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文教學與德育滲透

2017-07-25 09:45郭少英
博覽群書·教育 2017年6期
關鍵詞:潛移默化德育滲透語文教學

郭少英

摘 要:“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弊鳛橐晃徽Z文教師,不僅僅是給人以知、解人以惑,更重要的是師人以德、授人以道。在傳授學生文化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凈化他們的心靈,陶冶他們的道德情操,培養良好的品德修養。

關鍵詞:語文教學;潛移默化;德育滲透

一、前言

中小學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是基礎交流領域的深刻改革,是提高全體國民素質、培養跨世紀人才的必然要求。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忽視或不注意學生的思想教育是不可取的。最近在電視新聞上看到這樣一則讓人痛心的報道:一個十二歲的學生,為了向奶奶要錢,居然把自己的親生奶奶用磚頭活生生地砸死了,然后在奶奶的口袋里取走了一百二十元錢,從而成為了我國最年輕的一個殺人犯。據調查,青少年犯罪是因為有近50%的人在其童年時代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而這一群體又都處在犯罪的危險邊緣。而如今的學生,思想活躍,興趣廣泛,對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較強,社會上各種不良現象也必然對學生產生影響,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加強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德育教育同外在的不良影響仿佛在賽跑,誰跑得快,誰就在學生頭腦中占有主要位置。因此,德育更應該注意從身邊的事、從日常生活出發,運用嶄新的教育手段,輔以鮮活的事例,形象生動地進行教育,一定會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笨梢?,語文教學與德育教育是相輔相成的,在語文教學中,必須重視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須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使之滲透于教學的過程中,起到熏陶感染、潛移默化的作用。古人有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币虼?,作為教師,不僅僅是給人以知、解人以惑,更重要的是師人以德、授人以道。在傳授學生文化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凈化他們的心靈,陶冶他們的道德情操,培養良好的品德修養。

二、以教材為主線,貫穿德育教育

1.從課文題目入手,結合時代背景中滲透德育

課題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課文思想內容的聚焦。因此,抓住題眼,揭示課題的內涵,既有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學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達到學文悟“道”的目的。例如在教《竊讀記》,我抓住課題“竊”字,問:為什么說小作者是在“竊”呢?同學們經過同學們閱讀課文,認識到當時林海音家庭貧困,但她又是那么的熱愛學習,喜歡讀書,所以,她就只能偷偷地在書店里看書;而作者從小就酷愛讀書,只有愛讀書的人才能寫出更好的文章。就像作者的國文老師所說的,我們是吃飯長大的,也是讀書長大的。讀書成了作者的精神食糧。揭示題眼“竊”的內涵,使學生感到自己能坐在教室里安安靜靜地讀書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而且讀書不僅能獲得知識、學會思考,而且會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享受。

2.讓人物感染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小學生正處在成長時期,好模仿、崇拜偶像是他們的特點,可以把課本中許多正直、勇敢、頑強、品德高尚的人樹立成他們的榜樣,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中的少年周恩來,《橋》中那個為了救村民而寧愿犧牲自己的老漢,《金色的魚鉤》老班長為了挽救三個小病員的生命、幫助他們走出草地的良苦用心,從而既感受了老班長忠于革命、舍己為人、無私奉獻的崇高形象,《將相和》中那顧全大局的藺相如和能勇于改過的廉頗,14歲獨自一人游歷歐洲的小女孩烏塔……教師可以抓住這些鮮明人物形象,加以點撥,讓他們的崇高形象感染學生,使同學們明白應該熱愛什么,反對什么?!鞍駱拥牧α渴菬o窮的”,他可激起學生共鳴,為學生樹立正面旗幟,使之不斷充實自我,完善自我。比如課文《烏塔》寫了小女孩烏塔一個人外出旅游的事情。教學時,我引導學生討論:小孩子一個人外出旅游到底好不好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馬上就熱烈地討論起來。持反對意見的學生認為:一個人外出旅游太危險,會遇到壞人,會迷路;小孩子沒有錢,外出旅游會遇到困難。于是我就引導學生聯系課文進行討論,最后大家達成共識:只要自己做好充分的物質、知識、思想和安全等準備,自己是可以獨自外出旅游的,這樣可以培養自己獨立自理的生活能力。

3.在創設情境中滲透德育

教學總是在一定的學習情景中進行,這種學習情景可能是教師預設之中的,也可能是課堂隨機生成的產物。課堂生成給語文教學的德育滲透提供了一些精彩的契機,但不管如何精彩,都不能脫離教學目標。如在《絕招》一文的教學中,課文內容比較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讓學生產生情感的共鳴,感悟生活的智慧,經歷語文知識“再創造”,明白課文中所蘊含的道理。讓學生在自己的生活經驗、知識基礎上,感悟、體驗并經歷語文知識“再創造”的過程,即探究的過程,才能在得到語言知識的同時,生成捕捉知識、探索未知的智慧。這篇課文講的是幾個小伙伴之間發生的故事。主人公小柱子和小伙伴比本領,沒能取得好成績,感到很羞愧。于是他暗下決心要挽回面子,要練一種“絕招”,“鎮”住那些小伙伴。結果,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果然出奇制勝,實現了自己的愿望,大家都對他的絕招贊不絕口,“伙伴們羨慕地豎起大拇指:‘絕招,太絕了!”在教學前,可以先讓學生來比一比自己的本領,再讓學生自讀課文,指導學生在評價、交流的過程中,加深對人物形象的認識。引導學生在閱讀時產生情感共鳴。指導學生明白課文蘊含著的道理:只要勤學苦練,就能練就一身好本領;要練,就練對自己未來發展有用的本領。巧妙地引導學生對科學知識、對刻苦求知產生一種價值認同。

4.在指導朗讀中滲透德育

多年的教學使我感到,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有所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如《去年的樹》,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一篇童話作品,它講述的就是鳥兒和樹是好朋友,鳥天天唱歌給樹聽,冬天將要來臨了,她要飛到南方去了,鳥兒就答應了樹的請求,明年春天回來再唱歌給樹聽,可是第二年春天,當鳥回來找它的朋友樹的時候呢,樹卻不見了,鳥幾經尋訪,最后找到了由樹做成的火柴點燃的火,燈火,么它面對著由朋友的生命點燃的煤油燈唱起了去年的歌。這篇作品蘊含著深厚的人文色彩,作品折射的不僅僅有美,還有崇高的精神,那么文本的精義呢,我以為也跟剛才這幾位老師有共同的地方,就是認為它深情的贊揚了高尚而深厚的友情,和鳥兒遵守諾言的品格。這是關于作品的精義。在指導學生朗讀時,就必須讀好鳥和樹之間的對話,感受他們之間的深情厚誼。又如《橋》這篇課文,處處充滿著人性的美。老漢是黨支部書記,又是父親。面對滔滔的洪水,人們驚慌失措,而老漢卻穩如一座山?;哦粊y的老漢,此時已將生死置之度外,因為他是干部,心中只有群眾,這是人性第一美。當他發出了“是黨員的留下”的時候,他想到了他是黨員,黨員就應該吃苦在前,享樂在后,這是人性第二美。當在人群中發現自己的兒子,一把揪住他,把生的希望留給了群眾,把兒子留在最后,在這一時刻,老漢的人性美達到了高潮,這是人性第三美。如何讓人性美在學生心中扎根、升華呢?我沒有一處空泛地講解,而是精心設計了不同的朗讀形式,針對不同的朗讀內容,讓學生自讀自悟。第一讀,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他就像一座山”這一處,讓學生通過讀,品悟出這座山代指老漢。他平時在人們心目中的威信像一座山,在困難面前他又是人們的一座靠山!第二讀。讓學生練習朗讀:“你還算是黨員嗎?”因為兒子在老漢心中,不僅僅是兒子,他更是一名黨員。所以,他讓學生先用黨員的語氣讀這句話,又用父親的語氣讀這句話。這對比中,學生自然感悟出了老漢內心中的矛盾,更懂得了老漢此時此刻拋棄了親情,牢記著黨性。第三讀,設計讓學生練讀“少廢話,快走!”當群眾安全過橋,僅剩下父子的時候,老漢才想到自己是一位父親。

三、開展語文活動課,滲透德育教育

語文學科作為開放式的一門課程,通過有效的課外活動進行德育滲透是語文整體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組織好語文課外活動既是搞好、搞活語文教學的重要方式,也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有效方法。語文課外活動能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適當地組織開展一些以學生為主體的具有教育性、開放性、實踐性的活動,如研學游、參加公益捐贈、名勝古跡調研等,激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實踐,主動思考,主動探索,主動創造,以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全面提高。所以,開展語文活動課是非常重要的。語文課外活動能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

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覺到教育意圖,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蔽覈逃矣谟勒舱f過:“當老師教育學生時,如果學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敗了?!闭Z文教學在德育教育方面發揮著得天獨厚的作用,把思想品德教育滲透到語文教學的過程中,使之“入于學生之耳,根于學生之心,導于學生之行?!蔽覀冋Z文教師只要緊密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生活實際,遵循德育的規律,繼承創新,就能使學生在“春風細雨中”茁壯成長。

參考文獻:

[1]許玲娟.關于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思考[J].中國教育創新,2009,(15).

[2]教育需要無痕[N]于政玲.中國教育報,2006.1.21(3).

[3]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今日中國教研,2007(5).

猜你喜歡
潛移默化德育滲透語文教學
選課機制下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德育滲透的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