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下如何“玩轉”音頻節目

2017-07-29 18:48吳煒玲
新媒體研究 2017年12期
關鍵詞:年輕化新媒體互聯網+

吳煒玲

新華通訊社,北京 100089

摘 要 主要介紹傳統媒體往新媒體轉變的一個過程,從技術、聲音、信息傳播等方面闡述了新媒體的一些優勢及其特點,并介紹在“互聯網+”下如何“玩轉”音頻節目。

關鍵詞 新媒體;微音頻;年輕化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12-0106-02

在新世紀第一個十年結束的時候,互聯網仿佛劃下了一條“技術鴻溝”,一邊是所謂的傳統媒體,一邊是所謂的新媒體。為了跟上時代,更是為了求生存,傳統媒體的“跨溝”探索與努力從來沒有停止過,之前謂之轉型,現在稱為融合。那么,融合要合成什么樣呢?筆者調研了人民日報與浙報集團的轉型與融合。一家是中央級媒體中的“老大哥”用“中央廚房”聚合發力,一家是經濟發達地區的省報“龍頭”用“媒立方”驅動創新。他們都是技術界定下的傳統媒體,正走在通往新媒體的路上。

在調研中,令人印象深刻的,除了技術在轉型和融合過程中發揮的引領作用外,還有他們對于“聲音”的重視。這一點大大出乎意料。在人民日報的客戶端首頁就能看到“聽”的專欄,而在地方兩會上更是嘗試了“微音頻”。浙報集團社長高海浩在座談中直言,音頻是繼視頻之后更有潛力的一個

市場。

除了這兩家媒體外,早前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劉長樂曾在他的文章中講述了對于音頻報道的獨特情結。他在2012年就開始投入打造“鳳凰FM”的App?,F在,在鳳凰新聞的App下首頁就可以進入“鳳凰FM”。

1 音頻產品為什么突然受青睞?

汽車工業的發展給廣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特別是以移動人群為服務對象的交通廣播,迎來了春天。而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打破了汽車載體的限制,將音頻產品與廣播內容推向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可以是手機App、也可以嵌入智能冰箱、烤箱,甚至是抽水馬桶。因此,不同背景、不同運維模式的媒體都在關注音頻的原因可以細分為以下3點。

(1)移動互聯網發展帶來顛覆性的信息傳播變化。移動互聯網發展最大的特點就是“伴隨性”,而“強伴隨性”恰恰是音頻傳播最大的優勢,也是音頻更優于視頻的方面。另外,流量使用不大、所占介質內存空間小,也是音頻的另一大優點。

雖然互聯網技術顛覆了用戶閱讀圖文信息、觀看視頻的方式,但音頻的內容和價值沒有得到很好地挖掘。雖然近年來出現了以蜻蜓FM、喜馬拉雅FM、考拉FM為代表的一批移動互聯網電臺平臺,但是這些平臺的內容以音樂、娛樂類節目為主,音頻資訊服務還是以各個中央級和省級電臺實時直播的線性接入為主,生命周期較短。海量的電臺資訊沒有在互聯網平臺形成有效推送,“伴隨性”沒有轉化為“傳播性”,空間突破有待進一步開發。

(2)互聯網音頻產品受眾群體年輕化,是消費的主力軍,也是廣告傳播的目標群體。20至50歲,是音頻在移動互聯網上的主要受眾。第三方研究機構以蜻蜓FM為樣本做過一次調查。調查覆蓋北京、廣州、上海、南京、蘇州、杭州、溫州、鄭州、西安、蘭州等東、中、西部城市,隨機抽取了活躍收聽廣播(每周4小時以上)的蜻蜓FM用戶樣本數據,男性占53.3%,女性占46.7%;20歲以下占8%,20~35歲占45%,35~50歲33%,50~65歲占11%,65歲以上占3%[1]。

(3)用戶對于互聯網平臺上新聞資訊音頻的需求大。還是前面提到的這份第三調查數據顯示:有74.1%的用戶通過收音機和蜻蜓FM收聽中央、省市級廣播電臺的新聞節目,只有24.1%的用戶通過蜻蜓FM收聽非官方媒體制作的新聞節目。也就是說,在新聞節目這一領域,傳統媒體更具有優勢,即便是在新媒體的平臺上,用戶也更愿意接受和信任傳統媒體。而在新聞節目領域,評論節目更受歡迎,有68.9%的用戶通過收音機和蜻蜓FM收聽中央、省市級廣播電臺的新聞評論,只有29.3%的用戶通過蜻蜓FM收聽非官方媒體制作的新聞評論。因此,收聽新聞節目,用戶更認可傳統媒體。

綜上所述,技術的發展,廣闊的市場讓音頻成為眾多傳媒集團競相看好的領域。2016年亞洲廣播大會上,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臺長閻曉明提出“一個屬于聲音的時代正在來臨”。

2 新華社音頻產品發展現狀分析

相比較于人民日報和浙報集團,新華社一直有音頻陣地——音頻通稿線路。這條音頻線路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延安時期的新華廣播。1940年春,中共中央決定成立廣播委員會,由周恩來任主任,新華通訊社、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三局等單位的負責人任委員,領導籌建廣播電臺的工作。同年12月30日,在延安西北的王皮灣村,中國共產黨創建的第一座廣播電臺——延安新華廣播電臺開始播音。當然,隨著時代變遷以及新中國成立中央媒體分工的不同,當年的廣播電臺蛻變為今天的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而新華社音頻報道的傳統一直傳承到了現在,成為國內各大電臺報道的稿件來源。

2016年8月,為順應時代發展要求,新華社音視頻部完成重組,新音頻通稿編輯室成立,主要負責音頻通稿線路供稿,對內對接所有海內外分社的音頻報道組織策劃、采訪編輯,對外向包括北京臺、四川臺等省市級廣播電臺提供供稿服務,日均發稿20條。

重組以來,為提高音頻稿件的影響力,做好音頻稿件的“供貨方”,音頻通稿編輯室做了4件事:第一,斃稿。槍斃原本的純地方的數據新聞稿件、音頻質量不高的稿件、沒有傳播價值的新聞稿件。第二,增加采訪內容和現場聲。增加了帶有現場聲和同期采訪的稿件比例,并在標題注明便于用戶采用。第三,開拓成品節目,并分為了成品和素材兩版,用戶可以各取所需。第四,產品線路內容分層。既有加了與主持人呼應的現場連線稿、記者觀察稿,記者手記稿,小專題性質的記者調查稿,也有加了音樂包裝的成品稿。在內容上,還有區別于日常稿件的各種策劃稿,都按一定的主題進行了冠欄。

重組3個月后的因特網下載統計數據顯示,省級用戶的下載率穩步攀升。例如,北京人民廣播電臺的下載率從27.3%,提升到54%,湖北省交通臺下載率從8%提升到25%。

然而,由于新華社音頻通稿線路仍是以面向電臺用戶提供單條音頻稿件為主,因此目前,音頻產品在與“互聯網+”的“牽手”上,除了與新媒體中心共同打造微信公眾號上“音頻版夜讀”,與評論部在“蜻蜓FM”上推出“音頻版新華社評論員文章”外,在新媒體領域還是短板。

3 新華社音頻與“互聯網+”如何牽手

新華社音頻產品在“互聯網+”下仍是有待開墾的一片領域,也是新華社融合報道的重要一環。如何實現與互聯網的牽手呢?

3.1 弱化時效,強化表達

以“音頻版新華社夜讀”目前的好評與建議來看,“讀”的需求在“朋友圈”的需求很大,是人們在高速運轉的社會狀態下,對于心理慰藉的剛需。因此,“讀”的范圍可以拓展,比如親子共讀,記者薦讀、名人誦讀,都可以成為不定期的板塊,結合新聞事件、熱點話題、假節日等契機在公眾號上推出,增加公眾號的粘度,同時將我們的傳播價值與理念內嵌于這些“誦讀”,從而形成傳播的共振點。

3.2 融合形式,聚合資源

新華社的職能與地位決定了在音頻產品生產上新聞類仍是主打的拳頭產品。那么,如何讓新聞好聽?怎么讓新聞入耳?首先,建議利用好文字記者手上大量的采訪錄音。這些錄音資料如同被擱置的富礦,目前僅僅轉化為了文字報道中的“直接引語”。而沒有轉化成有價值的采訪錄音,成為可聽新聞的一部分。因此,可以考慮新聞類內容以“微音頻”的形式或者在手機App開辟“新華社FM”等欄目,與文字內容有機融合,讓新聞不僅“動聽”,讓新聞“有深度”,真正產生新華社風格的新聞音頻產品。

3.3 打通渠道,擴大傳播

新媒體平臺不缺少內容生產者,而是缺少專業化內容生產者。從之前視頻網站的發展來看,以UGC(用戶原創內容)為主已經開始轉向PGC(專業生產內容)。這是因為用戶原創內容良莠不齊,存在偶爾性和片段性。

然而,盡管客戶端競爭激烈,但是集合平臺上的海量音頻產品普遍暴露出類型同質化、制作水準低下等問題,有相當一部產品由視頻產品簡單轉化而來,音頻市場亟待培育。

占有新華社資源的音頻產品,也應該抓住這一規律,摒棄選用“新聞供應方”思維,突出專業化優勢,打造直接面向受眾,內容傳播更為垂直的報道,建立一批有針對性、符合點播傳播規律的品牌欄目,以更柔軟的姿態形成傳播效應,進入互聯網音頻平臺擴大影響力。

參考文獻

[1]郭興華.“互聯網+音頻”時代的新老爭鋒[J].傳媒評論,2016(3):78-80.

猜你喜歡
年輕化新媒體互聯網+
高血壓年輕化,如何科學預防與治療
你好,新青年
新媒體背景下黨報的轉型探析
對農廣播節目的媒體融合之路
新媒體語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綜述
中國棋壇正在“年輕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