教授教學團隊的教育部精品課程,對我國工業設計專業基礎教學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也為其他高校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應?!暗?3 屆全國高等教育綜合設計基礎教學論壇”于 2017 年 1 月舉行,以此為契機,結合武漢理工大學工業設計教學觀念、教學實踐和教學改革情況,再論工業設計專業的教育設計。以設計綜合基礎、設計方法以及支撐課程,探討工業設計教學的科學規律以及教學改革的可能性。

綜合造型基礎;工業設計;教育設計;課程改革

一、引言

“第3屆全國高等教育綜合設計基礎教學論壇”于2017年1月舉行,全國范圍內設計院校教育工作者都參與進來,針對“設計思維與綜合造型基礎”這一工業設計核心基礎課程,在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及其兩者的有機結合方面展開深入探討。工業設計學科的老中青教師齊聚一堂,學習研討,展示出了對專業的熱忱和信念。

“設計思維與綜合造型基礎”是教育部精品課程,也是清華大學柳冠中教授帶領的教學團隊多年來對工業設計基礎研究與教學實踐的堅持。該課程對我國工業設計教學與人才培養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邱松教授、蔣紅斌副教授、唐林濤副教授與劉新副教授,是這支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的核心成員,均師從于柳冠中教授??梢哉f,這門“設計思維與綜合造型基礎”課程,反映了這支由老中青幾代人構成的集體智慧與對專業建設不斷追求的執著精神。

柳冠中教授早年在德國訪學,跟隨著名工業設計教育家克勞斯·雷曼(Klaus Lehmann)教授學習?;貒?,投身于我國的工業設計教育工作,將先進的設計教育理念融入其中,提出了“事理學”設計方法論,并培養了一大批工業設計教師和設計師。

武漢理工大學工業設計學科與清華大學工業設計有著較深的歷史淵源,原因之一就在于武漢理工大學工業設計的老中青教師,都曾直接或間接地接受過柳冠中教授的教育和指導。而“設計思維與綜合造型基礎”一般也是每位受教者的必修之課,這門課程是工業設計基礎學習中的基礎,是設計人才培養的核心,也是工業設計專業學生構建自身結構化知識體系的基石。

無論是建筑、汽車這種物質實體,還是服務、策略這種非物質領域,都能體現設計的做計劃、創意解難以及組織結構、內容與形式等特征。無論媒介和信息怎樣發生變化,這種創意的過程,都能體現在“想”、“看”和“做”等幾類行為上,以此來激發設計師設計的創造性[1]。

以武漢理工大學工業設計團隊近年來的一些教學觀念、教學實踐和教學改革為例,我們具體來探討工業設計教育之再設計的可能性。

二、“設計思維、基礎與方法”課程群建設

1.“綜合設計基礎”課程

根據工業設計活動的基本流程,以及設計思考與實踐的規律,圍繞工業設計教學活動中對學生的設計思維、基礎與方法等核心能力的培養,設計并建設了“1+1+3”的課程群(見圖1)。

圖 1 武漢理工大學 2014 級產品設計專業課程安排①

“1+1+3”中的第1個“1”,是初期階段設置的“綜合設計基礎”。該課程是工業設計專業基礎課學習的基礎,關系到學生工業設計觀念的初步形成。它從認識論的層面,為工業設計專業學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這門課程不同于純粹的構成訓練或形態練習,它圍繞工業設計活動而展開,具有很強的目的性。課程主要針對形態、形式、空間、結構、機構、機理等要素進行學習、模仿和創新訓練,但在整個過程中,需要將功能性與目的性,自始至終貫穿于其中[2]。由此所創造出的形態、外觀或視覺符號,將是帶有功能性的。這種訓練,也將引導學生在后續的專業設計課程訓練中,帶著目的性與合理性去創造新的造型、新的結構和新的形式。

在大學新生對于工業設計是什么都不是十分清晰的情況下,并不適合讓其馬上完成一些真實的設計課題。因此,“綜合設計基礎”在教學中的基礎性意義就體現出來了。課題經過轉換和適當的抽象,便具有更佳的訓練效果。學生可以在“做作業”的過程中(見圖2、圖3、圖4),探索形態、空間、尺度、機能、機構、結構、語意等要素的特點,在約束條件下嘗試新的形態,體會形態背后的意義和造物活動中的邏輯[3]。

圖 2 學生岑敏作業②

圖 3 學生普曦樂作業②

圖 4 學生孫哲作業②

2.“設計方法學”課程

“1+1+3”中的第2個“1”,是中期設置的“設計方法學”。該課程同樣是工業設計專業學生學習階段的重點,課程從方法論的層面解析工業設計的活動規律。同時,學生還可以通過課程學習認識整個設計學科的學科結構,了解學科淵源。

該課程置于“綜合設計基礎”之后,培養學生能從認識論上升到方法論的層面進行系統學習,能夠更真切地對工業設計活動的內涵、設計師所需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素養形成系統認知,并初步具備自我學習的適應能力。

“設計方法學”課程設計的核心,是基于系統論的解析,梳理設計創新這種活動的過程與基本邏輯。

(1)設計活動的前期,主要是對問題的研究和剖解,是確立系統目標的過程。具體而言,就是發現和挖掘出問題是什么(事與物),關系到哪些人與人群(人與情),以及何種情境下會出現該類問題(情與境)。

(2)設計活動的中期,焦點在于創造性思維。創造性思維是工業設計的核心之一,了解創造性思維的內在規律并以一定的課題加以訓練,將有助于學生在設計實踐中靈活運用創造性思維,靈活運用發散思維,提出新穎的不同于傳統的概念和解決方案。

(3)設計活動的后期,主要圍繞概念的產品化而展開,是與可行性設計、結構設計、工程設計等活動相關的深化設計階段。該過程的重要性,體現在使概念得以實施,并通過商業運營能夠為用戶解決問題帶來價值,也讓企業獲得豐厚的利潤。

一言以蔽之,設計帶來的價值應該是多方共贏的,而設計方法同樣也應該是多樣化的。設計方法學課程的目的,在于研習有關設計研究、思維與方法的科學規律,將設計活動的基本邏輯,從認識論上升到方法論。設計者應該根據具體的設計任務,選擇合適的設計組織形式與方法。

3.“設計材料工藝學”、“產品結構設計”、“模型制作”課程組

“1+1+3”中的“3”,是“設計材料工藝學”、“產品結構設計”、“模型制作”課程組。這3門課程是圍繞“設計方法學”而設置的重要支撐課程。在前期“綜合設計基礎”學習階段,已將材料工藝、產品結構,以及產品的造型、色彩與質感等因素,作為造型過程中的限定條件加以考慮,只是涉及的知識面與選擇面相對較小。因此,這3門課程在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以及經驗的積累方面進行強化,更充分地培養學生的工業設計實際產品創新能力。

(1)“設計材料工藝學”是基于工業設計學科而設定的課程,不同于材料、工程、機械等其他學科中的材料工藝學課程。工業設計學科所需了解和掌握的材料工藝知識,要為工業設計活動服務。

一方面,學生需要掌握如金屬、竹木、玻璃、陶瓷、塑料、橡膠等常用產品材料的性質,以及切割、連接、成型、表面處理等工藝技術。

另一方面,學生還需要具備了解新材料、新工藝的意識,并具有對其進行整合應用的能力。特別是基于需求研究而進行的一些材料的跨界應用,如混凝土在燈具和家居用品中的創新應用;橡膠塑料類廢棄材料在建筑建造領域的應用;碳纖維材料在運動器材和交通工具領域的應用等。這些都將為相關產業帶來新的價值和發展機會。

(2)“產品結構設計”主要是解決產品內在結構問題的課程,產品結構設計能力也是設計師需要掌握的基本能力之一。外在的形態與結構息息相關,優秀的結構設計完全可以呈現出來,傳達出產品真實可靠的功能價值。即便是隱藏結構的前提下進行形體的包覆,創新的包覆形態也需要反映出一定的內部形態和運轉方式。

(3)“模型制作”課程是為設計方案的深化與優化服務的,模型制作也是為了產生一個更接近真實的載體,方便設計評價和驗證。該課程重視學生動手“制作”的同時,還是一個分析和推敲的訓練。

制作時,學生需要思考產品的尺寸、比例、材料、工藝、成型方式、裝配方式等。完成后,學生還需要分析和驗證產品在使用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這些都是后續優化和改善設計方案的必要途徑。

現在有一些學生的工業設計畢業設計,將模型制作完全委托給手板公司完成。這對學生而言,無論是從其個人知識與經驗積累方面,還是從設計方案的合理性方面,都是有著很多遺憾的。

三、工業設計本科“課程組計劃”教學改革試點

在工業設計教學研究與改革方面,武漢理工大學產品設計教學團隊一直在進行嘗試和探索,曾在2011級學生中試點實施了4年的“課程組計劃”。

在其中7個學期,每個學期都圍繞1個指定課題完成設計實踐。7個課題根據不同學期階段進行差異化設置,循序漸進。從燈具到家具,從家電到交通工具,從實體設計到信息交互設計,讓學生體驗不同類別的設計課題。各個課題的課程設置、知識安排、師資配備以及教學形式、教學方法等教學環節,也均圍繞這7個課題進行組織和開展。

在每個學期,學生從設計基礎到設計思維,從設計調查與研究分析,從設計草案的產生到模型推敲,讓每個設計課題都變得完整。經過不斷的強化和積累,讓學生構建起科學的設計思維方式引導下的認識觀和方法體系。在課程組有計劃的引導下,學生不斷強化基于問題解決的思維模式,不斷熟悉基于設計研究的工業設計開發流程,逐步學會如何獲取知識和整合知識,以及如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

四、設計實例

《旋轉泡面盒》(見圖5)、《便攜式茶杯》(見圖6)和《享受變化(Enjoy Change)》(見圖7),是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工業設計專業學生分別于2015年、2016年和2017年所獲獎的作品。

《旋轉泡面盒》源于旅行途中傳統泡面盒所占空間帶來的不便,促使設計者創造了既能縮小面盒體積又不影響泡面使用的新形式?!侗銛y式茶杯》則源于圍繞中國飲茶文化而展開的設計研究,在當代快捷的生活節奏中尋求對傳統飲茶方式的傳承,這個便攜式茶杯便是滿足這一需求的載體?!断硎茏兓‥njoy Change)》是面向年輕夫婦群體的可變形嬰兒推車,設計的基本目的是改善推車出行時年輕父母的體驗,通過將推車轉變為騎行方式,使中遠距離出行成為一個輕松的過程。

圖 5 德國 IF 設計獎獲獎作品《旋轉泡面盒》( 2015)③

圖 6 德國紅點設計大獎獲獎作品《便攜式茶杯》(2016)④

圖 7 德國 IF 設計獎獲獎作品《享受變化(ENJOY CHANGE)》(2017)⑤

工業設計師的一個核心能力,就體現在如何使用合適的結構、機構、形態,將抽象的概念,以實體和視覺的形式呈現出來。于此同時,設計師還要為形態賦予與功能和使用方式相一致的產品語意,讓產品能夠易于被用戶所理解,使用戶操作便攜而樂于使用。

可以說,以上幾件學生的參賽獲獎作品,均直接或間接得益于“綜合設計基礎”課程訓練以及設計方法和經驗的積累。從折疊方式的選擇上來看,泡面盒和茶杯兩件作品存在相通之處,就在于這兩個案例均在嘗試解決“折疊—展開”的狀態變化。同樣是折疊方式,可變形嬰兒推車的設計會更復雜,原因在于推車系統牽扯到的因素更多也更復雜。它既需要同時從結構、機構、力學等方面綜合出發,解決產品不同狀態間的切換;還需要考慮切換過程中人的特性,讓用戶能安全方便地使用產品。

綜上所述,“綜合設計基礎”課程教學,圍繞形態、語義、機能、原理、空間等主題展開訓練課題,以材料、工藝、功能等條件加以約束。該課程科學地表達了工業設計是在一定限定條件下所進行的有目的創新這一內涵。這種綜合的素養,需要學生從入學伊始就開始系統訓練,讓他們逐步培養理解并綜合使用設計元素進行設計創新的能力。工業設計的創新思維,就是要敢于打破常規思維,積極尋求改變。

因此,無論是美術生還是工科生學習工業設計,都需要學習工業設計基本要素,把握要素之間的關系,從分析中尋找突破,形成新的、合理的解決方案。工業設計專業的學習,從來都不是學生單方面被動的學習和接受,一定是學生去主動地吸收,致力對知識和方法加以理解,并在實踐中逐漸轉化為自身的素養,在“做”中學習知識,在“練”中積累經驗,從而逐步形成兼具研究分析、創新、創造和實施、實踐的綜合能力。

注釋

① 圖1來源:作者自制.

② 圖2、圖3、圖4來源:湯軍教授指導學生岑敏、普曦樂、孫哲創作.

③ 圖5來源:2015年德國IF設計獎獲獎作品《旋轉泡面盒》作者江坤。參見:李佳.武漢理工大碩士生做旋轉泡面盒,獲得設計界奧斯卡大獎[EB/OL].(2016-06-30)[2017-05-13].http://hb.ifeng.com/news/ cjgc/detail_2015_06/11/3994639_0.shtml.

④ 圖6來源:2016年德國紅點設計大獎獲獎作品《便攜 式 茶 杯 》 作 者 徐 文 鑫 、 李 超 陽 、 王 東 苑 、 于 淼 、宋周全、歐陽雪欣。參見: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我院兩個研究生團隊同時獲得國際工業設計大獎:紅點獎[EB/OL].(2016-06-30)[2017-05-13].http://a-d.whut.edu.cn/xyxw/201606/ t20160630_235006.shtml.

⑤ 圖7來源:2017年德國IF設計獎獲獎作品《享受變化(ENJOY CHANGE)》作者孫晉、呂米雪、郎玉帥、宋周全。參見: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我院學子喜獲國際工業設計大獎:德國IF獎[EB/OL].(2017-03-28)[2017-05-13].http://a-d.whut.edu.cn/xyxw/201703/t20170328_260667.shtml.

[1] 大衛?A?勞爾,史蒂芬?潘塔克.設計基礎[M].8版.范雨萌,王柳潤,黃聰,譯.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15:3-6.

[2] 柳冠中.綜合造型設計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5.

[3] 克勞斯?雷曼.設計教育,教育設計[M].趙璐,杜海濱,譯.柳冠中,審校.南京: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16:41-49.

(責任編輯 孫玉萍)

“Design Thinking and Comprehensive Modeling Foundation” is a top-quality course of the Ministry of National Education, built by the teaching team of Tsinghua University headed by Professor Liu Guanzhong.The course has greatly promoted the foundational teaching of industrial design in China, and had good demonstration effects for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3rd National Forum on Teaching of Comprehensive Design Foundation for Higher Education held in January 2017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to further study the educational design of industrial design major.The teaching concepts, teaching practices and teaching reforms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 industrial design major also contributes to this research.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design foundation, design methods and support courses, the research has probed deeply into the scientif i c laws of teaching and the feasibility of teaching reform on industrial design education.

comprehensive modeling design foundation;industrial design;educational design;curriculum reform

J0-05

A

10.3963/j.issn.2095-0705.2017.03.001(0001-06)

2017-06-02

鄭建啟,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黃雪飛,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副教授;湯軍,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教授;李翔,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副教授。

猜你喜歡
武漢理工大學基礎工業
“不等式”基礎鞏固
“整式”基礎鞏固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交通科學與工程版)》征稿簡則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信息與管理工程版)》征稿啟事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交通科學與工程版)》征稿簡則
“防”“治”并舉 筑牢基礎
工業人
掌握4大工業元素,一秒變工業風!
幾何形態和視覺感知的探討
“五抓五促”夯基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